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古詩及賞析

校園 閱讀(2.7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及賞析

古詩及賞析1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古詩及賞析2

原文:

拜新月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譯文:

捲起低垂的簾兒,哦,一輪新月, 瑩瑩潔潔倚在窗外,

急急躡下臺階,雙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無人,獨自含羞含情,對著新月細語喃喃,

只有微微的寒風,不時地飄起,那盈盈纖柔的裙帶。

註釋:

⑴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於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拜,叩拜。

⑵開簾:撩開門簾。

⑶即:立即。

⑷細語:指少女對月喃喃細語,悄悄傾訴心裡的話。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傳說。

賞析:

古詩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盡。詩人駕馭文字,舉重若輕,而形往神留,藝術造詣極深。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這首描寫拜月的小詩,清新秀美,類樂府民歌。詩中既未明標人物身份,就詩論詩,也無須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詩中情感與細節論,宮廷可,民間也無不可。

開簾一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一見新月,即便於階前隨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長期以來積有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可訴說之人,無奈而託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固也無須興師動眾講究什麼拜月儀式。“即便”二字,於虛處傳神,為語氣、神態、感情之轉折處,自是欣賞全詩的關鍵所在:一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態,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少女內心隱祕,本不欲人聞,故於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其實,少女內心隱祕,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只傳其含情低訴,只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態,令人神往。即其於凜冽寒風之中,發此內心隱祕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於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隱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之思緒盪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後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李端這首《拜新月》,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將人物一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餘音嫋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表面看,似即寫作者之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線條勾勒輪廓:隱祕處仍歸隱祕,細節處只寫細節。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是詩人高超藝術功力所在。

古詩及賞析3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其詩文如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前言】

《燕昭王》,是陳子昂隨武攸宜東征契丹時所作。當時作者身居邊地,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弔古抒情,表達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強烈的進取精神。

【註釋】

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樑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親師事之。

黃金臺:位於碣石阪附近。相傳燕昭王於此臺置於金以招賢納士而得名。

燕昭王.即燕昭氏(前311一前279在位),是古代有名的賢明君上,善於納士。

【翻譯】

從南面登上碣石宮,望向遠處的黃金臺。丘陵上已滿是喬木,燕昭王到哪裡去了?巨集圖霸業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騎馬歸營。

【賞析】

《燕昭王》是一首懷古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有較強的感人力量。當時作者身居邊地,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弔古抒情,表達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強烈的進取精神。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樑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黃金臺“也是燕昭王所築。昭王置金於臺上,在此延請天下奇士。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為推轂,國勢驟盛。以後,樂毅麾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餘座,使齊幾乎滅亡。詩人寫兩處古蹟,集中地表現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嚮往!當然,這裡並不是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為深深地感到現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著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抒發了世事滄桑的感喟。詩人遙望黃金臺,只見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臺已不見,燕昭王到哪裡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託著詩人對現實的不滿。為什麼樂毅事魏,未見奇功,在燕國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這兩句明謂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的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作品雖為武攸宜“輕無將略”而發,但詩中卻將其置於不屑一顧的地位,從而更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作品最後以弔古傷今作結:“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並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的將領卻如此昏庸,這怎麼不叫人為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這“驅馬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也暗示了歸隱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此後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裡了。

這篇覽古之詩,一無藻飾詞語,頗富英豪被抑之氣,讀來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應麟《詩藪》說:“唐初承襲樑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陳子昂的這類詩歌,有“獨開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古詩及賞析4

原文:

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遊,淮夷來求。

既出我車,既設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

經營四方,告成於王。

四方既平,王國庶定。

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

文武受命,召公維翰。

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

告於文人,錫山土田。

於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萬壽!

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譯文:

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將士意氣風發。不為安逸不為遊樂,要對淮夷進行討伐。前路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為安逸不為舒適,鎮撫淮夷到此駐紮。

長江漢水浩浩蕩蕩,出征將士威武雄壯。將士奔波平定四方,戰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國均已平定,但願周朝安定盛昌。從此沒有紛爭戰鬥,我王之心寧靜安詳。

長江漢水二水之濱,王向召虎頒佈命令:“開闢新的四方國土,料理劃定疆土地境。不是擾民不是過急,要以王朝政教為準。經營邊疆料理天下,領土直至南海之濱。”

我王冊命下臣召虎,巡視南方政令宣誦:“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為樑棟。莫說為了我的緣故,你要繼承召公傳統。全力盡心建立大功,因此賜你福祿無窮。

“賜你圭瓚以玉為柄,黑黍香酒再賜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還要賜你山川田疇。去到岐周進行冊封,援例康公儀式如舊”。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大周天子萬年長壽!”

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報答頌揚天子美意。作成紀念康公銅簋,“敬頌天子萬壽無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無止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

註釋:

1.江漢:長江與漢水。

2.浮浮:水流盛長貌。

3.武夫:指出徵淮夷的將士。滔滔:順流而下貌。

4.匪:同“非”。

5.來:語助詞,含有“是”的意義。求:通“糾”,誅求,討伐。

6.旟(yú):畫有鳥隼的旗。

7.舒:徐,緩行。

8.鋪:止,駐紮。

9.湯(shāng)湯:水勢大的樣子。

10.洸(guāng)洸:威武的樣子。

11.庶:庶幾。

12.載:則。

13.滸(hǔ):水邊。

14.式:發語詞。闢:開闢。

15.徹:治。

16.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

17.極:準則。

18.於:意義虛泛的助詞,其詞義取決於後面所帶之詞。

19.旬:“巡”的假借。

20.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於召。為召伯虎的太祖,諡康公。維:是。翰:楨斡。

21.予小子:宣王自稱。

22.似:“嗣”的假借。

23.肇敏:圖謀。戎:大。公:通“功”,事。

24.用:以。錫:賜。祉(zhǐ):福祿。

25.釐(lài):“賚”的假借,賞賜。圭瓚(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26.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種香草,即鬱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帶柄的酒壺。

27.文人:有文德的人。

28.周:岐周,周人發祥地。

29.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30.稽(qǐ)首:古時禮節,跪下拱手磕頭,手、頭都觸地。

31.對:報答。揚:頌揚。體:美,此處指美好的賞賜冊命。

32.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種古銅製食器。

33.明明:勉勉。

34.令聞:美好的聲譽。

35.矢:“施”的假借。

賞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國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說之徵徐國。因為此次伐淮夷,宣王親征,駐於江漢之濱,召公的受命、誓師、率師出征俱在此,所以詩的前二章均以“江漢”為喻,借長江、漢水的寬闊水勢,喻周天子大軍浩浩蕩蕩的氣勢。也同樣因為天子親征,故曰“匪安匪遊,淮夷來求”,“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為了遊樂,而是為了平定叛國。這幾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為作為一個受命出征的大臣這樣說有些多餘。關於開頭二句,王引之、陳奐都以為當作“江漢滔滔,武夫浮浮”,“浮浮”為眾強之貌。這樣與《風俗通義》引作“江漢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漢”之語皆相合,其說頗為有理。

此詩著重頌揚宣王之德,不在紀事,故關於淮夷戰事未作具體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後,故詩中以“經營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討之事而帶過。蓋因與淮夷作戰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誇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於王”引起對賞賜儀式特別是宣王冊命之詞的紀述。由“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可以看出一個打算有所作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見其對朝廷老臣說話時恰如其分的謙虛和鼓勵的語氣,通過表彰召康公的業績來表彰召伯虎,並激勵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寫宣王對召伯虎賞賜規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詩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作結,表現出中興君臣的共同願望。

詩中有些句子看似語意相似,其實卻表現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遊,淮夷來求”等,出於召伯之口,是說:宣王不求安樂,而勤勞於國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國來極”,出於宣王之口,則是說:不是要給百姓造成騷擾,也不是急於事功,四方都必須以王朝政令為準,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同樣表現了臣子對天子的體貼。而第三章“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則出之周王之口,體現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

召伯虎救過太子靜(宣王)的命,又扶其繼位,輔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諸侯,平定外患,其功蓋世。然而,正因為這樣,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禮,以身作則地維護周朝統治階級的宗法制度。這首詩就表現了老功臣的這樣一種意識。

古詩及賞析5

陶淵明:《讀《山海經》 其一》原文: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讀《山海經》 其一》參考註釋:

陶淵明:《讀《山海經》 其一》賞析:

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託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餘悠閒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閒,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採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麼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後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遊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製的圖。從這裡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託。所以詩人最後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藉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古詩及賞析6

古詩原文

黃菊開時傷聚散。曾記花前,共說深深願。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閒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別相思之詞。黃菊開時,是雙方離別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故而黃菊成為了他們離合聚散的標誌,每見黃菊,格外動情。前三句描寫一年之前的離別情景,那是“黃菊開時”,彼此都為離別而悲傷,並且“共說深深願”,許下心願,立下誓言,其內容當包括下文所說的“重見金英”時節必定回來團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開了,人卻沒回來,於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這一句,非常真實,非常細緻,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顯然是點題之筆,但在此前,女主人並沒有把這個兩個字放在心上,因為她雖然身處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卻只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記日,待到菊花重開,離人便可團聚,因為這是約定好的`,發過願、立過誓的,故而她對團聚重逢深信不疑,這之前,只不過是等待罷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於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間才感覺到了離人是在遙遠的天涯。相見有期一下子變成了相見無期,希望一下子變成了失望,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經很不簡單了。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離別之怨,詞的下片寫的就是此苦此怨無法排除的情況了。“羅帶同心閒結遍”,“閒”字,只能是故作輕鬆的口頭話,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閒過?說這裡面還寄託著她內心深處的一線希望和竭誠祝願,倒是符合實情的。最後兩句,“別怨”二字又是點題,淚灑彩箋而寫不成書信,也是相思和別怨無法排除的一種表示。

古詩及賞析7

原文:

深院

鵝兒唼啑梔黃觜,鳳子輕盈膩粉腰。

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

譯文:

小鵝兒張開梔子一般的黃嘴巴發出吃食聲,鳳蝶扭動粉色的細腰在空中飛舞輕盈。

院子因為主人拉下窗簾睡眠而變得更清靜,紅色的薔薇和碧綠的芭蕉葉相互襯映。

註釋:

(1)鵝兒:指鵝雛。唼喋(shà zhá):形容魚或水鳥吃食的聲,也指魚或水鳥吃食。梔黃:梔子一般的黃色。

(2)鳳子:粉蝶的.愛稱。 輕盈:這裡指粉蝶輕盈飛舞。

(3)下簾:放下遮日的軟簾。 晝寢:白天睡覺,這裡指午睡。

賞析:

前兩句中,詩人描繪庭院內黃嘴的雛鵝在呷水嬉戲,美麗的蛺蝶在空中飛舞。詩人運用“梔黃”、“膩粉”、“紅”、“碧”一連串顏色字,色彩繁麗,實為罕見。“梔黃”比“黃”在辨色上更加具體,“膩粉”比“白”則更能傳達一種色感。“鵝兒”、“鳳子”比這些生物普通的名稱更帶親切的情感色彩,顯示出小生命的可愛。“唼喋”、“輕盈”一雙迭韻字,不但有調聲作用,而且兼有象聲與形容的功用。寫鵝兒其“嘴”,則其呷水之聲可聞;寫蛺蝶其“腰”,則其翩躚舞姿如見。

“深院下簾人晝寢”一句中的“晝寢”,大約是詩人酒後而臥。而正因為“下簾人晝寢”,才有這樣鵝兒自在、蛺蝶不驚、花卉若能解語的境界。它看起來是“無我之境”,但每字每句都帶有詩人的感情色彩,表現出詩人對這眼前景物的熱愛。

末句則將“紅薔薇”與“碧芭蕉”並置,無“映”字而有“映”意。一句“紅薔薇映碧芭蕉”則將“映”意點明,足見詩人配色選聲、鑄詞造句的匠心。

全詩中景物的熱鬧、色彩的濃烈,恰恰反襯出庭院的幽靜冷落來。這種熱烈的外觀掩飾不住內在的冷落的境界,反映出封建社會的衰落時代中知識分子的典型的心境。讀者不能只看到那美豔而平和的景緻,還要看到一顆並不平和的心。也許,晏殊《踏莎行》的後半闋恰好是此詩的續境:“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古詩及賞析8

病後登快哉亭①

賀鑄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後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②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於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被貶職徐州病後所作。②黃華,菊花。

21.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濁酒杯”,而賀鑄卻“把酒不知厭”,結合所學知識,試簡要分析二者的異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請從景與情的角度簡析頸聯“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21不同:《登高》中,久客他鄉、艱難窮困、愁苦衰老,使詩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澆愁,卻偏偏因病不能喝酒,這反而更增添了愁煩。(1分)本詩中,詩人因為貶謫之意太濃,鄉愁太深、太重,揮之不去,即使病後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1分)

相同:都表達了詩人內心抑鬱又無處傾訴的.矛盾和痛苦之情。(2分)(既要答不同之處,又要答相同之處)

22.詩人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1分),暮靄之中,夕照飛鴉,鴉歸古剎,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蕭瑟、淒冷的意境,寄託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發了懷鄉思歸之情(“手法”1分,“意境分析”1分,“抒發的情感1”分)

古詩及賞析9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古詩及賞析10

(一)古詩賞析(4分)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所望所感都緣自“”一詞,透過這個詞,我們讀出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2分)

12.下面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前四句寫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敗之景,後四句抒發思念親人的盼望之情。

B.在頷聯中,詩人移情於物,通過花鳥的情態表達了自己感時傷世的內心情感。

C.詩人得不到家信,是因為戰亂引發了長安城內一場持續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詩意脈貫通,情景兼具,內容豐富,感情強烈,懸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11.國破或:破(2分)

12.C(2分)

(二)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後面題目。(4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4.本詩首聯作者寫春望所見。一個“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讓人_________________。雖是寫景,但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2分)

15.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2分)

答案:14.破滿目悽然(意思相近即可)

15.描畫出了詩人蒼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詩人悲涼的心情。

(三)古詩文閱讀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0.(2分)請你賞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動詞的'妙處。

11.(2分)誦讀下面句子,請分別用“/”把句中一處主要停頓標示出來。

①直掛雲帆濟滄海②奉命於危難之間

答案:10.停、投、拔、顧一連串的四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內心苦悶、壓抑的心情。

11.①直掛雲帆/濟滄海②奉命於/危難之間

古詩及賞析11

《女冠子·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譯文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這個日子,正是與你離別的時候。忍住淚水假裝著低下臉,含羞皺著眉頭。

自別後我魂銷腸斷,如今只能在夢裡與你相見。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又有誰知道呢?

註釋

佯(yáng羊)低面:假裝著低下臉。

斂眉:皺眉頭。斂(liǎn臉):蹙。

賞析

這首詞在《草堂詩餘別集》中題作《閨情》,寫女子追憶與情人的相別以及別後相思,抒發了閨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詞句質樸率真,哀惋動人,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篇。上片憶與郎君相別。“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連用記載日期的二句,在整個詞史上少見。似乎是脫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驚呼。“正是”二字用得傳神,表現出記憶之深,讓人如聞其聲。“別君時”非常直接地點明讓這個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來是與郎君分別了,痴迷、沉醉於苦苦的相思忘了時間的飛逝,忘了四季的輪迴,忘了身在何處。好像是在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別離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別離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蘊涵了無數煎熬,無數牽掛。“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佯”是掩飾,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於感情的真摯。害怕郎君發現臉上的淚水,而牽掛、擔心,而假裝低頭;“含羞”是別時有千言萬語卻有無從說起,欲說還休,難於啟齒。這兩句通過白描手法,生動地再現了送別時女子玲瓏剔透的面部表情,細膩真實的心理活動。

下片抒別後眷念。“不知魂已斷”,是過片。“魂斷”即“魂銷”,江淹《別賦》雲:“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緊扣上片“別君時”,承上;只好“空有夢相隨”,啟下,過渡自然,不留痕跡。“不知”故作糊塗,實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當時,是如今,還是這一年,卻又不知。事實上,三者已融於一起,無從分別,也無需分別。君去人不隨,也不能隨,只好夢相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這裡的夢是悽苦的,是在無法選擇的前提下,不得不選擇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見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無奈。“除卻天邊月,無人知。”“天邊月”與首句“四月十七”在時間上相應。“無人知”即是不知,重複上文,加強悽苦。魂銷夢斷都無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對月傾訴了,這是古人常用的寄託方式,沒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僅知,還理解,更會把這一切記住,作為見證。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間的唯一知己,這是十分無奈的選擇,更見其孤獨,寂寞。況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虛烏有。寄託相思,相思卻更濃,排遣相思,相思卻更深。真是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為相思煎熬,楚楚動人,愈發憔悴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流淚。

這首詞也可以看成是男子的回憶。劉永濟先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評道:“此二首(包括後一首《女冠子·昨夜夜半》)乃追念其寵姬之詞。前首是回憶臨別時情事,後首則夢中相見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奪之日,不能忘也。”

古詩及賞析12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賞析】詩寫遊客邂逅京使,託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詩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寫去,不事雕琢,親切不味,真摯感人。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一經藝術提煉概括,多麼典雅感人,富有生氣!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古詩及賞析13

內容簡介: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內容講解】: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古詩及賞析14

王維古詩《送別》賞析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絕】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賞析王維 送別 下馬飲君酒詩: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唐代詩人王維,大多數人知道他對佛學有所領悟,在他的許多詩中有一種禪靜的空明靈靜的感覺。但是,在他的有些詩中,卻有一種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別 下馬飲君酒詩,道的味道就很重。

禪味在詩中表現為一種空靜,虛明,靈智的精美感。所以,對於禪味濃厚的詩,許多都很注意詩的格律與對仗,使詩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後是意境上對仗,做到動靜相宜,虛明兼空,從而使詩具有靈性,彷彿月光一樣玲瓏剔透。 因為佛是主要讓人從內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詩的意境都具有某種封閉性,以求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中,使意境無比的精美。在此基礎上,使得心靈得以淨化,以通向禪覺。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詩來說,此詩的意境就是相對封閉的,只是由月光洩落床前,從而勾起了思鄉之情,整詩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獨坐幽篁裡 一詩,其境也是封閉的,只是選取一個景點,然後將外圍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盡來說,此詩雖然提到白日,山,黃河,海,樓等,看似景遠,但是其詩的意境還是封閉的,最終收到了一個固定的樓裡。而且使成了說理詩,使詩味無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則不然,這首詩以極平白的語言寫出來,舒敘了一個生活上很細微的情節,然而他的意境卻是無限遙遠的。 開始只是在路邊相遇友人,同時飲酒,然後問話,朋友回答,而其意緲緲。這首詩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詩卻不對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發展情況平平淡淡的寫出,不著一點做詩的痕跡,所以,此詩來得很自然。 雖然來得自然得宛若隨便,但是詩的味道很濃,其境意無窮盡。 如果將詩劃類的話,我想此詩應做為敘事詩,因為每一句話都是寫的`詩或是詩中人物很自然的話語,但是正是這些句子,卻反映了許多內容,正如王維的別的詩一樣,此詩也是詩中有畫,這個畫景並不是作者有心去採摘來的,而是適時碰在一起了。下馬飲酒,問答,遙指遠山,白雲縹緲。這首詩又表現了情,朋友相見苦澀的喜悅,朋友之間的關心,以及朋友的失意,還有就是白雲無盡時的感嘆憂傷。而這些都來自於詩外,卻是詩所含有的東西。

回過頭來再說道與這首詩的聯絡,<<道德經>>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種無為的思想,一種取於自然的思想,一種不加人為雕琢的思想,一種周而復始,生而弗有,為了弗持的綿綿不絕的思想,最後還有一種大道通幽微的思想。 這首詩它來源於生活的片段,不經雕琢而天成,隨心記事而情在,這是這首詩的天成自然與無為特點,正是由於他的無為,使得這個故事雖然以但去莫復問為結,但是卻更由於 這個不問,而帶來的思慮就更多了,從而形成白雲無盡時。白雲無盡,人生縹緲,思想也感覺到了一種緲小而微弱。 感到的是面對人世的繁雜與不適,面對的是青山無盡頭,白雲綿綿不絕而變化無窮的自然。 人面對這些,思想感覺到了天地萬物的巨集大,感到了自然變比的奇妙。從而融合在無盡的大自然變化之中,成為人世與自然的一個分子,參與著人世的變遷與大自然的變化。這種感覺已經入於道的玄微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

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

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古詩及賞析15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翻譯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註釋解釋

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州市。

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

河干:河邊。(河:指黃河,歷史上黃河曾流經滄州。)幹,水邊,河岸。

山門:寺廟的大門。

圮:倒塌。

並:一起。

沉焉:沉沒在這條河裡。焉,兼詞,於此,在那裡。

閱:過了,經過。

十餘歲:十多年。歲:年。

棹:名詞作動詞,划船。

求石獸於水中:在河中尋找石獸。求,尋找。

竟:終於,到底。

曳:拖著,牽引。

鐵鈀: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鈀,通“耙”。

設帳:講學,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非木杮:這不是木片。是,這。杮,削下的木片。

豈能:怎麼能。

為:被。

暴漲: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沒。

顛:通“癲”,瘋狂。

眾服為確論: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為:(認為)是。

河兵:指鎮守河防的兵。清代設河道總督,轄有專門治河的兵營。

蓋:因為。

齧:本意是“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擲:傾倒。

如是:像這樣。

遂:於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但:只,僅僅。

據理臆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

歟:表反問的句末語氣詞。

耳:罷了。

其一:表面現象。

其二:根本道理。

詩文賞析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裡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

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2.實踐出真知。

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儘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