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彩瓷的特點及其鑑別方法

校園 閱讀(2.39W)

彩瓷亦稱“彩繪瓷”漢族傳統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彩瓷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彩瓷的特點及其鑑別方法
  彩瓷的特點

中國瓷器的審美情趣,首先體現在它的本體性、一次性的表現,如器物的造型美,或方或圓,或方體或平面;胎質美,指器物的質地與顏色;釉色美,包括質感、透明度、色澤、窯變等情形。其次表現為製作過程中外加的技法手段,可分硬、軟兩法。所謂硬法,包括刻花、劃花、剔花、印花、鏤孔、雕塑、堆貼、接塑等手段。所謂軟法,指在器物的釉上或釉下施彩,一般以軟筆蘸取與胎、釉色澤反差大的色料繪製。此法的淵源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彩繪陶工藝。軟法的工藝手段的出現與使用,使得工匠更加自由地創造出新的審美效果,從而一方面擺脫了純粹的中國古瓷的美,另一方面溶入了當時的各種文化蘊味,尤其是中國畫、漆藝、刺繡、剪紙、雕塑等工藝之美,大為豐富了古瓷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的彩瓷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即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以及釉上、釉下相結合的鬥彩。一般來說,首先出現的是較單純的釉上彩、釉下彩手段,後來出現釉上彩與釉下彩的結合。彩瓷原料的質地也日益複雜,節節攀高,展示了中國古典瓷藝術的總結是極為輝煌、圓滿。

中國彩瓷盛行於元代以後,明、清兩代彩瓷工藝發展很快,新品種不斷湧現。元代之前則主要是單純的釉上彩、釉下彩流行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瓷藝可以追溯到比較遙遠的三國、兩晉時期。

彩瓷時期(下)是中國古典瓷器發展的最後階段。從明代開始,出現了唐、宋以後中國製瓷業的又一個歷史高潮,此時景德鎮已發展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性瓷業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摸不出於景德鎮”之說。特別是景德鎮彩瓷生產的突飛猛進,揭開了樹千年陶瓷史上嶄新的輝煌燦爛的一頁。景德鎮彩瓷分釉上、釉下、鬥彩三部分,釉下彩有青花、釉裡紅,以及青花與釉裡紅兩種釉下彩構成裝飾畫面的青花釉裡紅;釉上彩有五彩,琺琅彩和粉彩;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構成的'鬥彩,把中國傳統繪畫手法運用到中國瓷器裝飾上,使富有藝術魅力的工藝美術發揮到盡善盡美。明清彩瓷的大量生產使得以往佔據統治地位的顏色釉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使得某些以單純釉色取勝的如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生產一蹶不振。

從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因“祭器皆用瓷”,官府在景德鎮珠山設御器廠,置官督燒瓷器並將成品運京。明清各朝御器廠佔用最好的胎料、釉料,並用最好的技工、裝置,不計成本以生產,同時還採用“官搭民燒”,“部限”、“欽限”等方法對民窯進行盤剝,產品總數相當驚人。明清各朝御器廠彩瓷生產爭奇鬥豔,都有其不同特點,如洪武紅彩、宣德五彩、成化鬥彩、康熙古彩(釉上藍和黑彩、琺琅彩、雍乾朝粉彩),其中,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器廠的產品,其精美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彩瓷的種類

釉上彩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點在裝飾上由簡單到複雜、彩色由一種到多種,不但色彩鮮豔光亮,同時裝飾藝術性更強。

中國傳統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時期的點彩裝飾。這種點彩於西晉晚期出現,到東晉時普遍應用。南朝時褐色點彩仍然流行。據考古發現,北朝出現黃釉綠彩、白釉綠彩。這些簡單裝飾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調。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繪圖案紋飾,是在宋、金時代北方瓷窯中出現的,如定窯的金彩描花,磁州窯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鐵鏽花,金代釉上紅綠彩、五彩等。還有南方吉州窯的金彩描花。這些宋、金時期南北方釉上彩繪對後來景德鎮彩瓷的大量發展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元代以後,受金代彩瓷的影響,色彩方面逐漸豐富起來,從一種至多種。元代磁州窯彩瓷、景德鎮窯的彩瓷,除紅、黃、綠彩外又出現了金彩、孔雀藍彩。到了明代景德鎮釉上彩開始大發展,從釉上單彩到釉上五彩,極為豐富。釉上單彩中,紅彩、綠彩和金彩較為突出。清代釉上彩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琺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淺絳彩以及各種顏色釉上加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鎮陶工在制瓷過程中採用靈活多變的裝飾手法制作的一種彩瓷,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色彩為地,再施一種彩為飾,各種色彩互相交錯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黃地綠彩、綠地紫彩、綠地黃彩、紅地黃彩、紫地綠彩等多種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屬低溫彩釉瓷器,有的學者將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稱“雜彩”。從傳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黃地綠彩、綠地紫彩。明正德、嘉靖、萬曆品種繁多,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種。清代各朝繼續燒製。

釉下彩

彩色紋飾呈現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點是彩色畫面不暴露於外界,而處於透明釉的覆蓋下,既不會在使用過程中被磨損和腐蝕,又不致有沾汙或汙染的危害。

中國傳統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高溫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繪畫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齊的彩斑作裝飾。此時雖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藝上是一個創舉。其次是唐代長沙窯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窯的釉下褐彩。長沙窯釉下彩是青黃釉瓷器的表面呈現褐綠色或藍綠色繪畫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鳥紋飾或題寫詩句。這一裝飾方法對中國古代彩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民間瓷窯中首先燒製釉下彩的重要瓷窯之一。據考古調查,河北以觀臺和彭城為中心窯區,以及河南鶴壁窯、禹縣扒村窯和登封窯、修武的當陽峪窯,山西介休窯等,都生產釉下黑彩瓷器。器表為白地黑花裝飾或釉下黑彩劃花、綠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醬花等。北方磁州窯系釉下彩的發展為元、明、清景德鎮彩繪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明、清時的青花、釉裡紅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鎮的傳統名瓷。青花瓷在元代達到成熟階段,明清兩代大量燒製。釉裡紅在元代為初創階段;明代釉裡紅傳世品極少;清代釉裡紅燒製技術已很成熟,產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還有康熙時期創制的釉裡三色、晚清宣統時期的釉下五彩等。

青花加彩

青花是中國傳統名瓷,為彩瓷中的一個大類,屬釉下彩。用青花與其他釉上彩結合的彩瓷極為豐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青花五彩、鬥彩,青花可與釉上一種到多種色彩相結合裝飾瓷器的畫面。將這些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綜合到一起,劃為一大類,即青花加彩。概括說,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構成完整的圖案或圖畫,這類彩瓷稱為青花加彩。

從明清兩代大量傳世品看,這類彩瓷非常之多,出現這種彩瓷最早的是明永樂時期的青花金彩,以後又有宣德時期的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時期的鬥彩,弘治、正德時期還有青花綠彩、青花紅綠彩,隆慶、嘉靖、萬曆時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紅黃彩等。清代各朝除繼續製作以上一些品種外,還出現了釉裡紅五彩。

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鎮燒製的一種低溫彩釉瓷器。主要特徵是器表紋飾不施紅彩、顯得素淨幽雅。中國傳統習慣將非紅色稱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據中國傳統習慣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黃、綠、紫三色多見、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藍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種色彩,在一種器物上凡沒有紅彩裝飾的多色彩瓷都可稱素三彩。從傳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幾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還有光緒仿康熙素三彩等。

  彩瓷的鑑定

紋飾鑑定:彩瓷上紋飾的周圍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為真品。反之,清新亮麗又無蛤蜊光者則為偽品,並且紋飾周圍帶有銀色“蛤蜊光”者也為偽品。

淺降彩的真偽鑑定:真品彩感朦朧,蒼老自然、傷痕自然者真;觀感彩紋亮麗、清晰、傷痕做作、紋飾呆板、木然、做作者是偽品。胎釉、紋飾,底足鑑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紋飾、底足鑑定。僅一點不同,乃彩瓷多有沒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鑑定:第一要鑑定紋飾的周圍有無真正的油鹽光的蛤蜊光,後看其是否穩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穩定,輕浮、擦之即掉,或是帶有銀色的蛤蜊光,而斷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說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紋飾之上有無自然的磨損傷痕;如沒有,而彩下卻有磨損傷痕,那則證明其是老胎新彩,試問,彩怎麼會跑到傷痕上去?另外,紋飾彩上如若有磨損的傷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傷痕與彩下釉中傷痕不符,那也是偽品。

題款的鑑定:憑筆者以往經驗,大凡題款題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圍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現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仿做的題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這是因為仿做者在題款題字的料中加放了鉛錫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圍則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後便就有了“蛤蜊光”。

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價格高漲,因此就越發得注意小心。凡在這題款題名的周圍出現帶銀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鏡觀之,見款字之中也有點點銀光者為偽品,或為老胎後加款;題款題字的周圍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並隨之向外擴散所產生的蛤蜊光,並見擦不掉洗不淨者為真品。用高倍放大鏡觀察,款字如見其輕浮,鮮亮醒目,有上飄之感可定為偽品;款字沉穩不輕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見蒼老者為真品,這樣的款字即使周圍沒有蛤蜊光也仍可斷為真品。

猜你喜歡:
1.瓷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