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合集10篇

校園 閱讀(5.99K)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合集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頁的例5、例6,及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比例關係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比例數量之間的關係,並能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判斷下列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麼比例關係?

(1)購買課本的單價一定,總價與數量。

(2)差一定,減數與被減數。

(3)總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

(4)零件總數一定,生產的天數與每天生產的件數。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可以用哪個式子來表示?(板書: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匯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比例解決問題。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正比例的應用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彙報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例5主題圖,閱讀與理解。

(1)閱讀題目。

(2)理解題意:已知條件是什麼?所求的問題是什麼?

2、分析與解答。

(1)提問:觀察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大家認為這道題我們可以怎麼進行思考呢?

(2)小組交流

①要解決水費的問題,就要知道水價和用水量。

②水價雖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噸水的價錢,再算出10噸水的價錢;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決。

(3)用算術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它們對應的資料分別是什麼?

②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5)學生獨立解答,組織交流。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顧與反思。

(1)28:8和x:10分別表示什麼?(水費單價)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嗎?為什麼?(可以,因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噸,是一定的。)

(3)你有什麼方法檢驗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呢?

4、即時練習: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活動二】反比例的應用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彙報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例6,閱讀與理解。

(1)題目中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分別是什麼?

(2)題目中哪個量是一定的?(總用電量)

2、分析與解答。

(1)題目中的兩種變化的量能組成什麼比例?為什麼?(因為“每天用電量×天數=總用電量”,所以每天用電量和天數成反比例關係。)

(2)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答,組織交流

解:設原來5天的用電量現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顧與反思: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找出哪兩個量的乘積一定,只要兩個量的乘積一定,就可以用比例關係解答。)

4、即時練習:現在30天的用電量原來只夠用多少天?

三、達標測評

1、課本第62頁“做一做”第1、2題。

先用比例知識解答,再說一說兩道題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3-3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手勢操作探索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學會解答這樣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在手指遊戲中以舊引新

教師與一學生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讓其餘學生觀察兩人各出了幾個手指。(如5和2)

師:你能比較它們的大小,

並像這樣說一句話嗎?(指名說,齊說)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與學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師:你會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嗎?同座互相說說看。

師小結:我們在一年級時就知道兩個數相比,如果不是同樣多,必然有大有小,我們通常把較大的叫做大數,較小的叫做小數,兩個數之間的差叫做相差數。那要求大數比小數多幾,或小數比大數少幾,也就是要求兩個數相差幾,用什麼方法?對,求相差數用減法。那求大數或小數該用什麼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這類問題。(板書:大數 小數 相差數 5-2=3 2-0=2)

二、在手指遊戲中初建數學模型

1.求較大數。

師:老師伸出幾個手指?(5)請你們伸出跟老y幣同樣多的手指。比老師多伸出1手指,是幾個?可見:比5多1是幾?怎樣列式?(5+1=6)請小朋友邊比劃手指邊齊說:比5多1是6,5+1=6。

師: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邊比劃邊齊說。後讓四大組依次邊比劃手指邊觀察邊口述:比5多( )是( ),( )+( )=( )。

師:大膽猜想一下:比5多的數肯定是大數,還是小數,用什麼方法?(求較大數用加法)我們不妨再用手指遊戲驗證一下!

師與男生合作,示範比劃: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師與女生合作比劃: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邊比劃邊說說看。(邊觀察手勢邊思考邊口述邊傾聽。)集體交流後,師小結:求較大數用加法就行了。

2.求較小數。

師:既然求較大數要用加法,那求較小數會用什麼方法呢?請小朋友再大膽猜想一下。(減法)讓我們同樣用手勢遊戲來驗證一下。師做手勢邊問: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說,一、二大組齊說。)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說,,三、四大組齊說。)比10少3、4、5呢?(請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勢,一人口述。)

猜一猜:師做比5少4的手勢,讓學生猜是什麼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勢你來說的遊戲。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展示比劃遊戲。)

師小結:求較小數用減法就行了。

三、實際運用

師:通過剛才的大膽猜想和實際驗證,我們知道了: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掌握了求大數和小數的方法,就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許多有趣的問題。

1.教學例題。(出示幻燈片)

(1)師:圖中有哪幾個小朋友?他們正在幹什麼?老師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華,女生扮演小平,將他們擺花片的情況讀出來。

師:如果要求小華要擺多少個,該抓住哪句話來分析?(板書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擺3個)在這個比字句中是誰跟誰比,誰多誰少?(我與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

學生說出(我擺的是大數,小英擺的是小數)後畫批:

我比小英多擺3個

大 小

師:誰能連起來說是誰跟誰比,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指名說,齊說:我與小英比,我擺的是大數,小英擺的是小數。)

師:既然小華擺的是大數,求小華的該用什麼方法求?怎樣列式?(11+3=14(個))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哪幾步求得小華擺的?(先找與問題相關的比字句,然後畫批出誰和誰比,誰大誰小,最後根據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來正確列式。板書:找比字句,畫批大小,確定加減。)

(2)師:如果要求小平要擺多少個?,你會用以上3個步驟解題嗎?試試看!

指名板書:我比小英少擺3個

小 大 11-3=8(個)

師:這個比字句是指誰跟誰比,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為什麼用減法?學生交流。

小結: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步驟來解決比多比少問題的?怎樣確定加減?(找比字句,畫批大小,確定加減;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學生讀題,找比字句,畫批,列式計算。後交流思路:我與你比,我的是大數,你的是小數,求我的就是求大數,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驟同上,指2入板書。)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在解題時,要抓住比字句認真畫批,準確判斷誰和誰比,誰大誰小,然後根據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來正確列式解答。

五、拓展創新

師:最後,老師想給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戰性的題目,你能提出怎樣的問題?

立定跳遠比賽中,洋洋眺了110釐米,週週跳了140釐米,濛濛比周周少跳20釐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釐米。 ?(螢幕顯示)

生提問題,螢幕同步顯示出來,指名口答列式。

[教後反思]

1.藉助手指遊戲巧妙建模。

我讓學生邊比劃手指邊看邊想邊說邊聽:比多(少)是,算式是+(),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手、眼、口、耳、腦等,並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充分經歷、感受、體驗、感知的基礎上,大腦中生成了豐富的.數形表象。藉助豐厚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以及老師及時的引導點撥,他們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數是大數,用加法,比少的數是小數,用減法。此時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量後必然的理性飛躍!數學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學生由動作思維過渡到表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從而更好地促進新知的內化建構,拓展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了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通過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複習什麼是大數、小數和相差數,以及求相差數用減法,為新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接著通過比劃比10多幾是幾和比5多幾是幾讓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比幾多幾的數是大數,用加法算;最後通過比劃比10少幾是幾和我做你猜的遊戲讓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比幾少幾的數是小數,用減法算。整個建構過程流暢自然而富有變化,學生始終興致盎然、樂此不疲!

2.藉助畫批深悟數量結構。

其實,讓學生理解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求相差數用減法並不難,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認知直覺就能感悟到;但讓學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數量結構,準確地分清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相差數,卻並不容易。因為從來沒有誰帶領他們這樣理性地分析過,而且由於生活經驗的負面影響,他們常將牛比羊多3只機械錯誤地理解為羊多(因為生活中我們進行比較時常說省略的比字句,例:誰多?我多)。由於讀不懂比字句的含義,他們只能停留在生活經驗的感知層面,迷迷糊糊地跟著感覺走,以至於到了五、六年級,還有學生分不清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見多就加,見少就減。這就是低年級教學時沒有將學生的認識及時提升到理性層面而造成的惡果。所以藉助畫批幫助學生準確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數量結構和數量關係非常重要。北京特級教師馬芯蘭就一直主張藉助畫批來指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當學生能借助畫批准確地分析比字句的數量關係後,比多比少應用題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這類問題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全部學完,不僅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能發揮教材的整體結構功能,使學生站在更高的起點用全域性眼光整體建構知識,提高所學知識的通識性,使學生在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時能融會貫通,併為後繼學習注入無窮動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隻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並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絡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係。

預設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彙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彙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裡,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於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後組織學生彙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1、使學生掌握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能正確判斷一個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3、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一個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誰能說說什麼是約數?

2.請寫出下面這些數的所有約數。

15, 20, 34, 55

二、新課引入

師:想一想,如果要給1~12這12個數分類,你會怎麼分?

生:按奇數和偶數分。

按一位數兩位數分。

師:同學們還有新的分法嗎?(沒有了)這節課老師要給你們介紹一種新的分法,這是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可以把它分成質數和合數兩類。那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呢?這節課我們將一起來認識一下。(板書:質數和合數)

三、新課講解

1.學習質數和合數

(1)找出12個數的所有約數

師:怎樣按約數的個數來分類呢?下面先請同學們找出這12個數的所有約數。

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各寫出6個數的約數,全班判斷答案是否正確

(2)對這12個數進行分類

師:請同學們按照約數的多少,把這12個數分成以下三類:

只有一個約數 有兩個約數 有兩個以上約數

全班檢驗分法是否正確。

(3)引出質數與合數的定義

只有一個約數 有兩個約數 有兩個以上約數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質數 合數

觀察分出的三類約數各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說出質數與合數的定義

師:質數和合數的主要區別在哪裡?(約數的個數不同,只有兩個約數的是質數,有兩個以上約數的是合數)

師:仔細觀察這5個質數的約數,都有什麼特點?(只有1和它本身)

師:根據這個特點能試著給質數下定義嗎?

指數的定義: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我們把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師:仔細觀察這6個合數的約數,它們都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為什麼就不是質數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約數)

師:根據這個特點能試著給合數下定義嗎?

合數的定義: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外還有別的約數,我們把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師:你覺得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定義的關鍵詞是什麼?

理解只有除了還有這兩個關鍵詞的區別。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沒有的意思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五年級下冊《合數與質數》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五年級下冊《合數與質數》教學設計師:那為什麼數1分到第三類呢?(它只有約數1一個約數,因此它不能分到質數(兩個約數)類,也不能分到合數(兩個以上約數)類)

師:因此,我們說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質數、合數的判斷方法

出示例2

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那些是合數?

17, 22, 29, 35, 37

師:你會根據什麼方法來判斷呢?(檢查這個數的約數的個數)

師:是不是要把這個數的所有約數都找出來才能判斷嗎?(不用,根據質數和合數的定義,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還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個約數就可以判斷了)

師:非常好,現在同學們試試用這種方法判斷這幾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抽學生口答,並說出判斷的依據

練習: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內的`質數表

師:判斷這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如果每次都要算出這個數的約數的個數,麻煩嗎?(麻煩)下面老師介紹一種更簡便的方法查質數表法。只要我們把一定範圍內的質數都找出來,判斷時,只要查一查表內有沒有這個數,有就是質數,沒有就不是質數。

師:那怎麼做100以內的質數表呢?

閱讀練習十三第1題,按十三題的方法找100以內的質數:

(1) 寫出2~100的數

(2) 依次劃去2,3,5,7的倍數,2,3,5,7本身不劃

翻開書本60頁,對照質數表是否與自己的結果相同。

四、鞏固練習

1. 練習十三第3,4題

2.找出20以內的質數與合數

3. 說一說

(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的自然數可能是 .

(2)即使偶數,又是質數的數肯定是

(3)即使奇數,又是合數的數肯定是

(4)即使質數,又是奇數的最小的是

五、作業

練習十三第2題

預習分解質因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一、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通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發展的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學生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其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通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認識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學生並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過一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 經驗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 “說一說”這一環節通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學生一眼看出誰輕誰重,認識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通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節通過淘氣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認識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節,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藉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後通過一組練習來使學生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裡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資訊。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根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臺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裡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為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彙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為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獨立判斷,並說一說判斷過程。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通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業診斷

1.常見錯誤分析:

常見錯誤分析

1.比較輕重時,判斷天平稱翹起的那邊重。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不懂得天平稱的原理。

2.()比()重,()比()輕矮,各個量填反。

缺少觀察比較的技能和表達的方法。

3.三種物體比較輕重,錯誤把數量多的判斷為最重的。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等量代換的思想理解有困難。

2.診斷問題

診斷1:()比()重?

診斷目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達方法。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十幾減6、5、4、3、2

教學要求

1、進一步感知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絡,促進計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觀察操作中經歷學習過程,逐步發展探究,思考的意識能力,重視演算法多樣化。

3、能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實現數學的價值,發展學生的`數學意識。

重點難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十幾減6、5、4、3、2的計算方法,同時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集體備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引導:在美麗的森林裡,住著聰明機靈的小老鼠傑瑞和可愛的小兔子傑比,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有一天,太陽真好,小老鼠傑瑞跑去和傑比玩,看見小兔子傑比正在採蘑菇呢!

提問:仔細看圖,你從圖上知道了些什麼?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1)一共有多少個蘑菇?6+5=11

(2)一共有11個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個,藍蘑菇有幾個?11-6=5

(3)一共有11個蘑菇,其中蘭蘑菇有5個,花蘑菇有幾個?11-5=6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麼方法算的?小組討論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從11開始往前數。

(2)優化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演算法最容易?

2、嘗試運用。

計算11-612-313-4

(1)提問:你是怎麼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種演算法來算嗎?

(2)交流演算法。

三、活動體驗,建構知識。

1、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交流時讓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觀察每組題目,比一比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題。算算比比,感受退位減與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區別。

4、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看題,說說題目的意思,然後獨立完成在書上。

5、想想做做第5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集體交流時說說用什麼方法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四、回顧。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知道怎樣計算十幾減6、5、4、3、2嗎?

板書設計:

十幾減6、5、4、3、2

13-5=8

情景圖11-6=512-3=913-4=9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在數表裡框出幾個數、在牆面上貼瓷磚、選擇連號的參觀券或座位等實際問題,都可以和圖形的覆蓋現象聯絡起來。圍繞覆蓋了哪裡、有多少個位置可以選擇等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能感受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裡的事物和現象的工具,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培養樂於探索的。教材編排了兩道例題,例1裡的覆蓋比較簡單,覆蓋的位置只有一個維度上變化。例2裡圖形的覆蓋位置,在兩個維度上變化。練習十運用例題裡的方法和認識的規律,解決日常生活、數學遊戲中的實際問題。

1、 例1突出探索規律時的數學活動。

例1的教學從遊戲開始。把1~10這十個數從左往右順次排列,組成一張數表,遊戲的方法是,用紅框在數表裡框數,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只框兩個數,第二次要框三個數,第三次框更多個數。

第一次遊戲,先框出數表左端的兩個數1和2,算出它們的和是3。再任意移動紅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兩個數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兩個數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提出了遊戲裡的數學問題,把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紅框在數表中有多少個不同的位置。學生首先會想到第一種方法,隨著紅框從數表的左端逐漸移到右端,依次計算1+2=3、2+3=5……9+10=19,數數一共寫了9個算式,得到9個不同的和。第二種方法有兩個特點: 一是對問題的理解十分準確。“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個問題,是問和的個數,不是問和是多少,所以不必進行求和計算。二是應用了圖形平移的知識,通過紅框從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結果。其中,紅框平移8次,能得到9個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難點。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理解並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數學活動的水平有了提升,也為繼續進行的遊戲和探索規律構築了平臺。

第二次遊戲,紅框每次框出三個數,和第一次遊戲相比,有兩點提高: 一是隻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遊戲中體會了平移是解決這類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在這次遊戲中學生必然樂意應用這種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數多,得到不同的和的個數少。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問題的答案上獲得: 每次框2個數,得到9個不同的和;每次框3個數,得到8個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過程中體會: 每次框的數少,紅框平移的次數多,得出的和的個數多;每次框的數多,紅框平移的次數少,得出的和的個數少。顯然,通過這次遊戲,學生對用平移方法解決問題的體驗深了,為發現規律邁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次遊戲,在同一張數表裡,每次框出更多個數,如4個數、5個數,分別能得到幾個不同的和?安排學生繼續實驗,並把資料都填入一張表格。有前兩次操作的經驗,這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的方法。或是仍舊用紅框逐次去框數,或是看著數表想像框的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對這類現象的感知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數的個數越多,紅框平移的次數越少,得到的和的個數也越少,它們之間是有聯絡的。

得出規律是例題最關鍵的教學環節。帶著教材裡的兩個問題逐行觀察表格裡的數,研究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係,找到的共同特點就是這類現象的規律。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的關係,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們相加的和都是10(數表裡有10個數)。由此推理,10減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等於平移的次數。如果聯想平移紅框的操作,就能體會這個關係是合理的。如在數表左端框出3個數,數表裡還剩7個數,紅框還能向右平移7次。發現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係比較容易,表格裡能看到平移的次數加1等於得到的和的個數,在幾次操作活動中都有這一體會。發現的規律要用自己的語言,順著填的表格,從左到右概括地講述。如數表裡有10個數,減每次框幾個數等於平移次數,平移次數加1得到幾個不同的和。看著表格講述比較方便,關係清楚,也有助記憶。

“試一試”增加了數表裡的數(從10個變成15個),“練一練”把數表換成正方形圖案連成的花邊。要求利用例題裡的規律,說出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應用中進一步體會和鞏固發現的規律。還要注意的是,“試一試”直接說出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練一練”直接說出有多少種不同的蓋法,它們都沒有問“平移多少次”。這是因為平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平移次數是解決問題時應該主動思考的中間數量。

2、 例2用較簡單的規律構建稍複雜的規律。

例2的素材是在牆面上貼瓷磚,每塊瓷磚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塊花色瓷磚拼成正方形,組成一個圖案。把這個圖案貼在牆面任意一個位置,稱為一種貼法。要解決的問題是圖案在牆面上一共有多少種貼法?顯然,圖案在牆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動,還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動,這是例2比例1複雜的地方。但是,無論圖案從左往右移動,還是從上往下移動,計算平移次數的.方法與例1是一致的。所以,這道例題要以例1的規律為基礎,構建稍複雜一些的規律。

首先是理解題意,啟用相關的經驗。示意圖的牆面上貼了瓷磚,中間的4塊組成一個圖案。“把圖案貼在這面牆的任意一個位置”引發想像,可以把圖案貼高些,也可以貼矮些;可以把圖案貼在牆面的左邊,也可以貼在右邊。經過交流和,得出兩條線索,即教材呈現的兩種思考。這兩種方法都是把例1裡獲得的經驗,應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種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動,和例1非常貼近,很快得出貼在最上面一行有7種貼法。第二種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動,比例1稍有變化,所以貼在最左邊一列有多少種貼法需要數一數或算一算。

然後小組討論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第(1)個問題需要的時間最多,把第一種一行有7種貼法和第二種一列有5種貼法結合起來,才能“既不重複又不遺漏”。這裡不要急於得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從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從左到右想7列。第(2)個問題在理解題意時已經有了答案,這裡再次討論,是因為第一種方法講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種方法講的是最左邊一列,需要擴充套件到每一行都有7種貼法,每一列都有5種貼法。第(3)個問題是解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以及它的演算法。有前兩個問題為基礎,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種)貼法,這個算式的數量關係就是沿著長的貼法、沿著寬的貼法與一共有的貼法之間的關係。

“試一試”和“練一練”都是例題的變式。“試一試”的圖案雖然仍舊由4塊瓷磚拼成,但拼法變成“凸”字形。把它貼到牆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把圖案看成長方形。這一點可以通過教師演示或學生操作來理解。“練一練”在牆面上貼的是長方形瓷磚,有6塊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瓷磚拼成一個圖案。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的思考與計算,和貼正方形瓷磚相同,能再次體會一共有的貼法與沿牆面長的貼法、沿牆面寬的貼法之間的關係。

練習十第3題裡有兩類問題,一類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數表裡每次框出5個數,一共有多少種框法。解決這類問題,要把紅框看成每次框出9個數的長方形。這一點,學生在“試一試”裡已有初步的體會。另一類問題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個數的和與中間數的關係,只要通過幾次框數活動,就能發現框裡的5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5倍。中間的那個數是5個數的平均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小數化成份數,把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數化成小數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小數和分數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想一想:小數是怎麼演變過來的?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改寫成0.1、0.01

小數分數

一位小數十分之幾

兩位小數百分之幾

三位小數千分之幾

二、小數化成分數

例1把0.7、0.009、1.25、0.375化成小數。

0.7表示十分之七,所以

0.7=7/10

0.009表示百分之九,所以

0.009=9/100

1.25表示一又百分之二十五,所以

251

1.25=1----=1--

1004

0.375表示千分之三百二十五,所以

0.375=375/1000=3/8

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把小數化成分數,可以直接寫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能約分的再約分。

反過來,分數也可以化成小數。

15371

例2把------、------、3-----化成小數。

101001000

: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數,要化成小數,可以直接把分數寫成小數。

三、鞏固練習第94頁第1題至第4題。

四、

五、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結合現實生活,學會根據給定東、西、南、北中的一個方向辯認其餘三個方向。

2. 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並且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3. 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餘三個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教具:小黑板 字條(列印)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老師第一次來到石良完小,誰能給幫老師一個忙。介紹一下 校園的情況,分別找一找校園的東西南北各有什麼建築?我有一些瞭解了,感謝同學們的介紹。

一、 課前小遊戲,匯入新課(複習東南西北,起立,指說)

現在,上課(師生起立問好) 咱們來個小競賽,看哪個小隊的同學反應快,回答流利、乾脆。準備好了嗎?想一想,你現在是面對什麼方向,(三個小隊分別說)?再一個問題:你的前後左右各是什麼方向?為什麼老師提同樣的問題,而你們的回答卻不一樣? 這節課咱們來研究方向與位置。(板書)

二、聯絡實際,自主探究

1.剛才,同學們給我介紹了校園的情況,我也找了幾個建築物,你們知道它在校園的哪個方向嗎?(廁所 操場 科技樓 食堂)(東 西 南 北)從你現在的位置來觀察,它在你的哪個方向?從你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來找一找?

2.為了讓我更清楚地認識校園,請同學們再幫我一個忙。把校園這四個建築物填在課前老師發給你的圖上,製成一個平面圖。利用你們已有的經驗,開始獨立完成。(生獨立完成平面圖,師巡視指導)

3.請3個學生把不同結果板演到小黑板上,並讓學生講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講明白是面對哪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什麼建築?後面?左面?右面? (轉身,分3個方向演示小黑板,並標上方向。演示完成後再把小黑板集中擺放。)

4.同學的平面圖都有道理,但為什麼不一樣?同一個校園,平面圖卻不一樣。怎麼辦?所以必須統一規則。在國際上人們繪圖或者平面圖時,規定按上北,下面就應該是(學生說,師板書到中間)以後再繪圖的時侯就必須按這個方位。 再把校園這四個建築物按到方點陣圖上。哪個平面圖是符合這個標準?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標。

5.這兩個圖怎麼變一變讓它也符合標準?(旋轉,也標上方向標。)

三、實踐應用

1. 實小平面圖

通過這個圖,你說一說知道學校的哪些情況?

2 做一個學校周邊環境平面圖

師:同學們課餘時間可以製作一個平面圖。調查一下學校周邊的情況?(板書東埠 西埠 下河頭 石良集 )把它們寫到另一張紙上,做成一個平面圖。

板書設計:略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知道幾個和第幾個的不同含義,會區別幾個

和第幾個。

2、 掌握5以內的.順序,會按數的順序從小到大,從大到小

填數。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景圖,揭示意義:

1、師:昨天是星期天,紅紅要乘車到奶奶家去。

2、師;紅紅來到了車站,你們看車站上共有幾個人?

(共有5人)

板書:幾個

師:我們一起數一下,怎樣數的?(從左到右數)

師:好!你們數得真好!現在再來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幾個?(第4個)我們一起來數數看。

板書:第幾個

師:老奶奶年紀的了,走路也有困難,你們猜叔叔、阿姨會怎麼做呢?(讓老奶奶先上車)對!我們也應該像叔叔、阿姨那樣講文明、守秩序,還要尊敬長輩。

師:現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幾個?(第1個)

師:紅紅排在第幾個?(第5個)

3、小結:從排隊乘車的隊伍中,我們知道幾個就是指共有幾個,第幾個是隻按順序數到那個位置上的一個。

(揭示課題:幾個和第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