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怎麼寫

校園 閱讀(3.18W)

受一位好友的影響和推薦,我找來了《傲慢與偏見》。果然,從第一章我立即被吸引住,欲罷不能,一口氣看了下去: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怎麼寫

作者簡·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汀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奧斯汀一家愛讀流行小說,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時期的習作就是對這類流行小說的滑稽模仿,這樣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諷的基調。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也譯《艾瑪》)(1815)。《諾桑覺寺》(又名《諾桑覺修道院》)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視窗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2000年,BBC做過一個“千年作家評選”活動,結果奧斯丁緊隨莎士比亞之後,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裡唯一的女性作家。這位女性堪稱英國之驕傲。她創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開啟了19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高潮。

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幾乎影響了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奧斯汀經久不衰。而這位偉大的女性一生只走過了42個春夏秋冬。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化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種簡單,至今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並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於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嗎?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讓我心情激盪的文章的了!開始看的時候除了達西以外對其他人的印象都不太好,感覺這是個很隨便放縱的社會,這些中產階級出身的女士活著的目的就是想嫁個好丈夫,而無所謂生活......但越看到後面心情越加激盪:伊麗莎白聰慧機敏,可愛俏皮,剛出場的達西顯得極其傲慢,偏偏遇上具有強烈自尊心的伊麗莎白,於是傲慢與偏見便相應產生了....其實傲慢是處於階層的習慣,偏見只是自尊的誤會,當隨著相互的瞭解增多,誤會的解除,這一切便不再存在了,存有的只是深深的愛…

在《傲慢與偏見》裡,很欣賞伊麗莎白,她的聰慧機敏,她的可愛俏皮,她的善於思考,愛憎分明……她幾乎齊全了所有女性的優點。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下,人人都希望嫁個有聲望和地位的丈夫,但她不,她勇敢的不畏世俗,勇敢的去追求著屬於自己的愛情:勇敢的拒絕自己當時還並不喜歡甚至厭惡但儘管富有的達西的求愛,勇敢的突破世俗拒絕母親強烈推薦的克斯林的求婚,勇敢的認清對達西的誤會並對他和對他的感情重新定位,勇敢的面對達西舅媽凱瑟林夫人的羞辱,勇敢的和達西一起努力說服自己的父母而去實現自己的幸福....她,真的很勇敢,很與眾不同…再看伊麗莎白:聽聽她跟姐姐怎麼議論彬格萊先生:“你真的沒想到嗎?我倒替你想到了。不過,這正是我和你大不相同的地方。你遇到人家抬舉你,總是受寵若驚,我就不是這樣。他第二次再來請你跳舞,這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嗎?你比起舞場裡任何一位小姐都要漂亮得不知多少倍,他長了眼睛自然會看得出。他向你獻殷勤你又何必感激。說起來,他的確很可愛,我也不反對你喜歡他。不過你以前可也喜歡過很多蠢貨啊。”就這麼一段話,便可知道伊麗莎白也是一挺難侍候的小姐,男人光依著女人漂亮來獻殷勤那是題中應有之義,才不會讓我們的伊麗莎白感動或者領情,特別是別人的抬舉根本在二小姐這裡討不了好,反過來說,別人的輕視倒有可能激起二小姐的好勝之心。 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啊,若非達西和伊麗莎白倆人都是這麼個不太容易討好的另類心性,這倆人哪能真看對了眼呢?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是從一開始到最後都很讓我欣賞的男人。儘管剛出場的他很傲慢,卻是種讓我極其欣賞的傲慢,男人就該這樣,只接受自己喜歡的。隨著情節的發展,我產生種很強的感覺,不知道是痛苦還是別的什麼,尤其是他一心愛著的伊麗莎白一直誤會著他,我都深感著委屈,終於明白《大話西遊》裡的一句話: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離死別,也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尤其是當他向伊麗莎白求婚的那段,到後來伊麗莎白的舅媽加德納夫人就達西幫助伊麗莎白妹妹和維克漢姆結婚一事寫信給伊麗莎白時,看到這裡,我竟也忍不住流下眼淚----原來我也是性情中人!但故事發展至此,終於“守的雲開見月明”了,伊麗莎白開始為自己曾經偏見的誤解深深懊悔。

接著聊聊達西為什麼會愛上伊麗莎白,在書裡,這一部分的描述非常單薄,總之愛了就是愛了,不必細究因果。文字作品這樣安排,雖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但也毛病不大,因為讀一本好書的過程往往就是拓展想象力的過程,讀者有大把的想象空間來自行彌補字裡行間不言而喻的東西,特別是越到後面達西對伊麗莎白的愛越鮮活動人,所以我在讀《傲慢與偏見》時,把這兩人感情的發生統共當成了大背景,達西愛伊麗莎白,這似乎在一開始就是一個定論,只需要接受就好了。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我們來看看第一章:

小鄉紳班納特有五個待嫁閨中的千金,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們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

新來的鄰居彬格萊是個有錢的單身漢,他立即成了班納特太太追獵的目標。在一次舞會上,彬格萊對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一見鍾情,班納特太太為此欣喜若狂。參加舞會的還有彬格萊的好友達西。他儀表堂堂,非常富有,收入是彬格萊的數倍,許多姑娘紛紛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驕傲,認為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簡的妹妹伊麗莎白。達西對彬格萊說,她(伊麗莎白)長的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偏偏這段說話讓伊麗莎白聽到了,伊麗莎白自尊心很強,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傢伙。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向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第十章裡達西拐彎抹角想請伊麗莎白跳一支舞,偏偏被此時此刻完全不解風情的伊麗莎白不憚揣著最大的惡意給歪曲否決掉了,這裡的描述入木三分,傲慢和偏見結合在一起最糟糕的景象莫過於此:“達西先生走到伊麗莎白跟前來,跟她說:“ 班納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趁這個機會來跳一次蘇格蘭舞?” 伊麗莎白沒有回答他,只是笑了笑。他見她悶聲不響,覺得有點兒奇怪,便又問了她一次。“噢,”她說,“我早就聽見了;可是我一下子拿不準應該怎樣回答你。當然,我知道你希望我回答一聲‘是的’那你就會蔑視我的低階趣味,好讓你自己得意一番,只可惜我一向喜歡戳穿人家的詭計,作弄一下那些存心想要蔑視人的人。因此,我決定跟你說,我根本不愛跳蘇格蘭舞;這一下你可不敢蔑視我了吧。”

是不是如在眼前,有趣至極呢?如果說在描寫達西為什麼突然愛上伊麗莎白方面讓我不甚滿意的話,那麼到了這一刻,我的所有不滿意已完全煙消雲散,正是達西這樣一次又一次情難自抑的招惹,也正是伊麗莎白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跳脫無羈,使得這一對冤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品性交鋒中靈犀互通,兩個人都在表現自已最真實的一面,可兩個人又都不知道對方最真實的心理活動,這種若有若無的吸引、猜疑和試探是初戀時最美妙的部分,相信每個經歷過這種無經驗的純真過程的`人都會同意我的話吧?

所以,到後來,伊麗莎白就算再怎麼不相信達西先生的情深,也不得不狐疑了:“伊麗莎白本來打算使他難堪一下,這會兒見他那麼體貼,倒楞住了。”而我們可愛復可惱的達西先生就對自已敲警鐘了:“他不由得一本正經地想道,要不是她的親戚出身微賤,那我難免危險了。”

這段文字看得真是舒心極了,達西先生為什麼後來百般難減自已對伊麗莎白的愛也就有了極厚實的基礎,第二年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母來到達西的莊園,與他再次相遇。她發現達西變了,不僅對人彬彬有禮,在當地很受人們尊敬,而且對他妹妹非常愛護。她對他的偏見消除了。正當其時,伊麗莎白接到家信,說小妹麗迪亞隨身負累累賭債的威肯私奔了。這種家醜使伊麗莎白非常難堪,以為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得知上述訊息以後,在舅父母的幫助下,不僅替威肯還清賭債,還給了他一筆鉅款,讓他與麗迪亞完婚。自此以後,伊麗莎白往日對達西的種種偏見統統化為真誠之愛。

彬格萊和簡經過一番周折,言歸於好,一對情人沉浸在歡樂之中。而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安妮(Anne)嫁給達西的凱瑟琳夫人匆匆趕來,蠻橫地要伊麗莎白保證不與達西結婚。伊麗莎白對這一無理要求斷然拒絕。此事傳到達西耳中。他知道伊麗莎白已經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誠懇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對曾因傲慢和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兩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儘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還有她的姐姐也是完美結局的。不過他們所經歷的遠遠沒有伊麗莎白和達西這樣從討厭誤會到相愛的,一開始就相愛,有點像一見鍾情的味道。從而看出,經歷波折的愛情才是完美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