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篇)

校園 閱讀(1.7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傲慢與偏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篇)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以這樣一句話作為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一部清喜劇,來講一個皆大歡喜的愛情故事。可是如若只為了消遣而讀,那麼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往往,偉大出自於平凡,奧斯丁就是將她的哲理通過愛情這一人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表達的。乍一看,她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愛情,但尋遍全書,確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隻言片語。難怪《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激情為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詮釋愛情,雖然沒有《呼嘯山莊》的生離死別,沒有《巴黎聖母院》的生死相隨,沒有《紅與黑》的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確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是婚姻,卻與愛情無關。

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期大英帝國正處於顛峰時期,而奧斯丁卻把視線關注在英國鄉間。當時英國鄉間的生活在作者看來是愜意悠閒的,純樸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個英國社會的影響力始終波及著鄉村,如勢利、炫耀、虛榮和對婚姻的看法。當時的婚姻締結的充要條件是男方有可觀的家產,女方有豐厚的嫁妝。於是他們的結合便是幸福,便會為世人所承認接收。誠然,這樣的婚姻類似於一種資產合併,以錢作為婚姻的基礎,這明智嗎?在當時的達官貴人看來這無可非議。於是一切的婚姻要門當戶對,此處的門當戶對確切地說應是資產相當。於是,一個已婚紳士有一兩個情婦,或是貴婦人們有幾個消遣的情人也被當時社會所預設。可婚姻仍被冠以“神聖”這一詞來修飾。注重實際的人們始終以金錢作為信條,金錢至上方為他們的聖經,為之不惜賭上一生的幸福。這樣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錢成了地位的標誌、有錢=有教養=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備做丈夫的一切條件。當貴婦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標榜自己的地位、修養、才華、嫻靜、優雅等等的諸多美德時,她們決不會想到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資本是錢,她們談及金錢時,顯現出蔑視和鄙夷,卻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締結不是因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屬品,作為她們豐厚嫁妝的最讓人信服的掩飾物。人們以敷衍、奉承、阿諛來祝賀新人,祝他們有錢人終成眷屬。

在本書中有兩個人物是此種婚姻的忠實奴隸。一個是夏綠蒂,一個是韋翰。夏綠蒂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門第、講究地位。她的父親威廉。盧卡斯爵士自稱與詹姆士宮有莫大聯絡,這樣的吹噓在鄉間鄰居間引起的轟動與崇敬已使他的虛榮心十分滿足。在這樣的薰陶下她與班納特家的財產繼承人柯林斯結了婚。柯林斯不僅為人做作、舉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鬚拍馬之功。但他可以繼承班納特家的財產,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師的俸祿。僅僅為了這些,當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的三天中,夏綠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麗莎白為由,與柯林斯朝夕相對,終於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卻不惜失掉伊麗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實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沒有豐厚的嫁妝意味著沒有幸福的婚姻,年齡頗大的夏綠蒂只有把握住這次對她而言難得的機會。起碼,她將來的生活有了著落,可以成為班家大宅未來的女主人。於是,她與認識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結了婚。婚後,她不斷忍受著丈夫令人生厭的怪異行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條不紊,並在世人面前構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殘酷的,擁有金錢的代價是失去跟多更為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幸福、快樂……

韋翰是個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軼麗,一心想通過婚姻來發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錢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個一窮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會光顧。但最終他還是通過不與麗迪亞結婚為要挾,向達西敲詐到了一筆可觀的收益。於是又一個婚姻,又一個為了金錢的婚姻鑄就了,這次不單出賣了幸福,還有靈魂,韋翰的靈魂被他自己徹底出賣了!婚姻既已變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書中伊麗莎白一直是以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她理智、活潑,善於對人冷眼旁觀並一直看穿其心思。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和看法,作者通過她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愛情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獲得達西的愛情。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發現伊麗莎白或許說作者本身都難以逃出金錢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讓達西擁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無論他與伊麗莎白的情節發展多麼跌宕起伏,有一點是事實,他是一位年薪一萬英鎊的紳士,與皇家有密切聯絡,有自己的莊園、家產、田地,總而言之,達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麗莎白當初拒絕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簡單——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後面。同時,伊麗莎白之所以對達西改變態度的轉折點是在她看見了達西碩大的莊園之後,彭伯裡女主人的稱號無可避免的是一種誘惑。正如伊麗莎白所說,她是紳士的女兒,達西是紳士,他們是處在同一階層的。地位相差並非非常懸殊,更何況,她出自鄉紳之家,也算是半個富家小姐,小型的資產合併在所難免。她和達西的婚姻不被達西親友所接受,只因為達西原可以找一個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罷了。

這樣的婚姻是一種悲劇,婚後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免不了的。夏綠蒂在盡力扮演好一位主婦的同時卻一直懷念著昔日情人,她後悔當初因為那人的貧窮而未與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說:“沒有愛情的婚姻,不管因為受到尊重或者擁有殷實的家產而顯得多麼榮耀,都比不幸強不了多少。”韋翰與麗迪亞的夫妻關係名存實亡,伊麗莎白與達西相處和睦,但不斷來自鄰居、親友和珈苔琳。德包爾夫人的冷言冷語,讓她心煩意亂。

如此的婚姻悲劇在那一時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簡單——婦女地位低下。婦女沒有工作、沒有得以維持生計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這條路來為將來的生活來源做打算。這是解決將來生計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如班納特家中有xxxx小姐,可是沒有男嗣,因而,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只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得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通過婚姻來為自己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為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位太太在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的資產庇護下得以生存。因而難怪郡裡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為自己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可以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是一種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通過婚姻來衣食無憂,現在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直認為是自己出身貧寒。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著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感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時代的婚姻典型,享受愛情是一種奢侈,“現實、生存、理智……”這些詞彙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如電影般不斷地重複放映,每時每刻提醒你:錢、錢、錢……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著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情……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2

紳士與淑女的浪漫愛情,小小鄉紳家庭中的柴米油鹽,英國鄉村間的人情野趣。。。這一本語言淺顯易懂,背景簡單,人物關係也並不複雜的愛情小說,卻在兩百年間一次又一次掀起不同時代讀者閱讀的風潮。一切謎底都在我翻開這冊書後豁然得解,她的確是一本令人深深喜愛的作品。

18世紀的英國鄉村小鎮德比郡,貝內特夫婦五個女兒待字閨中,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法律,他們死後家產須由遠房內侄柯林斯繼承,因此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成了貝內特太太最大的心願。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架構。書中一共寫了四對青年男女的結合,富有傲慢的達西和睿智反叛的伊麗莎白,溫柔體貼的簡和有權有勢的賓格利,小妹莉迪亞和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當富有單身的賓格利來到內瑟菲爾德莊園,便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和談論的話題,在隨後的舞會上,優雅美麗的簡令彬格萊傾心不已。而隨他一同前來的好友達西也因此在舞會上深深被伊麗莎白所吸引。而伊麗莎白卻因達西在舞會上的冷淡表現,偏頗的認定達西是位傲慢的貴公子,對其並無好感。

之後伊麗莎白結識了道貌岸然的年輕軍官威科姆,並聽信了他的讒言而對達西產生了更深的誤會,致使這樁姻緣進行的十分緩慢。經過一連串有趣的周折後,達西勇敢的表明了心跡,伊麗莎白通過自己的瞭解也消除了偏見,發現了自己內心對達西的愛意。簡與彬格萊經過小小風波分開一年,最終結合。而伊的好友,27歲的夏洛特出於尋找歸宿,找個可以依靠的有錢人的想法,遂於柯林斯結婚。小妹莉迪亞一貫輕浮,與軍官威科姆私奔後,經達西出資搭救而勉強成婚。四段姻緣波折起伏,相互穿插,相映成趣。

書中的人物性格刻畫的非常鮮明,寥寥數語便活靈活現,幾位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徵更是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其中作者簡奧斯汀最偏愛有加,併為之著力渲染的便是伊麗莎白。她亦是我在書中最喜愛的角色。

伊麗莎白,無論在書中還是電影裡,她都都深深地攝取住我的視線,生活在一個小小的鄉間地主家庭裡,她不僅未沾染上那股世俗氣息,反而有著一種在田園麥歌間自由的真實性情,加上自身的敏學好知,她的內心是豐沛的,獨立的,她的感情也是真誠的,自由的。她擁有著同時代女性身上所不具備的那種鮮活的生命力與鮮明的自我性格。

可以在初次見面的舞會上拒絕與達西先生的共舞,只因不喜歡初見時他那種不可一世的傲慢,頂著母親的壓力拒絕了表兄柯林斯為了一己私願的求婚,因為她明白那樣的結合所帶來的,將是多麼乏味而無聊的一生。她不願自己的一生就這樣被淹沒。她想要的是心靈上真正可以相互溝通的伴侶。她是這樣的特別而聰慧,也終於幸運的等到了達西先生,這位真正懂她的愛人。

有人說伊麗莎白最後還是因為達西對她妹妹以及家庭的慷慨幫助而傾心相許,最後打動她的仍是金錢。但我並不能認同,同為女性,我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打動她的是金錢背後所體現的一份足夠有力的愛的證明。愛情有時渺若雲煙,只能藉助一些淺薄的外部表現得以具象,而達西慷慨的相助正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反映,也正是這其間所包含的達西炙熱的感情打動了伊麗莎白。而實際上伊麗莎白在明確自己的心意後,為愛情所作出的堅持與付出也並不微小,在達西姨母的侮辱,斥責與威脅下,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表明瞭自己的心跡,這些也深深打動了達西,是彼此勇敢亦慷慨的付出,讓他們的心彼此深深觸動。

並且,提到這裡,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當時的環境,在那樣一個女性意識還很淡薄,很多時候只是男權的附屬品與追隨者的時代,女性是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意識的。簡,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是書中少有的可與伊麗莎白比肩卻又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女性的代表。她們有著出眾的外貌,溫柔內斂的脾性,對愛情基本是被動的接受者。當然,因為她們的美貌與無失大雅的性格,身邊也從來不會缺乏追求者。書中的簡與賓格萊先生雖也經波折,但終成美眷,收穫了一份意料之中的幸福婚姻,現實中這樣的女性結局自然也不會差強人意。但這樣的愛情也未免多了一絲被動的無味。

而另一位伊麗莎白視為知心之交的女友夏綠蒂,一個同樣有見識,有思想的女性,卻在最後以純粹出於現實的考慮嫁給了乏味無趣,妄自尊大的伊的表兄,牧師柯林斯。過上了安穩富足卻失之乏味的生活。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最後妥協於現實,不再堅持,無奈的放棄了愛情。與她們對比起來,伊麗莎白身上的流露的那種自我的,獨立的精神 ,以及對愛情的堅持與自我選擇,實在是珍貴又罕見。如果一定要用一個比喻形容她的話,我想她應該是一隻靈動的雲雀。智慧,美麗,歡樂,光明。自由自在,不會拘於任一片既定的天空。

當然,伊麗莎白也並不是完美的,有如書名所說,她的確是偏見的代名。有些時候,她過於偏激與自我,喜好諷刺,待人接物方面未免帶了幾分偏見。而正是她起初對達西先生的偏見,使她不自覺地疏遠了達西。中途也是因為她對威廉外表的喜愛,讓她一度輕信於他,對達西的誤解更深一層。這些未對對方做出深入瞭解時就妄下的偏見,讓她與達西先生的愛情之路先前走的並不順利,令讀者也心急無奈一番。好在最終收穫了美麗的結局。

而書中的班納特太太,以及另外幾位妹妹們,則是當時社會另一種普遍女性的代言。她們頭腦簡單,淺薄世俗,對愛情只有外貌上的傾慕,對婚姻只考慮金錢上的利益,對比起來實在是輕浮膚淺了些。連班納特先生都無法認可。

在這部風格詼諧清麗又引人入勝的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又深刻的展現了 19世紀英國女性的愛情觀與婚姻觀。誠如世人評論所言,簡奧斯汀的作品就如“兩寸牙雕”,精緻細膩,風味濃厚,淋漓盡致的描繪出當時背景下英國社會平常百態。生動有趣。而其中體現出的超前的女性意識更是令人驚歎她的天才。

反而思之,即使在今天的東方社會。這種可貴的意識也並不是每位女性都能擁有的。尤其近幾年間風行而起的拜金主義思想,社會上普遍的剩女現象,以及對優秀女性頗帶揶揄之意的“女強人”之稱,好像優秀的女性反而很難找到相配的伴侶,優秀的女性反而得不到大眾的認可,甚至誤導一些女性不自覺間將自己也放在了弱勢的位置。在我看來,這些不僅是對女性權力的誤讀,更是女性價值觀的倒退。誠然,男女之間確實有各自更為擅長的`領域,但女性真正的價值與光彩,一定不是依託於身邊男性來實現的,而是來自於自身的修養與能力。不承認女性可以通過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女人,和不願認可女效能力的男人一樣,是可笑且可悲的。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從中思考的。

再回到作者的描寫的重心——愛情與婚姻上來。它構建了整部小說的基調,也是最吸引讀者的看點之一。幾段不同的愛情交叉其間又相互輝印,雖然都以美滿的婚姻結尾,但結局卻截然不同。作者簡奧斯汀的婚戀觀也在其中得以體現。很明顯,她嚮往的是彼此之間真正傾心相許,擁有愛情的基礎,又未脫離金錢與世俗的基礎的婚姻。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下,這確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而在我看來,每個人對愛情的定義都不同。愉快的相處與彼此的吸引才是愛情與婚姻最基本的基礎,好的伴侶,是可以讓你做自己的那個人,因為做你自己很重要。真實的東西才是堅固的。不要因為別人輕易改變自己,你改變的可能是你最珍貴的部分。

傲慢與偏見。達西與伊麗莎白。兩個擁有獨立人格的靈魂,雖然未能免流於世俗,卻也收穫了一份彼此印證,真正堅定的愛情。這世間本沒有絕對的純粹,一些看似俗不可耐的雜質卻更能襯托它的真實可愛,讓它更加的穩定和堅固。

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神往。合上書本,這份輕鬆愉悅的回味仍在心頭。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3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裡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描寫了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

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

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再加上騙子韋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使得伊麗莎白完全相信了韋翰的花言巧語,可能於伊麗莎白的年紀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兒,畢竟年輕,對於一個人是好是壞,還只是看淺表的。

最主要的可能是麗萃太過於在乎她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她非常不希望在別人眼裡看來她是一個無知而虛榮,又沒有教養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個處在那種時代的而不甘於做一個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的伴侶能在心靈上與之共鳴,對於這個人的品格的要求超過了財富的要求,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是在有一個愛錢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

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母親,她還是感到了自卑,才會在面對韋翰的謊言時,盲目的相信那個"高高在上"的達西是個卑鄙的人,從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時的自卑心得到解脫。不過幸運的是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矇住雙眼。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脫、自由的必然結果。擾擾塵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沒有愛情不要勉強人結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鬆向喜之心,不苟且、貪圖一時之利慾,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願以償。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為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裡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

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

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

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物件,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以這樣一句話作為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一部清喜劇,來講一個皆大歡喜的感情故事。可是如若只為了消遣而讀,那麼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往往,偉大出自於平凡,奧斯丁就是將她的哲理經過感情這一人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表達的。乍一看,她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感情,但尋遍全書,確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只言片語。難怪《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活力為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詮釋感情,雖然沒有《呼嘯山莊》的生離死別,沒有《巴黎聖母院》的生死相隨,沒有《紅與黑》的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確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是婚姻,卻與感情無關。

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期大英帝國正處於顛峰時期,而奧斯丁卻把視線關注在英國鄉間。當時英國鄉間的生活在作者看來是愜意悠閒的,純樸中包含平凡自然,可是整個英國社會的影響力始終波及著鄉村,如勢利、炫耀、虛榮和對婚姻的看法。當時的婚姻締結的充要條件是男方有可觀的家產,女方有豐厚的嫁妝。於是他們的結合便是幸福,便會為世人所承認接收。誠然,這樣的婚姻類似於一種資產合併,以錢作為婚姻的基礎,這明智嗎?在當時的達官貴人看來這無可非議。於是一切的婚姻要門當戶對,此處的門當戶對確切地說應是資產相當。於是,一個已婚紳士有一兩個情婦,或是貴婦人們有幾個消遣的情人也被當時社會所預設。可婚姻仍被冠以“神聖”這一詞來修飾。注重實際的人們始終以金錢作為信條,金錢至上方為他們的聖經,為之不惜賭上一生的幸福。這樣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錢成了地位的標誌、有錢=有教養=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備做丈夫的一切條件。當貴婦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標榜自我的地位、修養、才華、嫻靜、優雅等等的諸多美德時,她們決不會想到這一切的美德得以構成的資本是錢,她們談及金錢時,顯現出蔑視和鄙夷,卻不知自我的婚姻得以締結不是因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屬品,作為她們豐厚嫁妝的最

讓人信服的掩飾物。人們以敷衍、奉承、阿諛來祝賀新人,祝他們有錢人終成眷屬。

在本書中有兩個人物是此種婚姻的忠實奴隸。一個是夏綠蒂,一個是韋翰。

夏綠蒂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門第、講究地位。她的父親威廉。盧卡斯爵士自稱與詹姆士宮有莫大聯絡,這樣的吹噓在鄉間鄰居間引起的轟動與崇敬已使他的虛榮心十分滿足。在這樣的薰陶下她與班納特家的財產繼承人柯林斯結了婚。柯林斯不僅僅為人做作、舉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鬚拍馬之功。但他能夠繼承班納特家的財產,且自我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師的俸祿。僅僅為了這些,當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的三天中,夏綠蒂一向借看望好友伊麗莎白為由,與柯林斯朝夕相對,最終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卻不惜失掉伊麗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實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沒有豐厚的嫁妝意味著沒有幸福的婚姻,年齡頗大的夏綠蒂僅有把握住這次對她而言難得的機會。起碼,她將來的生活有了著落,能夠成為班家大宅未來的女主人。於是,她與認識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結了婚。婚後,她不斷忍受著丈夫令人生厭的怪異行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條不紊,並在世人面前構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殘酷的,擁有金錢的代價是失去跟多更為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感情、幸福、歡樂……

韋翰是個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軼麗,一心想經過婚姻來發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錢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個一窮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會光顧。但最終他還是經過不與麗迪亞結婚為要挾,向達西敲詐到了一筆可觀的收益。於是又一個婚姻,又一個為了金錢的婚姻鑄就了,這次不單出賣了幸福,還有靈魂,韋翰的靈魂被他自我徹底出賣了!婚姻既已變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書中伊麗莎白一向是以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她理智、活潑、愛打趣,善於對人冷眼旁觀並直看穿其心思。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和看法,作者經過她來表達自我的意圖和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感情的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獲得真愛。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發現伊麗莎白或許說作者本身都難以逃出金錢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主角上讓達西擁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無論他與伊麗莎白的情節發展多麼跌宕起伏,有一點是事實,他是一位年薪一萬英鎊的紳士,與皇家有密切聯絡,有自我的莊園、家產、田地,總而言之,達西十分十分富有。所以,伊麗莎白當初拒絕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簡單——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後面。同時,伊麗莎白之所以對達西改變態度的轉折點是在她看見了達西碩大的莊園之後,彭伯裡女主人的稱號無可避免的是一種誘惑。正如伊麗莎白所說,她是紳士的女兒,達西是紳士,他們是處在同一階層的。地位相差並非十分懸殊,更何況,她出自鄉紳之家,也算是半個富家小姐,小型的資產合併在所難免。她和達西的婚姻不被達西親友所理解,只因為達西原能夠找一個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罷了。

這樣的婚姻是一種杯具,婚後所要應對的殘酷現實是免不了的。夏綠蒂在盡力扮演好一位主婦的同時卻一向懷念著深愛的昔日情人,她後悔當初因為那人的貧窮而未與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說:“沒有感情的婚姻,不管因為受到尊重或者擁有殷實的家產而顯得多麼榮耀,都比不幸強不了多少。”韋翰與麗迪亞的夫妻關係名存實亡,伊麗莎白與達西相處和睦,但不斷來自鄰居、親友和珈苔琳。德。包爾夫人的冷言冷語,讓她心煩意亂。

如此的婚姻杯具在那一時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簡單——婦女地位低下。婦女沒有工作、沒有得以維持生計的本事,僅有依靠婚姻這條路來為將來的生活來源做打算。這是解決將來生計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主角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主角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如班納特家中有6個小姐,可是沒有男嗣,因而,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僅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經過婚姻來為自我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為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述的,每一位太太在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的資產庇護下得以生存。因而難怪郡裡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為自我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能夠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是一種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經過婚姻來衣食無憂,此刻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沒有經濟本事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向認為是自我出身貧寒。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著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感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時代的婚姻典型,享受感情是一種奢侈,“現實、生存、理智……”這些詞彙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如電影般不斷地重複放映,每時每刻提醒你:錢、錢、錢……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著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