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低智商社會讀後感

校園 閱讀(1.24W)

1.

低智商社會讀後感

今天讀完了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領略了島國戰略家的思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視角。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合起來是一個集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個體行為影響集體,甚至產生蝴蝶效應,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集體模式。

其實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分三六九等,每個人的期望、經歷、素質、能力、機遇都不一樣,於是就產生了一條溝通的鴻溝。我自以為從一個不錯的學校、不錯的公司出來,同事們的素質也都比較好,後來失足去了一個差一些的公司,我就發現很難和集體溝通,即使你的個人可以為公司提供優秀、正確的方案,也無法讓其他大眾接受,只能解釋為你太超前了……

因為要適應社會,適應身邊的小集體,否則就要離開選擇新環境。我想看CCTV太多,特別是新聞聯播太多,就會導致集體低智商的出現。被灌輸了太多東西而失去獨立的思考能力,而變得懶惰。

溝通也是一樣。現實工作生活中,很多時候不是問題太難太複雜導致無法解決,更多的是各說各話,難以實現有效溝通。現實中誰也沒有說服誰,誰也沒有接受誰,但一直在自言其說。

看了《低智商社會》,我覺得中國也是低智商社會,但又覺得中國也不是低智商社會,一種說不清的感覺,可能這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吧,可能是因為中國社會發展過於多元化,存在時間、空間上的不平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年代,很多人會將自己的心留守在自己的`年代。但中國又是比較激進的上進型社會,人們對於財富的渴望和追求很強烈,很有進取心。

我想《低智商社會》的作者大前研一先生是想喚起大多數的覺醒,因為大多數人的思維、行動模式將決定集體的模式,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都要適應機體的模式,否則將會格格不入,縱有獨立個性,也難於施展被接受。

那我自己是不是也正處在這樣的一條道路上呢?

2.昨夜讀完了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看的過程中,竊喜和隱憂的情緒交替出現,一方面瞭解我們的近鄰和所謂世仇的日本社會中,原來竟然也有很多很多的榆木的集體化行為,另一個方面,感慨於日本人自我的認識和批判的深度,有了認識,總會有改正的一天。

近期看幾本日本的書,發現日本人習慣於用簡單的故事或語言去描述一個事物,讀得快,理解的卻很難深入,條件成熟,去讀讀《1Q84》,看看真正的作家寫的東西。這本《低智商社會》也是本淺顯的書,也許日本早我們30年進去現代化,快速的工業化程序,讓人們也失去了耐心下來讀書的習慣。現在的夜間睡前,看微薄和讀書這兩件事,體驗全然不同。微薄是一種資訊洪流,立於潮水中,挺著不被沖走,必須不停的看,才能跟上不停跳出來的更新。但是終於不想讀了,睡前,腦子裡卻是無序的一個個資訊點,第二天,依然如此。快且不思考,是微薄的特點,什麼都瞭解但不深入。而讀書就像一個漫長的追求單相思的戀人,不能也不用快。一層層的瞭解深入,卻發現始終無法接近到挽上手臂,散步夕陽,只要目標依然,就可以窮盡一生的追求。慢慢的,思考著進步,但是,踏實。

《低智商社會》中,像是書,但實際是一篇篇對應於一個主題的博文集萃。各章的連貫性是通過訂立一個線索而完成,內容並非有邏輯推導的過程含義。講到了日本的政治事件,學校教育,公共理解,投資理財等等方面的榆木思想,不時在中間夾雜著作者的無奈,發出“恨鐵不成鋼”的嘆息。以至於我有點迷惑,是不是我常常以為的國人弊病,是亞洲人的共性。就好像自己買股票賠了一半,聽到一個哥們都只剩20%了,就不自主的高興起來。所以謂之“竊喜”。因為同種,並且比我們發展快了30年,日本現在的狀況和經驗,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如果為了發財或者訂立事業目標,也是可見端倪。舉例說,日本現在逐漸的完成了由“考試地獄”等等高競爭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但是缺失基礎功底,缺失競爭意識的問題逐步的暴露,在未來的中國也會慢慢的走向這個方面。日本已經發生的“富了變懶”,是當過世界人均GDP第一後發生的事情。而我國現在正發生的是“未富變懶”,卻是還徘徊在世界100名後。

書中列舉了很多的例項來說明,社會性智商退化的表現。想起成龍說過的一段話:“我也不知有自由好,還是沒有自由好,真正我現在已經混亂了。太自由了,就變成香港今天這個樣子,很亂,而且變成臺灣這個樣子,也很亂;我慢慢覺得,原來我們中國人需要管的,如果不管,一開放,我們就為所欲為。”看起來,日本的問題也一樣。讓精英去管理國家,他們就會讓百姓越來越傻,原來是制度性的問題,好,不是人種的問題就好,就是可以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