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品德與社會讀後感

校園 閱讀(2.12W)

1.

品德與社會讀後感

《品德社會書》這本書,向我們描述了當今校園中的一些怪現象,有的學生竟然認為不追求時尚就是落伍,不擺闊氣就是在同學面前顯寒酸。認為父母賺的錢還不是為了我一個,花錢多少無所謂,認為要玩就得痛痛快快玩,要吃就得痛痛快快吃,什麼都要“過把癮”,都要“瀟灑走一回”。看了文中的描述,我困惑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潮流”?究竟是我落伍了,還是時代變味了。

不知從何時起,有些中國人竟開始羨慕起西方人那一頭黃髮了,惹得很多學生紛紛模仿,他們穿著怪異的服裝,染著一頭黃髮,梳著時髦的髮型,背個斜挎包!我疑惑了:我們本來就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為何要染黑呢?是流行,還是時尚?追星的現象也蔓延到校園來。有多少學生不喜歡活潑向上的課本音樂,可一說到流行歌曲,卻津津樂道。多少學生因痴迷流行歌曲而影響學習,因追星不惜花錢買唱片和碟片,難道不是變味的追星潮流?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網路給我們工作、學習、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但有些學生實際上讓他們學電腦不是真正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玩網路遊戲,一旦上癮就難以自拔,一日不上網便飯也不吃覺也不睡。甚至有些住校學生半夜三更偷翻圍牆去網咖尋求“刺激”。他們騙光父母的血汗錢,有的甚至去偷去搶,有多少青少年為此荒廢了學業,多少悲劇因此發生……

這種變味的“潮流”是一種有害的時髦,既然是有害的時髦,那我們還追求它幹嘛呀?讓我們“出淤泥而不染”吧!

2.

讀了<<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這本書,尤其是書中的“問題活動”讓我感觸頗深。聽了專家的分析後發現這些活動在設計目的、時間安排及活動形式上,確實存在著不少值得商榷改進和地方。說來慚愧,自己平時開展的教學活動與這些“問題活動”有幾分相似,有的甚至還不如這些“問題活動”。聽了專家的意見,再看了改進後的`活動,由此使我心頭一顫:確實應該多學習,通過網路、書籍、與人交流等多種方式,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

讀了<<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這本書,也使我對“倡導‘簡潔而有活力’的品德課堂”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是自主、開放的。基於這一點,自己在教學方法上,雖然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又是遊戲又是小組討論的,“聽過了”、“看過了”、也“熱鬧過了”,但仔細想想,有時的活動也不能排除“趕時髦”、“走過潮的嫌疑。

現在回想自己平時教學中收不到良好效果的活動,主要存在著這兩個毛病:

首先,活動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

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採用講故事、小組討論、辨析明理等活動來引導學生產生正確的道德認知,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些僅僅停留在“頸部以上的活動”並不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卻是“套話”、“空話”、“大話”。如教學<<心中有他人>>一課,我從圖片、錄影、課件,從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導,從小組討論到個別交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也明白了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只管自己,不顧別人的道理。我正暗自高興著,下課鈴聲一響,學生衝出後門去抬飯菜,別說排路隊了,你推我擠地亂成一團。

其次,雖然組織體驗活動,但是沒有讓學生產生“共鳴”。

如<<他們需要關愛>>這一課,我就是像書中舉的例子一樣,也是讓學生扮演盲人(站在走道上,用布矇住眼睛走上講臺,摸到黑板再回到座位);扮演缺手的人(把書包內的東西全部倒出,然後右手握拳置於胸前,左手整理書包);扮演聾啞人(由一位學生先聽教師說一句話,然後用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給大家看,讓大家猜意思)本以為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能站在殘疾人的角度去體會殘疾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和不便,從而體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哪知道學生不但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且還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課堂內一片笑聲。遠遠沒有收到預料的結果,我一直很沮喪。

讀完<<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這本書後,我對如何開展簡潔有效的活動有了初步的瞭解。現以上面兩個活動為例,就“如何開展有效的活動,使品德課堂‘簡潔而有活力’”粗淺地談談個人想法:

一、活動不但是生活的再現,並且應該超越生活,高於生活。

這句話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聽說了,但是在今天卻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品德課程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鍛練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也就是說:教育活動應該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呈現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促使學生由感知生活經歷生成生活智慧,引導生活行為。如<<心中有他人>>,看了專家們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今後我會嘗試這樣的教學:

二、活動要是孩子們全身心體驗的,不是遊離於其外的。

課堂上,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領悟。但如果活動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生就無法從活動中獲得最真切的體驗和感悟。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多感官地參與、親歷活動。例如<<他們需要關愛>>,看了專家們的分析,覺得這樣的活動安排有效得多。

師(打兩個啞語:你好;請坐):猜一猜,老師做的動作是什麼意思?什麼人常做這種手勢?

師:請大家看一幅圖,這圖上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他們表演得多認真啊!可你們知道嗎?他們和我們不同,他們都是殘疾人。(教師介紹圖片以及其他殘疾人的情況)

教師小結:殘疾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有的眼睛看不見,有的耳朵聽不見,有的智力不行,還有的是肢體殘疾。在生活中穿衣、吃飯、走路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簡單的,可對他們來說卻很不容易。同學們,你們能想象一下殘疾人在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嗎?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感受一下殘疾人生活的艱辛。

……

看完錄影,你們有什麼感受?

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來做三個遊戲,體驗一下。

遊戲內容與“問題活動”中的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第一個遊戲是在座位上就蒙上眼睛,在走上講臺後,還要自己摸到粉筆,到黑板上給兒童頭像畫上鼻子,再回到座位。

……

從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用猜啞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來激發兒童的興趣,引起兒童對殘疾人的關注,再通過看圖和錄影,帶領學生走近殘疾人,“親眼目睹”殘疾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獲得初步的感受;然後再進行角色體驗,學生就會由人推己,在遊戲中由“體”生“驗”,獲得情緒的感染、情感體味,從而撥動心絃,產生同情心,使角色扮演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國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這本書對我的教學甚至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將激勵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