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多元智慧》讀後感

校園 閱讀(9.9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多元智慧》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多元智慧》讀後感

讀了《多元智慧》這本書,我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孩子們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發現天才的眼睛。

根據多元智慧理論,學生有“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差異。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要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個人都達到一樣的目標。只有瞭解學生,瞭解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差異,才能制定“存異”的教學目標。傳統上了解學生,主要相信考試測試的結果,事實上,這很難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元智慧理論的研究者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瞭解學生智慧狀況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要觀察學生真實的表現,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中的“非常表現”,要注意學生在課外做什麼。多元智慧理論給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國小教育不僅要完成為學生今後各方面發展打基礎的任務,而且應該著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多元智慧理論認為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並承認智慧的生物基礎,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甚至預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同時,多元智慧理論還承認社會文化對個體智力發展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提供適合兒童智慧發展的機會。所以,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給每個孩子找到一個可以盡情釋放才能的地方。國小階段的教育物件是 7-12歲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從生理髮育來看,他們的身高、體重等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生長髮育相對緩慢;大腦的重量幾乎接近成人,大腦的興奮功能逐漸減少而抑制功能逐漸增強。從心理髮展來看,國小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都有了發展,有意注意的時間增長了,注意的範圍廣泛了。他們的記憶開始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過渡,記憶的內容與生動、具體的事物或情景相聯絡進行記憶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記憶方法。他們的思維已經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自我意識和交往的慾望明顯增強。這些特點說明兒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開發的多方面潛能。

一、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智慧面前人人平等

傳統的智慧觀認為:智慧超越人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某種主流文化所重視的能力成為衡量所有人“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議論:“這孩子是從農村轉來的,只會爬牆上樹,連一首歌都不會唱。”“他爸爸是個體戶,成天的不管孩子,這小子光會玩玩具,1+1等於幾都不知道。”……教育的公平性往往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破壞了,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由於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不同,他們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多元智慧理論尊重個體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加德納的智慧定義強調了智慧的社會文化性。智慧,作為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顯示價值的,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價值標準,人們對不同智慧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視,對智慧的理解及其表現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就拿“身體運動智慧”來說,因為文化教育的關係,在城市孩子身上,主要表現為舞蹈、體育動作;而在農村孩子身上,就可能表現為其他形式,如自然的奔跑、跳躍、爬樹、上牆等。加德納說:“人類所有的智慧活動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寬鬆、公平、多元文化的環境,讓來自不同環境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認同的文化和適合自己發展的條件,獲得表現自己智慧的機會。在重視主流文化所強調的智慧的同時,也要發現、尊重、培養孩子的其他智慧,視每一種智慧都同等重要;不要因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價值。我們應該這樣認為:來自農村的孩子的爬牆、上樹是運動智慧的一種表現,;個體戶的孩子只會玩玩具,是因為他的視覺空間智慧發展得比較好。再也不要因為這些孩子不善於唱歌跳舞、不會計算便否認其運動智慧和視覺空間智慧,甚至認為他們不聰明。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努力去了解孩子智慧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尊重、理解他們的智慧的表現形式,敏銳地發現他們的智慧潛力,為其提供發展的空間和表現的舞臺。

多元智慧理論尊重孩子的智慧結構差異,認為孩子的每一種智慧都同等重要。每個孩子在智慧上都有獨特的表現:有的孩子語言表達不好,但手工相當精巧;有的繪畫水平很差,但是身體運動能力非常強;有的閱讀、計算讓人傷透腦筋,但其操作能力令人驚訝,這種種表現正是智慧多元的體現。加德納強調,雖然人的智慧被分成了八種類型,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只有其中的某幾種,恰恰相反,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這八種智慧,只是每種智慧在個人智慧總和中所佔的比重不同而已。每一個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慧發展潛力,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建立在多元智慧基礎上的教育觀,必須高度重視孩子智慧特點的個別差異,“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目標,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潛力。”孩子園裡不會存在所謂的“笨”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教師應該視差異為正常,堅信那些連歌都不會唱、1+1等於幾都不知道的民工、個體戶的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智慧強項。

二、發現、發展孩子的智慧強項,揚長補短

這是眾多幼教專家從“多元智慧理論”中引申出來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加德納說“有關人類個體不同智力強項的文獻和形形色色認知方式的發現,對於教育有極大的啟示。首先,在童年的早期辨識個體的強項和弱項,以便因材施教方案時加以考慮,是很重要要的……”同一個班級的孩子,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畫畫很好,有的擅長演說,有的記憶特好。本著發展孩子的智慧強項是教育的`重要任務的原則,根據孩子的特長,因材施教。這樣做雖然很好,但是還遠遠達不到教育的目標,或者說不全面,因為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弱項。這樣做,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強項更強,弱項更弱。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發展他並不擅長的那些智慧,換句話說,就是要“揚長補短”,即以孩子的智慧強項為依託,引導孩子將自己從事智慧強項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特點以及意志品質遷移到其弱項中去,強項帶動弱項,相得益彰。

每個孩子都有他特有的興趣、愛好、經歷和潛能,對於孩子的長處,要儘可能的創造條件來幫助他不斷地發揚,對於不足呢,就要利用它的長處,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來加以引導和補充。這樣做,可以增強孩子在其智慧強項領域的技能;帶給孩子自尊和認同感;可以利用孩子的智慧強項帶動其他領域的學習。有這麼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美國小孩泰迪性格非常內向,不愛交往,不愛說話,每天入園後的活動就是搭積木。雖然他的積木搭得非常好――無論是結構的對稱性、線條的流暢性還是建築的獨創性,堪稱一流。但是,他的老師認識到:這樣下去,泰迪會失掉其他很多學習的機會,他的發展因此也可能會不均衡。於是,老師根據揚長補短的原則,利用它的長處,通過創設適當的教學環境來補充它並非特長的一些方面,慢慢的,泰迪不光成了班裡的“小建築師”,而且,繪畫水平也越來越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了,他再也不把自己侷限在積木區,而是常常和夥伴到別的活動區去玩。

三、認知方式多樣性,進行個別化學習

傳統教育觀的特點是:每一個孩子都學習相同的知識,學習方式也基本相同,哪怕是算一道題、畫一幅畫、甚至是玩一個遊戲的方式也常常是一樣的。智慧的多元性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揭示了孩子們認知方式的多樣性。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否要讓所有的孩子去學習相同的內容?即使是學習同一個內容,是否要用同一個方法教授所有的孩子?多元智慧觀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智慧特點,必須按照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學習內容來教育孩子,沒有理由把孩子放在同一個標準上比較。孩子發展需要的多重性,奠定了“個別化學習”的理論基礎。個別化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有不同認知特點的孩子成功地獲取相同的知識經驗。比如說,在“認識自己”的主題活動中,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認知特點,為其提供幻燈、圖片展示、放錄影、語言描述、比較、繪畫、音樂歌舞、觀察模特等許多學習機會,讓孩子們自由分組學習。這樣,具有不同認知特點的孩子就可以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無論孩子的特長是什麼他都可以在學習上取得成功,與同伴同步前進。

總之一句話,多元智慧理論給我的啟示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多元智慧理論為我們設定了許多通往智慧大廈的大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入口。孩子能否順利地走進這座智慧大廈,關鍵在於開啟大門的鑰匙,教師就是手持這把金鑰匙的人,即教師必須有多元的智慧觀,多元的認識、理解和研究孩子,為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作出貢獻。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素質的教育。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是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潛能,都有成功的潛質。之所以要培養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因為每個人先天就有這些素質的基礎,只不過是如何通過開發使其形成良好的結構。由此可見,多元智慧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和我們國小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我們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借鑑多元智慧理論,積極實踐,努力探索,一定能有豐碩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