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沙與沫讀後感

校園 閱讀(2.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沙與沫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沙與沫讀後感

昨日是今日的回憶,明日是今日的夢想。億萬年前我是宇宙中的以太,億萬年後我是滄海中的遺珠,而現在我只是一粒沙,你腳踩著的那粒。——題記

浮生若夢,朝歌夜弦,塵世中難得的一方淨土便是沙與沫。

我們都只是渺小的虛幻的泡沫,沒有人可以永恆。

沙與沫點醒了所有不可自拔的人。生命從何而來,又要到那裡去?我們是誰,我們的過去抑或將來又如何?沒有人能給我們答案。即使是被稱為先知的紀伯倫也不能。他只能將他思想的碎屑輕輕地播撒在地球上,也許會有人悟出這大千世界的奧祕,也許會有人什麼也沒知曉。深邃的宇宙隱藏著太多我們難以理解的祕密。人類的存在有何意義,意義就是走下去,在這黑暗寂靜的宇宙中走下去,走向那無人知曉的光明去,走向那我們無法預知的黎明去。我想,“先知”所做的僅僅是去思考,以超我的境界洞悉生命與愛的真諦。

所以,他是孤獨的。

正是孤獨的靈魂,才能清晰的看見這世界的空洞,心靈的矛盾。“我們的心是一塊海綿;我們的心懷是一道河水。然而我們大多寧願吸收而不肯奔流,這不是很奇怪嗎?”醉酒的清醒,以寂寞的姿態瞥見了人性的弱點。紀伯倫寫道:“當人們誇獎我多言的過失,責備我沉默的美德的時候,我的寂寞就產生了。”當我們難以理解那啟迪眾生的話語時,我們難以明白那指引前行的話語時,紀伯倫便寂寞了。可惜,在他的一生中,都沒有出現那個可以與他對話,消除寂寞的人。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將來一定會有,只是他或者是她還沒有出現。或許人們只是人云亦云的誇讚著他,但看過他作品的人多少都是有收穫的。我們在這些文字裡窺見哪怕一絲一毫,都足以讓紀伯倫欣慰了。真理誰敢說紀伯倫就看透了呢?“先知”所做的僅僅是啟發人們,他永遠只說一半,另一半等待著人們自己理解,等待著那個懂他的人蔘悟。

“樹暝棲翼喧,螢飛夜堂靜。遙穹出晴月,低簷入峰影。”在每一個月夜裡,紀伯倫是怎樣醉著酒,孤獨中求得一醒,又怎樣回憶著在山野中靜聽著風濤陣陣與流水潺潺的童年。他在白晝充滿燃燒的見解,在夜晚沉浸於夢幻的海洋。他得不到父親的溫暖,得不到愛情的慰藉,在接連失去了最愛的妹妹、哥哥和慈母,看到的是祖國“富有欺凌貧窮,教士欺騙虔誠,婚姻犧牲婦女,傳統壓抑青年”的黑暗。他吶喊,他控訴,他對著自己逆來順受的同胞發出宣言,他痛斥著“光天化日之下昂首闊步的惡棍”,訴說著東方民族的“奴性”悲劇,嘆息著阿拉伯民族的命運。紀伯倫的.“瘋狂”是十足的清醒。他沒有用面具掩飾自己,赤裸裸地站在真理的陽光之下,以不可以阻遏的狂狷之氣,掀起摧枯拉朽的叛逆風暴,打倒偶象,破壞那個用舊制度、舊傳統維繫的所謂“完美的世界”。

紀伯倫是如此愛恨鮮明,他狂熱於他那偉大的民族,厭惡著這骯髒的社會,他在帝國的勾心鬥角間堅守著人類一體、地球一家。他把孤獨化作愛送給了全世界,教會了我們“大我”。

我看了一些他的畫作,立體的認識有助於我們對他的詩的理解。然而,他的畫對我而言如此抽象。大都是冷色調,沉鬱而壓抑。此外似乎紀伯倫偏愛於從裸體來表現人物的情感,但這裸體絕不似我前些日子見的潘玉良筆下的豐潤飽滿,而是一種靜謐的美的、純潔的化身。他們或是哀痛,或是欣慰,都籠著一層稀疏的淡淡的氛圍,叫人捉摸不透,卻又異常真實。在畫面上,常有作為襯托的人體,總覺得有一股神聖的死亡的、糾纏的、鬱苦的、憂愁的、沉悶的、恐怖的、扭曲的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即使是鮮豔的色彩構成的畫都有一種莫明的淒涼在其中。

沙與沫裡有著紀伯倫對愛情的理解。他有一幅畫叫做“love”,一對擁抱的男女,背景好像是有著烏雲的地方,深深地藍,似乎有一圈圈光暈由兩人向外散開,這些光暈又似乎幻化成靈魂,默默地注視著這對人。紀伯倫在論愛中寫道:“愛為你們戴上冠冕的同時,也會把你們釘在十字架上。”這也許是他對他自己終生不娶的回答。但他已經追逐過愛,理解了愛。在沙與沫中,他寫:“許多女子借到了男子的心;很少女子能佔有它。?每一個男子都愛著兩個女人:一個是他想象的作品,另外一個還沒有生下來。”這世上本就是這樣,人們為愛而死,又為愛而生。紀伯倫認為一個沒結婚的女子生機勃勃,一旦結婚,就會使她身上生命的火焰熄滅,凋蔽。“只剩下一個女人的形骸”!“先知”所做的僅僅是欣賞美,而不是毀滅美,正如他與瑪麗柏拉圖式的愛。

“當你達到生命心中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高過罪人,也不低於先知。”我們都是遼闊的仿若無盡的大海,都屬於永恆。

紀伯倫,我愛他是一個孤獨的戰士,一個桀驁不馴的反叛者,一個更詩意、更溫和的尼采,一個更激烈、更年輕的魯迅。

走進紀伯倫,走進沙與沫,走進那個我們從未直面過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