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二年級數學釐米教案評價例文

校園 閱讀(1.4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釐米教案評價例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釐米教案評價例文

二年級數學釐米教案評價例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9~6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線段。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4、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5、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概念,知道米與釐米之間的進率。

6、掌握用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能正確測量生活中較長物體的長度。

7、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體會測量長度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具準備:

米尺、直尺、吸管、捲尺、繩子、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引發探究需要

1、同學們觀察過嗎?在桌上的線是彎曲的,不過,把線拉緊,它就直了。那麼,你知道兩手指間的一段可以看成什麼嗎?(線段)還有什麼也都可以看成是線段呢?(直尺、課本的每條邊等??)

2、你知道在兩點之間如何畫一條線段嗎?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能畫幾條呢?

3、設疑激趣談話:小朋友們,量一量你們的課桌有多長。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長量、有的用鉛筆盒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裡試著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幫忙,注意記錄結果。(為什麼大家說的測量結果的數量不相同呢?)

4、匯入課題。

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談話:除了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因此,我們的古人在很早就統一了計量單位。

二、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現的結果。表示釐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直尺上有長度單位,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直尺來量。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1cm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有多長。

同學們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用手指比劃一下1cm大約有多長。

你是怎樣看的?引導學生彙報:從0到1是1cm長,從2到3也是1cm長??

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cm。(如果學生問到1小格,教師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後再學習)

議一議: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cm?

學生找身邊長度大約是1cm的物體。小組交流後全班彙報:食指的寬大約是是1cm。田字格一條邊的長大約是1cm。訂書釘的寬大約是1cm(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cm,之後彙報,投影反饋)。請孩子們再用兩根手指比畫一下,1cm大約有多長呢?(學生比畫出1cm的長度)

探究二:量一量蠟筆的長度。剛才我們認識了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幾釐米又是多長呢?裡面分別有幾個1釐米?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cm大約有多長。

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6cm長?從哪兒到哪兒是8cm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cm長?

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有什麼發現?

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釐米;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釐米。

下面回到剛才測量蠟筆的長度。先把蠟筆的一端對準0刻度,看看另一端所對的刻度是幾,從而測量出蠟筆的長度。

三、認識米

(一)問題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還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你能量出我們的黑板的長度來嗎?教師:哪兩位同學願意來量一量?(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長度。)經過剛才的測量,有什麼感覺?

教師: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可以用長一些的尺子來量,用大一點的單位來量??

學生讀後,教師拿出米尺,給同學們介紹1米的長度,認識米尺。

(板書課題:用米(m)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索新知

1、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師:每組有1把米尺,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發現?學生分小組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請小組內同學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長。)

教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活動,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實際長度。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1米大約有5支鉛筆長;1米到我的胸口;課桌大約長1米??)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了1米有多長(舉起米尺),那麼,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呢?

量黑板的長、教室的長、人的身高、樹木的高、樓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單位。

教師:對,量這些比較長(高)的物體或距離,我們通常用米作單位。

2、教學例。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用釐米作單位量長度,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出黑板的長和寬,並且把測得的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裡,待會兒我們再交流。

學生測量,記錄。

教師:請各小組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測得的結果是多少。

各小組交流測得的黑板的長和寬的米數及測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與黑板的一端對齊。

(2)用米尺緊靠黑板邊,量一次作上一個記號,下一次從這個記號量起。

(3)測完後把每次測的米數加起來就分別得到黑板的長和寬。

黑板的長約4米,寬約1米。

3、試一試。

教師:我們的教室有多長、多寬呢?學生隨意猜。

教師:要想準確地知道它有多長、多寬,該怎麼辦?用尺子量一量。

教師:請小組選擇測量工具,並在小組內思考,在測量時,要注意些什麼?

(1)捲尺量。測量時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較準確。

(2)米尺量,測量時要在每次測量完處作好記號。還要注意每次都要對齊0刻度。

(3)繩子量,測量時要將繩子拉直。

教師:大家考慮得很周到。請各小組的同學作好分工,然後進行測量。

學生分組進行實際測量,再交流測量結果。

教師:雖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測量的方法不同,但都發現教室的長大約是( )米,寬大約是( )米。

四、鞏固練習,實踐運用

1、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1)數學書的長大約為20cm。

(2)家裡門的高度大約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寬約3cm。

2、介紹數學文化。

教師:同學們,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尺子的時候,人們是用什麼進行測量的呢?你們想知道嗎?

3、教學第65頁想想做做第4題。

教師:下面我們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請大家用米尺或捲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教師: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樣測量身高?測量時要注意些什麼?

(1)請被測量的同學站直,用捲尺從他的腳後跟到頭頂進行測量。

(2)請被測量的同學靠牆站直,用一本書平壓頭頂觸到牆作好記號,再用米尺測量牆的這個高度就是同學的身高。

(3)測量時被測量的同學要站直,捲尺要拉直,要從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學生分組進行測量,教師參與。

教師:通過剛才的測量,你們發現了什麼?

回答:你的身高比1米還多多少釐米?量出一庹大約長1米幾釐米?

4、教學課堂活動。

量一量一本書有多長,估一估幾本書的長時1米。

五、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回家後,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釐米或米作單位的?

六、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新的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二年級數學釐米教案評價例文2

教學內容: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內容。

教學思路:

1、聯絡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傑)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藉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後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釐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釐米或幾釐米,然後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

(二)知識與技能

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三)感情、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學生尺、長短不同的兩枝鉛筆、稜長1釐米的小方木若干塊。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釐米的紙條若干條、1角硬幣每人一個、回形針若干個、小刀若干把。

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

學生回答後老師總結一下: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接著出示課本圖(幻燈機出示)提問:圖中出示的數學課本短邊與鉛筆盒長邊一樣長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數學課本短邊有5個回形針那麼長……,鉛筆盒長邊有5把小刀那麼長……。

通過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於測量工具不一樣,物體長短難以說清楚,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測量的不便。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對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量較短的物體如:粉筆、小刀、文具盒、鉛筆等的長度時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認識釐米

(1)認識刻度尺

①教師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圖,告訴學生這是“刻度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接著教師拿出一把學生尺,告訴學生這是同學們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尺子。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

師:尺子上刻有線條,叫刻度線,看看尺子上有幾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生可能回答有:“老師,有3種不同的刻度線,最短的刻度線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這表示1毫米),學生會接著問:“比最短的刻度線稍長一點的刻度線又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進一步引導觀察,從開始刻度線到稍長的刻度線有幾格這樣的1毫米,學生回答有5格,老師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5毫米”,學生還會接著問:“老師,相鄰最長的刻度線之間又表示什麼意思?”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後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1釐米。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尺子上的刻度線及各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追問:“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線,還有什麼?”

學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及時給學生解釋:這是表示釐米的意思,是一個長度單位)。

②有數字,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追問:這些數字對著哪些刻度線,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學生回答:0、1、2、3……)

③教師引導學生在刻度線上找到“0”教師介紹: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刻度從這裡開始(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用投影儀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0~1”是幾釐米(從0到1是1釐米),從“1~2”是幾釐米,從“2~3”是幾釐米……(都是1釐米)。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說明:這樣的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刻度線間隔是相等的。

⑤認識刻度尺上的幾釐米。

從0到2有幾釐米,從0到4有幾釐米,從0到5有幾釐米,從0到6有幾釐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幾釐米?教師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加於引導。

⑥同桌指著刻度尺上的具體刻度和長度互相說一說1釐米,幾釐米。如:從0到1是1釐米,從0到5是5釐米,從0到9是9釐米,從6到7是1釐米,從1到5是4釐米……

(2)認識1釐米的實際長度。

①讓學生動手測量自己所帶的物品的長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②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的實際長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釐米,閉眼想象1釐米的長度,進一步形成對1釐米長度概念的表象。

③讓學生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如果學生舉出的物體很少,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準備一些物體提供給學生測量,如:訂書針、透明膠帶的寬、瓜子的長、橡皮的厚等。

(進一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1、學習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

(1)教師在黑板上貼一些紙條,然後提問,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長度是多少嗎?用什麼來量?

(2)教師出示刻度尺。講解如何量紙條的長度,邊示範邊講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如:現在這張紙條的右端對著5,表示紙的長度就是5釐米。

請同學們開啟教科書第3頁紙條上面括號內填5,表示紙的長度是5釐米。

2、小組合作。

再選取一個物體,測量之前,小組裡每位同學先估計一下長度大約是多少,然後再測量,最後彙報估計結果與測量結果的誤差,從中讓學生實踐幾次,不斷調整自己的估計方法。

(通過先估計再測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估測能力)

3、量課本的長、寬。

以兩人一組,先估測再測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長、寬,教師巡視指導。

4、深化練習。

⑴你們還想測量什麼?

⑵讓學生把沒有測量的物體拿出來。(分小組進行)

⑶小組討論,根據本組要測量的物件,怎樣測量?

⑷小組討論後動手測量。

⑸彙報。

5、開放練習。

出示一張學生成績通知單,提出問題,要印50張成績通知單,請你去購買白紙。怎麼辦,小組討論,全班彙報。

⑴用估計方法,估計要買的白紙的長和寬。

⑵用測量工具量出白紙的長和寬。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計。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學會了什麼本領?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釐米,知道了1釐米有多長,

學會了用刻度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總結了測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子上的刻度是幾,就是幾釐米。在生活中,見到較短物體時,我們應先估測它的長度,再用刻度尺實際量一量,比一比,看誰估測的準。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本節課通過讓學生

識釐米和用釐米量。使學生認識1釐米的長度及用1釐米測量物體,初步體會測量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對比回憶,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課程的鑰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匯入時,教師出示的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學生:“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學生很快回答出來,這樣的問題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實際的,教學具有坡度性,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會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這兩枝鉛筆有多長呢?”這樣課堂氣氛才有渲染,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體現體驗性。

體驗能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本節課通過學生從認識到動手操作到應用,使學生體驗到“釐米”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力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然後3人小組和2人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及先估測後測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估計結果,然後進行動手測量,看看誰估計的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及估測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動,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多樣性。

課堂活動性強,練習形式多樣,在課堂活動上體現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樣性的練習,有利於學生全面鞏固所學知識,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樂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