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容忍與自由選擇讀後感

校園 閱讀(1.47W)

《容忍與自由》與其說是演講錄,不如說是一本極具教育意義的青年讀本。關於容忍與自由讀後感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容忍與自由選擇讀後感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篇一

讀了這篇文章,我隨著作者古今中外的暢遊了一番,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發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

這篇文章是胡適總結自己過去年輕氣盛和當下經過了很多事情後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遠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夠的容忍的基礎上才會有足夠的自由。

起初胡適把這篇文章定名為《自由與容忍》,後覺得不妥,遂易之。

因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為作者對“容忍”2字的襯托,也是對曾經自己所認為的,執著的一個反剩

作者由布林先生的對話引出本文的觀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隨後作者回憶自己17歲那年發表的一篇痛罵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文章,於是總結這幾十年過去後,自己對當初那篇文章的態度。作者用了很多個“50年前我沒有想到。。。。”來再次論述自己的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發現‘容忍’遠比‘自由’重要。

50年過去後,胡適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個無神論者,依然“不相信一個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是在這之外,他的個人處世態度卻完全地變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態度去報答世界對自己的容忍,於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這篇文章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覺得容忍有重要的意義。

之後作者開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並例舉了馬叮路德和約翰。高爾文在歐洲革新運動上的例子,闡述過去非此即彼的異端邪說,因而導致互相殘酷撕殺,無所不用其極,而這種性質是無助人類社會在和平與發展中迅速獲得更大的進步。

於是緊接著,最後,胡適先生很自然地把話題放到政治思想上,通過與陳獨秀的書信再次表達作者對武斷不容忍態度的反對和覺得自由的重要性。

讀了這篇文章,我隨著作者古今中外的暢遊了一番,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發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篇二

胡適先生(1891--1962),初名嗣糜,學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詩人,文史學者,思想家。青年時代留學美國,攻讀哲學,文學。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響較大。1917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宣揚民主科學,倡導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率先從事白話新詩與文學史的寫作,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適先的《容忍與自由》這篇文章原刊於臺灣省出版的《自由中國》1959年第六期。是胡適先生晚年的一篇極具深度的作品。文中使用例證法鮮明的闡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這一論點。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師布林先生引出論點: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然後又用自己年輕時發表的抵制封建主義的一篇文章作為例子來說明了五十年後的自己覺得年紀越大就越覺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文中說“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信神的,居然能有這種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我在這個世界裡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總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

隨後文章又通過宗教信仰裡的容忍與自由,從而得出宗教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結尾以自己和陳獨秀以前住在報紙上發表的對待白話文不同態度的認識來結尾,最後再次說明了我們必須戒律自己,必須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語文老師黃老師在分析全文時,首先從題目入手:分析容忍與自由的關係,進而提出為什麼要先容忍了才會有自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實是自己必須容忍別人的觀點,別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別人容忍自己的觀點,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轉念一想,的確如此,就像盧梭曾經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我認為這句話放在這裡就是這樣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能夠容許你這種觀點的存在。

我再仔細的想一想,其實這不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和而不同“嗎?其實孔夫子在兩千多年以前都已經提出來了。文章中說:“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為不容忍態度是基於我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適先生這句話裡所透露出的一種人文觀點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世界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差異而顯得是那麼的生機勃勃,試想一下,如果春天僅僅只是一種顏色,那不太單調了嗎!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容忍,容忍他人的觀點,這樣才會豐富自己的觀點,容忍他人的優秀,自己才會變得優秀,容忍世間萬物,花草小鳥才會對你微笑!

想想自己剛進大學的時候,曾經對很多事情看不慣,覺得太不合規矩,現在想想當時自己也是沒有能夠容忍的度量,因為看不慣就覺得這種行為需要消失,不能出現在自己的世界裡。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適應過來了。直到今天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這種度量,我可以看不慣,我可以討厭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或行為,但是我可以允許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適也是在大一的時候,是在我的鄧論老師胡老師的課上。時間可真快,但也足以改變我們每個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是我覺得這篇文章要告訴我的,因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夠獲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為什麼我們需要容忍,說明對方的事情或者行為是我們所排斥,是我們所不喜歡的,正如胡適先生所說的:喜同惡異。正因為是喜同惡異,所以才會有“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說法,才會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也”的觀點。而我們則需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我們才會得到相同的“回報”。我們才會感覺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時候,因為自己很喜歡古典音樂,所以在寢室裡經常放的是古典音樂,而另外一個室友則喜歡英文歌曲,就這樣,當中國古典遇到了外國流行,就會碰出一些小火花來!

呵呵,如今不知不覺已經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學路,站在大三的春天裡,我會很自信的說我學會了容忍,當然比起胡適先生所說的那種度量,我,還有我們都需要時間的!而我將會一直前行著,這樣,當我漫步過容忍的花叢,就會到達自由的田野!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篇三

讀了這篇文章,我隨著作者古今中外的暢遊了一番,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發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

這篇文章是胡適總結自己過去年輕氣盛和當下經過了很多事情後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遠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夠的容忍的基礎上才會有足夠的自由。

起初胡適把這篇文章定名為《自由與容忍》,後覺得不妥,遂易之。

因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為作者對“容忍”2字的襯托,也是對曾經自己所認為的,執著的一個反剩

作者由布林先生的對話引出本文的觀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隨後作者回憶自己17歲那年發表的一篇痛罵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文章,於是總結這幾十年過去後,自己對當#from 本文來自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初那篇文章的態度。作者用了很多個“50年前我沒有想到。。。。”來再次論述自己的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發現‘容忍’遠比‘自由’重要。

50年過去後,胡適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個無神論者,依然“不相信一個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是在這之外,他的個人處世態度卻完全地變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態度去報答世界對自己的容忍,於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這篇文章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覺得容忍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