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逍遙遊教案的範文(精選12篇)

校園 閱讀(3.1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逍遙遊教案的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逍遙遊教案的範文(精選12篇)

逍遙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並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遊》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註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佈。

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

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並給加點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雲

(2)海運則將 ()於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5)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 ()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 ()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徵一國者

(13)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後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讀得乾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課文。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遊》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裡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學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

學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麼?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後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後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後再由教師明確。

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佈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並對本課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辯

(4)而徵一國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

奚以……為

答案:1。

(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辯”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逍遙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3、辯證理解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點難點:

1、莊子“三無”思想的理解。

2、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高一時我們學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複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裡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

但當他醒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麼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麼這一切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呢?於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

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通過學習《逍遙遊》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複雜的戰國時代,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策士橫議,積極追求功名,莊子卻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現實世界之外給自己創設了一個精神世界,反應在他筆下的文章裡就使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風,而這構成了莊子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體感知:結構和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文論證思路,並提示所用論證方法)

1、學習角度:

(1)扣標題,提出問題:何為逍遙?

(找同學談一下你對“逍遙”兩字的理解)

教師明確:“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麼,莊子又是如何詮釋他的逍遙觀的呢?通過預習和整體閱讀,我們能看出莊子在文中哪段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逍遙觀。

(2)扣行文關鍵詞: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字?各笑什麼?

提示:文中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笑其不逍遙,其實自己也不逍遙。真逍遙什麼?

2、學習思路:

提示:不逍遙——逍遙(駁論,先破後立)(如已學過的《拿來主義》)

提出兩問題:

(1)每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導學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裡)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

(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

(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6.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裡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7.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學生深入文字,思考以下問題:

1、第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

明確:鯤鵬——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塵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遙(有待)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

2、為了論證事物有所待,還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為舟,杯水負載均有待

行路備糧,所待不同

3、第二段寫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歸類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靈

湯之問棘大:鯤鵬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間關係如何

明確: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有大小之分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它們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達到逍遙之境。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文章的論述自然由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

(二)探究賞析

1、齊讀第三段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

明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譯,若將最後一句改成陳述將是什麼意思。

明確;待:憑藉,依靠。他們不憑藉任何東西。

3、如何用兩字概括逍遙境界?

明確:無待

4、社會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遙”,莊子認為哪些人才“真逍遙”?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引導學生對莊子“三無”思想理解:

所謂“無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譭譽得失,褒貶任人。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遙?

知、行、德、徵……有名、有功、有己(社會理想人格)

宋榮子……無名、無功、但有己(有我與彼的區別,猶有未樹)

列子……無名、無功無己(物我合一)但乘風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遙)

第四層次:至人、神人、聖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無名、無功無己無所待(真逍遙)

7、標題詳解: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悠遊自得、任性適意

遊:心遊、精神漫遊、精神與心靈的放任

逍遙遊:獨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五、結構主題及寫法

1、結構思路:

萬物皆“有所待”→萬物所待有“大小之辯”→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遙)

(怎樣才算“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無所待→才逍遙)

(什麼樣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寫法:

①論證方法:駁論,先破後立;

②藝術風格:浪漫主義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膽誇張,並對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確本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為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

六、拓展思考

討論:我眼中的莊子?

于丹曾經說過: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于丹對道家的評價,為我們重新審視莊子提供了平臺。

(1)思考並討論;故事中的莊子,面對富貴、功名不為所動,眼裡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援莊子的做法?

明確:

①志向遠大,不局於功利。(傳揚)

積極②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

一分為二看莊子

消極無為思想:虛無主義絕對自由(摒棄)

消極遁世

(2)這就是莊子的個性,幾千年前的莊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討論)

明確:笑對人生,現實世界從容不迫;超越自我,心靈天地自在逍遙。

3、教師總結:

實際,莊子早就將這種人生態度寄託到了大鵬鳥身上,他是一個奮鬥者的形象儘管前途渺茫,儘管隨處都有學鳩、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奮鬥者還是要高飛,要在那廣野之鄉找尋心靈停泊的港灣。面對大鵬,我們感慨萬分,他時刻在指引、激勵著後人如何面對困難、挫折。中國就是那隻矯健的大鵬,他將永遠高飛、遠飛。

莊子的影響:莊子在諸子百家中是獨樹一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仁愛,孟子仁政,墨子兼愛,法家強國,兵家攻戰,都是不離現實生活的,可以稱為現實主義。但莊子講逍遙,講齊物,卻是遠離人間煙火,並且行文灑脫,意象新奇,如天馬行空,屬於百家中的浪漫主義。

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直接影響著後人的思維和創作。特別是那些浪漫主義大師,如李白,李賀,毛澤東……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從上面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脫胎於莊子《逍遙遊》的描寫。

4、鮑鵬山《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的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裡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5、作文佈置:學習指導《莊子的翅膀》

逍遙遊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理解本課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分析課文中常見文言句式特點。

3.瞭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莊子的哲學觀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解讀與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匯入:

同學們,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學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個時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時期的老子、戰國的莊子時道家學派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莊子》的思想主張吧。

二.前移作業:

1.文學常識:

《逍遙遊》出自《莊子》,《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並稱"老莊"。

2.生字識記:

鯤鵬( ) 北冥( ) 摶扶搖(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樹( ) 斥鵪( )

蓬蒿( ) 沮喪( ) 泠泠( ) 數數然( ) 惡於待( )

3.聽朗讀錄音,並糾正自己不正確的斷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鯤"之大中"大"時什麼用法?

明確: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

2."怒而飛 "中"怒"時什麼用法?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怒"是奮發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氣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麼句式?由何標誌?

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採用"……者,……也"表示。與之相同的是"《齊諧》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麼用法?

明確:"怪"是形容詞作名詞,怪異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麼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麼用法?

明確:前一個"以"是憑、乘的意思,表方式;後一個"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的"邪"是什麼用法?"其"又是什麼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邪"通"耶",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其"是副詞,表示揣測,相當於"是……還是……",它的其他用法還有:①代詞,代第一人稱(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②代詞,代第三人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③難道(其真無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⑤還是(吾其還也)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中"且"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且"是再說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懼,彘酒安足辭)

②況且(且爾言過矣)

③而且(以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④暫且(縣官且順群臣言)

⑤一邊……一邊……(且戰且退)

8."而後乃今培風"中的"而後"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乃"是什麼用法?

明確:"而後"與現代漢語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斷(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蘇君)

②於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③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與"無"連用,"無乃"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

⑥只,僅僅(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逍遙遊教案

標籤:高三語文複習教案,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逍遙遊教案,

9."時則不至"中"時"的意思是什麼?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時"的意思是有時,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隔一段時間,有時候(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③時候,時間(別君去兮何時還)

④時運,時機(時不利兮騅不逝)

⑤按時(學而時習之)

⑥當時,那時(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

⑦時常,經常(時與出遊獵)

10."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一句如何翻譯?

明確:"奚",哪裡;"以",用;"之",到;"南",南行;"為",語氣助詞,呢。整句的意思是哪裡用高飛九萬里往南飛呢。

11.本段莊子是如何描寫鯤鵬展翅的情形的?

明確:莊子採用了大膽的誇張、想象和比喻的手法進行描寫,內中還有引用、反襯與側面描寫,極言鯤鵬展翅的巨集大氣勢,表明鯤鵬借自然之道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12.與"蜩與學鳩"相比,鯤鵬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蜩與學鳩如井底之蛙,見識短淺,而鯤鵬卻有遠大的理想,並善於藉助偉大的自然之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四.作業佈置:熟讀課文,準確翻譯第一段。

五、個案設計: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自我翻譯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讀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識,見解(孰為汝多知乎)

③瞭解(知我者,鮑子也)

④知己(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

⑤主持(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中"乃"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這種用法與"乃不知有魏晉"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修"的意思是長;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戰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③研究、學習(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鄒忌修八尺有餘)

4."彼且奚適也"中"且"與"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逍遙遊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不同。前者是將要之意,後者是而且。

5."不過數仞而下"中"不過"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嗎?

明確:不同,這裡是不超過的意思,而現代漢語是轉折連詞。

6.本段論述的中心是什麼?

明確: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強調小與大的區別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鄉"中"比"的用法是什麼?它還有別的用法嗎?

明確:"比"的意思是聯合,它的用法還有:

①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白乘)

②挨著(天涯若比鄰)

③處處(比比皆是也)

④勾結(朋比為奸)

⑤認為和……一樣(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⑥等同(與天地兮比壽)。

2."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中"數"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數"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別的用法是:

①細密(數罟不入誇池)

②多次,屢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③幾(有魚焉,其廣數千裡)

④數目(願得補黑衣之數)

⑤計算(數不勝數)。

3."雖然,猶有未樹也"中"樹"的用法是什麼?我們學過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樹"的用法是樹立,動詞;其它用法是:

①種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②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③樹木(中有雜樹,芳草鮮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善"的意思是高遠,它的用法還有:

①好,表答應(王曰:"善。")

②擅長(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4.這一段解釋了莊子的什麼主張?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討論)

五、作業佈置:

課後練習一、二、三。

六、個案設計:

逍遙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感知莊子的哲學思想和運用寓言進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莊子的思想,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

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在中國文化中,儒道釋哲學幾千年來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文化。戰國時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寫了這樣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說有一條大魚叫鯤,可以變化為鳥叫鵬,鯤鵬之大,不知幾千裡,展翅飛翔,兩翼蔽日,扶搖而上可達九萬里。寫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讓人感覺新鮮,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位大家就是莊子,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奇文《逍遙遊》。

二、瞭解作者與莊子思想

1、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2、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三、賞讀課文

1、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課文。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關鍵字句。

3、學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文意,引導學生翻譯,學習課文第一段。

1、學習課文第一段。注意重點字詞:“怒”、“志”、“摶”、“息”、“負”、“覆”、“培”、“角”、“槍”、“控”、“適”、“念”、“修”、“絕”、“已”、“海運”、“野馬”、“扶搖”、“坳堂”、“夭闕”、“莽蒼”、“果然”“等)。

2、歸納小結:

明確:第一段寫了三個要點。第一個從文章開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寫鵬鳥遨遊於九萬里,有待“海運”;第二個從“《齊諧》者”至“而後乃今將圖南”引齊諧的話,證明大鵬徙於南冥是憑藉風力,再進而說明鵬和“野馬”、“塵埃”,同樣是“有所待”;第三個從“蜩與學鳩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說明蟬和斑鳩這兩個小動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對立說明萬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引導學生翻譯學習第二段。

2、思考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明確: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運用對比列舉了大量例證。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有時“小年”。鯤鵬是“大知”,蜩、學鳩、斥鴳等見識短淺,只能算是“小知”。

3、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還要討論“小大之辯”的問題?

明確:一方面強調了人在認識上的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並不能完全的“無己”。

二、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

1、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

2、歸納總結:

明確:第三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作者寫了三種不同層次的人: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宋榮子、列子。第一種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宋榮子能“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遠勝於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列子雖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仍然“猶有所待”。因此這三種人都不能說已入“逍遙遊”之境。

最後莊子說,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無所待”而“逍遙遊”。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中最主要的是“無己”,只有無自我、無功利、無聲名,才能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

三、引導學生學習莊子散文的特點。

明確:《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篇目,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在這篇文章中莊子想象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不可能達到,但莊子卻通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來使“逍遙”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誇張,造成浩大的氣勢和廣闊的意境。

2、在想象中對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膽的想象中蘊含了自己的熱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體讀課文,再體會。

五、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寫一段“與莊子對話””的文字,談談你對莊子“無為”思想的看法。

《逍遙遊》教學反思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學生學習此課的難點是理解什麼是逍遙遊,教學重點是分析此文的論證思路。當然作為文言文幫助學生解決文字上的閱讀障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對於此文我設計了三個課時,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論證思路,理解主旨三點來教學。

文句的理解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我只是對關鍵字句以及學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並且設定了文言題目。從練習的完成效果來看,大部份學生經過老師的幫助都能讀順課文。不足的是在設計此教學內容的時侯沒有把誦讀結合起來,第一課時課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顧及對知識點的消化,反而使個別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

分析本課的論證思路,我採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題帶動。如第一段我設定了兩個問題,一是根據課文相關語句,分析鯤鵬的形象。二是作者寫鯤鵬、蜩鳩其用意是什麼?其餘各段分別設定了下面幾個題目: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哪些事物,闡述了什麼道理,試分析本段的論證思路。第三段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從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難以把握文段的論證思路,不能對層層遞進的內在邏輯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運用了反問句式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不太能理解此種論證之法。學生對關鍵語句的把握不能做到準確。細思之,主要是我設定的問題過於寬泛,學生難以通過篩選資訊組織答案。同時也與預留時間不夠有關係。於是造成了大多問題是“自問自答”。雖然經過我的講解學生了解了文章論證結構,但與預設通過此環調動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有較大差距。對於此環節我應降低難度,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通過精當的提示引導學生是我應該改進的地方。

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學生雖能記住此意,但並不能理解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第三段學生因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理解這種哲學思辯的問題自然是難的。如何深入淺出的讓學生理解,這是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問題。

莊子的逍遙自由觀是逃避現實的、消極的、虛幻的。但是莊子對於人類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執著的。這無疑是對人類自由本性的體認。他想像的所遊之處,透露出莊子對殘酷的、是非淆亂的現實的厭倦,也表現了莊子對自由的憧憬和眷戀。在封建桎梏下的人們從現實與逍遙境界的對比中,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激發對自由的嚮往;也可因之消極、悲觀走向沉淪。後世許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無待逍遙的啟示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給以揭露和抨擊,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莊子的逍遙觀鮮明地提出了在客觀必然性面前如何實現自由的問題,這是值得肯定的。這是對莊子“逍遙遊”實質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是最為艱難的。

總結此文教學的經驗,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導是正確而易行。然如何通過問題設定來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逍遙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初步瞭解莊子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 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落實相關基礎字詞。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大家有沒有背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複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裡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麼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麼這一切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呢?於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

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通過學習《逍遙遊》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複雜的亂世。戰時,諸侯征戰不已,暴君奸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無法在現實中實現,他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於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擺脫形體的束縛,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創作了《逍遙遊》。

二、解題:

今天要學的《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

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逍遙遊”就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絕對自由地遨遊於永恆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1-3自然段

1.接下來我們先聽一下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讀過文章後,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事物?(鯤鵬)那鯤鵬的形象如何?文章哪裡寫到鯤鵬?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請全班男生來讀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鯤鵬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這裡做什麼?)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之:的。怒:奮起的樣子。垂天:天邊,垂通“陲”。海運:指大海的波浪洶湧動盪,也說大海執行,翻譯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譯為海起風動。….者….也,這是一句判斷句。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裡。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裡。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從這段看,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明確: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4.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一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5.我們說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們描寫了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的形象,那第二段寫到的鯤鵬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先請女生一起來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段文字主要講什麼。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志:記載。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摶:環繞而上。一說“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一種旋風(它乘著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裡的高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即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去:離,這裡指離開北海。以:憑藉。息:大風。以六月息者去,狀語後置句,意思是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野馬:遊氣。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主語。以:用。息:氣息。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其:指鯤鵬。【是:指天之蒼蒼,其遠而無所至極。】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山野中的霧氣,塵埃,都是大自然裡各種生物憑藉氣息吹拂它們的。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5.這段話引述所謂《齊諧》的記載,來證明大鵬南飛是可信的。作者還描寫了高空中的遊氣奔騰和微塵浮動情形,接著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那麼回到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這個段落中的鯤鵬又是怎麼樣的呢(還只是神奇巨大嗎)?

明確:大鵬南遷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侷限。【高空中的大鵬和地上的人一樣,都不能真正認識天。從另一角度說明大鵬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說明天地萬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處。塵埃可以成為霧氣,鯤可以成為鵬,積蓄就可以強大。然而,鵬要憑藉風,霧氣要藉助氣息,都還有依賴,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後乃今培風(20),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

覆:傾倒。坳: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芥:小草。膠:粘住不動。而:連詞,表並列。復:承載。斯:則,就。而後乃今:意思是這之後方才;以下同此解。而:連詞,表承接。培:憑藉。而:連詞,標承接。莫:這裡作沒有什麼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圖南:圖謀飛往南方。

譯文:再說如果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如果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託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藉風力飛行,揹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話有三個“則”,解釋為“那麼”,因此要補出四個“若”,解釋為“如果”,從而使語意連貫。)

3.這段作者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什麼?

明確:運用了(1)類比論證,以水喻風,以杯水可載大舟喻大風可負大鵬,結論就是成功必須有所待。

(2)對比論證,有兩重對比,一是不厚之風與九萬里旋風對比,不厚之水載草芥與載杯對比,都是為了鮮明地指出憑藉外物的重要性。

[補充:類比和對比都是兩個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對比論證: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匯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對比重在對事物間的差異性的揭示,而類比則著重於對事物間共性的展現。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

4.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讀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學來思考這個問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決:迅疾的`樣子。搶:突過,著落。榆枋:兩種樹名。時則:有時就。不至:意議為“飛不上去”。控:投下,落下來。奚以:介賓倒置,何以,憑什麼。為:句末疑問語氣詞。奚以…為:為何要…呢?之:去到,動詞。南:方位名詞活用作動詞。

適:往,去到。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猶:還。果然:飽的樣子,古今異義。適:去,往。宿:這裡指一夜。之:這,代詞。二蟲:指上述的蜩與學鳩。

譯文: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

【它們為什麼笑?因為它們自以為得到逍遙,進入自由的境地,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那作者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看】

【作者態度如何?(批駁)那又是怎樣批駁的呢?明確: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無論是到野外的人還是到遠方的人都需要吃飯;無論是鵬還是蜩,都需要依靠風力才能飛翔。“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藉的風力不一樣。蜩和學鳩嗤笑鵬其實是認識不到自己與鵬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無知。用原文的話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們知道,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間有沒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先請一個同學來閱讀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這段主要是講什麼?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動詞,比得上,這裡意譯為“瞭解”。其:代詞,他們,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靈:傳說中的大龜,一說樹名。大椿:傳說中的古樹名。根據前後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大年也”一句,但傳統本子均無此句。彭祖:古代傳說中年壽最長的人。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於世。匹:配,比。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8.本段第一句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結第四段內容;“小年不及大年”啟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論證“小年不及大年”?

明確:例證:小年(朝菌、蟪蛄、眾人)

大年(冥靈、大椿、彭祖)

9.你們認為朝菌、蟪蛄、冥靈、彭祖、大椿是逍遙的嗎?眾人希望和彭祖一樣長壽,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確:不逍遙,因為它們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壽命沒有彭祖長,而沒有看到其實彭祖的壽命相對於冥靈、大椿還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靈能活多少萬年,它們的壽命仍然是有盡的,而不是“無窮”的。所以,莊子認為人們可悲的地方在於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樣受到年的牽制。這裡,莊子仍進一步闡發要泯除大小之見,對任何事物不要虛妄分別的觀點。

10.小結:本段深入闡述的是蜩與學鳩笑鯤鵬的原因全在於生命之短暫,他們自身生命的侷限性決定了其必然見識短淺。可見“小知不及大知”與“小年不及大年”不是並列關係,而是深入一層的關係。也就是說這段是對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重點字詞句解釋:

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是”是這樣的意思,“這樣”表明下面的例子蘊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樣,那麼這個道理指什麼?明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窮髮:不長草木的地方。焉:兼詞,於此,在這裡。修:長。羊角:旋風,迴旋向上如羊角狀。絕:穿過。斥鴳:一種小鳥。彼且奚適也:倒裝句,奚:代詞,何,哪裡,適:動詞,到,往;(彼且奚適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仞:古代長度單位。至:極點,飛之至:飛翔的最高境界。辯:通作“辨”,辨別、區分的意思。【這裡,作者對斥鴳嘲笑鯤鵬的態度如何呢?從那句話可以看出?明確:反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辯也。用一個合適的成語來來概括斥鴳對鯤鵬的笑叫什麼?明確: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譯文: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裡,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3.看到這裡,有些同學不免要發問,這裡不是對第1—4段內容的重複嗎?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寫鯤鵬有何作用?

明確:

不完全重複。一是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於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裡也”,後者為“背若泰山”;對於“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後者用“羊角”描其狀;二是內容也不同,湯之問棘是史事,《齊諧》是俳諧之書,記載怪異之事的,所以用賢君賢人作印證;這裡明確將憑藉雲氣,上文形象地稱“野馬”“塵埃”;這裡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與學鳩嘲笑。這裡並非簡單重複,而是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容照應。

4.我們知道,文章一開始就向我們論述了萬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寫了鯤鵬變化時神奇莫測及奮飛時氣勢壯美的景象,但鵬鳥南飛, 必待巨風,它要憑藉“海運”“六月息者”“風”才能離開,如此神奇巨大的動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緊接著,作者通過“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為舟,杯水負載”的例子,運用類比和對比的論證手法向我們論述了這一道理。還舉了蜩與學鳩,無知小蟲的例子,論證自然界萬物都是有所待的。蜩與學鳩嘲笑鯤鵬,作者還用“行路備糧,所待不同”的比喻進行論述,說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緊接著作者又向我們論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實際上是因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眾人;大年有:冥靈、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運用湯之問棘的史實,大的代表鯤鵬,小的代表斥鴳,進而揭示小大之辯。

5.可見,自然間萬物都是有所待,還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辯。那在社會中呢?社會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這裡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回到剛才的問題:這裡作者講到了哪些人?

明確:(1)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知”通“智”,才智。效:勝任;比:符合;合:投合;徵:使動用法,使信任。那連起來是什麼意思?(請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的職責,品行順應一鄉的風俗人情,品行能夠符合一國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這樣。

第四句話是對前三句的概括,實際寫的就是一種人,即“徵一國者”。

對這幾種人作者是怎麼評價的呢?明確:“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他們看自己也像蜩、學鳩、斥鴳看自己一樣,可見,作者也是反駁的。

(2)宋榮子。作者說“宋榮子猶然笑之”,猶然:喜笑的樣子。宋榮子為什麼笑呢?他又是怎樣的呢?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舉:全。譽:讚譽,誇讚。加:更加。勸:勸勉。非:非難。沮:沮喪。定:認識。分:分別。辯:通“辨”,分別,分辨。境:界限。數數然:這裡可解釋為急功近利。那這幾句話連起來怎麼解釋呢?(一生回答)明確:全世界的人都誇讚他,而不更加感到勸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難他,而不感到更加沮喪,審定自我和外物的區分,分別榮譽和恥辱的界限,就這樣罷了。他在世上沒有急功近利的樣子。

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又如何呢?明確:反駁。“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雖然:即使這樣。可見,宋榮子也還是不自由的。

(3)緊接著,作者又舉了第三類人:列子。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夫:發語詞。御風:乘風。泠然:輕妙飄然的樣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風而行,輕妙之極,十五天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人來說,沒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麼評價他的呢?“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雖:雖然。在作者看來,他還是跟大鵬一樣,要憑藉大風。

6.我們剛才講到了三種人,他們都是不逍遙的,未達逍遙之境。那什麼才是逍遙遊呢?怎樣才能達到逍遙遊?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乘:順應。御:駕御,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辯:“辯”通“變”,變化。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他們還憑藉什麼呢。整句話什麼意思呢?(請一生回答)明確:順應天地萬物的法則,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什麼人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聖人沒有名實的偏見。無己:自我的偏見;無功:建功立業的偏見;無名:沒有名實的偏見。

無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無功即: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無名即:忘懷榮辱得失,褒貶任人。

7.你們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人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逍遙遊》

2.完成《導與練》相關內容。

逍遙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禦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遊》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麼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

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於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雲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遊》“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物件,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讚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徵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讚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讚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佈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於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

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瞭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於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瞭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瞭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複,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後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裡,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雲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徵,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複。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並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於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遊。)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麼?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採用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後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誇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揹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遊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遊。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遊蕩有待於“以息相吹”。為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遊”,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莊子並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汙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了。因此,《逍遙遊》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覆強調“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鑑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蒐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逍遙遊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本課的文學常識

2、學習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學習重難點:

1、文章的思路。

2、莊子的人生哲學及莊子寓言的特色。

3、積累文言詞句。

一、知識連結

1、解題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後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遊》,看看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

2、莊子和《莊子》簡介

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後學所作。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醜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3、背景介紹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二、預習課文,完成以下問題。

1、完成預習案

(1)《在《逍遙遊》一文中,“逍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變化遨遊,給人展示出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作者認為,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旬有五而後反()

④此小大之辯也()⑤而御六氣之辯()

(3)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字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2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絕雲氣,負青天() ○4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5腹猶果然() ○6泠然善也()

○7置杯焉則膠() ○8而後乃今培風()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10《齊諧》者,志怪者也()

(4)選出下列“以”字的解釋和用法相同的兩項()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歲為春 D.而彭祖以久特聞E.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5)選出下列“之”字的解釋和用法相同的兩項()

A.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雲C.此亦飛之至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E.之二蟲又何知

(6)選出下列句中劃線字沒有活用現象的一項()

A.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B.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C.而後乃今將圖南 D.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7)指出句式型別,並譯成現代漢語。

○1南冥者,天池也。

○2《齊諧》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閼者。

○4之二蟲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適也?

○7彼且惡乎待哉?

2、題目《逍遙遊》的含義是什麼?

3、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4、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5、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種境界?

三、課堂自主探究:

1、文章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逍遙遊有何聯絡?

2、莊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四種人和宋榮子、列子持何種態度?他認為逍遙的理想境界又是什麼呢?

3、課文有什麼鮮明的寫作特色?

逍遙遊教案 篇8

一、 學習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二、學習重點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三、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四、學習方法

閱讀、體會、分析

五、 學習過程

【一】 積累

1.重點詞語

怒:奮發 範例講解:怒而飛(振翅奮飛)

斯:則,就 範例講解:風斯在下矣:(風就在下面了)

夭閼:阻塞 範例講解:莫之天閼(沒有阻礙)

槍:觸、碰 範例講解:槍榆枋而止(碰到樹木就停下來)

控:投,落下 範例講解:控於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罷了)

效:顯才能 範例講解:知效一官(才能勝任一官之職)

比:合 範例講解:行比一鄉(善行能聯合一鄉之人)

正:本所應有 範例講解:乘天地之正(順應天地萬物之性)

惡Wū:何 範例講解:惡乎待哉(憑藉什麼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範例講解:北冥有魚

培,通憑 範例講解:而後乃今培風

知,通智 範例講解:小知不及大知

辯,通辨 範例講解:此小大之辯也

而,通耐 範例講解:而徵一國

有,通又;反,通返 範例講解;旬有五日而後反

辯,通變 範例講解:御六氣之辯

3.古今異義

海運:海波動盪 範例講解: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範例講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馬:遊動的霧氣 範例講解:野馬也,塵埃也

果然:飽的樣子 範例講解:腹猶果然

眾人:一般人 範例講解: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風 範例講解: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範例講解: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向南飛)

2.使動用法 範例講解:彼於致福者(致:使……到來)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選擇句) 範例講解: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奚以……為,(表反問,哪用……呢) 範例講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惡乎……哉(表疑問) 範例講解:惡乎待哉(憑藉什麼呢)

【二】翻譯課文

逍遙遊教案 篇10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學法指導

閱讀、體會、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二、題解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為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說,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為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為脫離一切事物的神祕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關於作品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為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為人所稱引。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說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3、文章導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巨集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說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三、板書設計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對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對比)

——補充驗證前文 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寫作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才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說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說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

2.把握《逍遙遊》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結構。

3.文言詞句積累。

二.過程與方法

分層次朗讀與品味,學習本文說理的基本方法,進而體會《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和絕對自由思想,樹立合乎規範的自由理念。

2.進行尊師愛生的文化教育。

重點難點:

一. 重點:瞭解莊子想象奇特、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創作風格。

二.難點:正確理解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一. 安排3課時。

二.教法:朗讀 設疑 點撥 多媒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莊子思想及其作品,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有一位哲學家,臨死前,心情很平靜。然而弟子們想厚葬他,他卻為弟子想法難過了。他對弟子們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流淚了,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他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吃,地下有螻蟻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這位勘破生死關的人就是莊子。

二.莊子其人及思想

1.莊子其人 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過只一段時間的漆園吏,因此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靠打草鞋營生,餓得面黃肌瘦;身穿補丁衣服;曾向監河侯借糧。/但是物質生活的困窘並沒有使他低下高傲的頭顱:他蔑視權貴,不願為富貴利祿而苟且營求,曾拒絕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莊子思想 莊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神的主宰。莊子思想極為複雜,與儒、墨兩家思想針鋒相對。莊子建構的人生哲學體系有三個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謂自然,就是自在自為,不受外來干預的狀態。他認為仁義禮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他主張人應當超越於社會規範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網路遊戲的愉悅與滿足規則的前提關係)

(2)奉行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珍惜個體生命,避免傷生害性是莊子人生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但我們必須清楚他的以無用為用觀點,即去除各種功利追求,既不對他人有益,也不求個人功名寶貴。(分析舉例:人生愉悅的狀態)

(3)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設計的途徑:安命(莊子把現實中無法解釋而又無法解脫的痛苦看作命);齊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間以及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為的價值判斷)。

三.《莊子》著作及其風格

1.學生參看課文題注。

2.背景知識及風格印象。

故事回顧:《目無全牛》《躊躇滿志》《遊刃有餘》《望洋興嘆》《螳臂當車》《東施效顰》《鵬程萬里》《白駒過隙》《得魚忘筌》。

莊子散文構思巧妙,想像力豐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幽默諷刺的的意味。《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風格。

四.自讀課文《逍遙遊》

1.指導朗讀全文(或聽錄音兩遍,形成語感,為加強理解服務)。

2. 通讀課文註釋,疏通課文重要詞語或理解障礙。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內容:字詞注音;詞義理解(通假/一詞多義)

4. 整理閱讀思路,按出現的事物整理,繼而歸納課文結構(要求學生動筆,必要時讓學生上講臺板書交流)。

5. 合作交流:

(1)莊子認為真正的逍遙境界是怎樣的?

(2)哪些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課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北冥有魚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2.學生完成下列內容(幻燈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② 《齊諧》者,志怪者也。

③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區分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

①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譯下列句子

①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②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3.閱讀並探討:本層次主要描寫了哪些物件?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然後教師明確並出示幻燈片:

鵬 鳥: 南徙 以六月息 摶扶搖高飛

野馬 塵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結果

4.學生齊讀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之二蟲又何知!

5. 學生完成下列內容(幻燈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膠,水淺而舟大也。

②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

(2)區分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3)翻譯下列句子

① 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②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③ 之二蟲又何知!

6.探討:本層次主要描寫了哪些物件?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麼特點?這種物件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學鳩: 決起而飛 槍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於地 ○笑

7.文中之二蟲又何知蘊含著作者的什麼態度或道理?

討論,明確:事物、目標無論大小,實現目標,都有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所依憑,不能隨心所欲,總是心役於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二.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由朗讀3分鐘。

2.區分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3. 翻譯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4.作者為了說明此小大之辯也這個道理,舉也哪些例子?

學生閱讀,發現,交流。明確:

例舉的事物:朝菌、蟪蛄、冥靈、彭祖、與鯤鵬相較的斥鴳(此物重點處理)。

闡明的道理: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世界裡,動物、植物、雲氣、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空間,大者大,小者小,都區分了大小、長短、遠近、範圍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緒,特別有一種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諷意味,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三.課後鞏固、整理。

1.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課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課文第三段 批判繼承莊子思想 領悟文字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過程:

一. 學習課文第三段(20分鐘)

1.學生試著翻譯全段(分兩組:一組翻譯故夫知效一方雖然,猶有未樹也。一組翻譯夫列子御風而行聖人無名。)

2.效果檢驗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

②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③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3.討論探求: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逍遙的主張的?真正的逍遙遊是怎樣的境界?哪些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分解一、前面兩段主要是對世間萬物的寬泛討論分析,本段主要是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舉效比合徵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對比,說明這些人雖有區別,達到了相當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從而從正面直接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說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遙遊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就是說,要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做到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也中人有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此境界。

分解三、莊子認為萬物都受到限制,社會上的人被生死、壽夭、得失、榮辱、貴賤所牽累,沒有自由可言。其關鍵的原因在於有己。因而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即所謂無己,就是忘記自我,擺脫外物的束縛,達到物我合一。所謂無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祿之心,無建功立業的理想。所謂無名,忘記榮辱得失,俯仰隨我。這樣一來,便在頭腦中消除了物我對立,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了超現實的絕對自由。

二、批判繼承莊子的思想(10分鐘)

設問:在現實生活中,你相信莊子描繪的那種絕對自由生活嗎?如何處理?

討論、交流。點撥:

①莊子的這種思想,在現實中就是無法擺脫的心為形役,即心與形的矛盾,是超現實的精神上絕對自由。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確的,但我又發現這種絕對自由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唯心主義觀。

②現實生活中這種不滿現實的自我超脫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幻想。我們青年人應該拋棄私利之心和不合時段與身份的雜念,勇敢面對生活,敢於挑戰生活,拼搏生活,創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會生活的規約性,不可忽略個性釋放的傷害性、攻擊性。

三、領悟《逍遙遊》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8分鐘)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寫鯤鵬的?形體碩大的它們是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

學生活動:找出語段,然後思考其描寫的特點。

教師明確:想像奇特,大膽誇張,行文汪洋恣肆,把虛構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

分解2.第二段中描寫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體現了何種特點?

學生活動。然後明確:超常事物有冥靈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話、傳說中的人與物,以此來體現世界的神奇,表現了創作主旨,張顯浪漫主義特色。

分解3.品讀描寫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語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結:思維超常,材料神奇,辭格手段。

四、作業。《步步高訓練篇》全部習題。

逍遙遊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教學目的1。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2、教學難點:感悟莊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學方法: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讀通,讀懂。解決疏通字面意思,為第二課時進入思想的分析和討論鋪平道路。(具體略)

第二課時:

導語: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強烈,但同學們小小年紀也品嚐過許多不自由的痛苦,來自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那麼靜心想想自由是什麼,你有沒有自由,而莊子對自由的理解是什麼,莊子的追求給我們什麼啟示?

第一、整體把握,初步認識:回顧第一第二段的內容,思考:題目是逍遙遊,逍遙逍遙任逍遙,悠然自得適心任性無限自由,由魚而變成的這隻大鵬是否達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絕對逍遙絕對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關句子。難句理解: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再神奇的再強大的東西也不可能無所不能,也會有它的難處,也會有所限制受到各種條件的束縛)需要六月風,龐大身軀升空需要動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態氫一樣。

作者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雄偉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熱情躍然紙上,那奮力追求逍遙而最終不能徹底逍遙的大鵬形象裡,也許就隱藏著作者痛苦認識,那麼真正的逍遙遊是什麼呢?

第二、重點難點解讀:讀第三自然段,讀並思考莊子內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遙遊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逍遙遊”真諦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榮子猶然笑之。笑誰?前面四種人,那麼他“舉世……”心理素質相當穩定,至少參加大學聯考沒問題。莊子認為他達到逍遙了嗎?從後面句子“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莊子對他也有輕視之心,莊子有個觀點叫齊物論,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好就是壞,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榮子算不得逍遙,因為他還能分辨還懂得區分,心中還有名利觀念,還沒達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遙者。那麼誰是真正的逍遙者,他自己嗎?

列子呢?雖能駕風而行,但還要依靠風。不算。

一起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反覆讀這幾句,結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遙遊”真諦何在?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說。無功——去除了功名利祿之心,無名——忘懷榮辱譭譽的得失,無己——超越自我。這些至人神人已經超越了世間有形無形的道德、價值規範,金錢、物慾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遊離於世俗不為外物所役,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遙。

第三、討論:那麼回過頭來想想,你自由嗎,莊子所追求的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我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莊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嗎?想想莊子自己,莊子家境貧寒,做過小官後來不再出仕,終身布衣,為了生存,釣過魚,編過草鞋,青黃不接時,靠借貸過日。他也並非入仕無門,相反不乏機會,楚王以重金高位請他,而他自願放棄了。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經歷生活的壓力,有過缺錢的折磨,有過富貴的誘惑,有內心的追求,各種壓力,矛盾痛苦,身嘗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難理解他,人們普遍追求看得見,摸得找的東西如金錢、權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靈魂,精神,情感對於生命多麼重要,又是多麼美好,他們在追求中其樂無窮,便不再把財富,地位,權勢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獲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樂,幸福與滿足。莊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們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還沒擁有一個無限寬廣的精神家園。

看看蘇軾:課本164頁。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從詩中看到的詩人是多麼瀟灑,豪邁,其實詩人的一生是何其艱辛,坎坷,一貶再貶仕途上遭受一連串重大打擊,但現實可以奪去他的官職,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遠離親人,遠離榮華富貴,卻不能奪去他的詩心奪走他的靈魂。因為他有如此豐富,強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來的災難都壓不倒他,這才是真正的瀟灑曠達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莊子超凡絕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遊列國,致力於實現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業,他們誰更可貴?誰更可取?

學莊子不等於不去做官,不等於拋棄一切物質享受或去隱居,而是學他獨立的人格,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時代,國家正需要許多有才學,才幹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國家幹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為那是極其可敬,可貴的人。

所以蘇軾莊子等先人們至少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人生警示,一種參照——時時警示我們——你喪失了自我了嗎?你丟失了你的靈魂了嗎?你的心靈世界有多大?現實是不自由的,但是我們卻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讓自己的心靈、精神力量長成參天大樹,內心足夠強大就能俯視一切,達到精神的自由。

板書設計

逍遙遊(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塵埃、大舟、草芥、蜩與學鳩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