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

校園 閱讀(1.25W)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1

 教學目的

一、瞭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三、瞭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後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

二、採用“讀讀,講講,議議”的教學方式,在讀、講、議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的藝術特色。

三、課文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在講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採用練習法進行教學,第三部分讓學生自讀背誦。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傑作,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

二、教師範讀全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

三、解題。

1什麼叫“表”?這種文體有什麼特點?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後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麼心情下寫《出師表》的?明確: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後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後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關於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後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後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講讀第1段。

1學生對照註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註釋。疲弊:疲弱睏乏。誠:的確、確實。危急存亡:形勢危機,決定存亡。宜:應該。不懈:毫不懈怠,忠於職守。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忘身:奮不顧身。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追:追念。報:報答。聖: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恢巨集: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學生講述大意。

3討論問題:

(1)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麼說“益州疲弊”?明確: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佔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於西南一隅,處於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麼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明確: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諮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藉,可譯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層次。

板書: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背誦第1段。

2預習2—5段。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線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

  教學過程: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3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佈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國中九年級語文《出師表》經典備課教案4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並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後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疏通字句。

⑵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辦法。“諮諏善道”。

2、遺:

⑴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是。“俱為一體”。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⑶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4、論:

⑴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⑵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⑵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6、行:

⑴實行。“然後施行”。

⑵行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7、益:

⑴益處。“有所廣益”。

⑵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連線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於:

⑴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⑵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⑶對。“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⑷到。“還於舊都”。

3、以:

⑴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⑵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