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3.0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

3、反覆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新詞

陰晦 蕭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應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詞12個,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名學生讀1--26自然段,第二名學生讀27--65自然段,第三名學生讀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頓;2、語速要適當;3、其他學生認真聽;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節。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後作者與母親、巨集兒離開家。

(三)找出小說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

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3、“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三、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看書上插圖,圖上是閏土,看他穿的是什麼衣服?他手裡拿的是什麼?頭上戴的是什麼?他臉上的神情是怎麼樣的?(請三位同學回答: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穿一件極薄的棉衣,臉上的神情是歡喜和淒涼。)

(一)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6位同學全班交流)

閏土從小家裡窮,閏土的父親在作者家做忙月,閏土過年時到作者家裡幫著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閏土覺得作者家是僱主,自己地位低。

(二)畫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作者以此營造的氛圍,說說這些描寫對錶達主題所起的作用。(請3位同學全班交流)

“時候既然是深冬……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環境很蕭條。烘托當時的人民生活困難。)

四、聯絡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請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閏土見到作者後,心情高興,但是“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難。)

(二)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閏土和作者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瞭解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3、初步掌握從動作、語言、外貌、心理和細節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探究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4、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5、理解作者對文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6、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煉主題的思維訓練。

“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法、學法說明:

為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二課時主要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課時主要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注重語言品味和情感薰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閱讀課本附錄《談談小說》(第259頁)。

3、蒐集有關魯迅生平與創作的介紹。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麼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二、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麼?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人物表:(按出場順序)

我(迅哥兒)

我的母親

巨集兒(“我”的侄兒)

閏土(小時侯“我”家一個“忙月”的兒子,“我”的兒時好友)

楊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鄰居)

水生(閏土的第五個孩子)

四、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麼?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裡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後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後齊讀“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麼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於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願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為什麼?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係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係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五、佈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著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對楊二嫂的分析

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其餘的可在課外通過網路或牆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師要適當補充。(對楊二嫂的分析要點可參考教師用書有關內容。)

二、探究分析巨集兒和水生

問題1:《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是兩個不同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兩個人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對當時社會的看法。為何還要寫巨集兒和水生?

指導學生從課文有關語句中去分析作者寫巨集兒和水生的意圖,理解在巨集兒和水生的身上寄託著新生活的願望。

問題2:他們能過上新生活嗎?──作者以為?──你以為?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最後兩段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下面語句的含義: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為什麼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實現;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嗎?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偶像”、“切近”、“茫遠”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的願望茫遠”?

──“手製的偶像”是:

⑴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讓後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願望。

⑶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我的願望茫遠”的原因是:

⑴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⑵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願望;

⑶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為什麼無所謂有無?決定希望有無的關鍵是什麼?這裡的路是什麼路?走的人多嗎?

──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於無希望;敢於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這裡的路是實現希望、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開拓,去闖出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陽光大道來。

問題3:課文最後一段中為什麼再次描寫海邊沙地的.月景?這裡與前文第一次的描寫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描寫的異同,理解末段描寫與議論結合的寫法,深刻理解作者對實現新生活的願望及信心。

三、主題探究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節課來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然後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最後教師可以作如下的小結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紳”也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到精神、從外表到內心的十分可悲的變化。物質和外表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必多說。精神、內心的變化,則不僅表現在閏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虜的木偶人,楊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厭惡的畸形兒,而且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互不瞭解。閏土、楊二嫂儘管性格懸殊,表現各異,但“我”同他們之間都“無話可說”,則是共同的。反過來說,閏土、楊二嫂對於“我”,又何嘗不如此。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成了“老爺”,或已經“放了道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著一道階級的鴻溝。這階級的鴻溝,不僅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問題,主要還是現實的階級存在問題。對於“閏土”、“楊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閏土的疾苦並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靈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閏土”和“楊二嫂”的後代生活得怎樣?

課外查詢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五、佈置作業

對於這篇小說,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探究?請進一步細讀課文,提出兩個你覺得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並就其中的一個做一些分析與探究。下節課交流。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究

就上節課的作業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每個學生既要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探究分析,又要給大家留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其餘的可在課外通過網路或牆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探究分析發生原則性、方向性的偏離,教師要適當點撥,及時糾偏。

二、拓展閱讀

王富仁《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見“教師用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把握要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即可,不必作什麼分析。要讓文章自己來“說話”。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要點:整體感知情節與環境

一、匯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巨集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4

一、前提測評

讓學生回答上節課學過的兩個問題。

(一)《故鄉》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麼?(讓一名學生回答)

《故鄉》是一篇小說。

(二)這篇文章的敘事線索是什麼?按照怎樣的寫作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情節發展又如何(讓一名學生回答)

這篇文章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情節發展過程是“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

上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今天這堂課的內容就是我們一起討論分析《故鄉》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板書課題)

二、認定目標

教師讓學生看投影,認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投影展示教師口述)

1、分析小說的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

2、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三、導學達標

1、人物——— “小英雄”與“木偶人”

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教師從旁作適時地引導點撥。

(1)《故鄉》的主人公是誰?是“我”還是“閏土”(是“閏土”)

(2)魯迅是怎樣描寫閏土的?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有什麼不同?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的少年……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紫色的圓臉……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閏土會裝弶捕鳥,會月夜刺猹,會管西瓜,認識各種鳥;

各種貝殼還認識“鬼見怕”和“觀音手”

他“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事”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是松樹皮了。”

“臉上顯出……卻沒有作聲……”

“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彷彿石像一般。”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能幹、熱情、健談和我之間沒有任何隔膜。(板書)

中年閏土——衰弱、遲鈍、麻木、說話吞吞吐吐,而且和我已經隔了一堵牆(板書)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型別。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教學方式

啟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

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第一課時

(略)

第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匯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麼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

(一)閏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二)楊二嫂: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三)“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四、佈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後練習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6

知識目標:

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能力目標:

1、分析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連結,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

預習要點:

1、解決生字詞

2、把握結構,劃分層次

3、找出小說中人物描寫片段,找出主人公。

4、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魯迅為什麼要寫故鄉?他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只是表述回憶故鄉的美好,還是有別的什麼情感在裡面?

課堂研討:

一、匯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吟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裡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2、感知情節: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1、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

明確: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2、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明確:變

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人變

A、以閏土為例,討論完成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態“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

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後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閏土這一形象揭示了什麼?

明確:精神狀態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他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B、除了閏土,楊二嫂也有了變化,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2)景變

二十年前:這裡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3、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麼?

明確: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4、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明確: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5、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同學們認為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引導學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五、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著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麼?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為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六、課堂小結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並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思鄉曲》,做變奏創作練習。

第二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第三課時:唱《故鄉小路》,聽《鄉間的小路》,“唱唱自己家鄉的歌”。

第一課時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於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螢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讚美,對解放區的讚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匯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麼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麼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螢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麼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匯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並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麼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讚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第二課時

一、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8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匯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資訊、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資訊、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四、《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物件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杏花、春雨、江南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2、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3、從文章充滿兒童情趣和友愛真情的故事中體會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學會品讀、鑑賞文章優美的語句和段落。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 情感遷移,匯入新課

讓我們共同回憶齊背一首詩《靜夜思》。這是一首久客他鄉、懷念故鄉的經典之作。其實,不僅是李白,古往今來,故鄉是所有遊子的情感歸宿。今天我們就跟隨遊子劉亞舟踏上思鄉旅程,去追憶那 “難忘的故鄉” (板書課題)請大家深情齊讀。

二、通讀課文,整體回顧

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子多讀幾遍。

(課件出示生字,認讀)

回顧: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板書:熱愛、眷戀、思念、難忘)

文章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首尾有什麼聯絡?

三、深入讀文,品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應,抒發對故鄉的懷念、熱愛、眷戀。讓我們懷著對故鄉的思念、熱愛、眷戀之情,深情齊讀課文的第一和最後兩個自然段。作者把對故鄉難忘的記憶比作什麼?這一形象的比喻讓你感受到了什麼?童年的美好記憶,彌足珍貴。現在,讓我們拾起那一顆顆記憶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過的地方。

(二)學習課文的敘事部分

1、擬小標題

快速瀏覽敘事部分,想想作者回憶了幾個故事,給每個故事擬定一個小標題。

板書:江邊洗澡、雪地餵雞

打跐溜滑、爭搶鴨蛋

這四個故事作者是平分筆墨嗎?(打跐溜滑、爭野鴨蛋詳寫;江邊洗澡、雪地餵雞略寫。敘事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作者最喜歡哪個季節?從哪段知道的?(過渡段,使話鋒一轉,讓後面的故事自然順暢起來)現在,我們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兒打跐溜滑吧。

2、學習“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

叔叔抱我回家這一段中情景生動有趣,在文中畫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鋒。

用“ ——”畫出描寫“我”的句子,用“~”畫出描寫叔叔的句子。結合精彩的細節描寫,體會“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樣的人?想好後和同桌交流交流。 (頑皮、撒野、毫無顧忌、任性;憨厚、樸實、沉默、好心腸)(指導朗讀,體會動作的細節描寫)

任性孩子的吵鬧聲音猶在耳際,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猶在眼前。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引讀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對叔叔說:“ __________”

父老鄉親的純樸鄉情,讓我忘卻了寒冷,有的只是內心的感動。

3自主選學

採用剛才 “讀一讀、畫一畫、抓細節”的方法,自學爭野鴨蛋這件難忘的事然後彙報。

爭野鴨蛋

作者對這件事也是刻骨銘心的,哪一個詞體現出來了?(終生難忘)讀讀這段話,發現了什麼?(過渡段)

“我”和鐵柱的感情怎麼樣?(形影不離)

可是江邊的草叢裡卻傳來了鐵蛋的哭聲,怎麼回事呢?誰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讀一讀?(指名讀)大家有什麼感受?

可能正是因為我和鐵柱之間也存在著這些小摩擦,“我”和鐵柱的友誼才會更濃更甜吧。

你有過類似的友誼嗎?(情感遷移)

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對鐵柱是怎樣的感情呢?你從哪些語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 (思念、悔恨)為啥要和他爭那個鴨蛋呢?

我真不應該________。(變成陳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兒時純真的友誼才是最珍貴的。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四個故事如同一部老電影,演繹著淳樸的東北鄉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無限鄉思。情到深處,不由得直抒胸懷(引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昇華情感)

作者言未盡,意未歇,綿綿不絕的鄉思牽動著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也來吐露心聲,表達真情。如果讓你來寫《難忘的故鄉》你寫什麼?

我愛家鄉的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家鄉的_____真____,給我們帶來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終生難忘:__________。

板書設計: 難忘的故鄉

江邊洗澡

回憶 雪地餵雞 思念、眷戀、懷念

打跐溜滑

爭搶鴨蛋

李衛東《故鄉》的教學設計 10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閱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蕭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敘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說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閱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閱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裡。爸爸的背上,不是揹著我,就是馱著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著,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著他的木屐,隨著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著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裡微笑著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著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著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著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著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裡,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著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著我的頭說: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著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簷下襬放著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著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著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說: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著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脫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著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裡。

我心裡像堵著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開啟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1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1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1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說說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