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故鄉》教學設計

幼兒 閱讀(2.43W)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故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說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

2、把握文章對比的寫法。

3、理解小說的細節描寫。

4、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

⑵把握文章對比的寫法。

  2、難點:

⑴理解小說的細節描寫。

⑵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秕穀(bǐ)鵓鴣(bó gū)顴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叫家境。

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

如許:如此;這樣。

鄙夷:輕視;看不起。

展轉: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

恣睢:放縱,凶暴。

景況:光景、情況。本課指生活狀況。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愕然:吃驚的樣子。愕:驚訝,發愣。

寒譁:因受涼或受驚而身體顫動。

鬆鬆爽爽:形容輕鬆爽快。

  3、通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吶喊》,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小說集有《吶喊》、《仿惶》、《故事新編》等。

  2、時代背景:

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三、正課

  1、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 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一層(從“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從“你休息一兩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從“母親站起身”到“出去了”)導“我”見到了圓規楊二嫂。

第四層(從“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見到了中年閏土。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提問:

課文第1段寫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開篇點題回故鄉。“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二千餘里”寫“我”與故鄉相隔之遠;“二十餘年”寫“我”與故鄉分別之久,故鄉到底變成什麼樣呢?第1段寫出我回故鄉急切心情。

  3、提問:

第2段描寫了哪些景物,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4、提問: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義?本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第3段只有一句話,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5、提問:

怎樣理解“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討論並歸納:

說明“我”對故鄉還保持著少年時的美好記憶。

  6、提問:

怎樣理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 所感的悲涼”?

討論並歸納: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7、提問:

第5段寫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交代了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四、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五、作業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裝弶()腳踝()恣睢()偶然()

嗤笑()陰晦()愕然()顴骨()

  二、描寫一段你的故鄉的景色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填寫閏土形象對照表,看看閏土二十多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變化外貌動作、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中年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

  二、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分析了小說的情節,理解了文章的梗概,並分析了第一部分。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閏土、楊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三、正課

  1、提問:

閏土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寫了他的變化。請細讀課文、摘錄關鍵詞語道寫下邊的表格。

  小結: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閏土這個典型農民形象。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但善良忠厚、勤勞樸實。

  2、提問:

閏土為什麼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討論並歸納: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3、提問:

楊二嫂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終日坐著”人稱“豆腐西施”“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說明楊二嫂年輕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後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脣,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外貌描寫說明楊二嫂老醜而瘦。“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語言描寫,表現楊二嫂勢利、尖刻。“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語言描寫,表現楊二嫂貪婪的性格。“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一旦討東西不成,便又開始造謠。表現楊二嫂尖刻、勢利的性格。“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語言描寫。表現楊二嫂尖刻、勢利的性格。“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動作描寫,討不來,又罵又偷。表現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貪婪)前天伊在灰堆裡,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賊喊捉賊)楊二嫂發現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麼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表現楊二嫂自私、貪婪。

小結:通過削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