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目送》讀書心得15篇

校園 閱讀(1.14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書心得15篇

《目送》讀書心得1

望了望牆角擁擠的書櫃,我將一摞新書放在書桌上。第一本是《目送》。目光流離,牆上的萬年曆已將近撕去一半。今天,是農曆穀雨。視線停滯在底部一行清晰的楷體小字:“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夏至之後,我才有機會撣去書上覆罩的薄薄灰塵。翻動著書頁,我猶如成為一個隱形的觀眾,凝神注視,龍應臺在擁有女兒與母親這雙重身份時所做的一切:給母親描黛眉,抹胭脂,點口脂;替父親擦拭殘留的汙漬,買棉衣棉鞋;為孩子製作點心,接送上下課……在她行雲流水的文字間,我們知道了三代人的故事,他們像是三條曲線,不管距離多遠,都會在某個時刻交錯重合,遺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與震撼。

當曲線在無限靠攏時,總有些意外,使得它們加速般地峰迴路轉。當母親與孩子再次相會時,那個熟悉的小人兒已經不知蹤跡,換回來的,是一個比她還高,稜角分明的十七歲少年;當初那黑白分明,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也轉變得深邃而深藏不露;以往黏人的小寶貝,如今,即使是同車,也會戴上耳機,把自己隔絕在另一個時空中,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

在青澀少年的歲月裡,我們都開始任性地展現自己的“風格”:上街時,甩開了父母習慣性牽起的手;冬天的早晨,對遞過來的衣服視而不見,頭也不回地奔向晨霧中。當我們為自己這種彰顯成熟的行為而沾沾自喜時,父母不會多說什麼,他們會偷偷把衣服藏進書包,在清晨準備好營養具備的豐盛早餐。默默地做著一切。天底下的父母,在我們不會察覺的地方,都在扮演著相同的角色。

曾在《讀者》看到過一篇同名文章,其中的一句話,我將它選作文章的題記。相似的處境,相似的`目送。龍應臺告訴我們的是,不必追,而這位作者卻告訴我們,自己走下去。

我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得到了想要的一些,卻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一些。那熟悉的背影與面容中所承載的離別、懷念與重逢,鑄就了我們在未來的目送中,所賦予的形象。

可是。習慣於被目送的我們,有曾注意過身後的一切嗎?當我第一次在目送中回首時,心中,有了異樣的感覺。

我的外婆與我們分居兩地。因此,只有在假期中,工作繁忙的父母才會把我送到外婆那兒。外婆並不善表達,是個少言寡語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她會及時的端上一盤爽甜的西瓜。然後,繼續手中的針線活。時不時,還會抬頭看看我,嘴角處,是淺淺的微笑。

每當我不得不回杭州時,外婆也不會多挽留,只是默默地幫我收拾好行李,再將我送上到車站的計程車。透過車窗,我看到她眼底的不捨。就在車子在公路上勻速行駛時,我猛然想起,還有一個箱子落在了外婆家,又折了回去。

在接近時,沒想到,我看見,外婆依舊站在屋外的那顆大樹下,姿勢沒多大變化。我知道,她的腿一直不怎麼好。她看到我,臉上的驚喜再也隱藏不住了,笑容綻放。事後,我問司機,司機回答說,當時,我們已經行了將近三分之一的路程。聽到回答,憶起那個樹下的人影時,我的眼睛裡,不知何時,蒙上一層薄薄的水霧。

每次,在我們離家時,有沒有注意到背後的人一直目送著你消失,收入眼底的,只有父母那的模糊身影。臉上的表情,彷彿一直籠罩在偌大的陰影中,是真的如此?還是我們一直,不曾留意。

龍應臺在自己當了母親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所作所為,她後悔,想彌補,因此,才在他們風燭殘年之時,盡了最大努力,令他們能不留遺憾。龍應臺知道,我們也將會知道,在被目送中成長,縱然,只有失去才會懂得珍惜。

當父母站立在我們的背後,在目送中,凝進他們的無限愛意。當時光流轉,我們的位置進行轉變,做著當年相同的事情時,所有人心裡都清明如鏡。有時,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那一次的暮然回首。稍縱即逝間,無須再,來去匆匆。

《目送》讀書心得2

這本書與其說是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書心得3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著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這輩子一直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著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目送》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總覺得那是他們的堅強後盾,是他們的避風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從國中開始住校,對家人的依戀逐漸減少。畢業後,我終於選擇了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一年住兩三次。這種生活我不覺得難受,甚至覺得充滿了自由。和家人的聯絡更多的是通過電話,但我媽打的也是電話。每次和媽媽打電話,總覺得媽媽很羅嗦,每一件小事都要彙報,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時候,或許可以靜下心來聽。但是,對此,我的母親永遠不會厭倦。有時候我媽打電話就會哭,是關於工作不順心或者其他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說,我媽小心翼翼的給我打電話,問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決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的立場已經“互換”。

我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總是最後一個在飯桌上吃,因為飯桌上一直在說學校發生的事,家裡只有我媽有耐心聽我說。遇到委屈,哭著說著也是一樣。今天的媽媽扮演著和自己一樣的角色。原來父母並不總是很厲害。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們傾訴的一天,有需要依賴我們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這麼好的過渡,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但是,我希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書心得4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裡,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讀書心得5

幾年前兒子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學離家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著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著兒子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兒子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子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兒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著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書心得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的一段話,話說得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知識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我查過龍應臺的資料,20xx年,她的父親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歲的龍應臺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在我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的人際變化,可是我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父親的過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後的母親的失憶,孩子的獨立。友人的悲傷,同學的時過境遷,也是龍應臺不斷的經歷人生事件。她發現,自己不會煮飯,不知道蔬菜的價格,直到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為慢慢的經歷了這麼多,她才開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學會了自己,獨立。同時,這本書也體現著一種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摯愛的孩子,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怯怯的,在入院的時候回過頭,目光與自己久久的交匯;長大後,送他去國外讀書,走過安檢的時候,只是在海關視窗匆匆停留,又匆匆的離開,始終沒有回頭,連匆匆的一瞥也沒有。自己的母親,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親之後,柴米油鹽一肩挑,把自己變成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的ceo,只是沒人給薪水。母親老了之後,失憶了,像個孩子一樣不停的`在問:你是誰?是我的女兒嗎?你和我的女兒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呢?終究。那個叱吒風雲的母親變成了乖乖聽孩子話的母親。而作者,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成長著,成長著。

有人把這本書評為二十世紀的背影,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進了悲歡離合,讓那個每個人都產生內心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有所感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牽掛,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回頭,會有誰會一直目送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舊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做總結: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調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目送》讀書心得7

最近,我正在看龍應臺寫的《目送》,雖然還沒有看完,但我還是深受啟發。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正如書中所說的,“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究竟是什麼?

人必有生與死。這世間為何如此狠心?看著親人死去,流下痛苦的眼淚,誰能體會他那悲傷的`心情!既然結局都是這樣,人為何又要生呢?我們人是被進化成的,為何人就不能繼續進化下去呢?進化成長生不老的人,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了。這世間有太多的疑問。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但終究還是解不開。

既然這一切是無法改變的,那就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吧!

《目送》讀書心得8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大概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書中寫了父親的牽掛,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朋友兄弟的牽掛。其中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國小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遠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長。第二部分,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為父母子女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緣分將一個個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讓魚兒親吻大海,讓鳥兒擁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別離。我們始終無法阻止自然規律的輪迴,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後無論誰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獨自成長的命運,有些路最終只能一個人走。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伸張的人。”子女離開家時是歡快的,因為他們對未來世界有著憧憬與期待,然而他們的父母卻是難過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要離開家的時候,父母心裡滿是對孩子的不捨、牽掛和擔憂,時光最終將父母和孩子隔成兩岸。作為子女,不應該讓父母和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父母,也應該給孩子自己體會人生百態。

身為子女的我們,總是在顧著自己飛,總是顧不上回頭看看爸媽目送我們的深切眼神,總是來不及停下腳步等等他們。在我們的忽視中,他們的腰身不再那麼挺拔,他們的鬢角早已生出白髮,他們的手邊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種藥......而我們好像已經對被愛與接受習以為常。這本書也體現了關愛與孝順,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無論我們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會放棄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恩父母,他們用青春養育了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說說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麼辛苦,要用心去傾聽。

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即使有遺憾,也不必苛責。

《目送》讀書心得9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裡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書心得10

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題記

帶著釋懷與生命的和解,龍應檯筆觸之下的《目送》以溫柔纖細描寫出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當我親臨這篇文字海洋之中時,帶給我的是當下的感動,亦或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對於曾被餘秋雨大師評價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優秀文化建設者的龍應臺來說,在她的筆尖之下,無不散落著深情動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對待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愛與虔誠。龍應臺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來描寫諸多生活中的濃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來亦有溫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正如《目送》中所現:“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這本書中作者在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親情關係交織中經歷了諸多的目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著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說:“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著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著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著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裡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著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裡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裡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裡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溫情。在溫情的文字裡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

取一杯清茶,在靜謐的的午後或夜晚翻開書本細細品讀,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書中的寧靜或洶湧,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值得我們慢慢地品讀。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個世界如此匆忙,我們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看風景,沒有時間去悲春傷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麼。生活在“快餐時代”,我們所缺的是內心的“寧靜”。所謂“寧靜”並非大張旗鼓地去參觀旅遊景點,那樣走馬觀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遊”什麼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寧靜”是沉澱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為每一個用心“看”到瞬間的剎那,都被你所記錄,每一次記錄都彌足珍貴,因為它稍縱即逝。作為學生的我們何嘗又不該學會靜下心去學習,去沉澱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我們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將成為老生常談,很多永恆不滅的東西也都不一定會長存不滅,就像地球和太陽終會歸於塵埃一樣。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變化的世界中堅持自己所認為對的東西。相信於不相信,其實是我們人生中最私密的東西,也是我們為之困惑的東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僅僅取決於你自己而已。但溫暖的世界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嗎?希望我們不要再僅僅將信任的基礎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而是對這個世界多一點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間也許都在尋找更好的溝通和相處方式,像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像龍應臺和她媽媽之間,也許像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矛盾缺越來越多總想著離開他們的視野範圍,可同時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何妨不多和他們溝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們老了才後悔。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

金門的地雷,中東的戰亂,……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忍注視。那些愛好和平的人們,無論犧牲了多少生命也換喚不醒為了權勢而製造戰亂的人。我們常說熱愛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對生命不漠視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還是待宰的珍稀動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聲如雷的口號,而是真正的關注和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用雙手和可見的行動去踐行這個願望。

每一本書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也能給我們以啟迪。但願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擁有澄淨的心靈。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與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實。

《目送》讀書心得11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

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著。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裡更加深深地體會著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著父母老去,陪著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書心得12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臺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開啟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著兒女長大,看著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我是個比較自我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是無法領會做父母的心情,我無法體會責任這個詞的含義。直到我自己的兒子出生,看著母親抱著兒子,眼睛裡流露出無限的疼愛時,我頓時明白了愛和責任的含義。我有責任去愛,去教育這個剛出生的寶寶,我更有義務去照顧年邁的父母。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和目標。我們願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裡,寧願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床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有白頭髮了,我還驚奇的說,媽你有白髮了。媽媽淡然的說,年紀大了肯定有白髮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他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囉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闆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說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說,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幹淨。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麼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麼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佈滿烏黑的髮絲,我們應該趁著年輕,趁著歲月靜好,大聲的說出:媽媽,我愛你!

《目送》讀書心得13

當你閱讀和觀看時,你會不自覺地進入文章,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世界的真情實感。她寫的文章像女兒一樣溫柔細膩,卻又很堅強。讀起來就像作者在守護一杯茶,給你講生活中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故事,卻總是觸動你的心絃。家庭,友誼。

這篇文章的第一個故事是作者送他的兒子去上學。但是現在兒子長大了,思想也開始成熟了。不再是幾年前牽著媽媽的手,用兩隻純淨的眼睛膽怯地嘗試這個陌生的世界的孩子。現在的兒子只是勉強承受著母親的溫柔,而不是國小時一步一步回頭看母親。兒子通過安檢的時候,只把瘦瘦的脊背留給了為他辛苦一輩子的'媽媽。

但在那些日子裡,當提交人在他兒子的年齡,送他的父親去上學,這是一樣的。留給父親的只是一個背影。文章體會:不要追。這句簡短卻深刻的話,像一個堅硬的物體,觸碰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垂死的一種尊重。這也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生活方式。

媽媽,這是一個熟悉的詞。是媽媽陪著我們長大,包容我們的錯誤。也是媽媽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我們,陪伴我們。

作者的母親年紀大了,頭腦也不那麼清醒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孩子的愛。彷彿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她必須記住孩子的臉和名字。別忘了回家看看,即使你很擔心。因為家裡有兩個孤獨的身影,等著你回家和他們說話。只要老人身邊有孩子,他還能想到什麼?

《目送》用最感人的故事走進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靈感。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書心得14

啊~~

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寫這篇讀後感,寫了刪了好幾次。

可能這本書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共鳴吧,很多人也說還讀不懂龍應臺,就像年少聽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這裡的讀懂,並非是字面上的讀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還沒到那個年紀,無法有太深的感悟。

這本書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2篇,個人覺得這本書比較適合中年人看,龍應臺在50多歲的時候寫的這本書籍,作為母親,她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作為女兒,父母也漸漸衰老。

這個年紀,我們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離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長大成人的遠去。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想每個人都有“目送”的時刻,內心的不捨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吧。

不過現在我並不想談太多這個,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個點,我個人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作者在其中一章裡說了這一句話。因為他的父親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床上,請了一個保姆照顧他。有一天,她發現,父親的眼睛怎麼越來越小,都眯起來感覺睜不開了。

原來是被眼屎給糊起來了,保姆都沒幫他父親擦洗乾淨,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麼自己經常來看望父親,也沒注意到這個呢。

於是就說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話。我忽然發現,我好想也是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對於老人家,我都不會仔細去看TA,如果老人家迎面走來,我有時候會刻意的避開看TA的臉,或者朝著前方看,徑直走過去,並不會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樣,偷偷的憋個一眼。

應該不至於只有我會這麼做吧?

也許就是這樣,人老了,就慢慢的失去了別人的注視。

還有一個,她的母親也老了,已經老年痴呆了。有一次龍應臺帶她去逛街,她突然感覺,整個街上很少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她就想到了自己,自己也50多歲了,有時候去一些比較年輕化的商業街感覺自己就是格格不入的.異類。

而對於更老的母親來說,會不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被陌生人給佔領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還健在的也很少出門,生活上,也很少有屬於老人的世界。

如果去電影院,你仔細看那上演中和即將放映的片子——有沒有,不是打打殺殺,不是同性戀或間諜,不是外星人或情仇謀殺,而是既簡單又深沉,能讓八十歲的人不覺得自己被世界“刪除”掉的片子?

那些商業街,有沒有專門給七八十歲人挑選的款式衣服,而不是那些永遠單一的色調。

讓老人有一種江山變色,一種被迫流亡的感覺。

《目送》讀書心得1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國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著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絡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絡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說著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在一個愜意的午後,我走進了龍應臺的《目送》,書裡每一個不同人的故事、每一個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目光看向已近黃昏的窗外,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迴盪。書裡講述的關於父女間的離別、親人的逝去、長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麼情形時要一個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麵包車送孩子上學嗎?是父親用背影告訴孩子不必追嗎?還是媽媽卻永遠只記得當年的女兒呢?

人啊,永遠是孤獨的。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很多,我們會面臨生死離別,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我們要學會一個人走。

回憶翻到青澀的國小時光,依稀記得被撕壞的日記本,被翻亂的書包,風把書頁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著好像在開著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麼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溫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著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著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著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