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目送讀書筆記集錦15篇

文學 閱讀(2.3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書筆記集錦15篇

目送讀書筆記1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裡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裡,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書筆記2

霧散,也散缺了迷茫;夢醒,也喚醒了酣睡的神傷,在這本深邃美麗的筆記裡,我看到的不止是憂傷那麼簡單。——題記

這個暑假,對我來說是收穫的、成長的!因為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深入我青春靈魂的書籍——龍應臺的《目送》。

看到媽媽讀這本書時,眼眶溼潤的感動,眼底深深淺淺的憂傷,我亦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但不至於像媽媽的感觸那般深邃!我讀《目送》感悟到歲月如歌、感恩父母無言的'愛!

時光溯源,從兒時的蹣跚學步、入幼兒園、走進陌生的校園,每次父母的目送,我都惶惑的尋找媽媽的背影,不停的回望人潮後的爸媽。我清晰的記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微微的關懷中帶著深深的不捨。

光陰似箭,一去不返。轉眼我已是青少年,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這是我讀《目送》時突然感受到歲月的匆忙,抬頭看陪伴我讀書的媽媽,她曾經的黑髮裡,不知何時竟摻雜了幾根白髮。

曾經我以為,長大就是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後來,在一遍遍目送後,我恍然,長大還意味著獨自漂泊,心中牽掛。原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令人不禁掩卷深思,震撼我的心靈。

這個暑假,我極力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參加了一個暑期軍訓營。這是我成長歲月中,最長的一次獨自遠行的別離。出行那天,悶熱的天氣突然下起小雨,爸媽送我到目的地,要身處陌生的環境,我忍住淚水在眼眶打轉,卻強忍著不讓它掉下。在我走進出發的列車,輕輕回頭,卻驚詫的發現,爸爸紅著眼眶,媽媽在悄悄地抹淚。我的眼淚再起,像斷了線的珍珠般滾落。我坐在車裡,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們互相目送著漸行漸遠。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和他們的緣分,是註定的。我們會目送著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他的身影從大到小,從清晰到模糊,徹底的消失在眼簾中,不再出現……

合上《目送》,心中感念紛紛,許多回憶湧上心頭,眼睛不自禁的溼潤。其實這本書,有些部分我並未完全看懂。因為很少有作者共同的經歷,但不乏是一趟盪滌心靈的旅程。或許有一天,當我長大走上社會,有了自己的生活,體會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讀懂龍應臺的《目送》吧!

與媽媽共讀著《目送》,互相交流著閱讀的感悟收穫,也感受著彼此濃濃的愛與親情!我頓悟人生的真諦,在作者的字裡行間,在作者細膩的情感世界,我找到了共鳴,一本好書,會給你一次痛徹的領悟——時光無言,愛亦無言!

目送讀書筆記3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著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位,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著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著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著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評語:整篇文章,作者通過閱讀《目送》深有感觸,從而聯想到了自己,不禁發出感慨:時光把真摯的親情給越抹越淡。“不必追”實則是“要追”,作者運用反問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給予讀者以思考。最後作者用“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簡短的幾個字作為文章結尾,不僅有力地總結了全文,更昇華了文章主題。

目送讀書筆記4

一次次的目送,像一片片散落的靈魂碎片,慢慢拼湊出我們的人生。——題記

一本《目送》,積聚了三代人的情感,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落、無奈、放手,寫出了目送包含的濃濃的一份情,一份愛。正如作者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作者身為女兒,面對痴呆的母親一遍遍地問她是誰,面對病重的父親低垂著頭,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飄著雨的火葬場裡,躺在棺木裡緩緩向前滑行的雙親,她心上落著刀,眼裡落著淚,最後深深凝望,希望記得最後的目送。

作者亦身為母親,為自己的兒子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看著兒子一點點地成長,追趕著兒子成長的腳步,她無怨無悔,最終卻不得不在無奈與落寞中停下腳步,不再追趕,只能目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步步地走遠,她在兒子身後目送著,眼眶中盈滿了淚水,她明白,這是兒子自己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相同的,就是那一次次的目送。

記憶裡比較深刻的,是我六年級的一天。

那天,我捧著自己滿分的作文從學校歡歡喜喜地趕回家,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一到家,卻發現媽媽正整理著行李,這才得知媽媽要去杭州進修一週,明天清晨就要出發,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昏昏沉沉地吃了飯,頭一遭失了眠,大概是因為媽媽頭一次要出去這麼長時間。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聽見門外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和隱隱約約的說話聲,我知道,媽媽要到車站去了,一晚上的輾轉反側,使我不得不接受了“一週看不到媽媽”的事實,我極快地穿好衣服,開啟門,衝進樓下正準備出發的爸爸的車的後座,他倆大概是以為我還在睡覺,這會子見到我,臉上滿是訝異,只一會兒,便在電話的催促下趕緊出發了。

一路上,我就靠著車窗,壓抑著內心的不捨與無奈,壓抑著眼眶中的淚水,閉著眼,聽著窗外的'細小的雨聲。一會兒工夫,到了車站。我下了車,才發現天空中還泛著淡淡的霧,迷濛地連成一片。大巴旁,我的媽媽站在車門邊,望著我,眼中的不捨與牽掛,沒有因霧迷茫,而是直直地傳達到我的眼睛裡。我的心中彷彿有個聲音再說:“快去!”於是,我衝向媽媽的懷抱,在投入懷抱的一瞬間,淚水決堤。媽媽為我拭去淚水,紅著眼圈說:“別哭,媽媽又不是不回來了。”可我明顯聽到了重重的鼻音。我吸吸鼻子點點頭,總算止住了淚水肆意。

耐不住司機的催促,媽媽上車靠窗坐下,正對著車下的我,她用手指在車窗上畫了一張笑臉,又指了指我,我立刻會意,一把擦去淚水,向她揚起微笑,她也微笑著和我揮手。車啟動了,在朦朧的薄霧中絕塵而去。我目送著媽媽漸漸遠去的微笑,遠去的揮手,心裡出奇的平靜,我想媽媽也和我一樣吧,那扇窗邊,媽媽也一定在目送著我。

大巴在馬路的盡頭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黑點,我抬頭望望泛起魚肚白的天空,不知什麼時候,那顆啟明星一閃一閃的,明明泛著霧,卻那麼真切,一如那回望的目光,能穿透重重的霧,暖到我的心裡。

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情誼,在目送裡所包含的的濃濃的愛,是我們生命裡最耀眼的光彩,溫暖了我們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溫習,讓你明白要對愛你的人心存感激,去溫暖他人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塊碎片,少了一塊,人生便永遠拼湊不完全。

目送讀書筆記5

隨著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裡,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裡,我們各自懷揣著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龍應臺,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裡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臺做飯時,說,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

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著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曾經一次,龍應臺在遠遠的地方,目送著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裡,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臺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臺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著化妝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讀書筆記6

有些路啊,只能自己走;有些人啊,早晚會分離;而生命的大旅途中,註定了太多的相遇,分離,唯有淡然處之,註定的走下去,相遇不喜,分離不悲……

近來,我讀了龍應臺的《目送》,使我感觸頗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我們在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中與父母相識,從此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旅途,我們那時是依賴父母的,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快我們也像“華安”一樣開始了新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國小經歷,彷彿從那時我們與父母走了不同的`路,越來越遠,我們剛上國小時,都會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在充滿陌生面孔的環境下,一步三回頭地走進了國小。這條沒有父母的路上,我們才開始是爬著前進,後來我們學會了走,在上國中的時候,面對父母的叮囑由國小的仔細聆聽變成了不耐煩,似乎想脫離父母,到了高中,我們在這條路上奔跑,我們眼中充滿了對未來世界的渴望,耳中充斥著流行音樂的喧囂,似乎我們與父母之間築起一道灰色的屏障。那可悲的屏障啊,生生的隔絕了兩代人。家,本是溫暖,沒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言語都指向學習,是那麼無奈。

也許只有我們有了兒女,甘心為他們嘔心瀝血時,我們才猛然想起那已垂垂老已的父母,而那時,我們沒有了時間和精力去時刻回報父母他們,是的,有些路,走著走著,暮然回首,他們依然在原地等你,只不過,太遠了,早已經回不去了。

那些與父母分離的路,也許有他人的相陪,但是我們最內疚的人卻沒有在自己左右,甚至曾經還如此厭惡,那又是多麼可悲。

但是,過去了就已經過去,它們已不可能再重來,唯有淡然處之,珍惜與父母相伴的時間,不留下遺憾,方能分離時不悲,媽媽曾說:“沒了我,你能照顧好你自己嗎?”那是一句玩笑話,但我卻沒有想過,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五十年後,又會怎樣,我們那時都已年過花甲,那我們的父母呢?每一個人似乎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而那已成為泡沫,我們又會多麼後悔而無奈。只是,改不掉的才叫記憶,後悔的事才會緬懷。

“目送”這一詞,對於我們根本體現不到這詞的痛楚,我們似乎永遠站在被目送的角度,也許當我們目送自己兒女時,才會體現到當時我們父母的感覺。你靜靜的看著,那個人,默默的走遠,人潮漸漸向他湧去,但在千萬中你依然可以找到他,直至消失,消失在時間的盡頭……

曾經,我看過一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剛下班的女孩在母親的千萬央求下,為母親買一份麵包,麵包店十分擁擠,當顧客們在焦急等待中議論起為自家的誰買蛋糕時,那女孩小聲說為自己媽媽買時,全店都寂靜了,排隊的人紛紛讓她先買,,她說:“馬上快到了,我再等一等吧!”有人卻說:“你的媽媽卻等了二十多年了。”是的,也許僅是一件為母親買蛋糕的小事,她卻等了二十多年,時多麼可笑而心酸。他們為了柴米油鹽計較了一輩子,卻唯獨忘記了自己。

淡然獨之,並非是讓你什麼都不在意,而是在擁有時學會珍惜,為自己不留遺憾,多為父母做點事吧,別讓他們等太久,他們等不起。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我們更應堅定的走下去。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但請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父母在等你。

目送讀書筆記7

一本好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悟。——題記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穀雨這天,我來到了這個溫馨的家庭,媽媽成了我溫暖的港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媽媽憑著那份對生命的熱愛,為我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鼓勵我揚起生命的風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小時候,母愛是舒適的肩頭。“媽媽,我想睡覺!”我稚嫩的聲音在車廂內響起。每次出去旅遊,我都會說這句話,媽媽就會讓我靠在她的肩頭,熟睡。每次都在朦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著了,我原本故意放鬆的頭就漸漸變重了,那時的我不知道媽媽有多難受,只管安心地睡覺,有時車子很顛簸,我還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鎮定。長大些,母愛是甘甜的水果。現在,母愛是鼓勵的'眼神。“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都說:“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無言的。”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無言的父愛。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記憶中,他總是一副嚴肅的神情。小時候,我很調皮搗蛋,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不拘小節,學習上這樣,做人也一樣。有一件事讓我難忘。一年級時,老師剛剛教我們握筆寫字,我沒有好好學,字寫得歪七扭八,還出奇得大。在被批評過後還不悔改的情況下,老師打電話跟爸爸說了我的情況。回到家後,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頓,我嚎啕大哭。事後,媽媽跟我說,爸爸打你,你覺得委屈,那難道爸爸不愛你嗎?他為什麼要打你,還不是為你好,讓你把字寫漂亮!媽媽那時的話,一下子把我喚醒了,對爸爸的怨恨也煙消雲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無言的父愛。直到現在,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句話:“注意握筆姿勢!”

愛心滿懷,靜等花開……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這些都是兒時的事,現在,我已14歲,父母的愛只有當歲月走過,你才能漸漸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離開,可曾回頭張望過?

目送讀書筆記8

龍應臺,之前沒有讀過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為什麼是一個有些激進的女子,也許是因為一些道聽途說。後來知道了她的《人生三書》,講育兒與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掩卷之後,竟然深為觸動。

這一本,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歸根結底,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這種生而為人的孤獨感,會以各種形式襲來,或和緩,或暴烈。有太多的時刻,我們要目睹太多的人離開,有形式上的,實質上的,或短暫,或長久,或永遠。兒女的長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離,親人的疾病纏身,以及塵世最終極的告別—死亡。對這種孤獨感,認知應該是第一步,之後就是面對,最終希望可以達到平衡與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彷彿昨天還抱在懷裡,嬉戲玩耍的幾歲小兒,轉眼就成了個頭比父母還高的“大人”,從對父母無盡的依賴,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獨立,是每個身為父母之人的必經之旅。這過程中,做父母的,會有多少的不適應,又會有多少的不捨。

“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痛徹心扉,每個人都會有的經歷,大悲的深淵,如何安渡?“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裡,陪著我們,繼續旅程。”愛如蓮心之燈,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滅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親至愛之人,永遠不會真的離開。而生命之旅中的愛與陪伴,希望是那一條可以載我們抵達彼岸的船。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的心學,講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以心為本,心物合一。

“才子當然心裡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雖然漫漫無邊:“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而湖心亭得遇“痴似相公者”,又何嘗不是人生之幸事?正是因為深知人世之孤獨為本,才會更加珍重偶遇的知己。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不)相信》是很愛的一篇,簡而言之,就是“真正的理想主義是在看清真相的殘酷之後依然對世界充滿希望”。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是月明樓。”李後主的這闕“望江南”,意境竟然與這本書非常相似:孤獨沉寂,卻又圓闊清朗。而這種孤獨,竟是如此美麗。

目送讀書筆記9

20xx年的暑假即將結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著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裡,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裡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面板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龍應臺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溫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這喧囂雜亂的社會中讀著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靜了......

目送讀書筆記10

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目送》中的龍應臺在兩個身份間遊走,向左是作為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為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龍應臺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間的衝突或矛盾,不僅需要善孝,也應該更多地嘗試去尊重家人。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和父母、孩子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我們常以為父母老了,背佝僂、牙不能咬、腳不能走、車不能開、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當然,恰如當年父母在面對我們青春叛逆期時那樣的模樣,以自己之心度親人之腹,用溫柔封堵合理的訴求,一切,還堂而皇之冠之以“愛”的名義。讓父母們“繳械”的理直氣壯,父母,不能因為“老”,而失去必須的注視與尊重。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孩子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孩子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因此,在有限彼此擁有的時間內,無需因“下一代”特定時期的共通行為而落寞和酸楚,學會尊重於青春的肆意,因為尊重他們,就是尊重曾經的自己。或許,若干年後,那時的他們也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發現,其實父母過街時伸過來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目送讀書筆記11

兒子長大了,母親依然目送他離開,就像曾經她的母親目送她走遠。父親老了,走了,女兒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塵世的路,就像她的兒子,總會有一天“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這是一場輪迴,一場目光和

生命的輪迴。兒子的疏離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無法抵抗,他們的離開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記憶衰退的母親認不出自己的女兒,電話裡一遍遍重複:“你是誰?你是我的女兒?”但她知道她“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陪母親買衣服、做按摩,給母親塗指甲油玩。長長的夜,空蕩蕩的街,女兒牽著母親散步。母親已看不懂寫著安慰話語的便條,母親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層皮,母親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記憶。韶華逝去,時光不

返,但她的女兒,還是那個誰也奪不走的女兒。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親撥開女兒的手,恐懼溢滿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舊時光。舊時光裡,她的家在小溪盡頭、群山深處,那兒有一座傳下幾代的房子,開著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裡種著

豆,楊梅和桃子掛在樹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邊。

可是她再也回不去了。

她聽不出女兒的'聲音,她只知道電話那端是她“喜歡的人”。母親很幸福。就像女兒說的: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

兒子已經長大,不再黏在媽媽胸口上聽故事,不再跟著媽媽到處爬,像一隻小狗。兒子已經長大,耳朵上掛著耳機,手插進口袋,眼神裡是冷淡和不羈,像極了這個年齡的我們。兒子不會表達,母親能夠理解;兒子拙於

親暱,母親全部寬容。兒子會教給母親怎樣做飯,節日裡發一封笨拙的信函,居然也,像極了這個年齡的我們。

中年人就是這樣,目送著兒女長大、離開,轉身再目送父母的衰老、離去。這份悲傷裡夾雜著惆悵和歡欣,於是他們寫出文章,給兒女以啟迪,給父母以緬懷。兒女和父母,一個是愛,一個是恩。一個是全然付出不求回

報,一個是全然回報也報答不完。但不管怎樣,中年人的安慰,是早晨背起書包上學的兒子和挎上菜籃出門買菜的母親,晚上還會平安完整地回來。

目送讀書筆記12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邊。隨手翻開來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結尾說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頓時,眼角融化,因為內心的觸動。於是,隨即便也去買來讀。

確實,《目送》吸引了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這些年來,漸漸懂得,不論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嘗試,在父母心中,就如龍應臺所寫,依舊是“背影漸行漸遠”。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隻能陪著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閱讀這本書過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龍應臺觀察的精細,對父母,對孩子,對生活中的種種人和事,因為她是用心在體驗這一切。她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概括的精到,我們必須抓緊時間享受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感覺,否則一切將漸行漸遠,一切都不可複製。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人格魅力,你會不自覺地在她的引領下忘卻這世上的所謂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攏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上,而這些正是你應該關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目送讀書筆記13

龍應臺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敘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裡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臺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閱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閱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

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說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嘆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說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敘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親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髮,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捨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捨,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捨,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臺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目送讀書筆記1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書筆記15

封面並不出彩,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總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從地上把它拾起來。候機時間尚有餘,我翻開了這本書。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

最近總會這樣,無端地就傷感起來,意識到時眼淚已流了一臉。姐姐跟我說她也是這樣“也許,過了媽媽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說。

可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夠痊癒,有很深的'無助感,特別是遇到讓我糾結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最記得有一次跟媽媽講一件我不太佔理的事,本以為媽媽會有什麼相左的意見的,誰知道媽媽一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毫不猶豫地站在我的一邊,根本一點原則性都沒有,所想的只有一點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這才知道,世間真的只有爸爸媽媽才會這樣無條件地,無原則地愛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