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2.5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通用10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瞭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美地範讀

一、教學過程:

匯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麼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麼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瞭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跟《詩經》有關的

①成語

②名句

③詩詞

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的文化傳統就像空氣一樣滋養著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奏—四言二字一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個君子對一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採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於《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2

教學目的:

1、 簡單瞭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則……”、“見……於……”兩個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在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

2、結合本文寓意進一步分析莊子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

主要是字詞和朗讀情況。

二、匯入新課:

以莊子及其基本思想匯入,主要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老莊”;

(二)、基本思想:

1、主張“天道無為”(故事分析-“莊子釣於濮水”);

2、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逍遙遊》);

3、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養生主》)。

詳細解說: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願閒居獨處。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並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於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彙豐富,善於對事物進行極細緻、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讚他的文章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書中的寓言很多。

3、聽錄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

(2)、古今異義詞: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至於北海

(3)、特殊句式(並在課文中找出例句,譯成現代漢語):

非……則……

見……於……

(4)、解釋以下詞語(並舉一個例子):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4、集體朗讀,思考:

(1)、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2)、河伯見了北海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以上三問結合課文回答)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篇文章通過寓言設喻,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只有經過的別人的比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聞道百……………………(定語後置)

(2)、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7)、()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6)(7)為省略句。]

三、語法總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

2、省略謂語:

例: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3、省略賓語: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3

[教材分析]: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己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後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五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詩經六藝:風、頌、賦、比、興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一章的妙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四、解題

《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一首詩,歷來為人重視。它描寫了一個青年小夥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一首愛情詩。“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瞭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美地範讀

一、教學過程:

匯入: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麼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麼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瞭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

跟《詩經》有關的①成語②名句③詩詞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的文化傳統就像空氣一樣滋養著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奏—四言二字一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個君子對一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採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於《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5

一、匯入

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麼?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麼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二、一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儘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麼?這首詩就是講了這麼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裡叫作“賦”。現代漢語裡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裡、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麼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後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著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採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髮輕束腦後,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瞭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採茶女》(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後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彷彿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裡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採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範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遊》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彷彿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麼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裡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後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6

教材分析

說明文是以客觀的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因此說明語言往往是簡潔準確,平易樸實的,但是讀了李漁的《芙蕖》以後,一縷清新的空氣就會撲面而來。因為本文獨闢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紹說明了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又將說明文的格局與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動說明的風格。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要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探究,從而區別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之處。

重點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學設想:

區別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領悟本文別具一格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學習這篇說明文結構的嚴謹,祥略得當等寫作特色。另外,作為文言文閱讀,本課有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規律,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了兩篇關於蓮花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審美意義,聯絡詩歌名句,加強學生的文學積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對照註釋準確地翻譯課文,流暢地朗讀課文。

2、比較探究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4、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形成清新生動的說明語言的特色

5、學會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探究《芙蕖》與《愛蓮說》的異同,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

2、聯絡現代漢語學習理解文言文。

3、合作與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體會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難點:

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突破:

將古漢語的學習和現代漢語聯絡起來,在沿革演變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再從說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1、預習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課文,勾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2、畫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脈絡

3、查資料瞭解作者情況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出示端坐蓮花寶座的.圖片和“連年有餘”的年畫)

古往今來,蓮花常常被人們所親睞推崇,那端坐蓮花寶座的佛祖成了參禪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尋常百姓將“魚戲蓮葉間”的畫面賦予了“連年有餘”的美好願望,文人雅士對蓮更是愛得痴狂,周敦頤愛蓮“出淤泥而不染”的聖潔,楊萬里愛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豔,清朝戲曲理論家李漁酷愛蓮花,竟然以此為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漁的《芙蕖》

二、瞭解作者,檢查

明確:(多媒體出示)

李漁:字笠翁,號覺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戲曲論著《閒情偶寄》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主張“上不取法於古,中不求肖於今,下不覬傳後人”

三、解析題目

1、正確注音。明確:fúqú

2、提到芙蕖我們並不陌生,什麼是芙蕖?

明確:蓮花

3、你對芙蕖瞭解多少,交流討論教師小結(從芙蕖的外形、結構、用途及習性等方面介紹)

明確::芙蕖又名蓮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花高託於水面之上。果實為蓮子,圓形白色堅果,蓮子與藕皆能食用。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表達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為了介紹芙蕖這種植物,給人傳授有關的科學知識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並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展圖片;2、環境破壞圖片。談話匯入:2001-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閱到的關於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2、人們為什麼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後半部分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後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後。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在這次市級常態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臺,回顧這一節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這節課是起始課,內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麼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會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閱讀最重要的莫過於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採用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是採用互動性閱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解讀文字,感悟文字,藉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閱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與文字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的構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於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衝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容就得到了本環節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合課文有關語句說說,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裡由於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的思考範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節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字,體驗文字內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容,裡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裡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析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這一主要環節。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為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閱讀課文,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品味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並對感情表達深刻的語句和詞語加以運用。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通過討論分析作者是怎麼批駁他人觀點以及樹立自己觀點的,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3、通過抓住重點語詞,品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增強學生民族民主意識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聯絡時代背景,瞭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

2、區分觀點與材料,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

3、品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鬥性、諷刺性的語言。

教學過程:

活動一:初讀識文體

一、認識文體

1、引#教案# 導語:有人說張三的成績很差,因為張三是我們九2班的學生,於是就出現了一些言論“九2班的學生成績很差”。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說的對嗎?

2、學生現場反駁這個觀點,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歸納小結:同學們,像我們剛才這種先反駁敵方的觀點,再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方式叫駁論,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一篇駁論文,也是一篇雜文。

3、展示幻燈片,介紹駁論文的文體知識。

駁論文: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論點的議論文,一般有三種方式: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雜文:一種散文體裁,不拘泥於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多為針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樣、反應迅速、褒貶色彩鮮明並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文學性。

二、瞭解背景

1、老師板書課題,並故意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要求學生齊讀板書的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引導發現課題是一個反問句式,明確這是作者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論調的否定,並逐步體會本文用反問句作標題的妙處。

3、提出疑問: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何這麼說?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展示當時國民黨的一些反動論調,瞭解背景。

歸納小結:

本文寫於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間。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帝國主義的奴役與中國古老的封建傳統相結合,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城。”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寫下了這篇的雜文。

活動二:再讀明主旨

結合背景知識和全文內容,明確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什麼,主張的觀點是什麼,明確文章的主旨。

1、提出問題: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

2、學生討論回答。

3、梳理文章結構,明確論證過程。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點。

第1段:對方論據——自誇地大物博,信國聯,求神拜佛。

第2段: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第3、4、5段):通過駁論證的過程駁倒對方的論點。

第3、4段:失去的是“他信力”。

第5段:發展的是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7、8段):明確樹立自己觀點,間接批駁對方的論點。

第6段:提出自己的觀點——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第7、8段: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看地底下。

4、學生找出支撐對方論點的論據,討論交流對方論據能不能論證對方論點。

5、再找出支撐作者論點的論據,體會作者是如何正面立論,並間接駁倒對方的。

活動三:細讀品語言

1、閱讀課文第七段,討論交流這裡出現的四種“中國的脊樑”指的是哪一類人?為什麼稱為“中國的脊樑”?

明確:

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誇”“國聯”“求神拜佛”的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樑”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

2、在筆記本上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等,思考歷哪些人物具有這樣的品行。

明確:

“埋頭苦幹”指的是不貪圖名利,勤學苦練,創造燦爛文化,推動歷史程序的人,如畢昇、李時珍等。“拼命硬幹”指的是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英雄,如李自成、岳飛、文天祥等。“為民請命”指的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百姓辦事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捨身求法”指的是歷盡艱辛,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作者對在歷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

3、齊讀最後一段,探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與上文中的哪些話相呼應。

明確: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呼應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開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謬論。“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應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頭苦幹的人”等四類人以及“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4、細讀課文,抓住“狀元宰相”“地底下”這兩個關鍵詞,理解“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含義。

明確:

“狀元宰相”是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當時還處於地下鬥爭狀態的群眾革命力量。這句話是說,中國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動文人發表出來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稱中國脊樑的人的所作所為。他們雖然“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但他們“有確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國人。

活動四:讀後談觀點

出示辯論題目“逆境是否有利於成長”,以小組為單位召開小型辯論會。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9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匯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裡,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字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複習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重點指導“房、頂”兩個字。

2、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瞭解課文內容,通過朗讀,知道小動物們是怎樣幫助小兔的,懂得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重點指導“房、頂”。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內容,通過朗讀,知道小動物們是怎樣幫助小兔的,懂得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學會本課中的生字,認真工整地寫好“房、頂”兩個字。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準備:

生字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課件:謎語板書蘑菇圖

蘑菇長在樹下,多麼的順理成章呀,可我們今天看見的這個蘑菇卻長在了哪呢?(房頂)簡筆畫房子並知道書寫房頂倆字。

古人把單扇門叫做“戶”,把這種方方正正的建築叫做房子,所以在戶下加一個方字就念“房”,指名讀字音。戶在這裡做偏旁,應該叫什麼?認識戶字頭。

記住這個字了嗎?在桌子上寫一寫。

2、出示卡片讀“頂”,你怎樣記頂字?如果你記住了,寫給你的同桌看。

3、開啟本,伸出小手我們一起在田字格中寫好這兩個字。

師:大家的字寫的不錯,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1課板書課題齊讀

蘑菇為什麼會長在房頂上呢?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不多字不少字2)讀不好的詞句多讀幾遍。

讀詞句

2、再讀課文

要求: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三、整體感知深入瞭解

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板書:這是誰的房子?這是一座怎樣的房子?

加上“矮矮的”一詞更能具體的讓我們瞭解到小兔子的傢什麼樣。以後我們在練習寫句子時也可以照這樣做,想辦法把句子寫具體。

2、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瞧,下雨了(出示課件)不好,小兔的屋頂漏雨了,聽,滴答!滴答,雨水淋溼了小兔的衣服和被子。小兔多著急呀!快來幫幫它吧!快看都誰趕來了?又是怎樣幫助它的?

指兩名學生讀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他學生用“——”標出幫助小兔的小動物,用“-----”標出這些小動物是怎樣幫助它的。

3、集體交流

a、小熊-------新衣服。貼小熊圖

出示課件對比:

小熊知道了,給小兔送來了衣服。

小熊知道了,給小兔送來了新衣服。

(體會:小熊的一片心意,新衣服更保暖)

師:快把你這份心意告訴小兔。學生練習對話

指導朗讀:還有哪隻小熊願意把自己的這份心意用讀的形式說給小兔聽。

b、小山羊-------厚棉被。

課件:

小山羊知道了,給小兔送來了棉被。

小山羊知道了,給小兔送來了厚棉被。

(體會:為了不讓小兔著涼,生病,厚棉被更暖和)

師:快把你這份濃濃的愛意告訴給小兔。學生對話練習

指導朗讀

c、小猴----------雨傘。

對話練習指導朗讀

(充分體現學生主體,a、b、c學生先說哪一個都行)

4、句式練習

看,森林裡的小動物多善良啊!

出示課件

對照板書把句子添完整,記住這些善良的小生靈。

其實,樹林裡還有很多的小動物,也來幫助小兔了,想一想還有誰會來,給小兔送來什麼?

5、回讀第二自然段。

小兔多感動啊!讓我們一起在重溫一下大家的那份濃濃的愛意吧!記住一定要讓小兔知道咱們的心意呦!師引讀第二自然段。

6、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兔多幸福呀!但有些事在有的時候就是不近人義,事以願違。儘管這麼多小動物來幫忙,但小兔的困難並沒有解決。

到了晚上,雨還在下,小兔子撐著雨傘坐著,不能躺下睡覺,多難受啊,這個時候,誰來了?它又怎樣幫助小兔的?

小松鼠送來蘑菇

師:你為什麼要送給小兔蘑菇呢?學生回答

的確是我們大家的'心聲。趕快唱一唱吧!

喲,蘑菇沒有長呀,怎麼沒有變化呢?是沒聽見,還是我們唱的不好聽?哪隻小松鼠在唱一唱。再指學生讀

看有變化了,蘑菇長大了一點,真神奇,但還不夠大擋不住水花。這回我們一起來幫助小松鼠來唱一唱,記得要唱的好聽呀,不然蘑菇就長不大了。

學生齊讀兒歌並伴隨課件長大蘑菇。

師:瞧蘑菇真的長大了,高興嗎?齊讀最後自然段。看來真是人多力量大啊!

7、板書小結

小熊、小山羊、小猴子送來的新衣服、厚棉被,雨傘,都是自己的心愛之物,在小兔有困難的時候,它們毫無保留的獻了出來,獻出了自己的愛心,你感覺它們怎麼樣?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四、發散思維

當別人遇到困難,我們又該怎樣做呢?同學之間,如果都有愛心,互相幫助,那我們就是一個溫暖的大集體。

五、課外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童話,童話大多都是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老師向大家推薦一本書《格林童話連環畫》,這本書有圖有文,非常生動。我們可以讓爸爸媽媽給我們講一講,也可以自己看圖看文。這本書中有我們熟悉和喜愛的多篇童話,有《小紅帽》、《灰姑娘》、《狼和七隻小羊》等等。老師還要向大家推薦一首歌,叫《愛的奉獻》,老師唱兩句,“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首歌告訴我們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六、作業

把故事讀給爸爸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