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校園 閱讀(1.54W)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潮生潮落何時了?斷送行人老。消沉萬古意無窮,盡在長空澹澹鳥飛中。

海門幾點青山小,望極煙波渺。何當駕我以長風?便欲乘桴浮到日華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錢塘潮潮漲潮落經過了多少年,何時能有個終結,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頭望去,但見長空淡淡,群鳥在遠處飛去,不覺令人油然而生萬古無窮的興亡之感。

錢塘江入海口煙波渺渺,一想無際,只有幾座青山點綴於渾茫的水際。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飄浮到太陽東邊的某個地方隱姓埋名,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那該有多好。

註釋

虞(yú)美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浙江:錢塘江。

斷送:消磨。

海門:在錢塘江入海口。

望極:望盡。

何當:何時。

駕: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華:太陽的光華,詞中指太陽。

創作背景

從詞中嘆老消沉的意緒來看,這首詞應作於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歸後。詞人舟中觀潮,有所感觸,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上片描述詞人舟中感懷。“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見所感的普通現象,綴以“何時了”,則透露出有心人別有的心事。“斷送行人老”,是“何時了”的答案。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斷送的。怨潮,即所以怨時。詞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孫,歷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為程鉅夫薦見元帝,雖蒙器任,但內疚難消,且時遭人忌。元世祖命其賦詩譏其父執留夢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之語,即此可觀其心跡。詩人之所以仕元,蓋時使之然。“消沉萬古意無窮,盡在長空澹澹鳥飛中”化用杜牧《登樂遊原》中的“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承上文推開一筆,別生意境:舟行江上,是平行之感;鳥飛長空,是高翔之勢。一擒縱之際。俯仰生姿。而“銷沉乃古”,尤引人綿邈之思。

下片轉入極望抒情。“海門幾點青山小,望極煙波渺”,寫極望之景。青山之所以小,煙波之所以渺,皆“望極”中的境界。“海門”在這裡尚有一特殊意象,此既迴應起處,又抹上神話色彩,而隱現於浩渺煙波之中,引人神往。“何當駕我以長風?便欲乘桴浮到日華東”,把上面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推向更神奇的遠方。欲駕長風,飄向江漢朝宗之海;乘孔子道不行之桴,浮向日華之東,以探求潮生潮落的究竟。自“海門”至“日華東”的想象過程中,確已入眾妙之門,達玄玄之境。詞人博學多聞,亦能妙達神思,故其詞中往往兼融畫意,幷包哲理。

潮生潮落,是時間上的無限;長空淡淡,是空間上的無限。在這時間與空間的無限中,在詞人看來,人生不過是宇宙的過客,何其短暫。青山不過幾點,小舟更不過一粒,又何其渺小。在這淡遠的畫幅中,包含多少感慨。詞題為《浙江舟中作》,而詞人的興亡之慨卻只在淡淡的行旅語中自然流露出來,很值得咀嚼回味。這首詞詞既以綠水青山、行舟飛鳥相映成趣,末又以“日華”反照全詞,點得淡雅,染得濃麗。而於煙波皓渺之外尋求銷沉人生的解脫,滌盪塵氛,尤入妙境。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2

無聊笑捻花枝說,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臺,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

譯文

煩憤無聊地苦笑,捻搓著花枝說,處處杜鵑在悲鳴啼血。美麗的花應去映襯漂亮的樓臺,不要傍著秦關蜀棧在戰場開。

登樓憑欄放眼看,心緒更惆悵。面對東風說一聲。好風不要吹動戰旗紅,應早把如雪的鰣魚吹送到江東。

註釋

1、無聊:由於清閒而煩悶。

2、捻(niǎn):用手指搓。

3、鵑啼血:杜鵑,即子規鳥,又名杜宇、布穀鳥。杜鵑啼聲哀切,且啼聲不斷,直至啼出血方止,故言“杜鵑啼血”。

4、秦關:指陝西一帶的關口。因陝西為古秦國所在地,故稱。

5、蜀棧(zhàn):蜀川道路艱險,多在山間鑿巖架木,築成棧道,以作通路。故稱蜀棧。秦關、蜀棧在這裡都指戰爭要塞,也指戰場。

6、極目:縱目,用盡目力遠望。

7、簸(bò):簸動,搖動。

8、鰣(shí):名貴食用魚。體扁而長,背部黑綠色,腹部銀白色帶金光,鱗下有豐富的脂肪,肉鮮嫩。生活在海中,每年五、六月遊入淡水產卵。以其出入有時而得名。

9、江東:自漢至隋唐,稱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為江東。這裡泛指江南沒有戰爭風雲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賞析:

陳維崧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繼承宋代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出生於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文學世家,少時享有盛名,被譽為“江左鳳凰”。明亡入清後,漂零四方,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因而詞作多具現實主義的深刻內容。這首詞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什。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憎惡戰爭、盼望和平的美好心願。開頭“無聊笑捻花枝說,處處鵑啼血”兩句,以悠閒輕淡的語調落筆,給人們展示了千紫萬紅、鮮花爛漫的春日景象。“無聊”二字,既點出了詞題,又刻劃了客觀物景的豔麗奪目的意象。“鵑啼血”以杜鵑啼血來比擬杜鵑花紅豔的色彩,而蘊含更深一層的意念。李山甫《聞子規啼》詩:“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這一切似乎給人既帶來愉悅又值得深思的感覺。

下兩句筆鋒陡轉,“好花須映好樓臺,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恰似一聲春雷,驚醒人們溫馨的夢。“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勸阻與否定,而且暗示著如念這芬芳豔麗的鮮花,並沒有裝點在和平的人們中間,西南之地仍是狼煙滾滾,戰火未滅。據史料記載,清兵自入關後到建國初年,爭奪戰事一直紛紛擾擾。詞人曾目睹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如1648年,清軍大舉進攻東南各省的抗清隊伍,所到之處,殺從擄掠,“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尚鉞《中國歷史綱要》)。在作者晚年時,清統率軍隊又進軍四川陝西一帶鎮壓人民反抗。詞人希望好花不要開遍在戰場旁,正是這一現實的折射,同時又表現了他對戰爭的強烈譴責。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這裡承上句,表現詞人對戰爭的深切憂慮,由亢烈的情感轉入如泣如訴的悲愴之中,“更對東風語”尤顯得哀婉、悽切。既然倚樓極目更添許多愁緒,而又無人領略,只能面對東風而語,含意深遠。結末兩句,融情於景,耐人尋味。“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溫暖和煦的春風,不該為戰旗而飄搖,應該是為人們送來雪白而鮮美的鰣魚。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迦陵(陳維崧)詞氣魄絕大,骨力絕遒,填詞之富,古今無兩。”在這些詞中最有價值的是反映社會現實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詞篇,此詞成功之處正在著眼於現實,而感情的抒發,由激亢到舒緩,在平淡中見曲折,使全詞抑揚頓挫而錯落有致。《白雨齋詞話》中稱其詞“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姜為一手。”確有眼力。在反映現實的深度上,這首詞與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有著同樣的含意和工妙。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3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翻譯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裡,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後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後,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划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

後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註釋

甲寅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瑣闥(: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裡代指宮門。

奉祠: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

卜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後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鎮: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豔。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後天空明淨,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舟:謂牽舟,這裡指乘船。

賞析

詞的上闋,以輕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緻,彰顯出詞人無官一身輕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出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遊”。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空”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說,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說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出,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託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俸祿閒居,卜居青墩,立秋後三日出發。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於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裡。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4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 陳與義

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裡,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後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後,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划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

後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註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m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裡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政兼領,以示優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後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豔。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後天空明淨,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裡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賞析

詞的上闋,以是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緻,彰顯際詞人無官一身是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際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遊”。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揚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揚”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說,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說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際,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託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俸祿閒居,卜居青墩,立秋後三日出發。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於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裡。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5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翻譯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註釋

昏:昏暗,

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斷雁:失群孤雁。

僧廬:僧寺,僧舍。

星星:白髮點點如星,形容白髮很多。

無情:無動於衷。

一任:聽憑。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裡,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豔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儘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淒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這裡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裡的遊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湧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絡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絡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絡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髮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軟語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於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雲,失群孤雁傳來淒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髮老者的他,已經嚐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簷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麼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內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並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淒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巨集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後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後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創作背景

公元1267年,元滅南宋。宋元之際的詞人,經歷了這一滄桑變故,其國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來。蔣捷用詞作來抒發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悲歡離合的個人遭遇,其中《虞美人·聽雨》便是這一時期創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6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翻譯

在宜州看到梅花開放,知道春天即將來臨。夜盡時,遲遲聞不到梅花的香味,以為梅花還沒有開放;早晨起來,才發現在面南的枝條上已開滿了梅花,真是沒有想到。

女子在鏡臺前化妝,引起了梅花的羨妒,就飄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見到這種景象,便希望暢懷酣飲;現在就不同了,自從被貶離開汴京,十年來,那種青年人的情懷、興致已經不存在了。

註釋

梅破知春近:梅花綻破花蕾開放,預示著春天的來臨。

開遍向陽枝:南枝由於向著太陽,故先開放。

弄粉:把梅花的開放比作天宮“弄粉”。

飄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下。梅花落於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詞中意謂由於群花的妒忌,梅花無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婦女化妝時常在眉心點梅花砂痣。

個裡:箇中、此中。去國,離開朝廷。

鑑賞二

全詞以詠梅為中心,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鬱結的不平與憤懣。

上片寫驚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裡,說是“天涯”不算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梅破知春”,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於地域的聯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絡(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境比預料的好。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麼緣故,及至“曉來”才發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於“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夜闌(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云“遲”。此處用筆細緻。“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於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下片以壽陽公主關於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後,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鬱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願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鬱的人格風貌的寫照。作者先寫在邊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後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得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在情調上,上片寫梅花,寫得親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則頹然悲壯,在人與花的對照中,依然可見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鑑賞一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後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心,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鬱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裡,說是“天涯”不算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梅破知春”,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於地域的聯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絡(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麼緣故,及至“曉來”才發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於“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夜闌(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云“遲”。此處用筆細緻。“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於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於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於作者筆端。《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裡”,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後,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鬱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願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鬱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

作者先寫在邊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後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得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

創作背景

黃庭堅因作《承天院塔記》,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被除名,押送宜州編管。詞作於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到達宜州的當年冬天。他初次被貶是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7

虞美人·彩雲易向秋空散

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嘆。幾翻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

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

翻譯

天高氣爽的秋季,彩雲最容易被風吹散開去,燕子聽到滿腹心事之人的長嘆,也會感到憐惜,幾次離合總是沒有來由,讓人感到時而憂愁,時而溫馨。

歸雁飛來的時候。霜期已經到來,可以託大雁把書信帶給那遠行的人嗎?還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暫且倚著繡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註釋

僝僽:煩惱、愁苦。

香箋:指散發有香氣的信箋。

紅蕤:紅蕤枕。傳說中的仙枕,此處代指繡花枕。

欹:斜著。

賞析

這首詞是從閨中人的角度寫的,寫她想思的愁情難耐,寫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寫二人總是輕易地分離,且沒有任何緣由。“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嘆”,是說彩雲易散,好景難留。獨居深閨盼人歸的女子滿腹心事,想起歡聚時的溫馨和離別時的不捨,她不免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正滿腹心事,卻又見北燕南去,直惹來聲聲長嘆,連燕子都覺得自己可憐:“幾番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雖然每次的離合沒有什麼原因,但每次卻都帶來一次傷感,相逢時又更加親近。

下片首二句寫他又一次爽約,連書信都沒有寄來。“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句中還可以讀出些許怨恨,是說當初分別的時候。雖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會歸來,但在回來之前。應該寄封書信來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兩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語,看似自我解脫,實透露著無奈和傷感。這是整首詞最妙之處,女子愁罷嘆罷,忽而覺得自己的情緒有些莫名其妙,於是自我安慰、自我開解一番,索性側身看那夕陽去。這般極富生活化的場景真實得彷彿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妙趣沖淡了愁苦,感傷中又帶著幾分難察的俏皮。詞的婉轉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幾分,這比起說來說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詩詞更容易貼近人心。

全詞明白如話,短短兩片詞,閨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難耐的矛盾心理躍然紙上。而這一番小女子的細膩心思、扭捏姿態卻出於一個男人筆下,讓人不得不感嘆納蘭容若的情愫之敏感、體物之細微。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以戀人口吻作寄友詩,亦釋家常伎。此闋實為寄顧貞觀詞。性德康熙二十三年春寄顧貞觀書雲‘杪夏新秋,準期握手’,即詞‘舊約霜前至’事;詞‘幾番離合’句,亦與樑汾曾數度南返合。詞或二十三年春隨書以寄。”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8

深閨春色勞思想,恨共春蕪長。黃鸝嬌囀泥芳妍,杏枝如畫倚輕煙、瑣窗前。

憑闌愁立雙娥細,柳影斜搖砌。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

翻譯

滿園春色叩開我的閨房,撥動閨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盡的怨愁啊,伴隨著芳草一天天滋長。花叢裡黃鸝在嬌婉地啼鳴,薄薄的春霧飄浮在紅杏枝上;我在瑣窗前無限惆悵。

在思愁中憑欄遠望,一雙蛾眉又細又長。玉郎還是不回家來,只見柳影斜斜地搖動長廊。柳的飄搖裡我的夢魂在幻化,思緒在追逐紛飛的楊花,在天涯裡尋覓,在天涯裡漂盪。

註釋

深閨:女子所居之內室。

勞思想:即勤思念。《詩經·燕燕》:“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春蕪:春天的雜草。蕪,一作“無”,一作“光”。

泥芳妍:在花間縈迴。泥,留滯,此有縈迴之意。

芳妍:指花叢。

瑣:一作“鎖”。

雙娥細:雙眉緊鎖。娥,一作“蛾”。

砌:臺階。

玉郎:古代女子對丈夫的愛稱。

楊花:柳絮。

賞析

此首為思婦之詞。開頭兩句,通攝全詞,點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寫春色,下片主要寫春恨。上下片彷彿兩個相連的畫面,全詞情景交融。

開始兩句十二字,內蘊豐富。“深閨”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婦,面對惱人春色,不禁情思綿綿。一個“勞”字透露出她那“為君憔悴盡,百花時”的隱痛。由“勞”瘁而怨“恨”,可見其愛之深切。“恨共春蕪長”,佳在“春蕪”一詞含義雙重面使全句意味雋永。以春草喻離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遠如“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又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以上“春草”都是本義,沒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蕪長”的“春蕪”,除春草本義外,還隱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說此句不僅有閨中人的怨恨隨著春草不斷增長之意,還含有“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遠、恨越長之意。這就深化了詩意,即前人所謂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寫景,以具體意象補充首句“春色”,選取深閨“瑣窗前”的視角寫思婦所見所聞。“黃鸝嬌囀泥芳妍,杏枝如畫倚輕煙”兩句宛如五代花鳥畫,用筆工細,著色鮮豔。前一句聲色並茂,以聲為主,富有動勢。黃鸝的婉囀嬌鳴,似與滿園春色而共語。後一句寫杏枝倚立於淡淡煙靄中,恬靜如畫。這春色以黃鸝、紅杏為主,綴以群芳的奼紫嫣紅,一片暖色,再加上黃鸝悅耳的嬌啼,真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不足喻其美。少婦透過瑣窗聽見以上春光,當比“忽見陌頭楊柳色”感觸更為深婉了。上片如從思維順序出發,觸景而生情,則開頭兩句亦可算是逆筆。

從上結至過片,時空轉換為另一個畫面。張炎雲:“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詞源·制曲》)“憑闌”句既自成畫面,又未斷意脈。原來閨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滿足於隔窗觀花,她輕移蓮步,款款佇立於闌干旁,含愁凝眸。“雙娥細”,以秀眉的細長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搖砌”,是思婦憑闌所見,也是下片唯一景語,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確是詞的當行本色語。表層意思是柳條之影因風吹斜而搖曳於臺階,但其中還隱含搖落了楊花、楊花飄落於“砌”兩層意思。這三層意思濃縮於五字句中,寫得極密。五字中沒有“楊花”字樣,而於下文顯現,是詩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婦的內心獨白,由上片的蓄勢,直至此句才引發出來。從楊花的搖落,聯想自己紅顏將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詞的最強音:“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和開頭暗相呼應。她終日盼不回丈夫,悵恨之情悠然而生,於是嗔問道:“你倒是回來不回來?叫人家成天價象在夢魂中一看,跟著那漫天的柳絮,繞世界去神遊尋覓!”這種奇思遐想,意味深長,傾吐出少婦的無限離愁和情思。“魂夢逐楊花”為思婦詞開創了新的意境,對後代有所影響,如晏幾道名句:“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似受此詞啟發,又如章楶的《水龍吟·楊花》以及蘇軾的和詞,詠楊花而和思婦情懷相聯,也似乎受到此詞的影響。

《花間》詞溫庭筠多麗藻,韋莊多質樸語。顧敻成就不及溫、韋,此詞卻能熔麗藻與質樸於一爐,使之疏密相間,恰到好處。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9

  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

銀床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翻譯

井邊的梧桐在淅瀝的秋風秋雨中漸漸老去,所愛之人的蹤跡也在蟋蟀的嗚叫中慢慢消失。所愛之人經行之處,如今已荒無人跡,佈滿了青苔。此時舊地重遊,即便拾得美人遺下的翡翠頭飾,也無法對人明言,只能徒自傷感。

迴廊之處曾經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跡,而今舊地重遊,相思成灰。獨倚迴廊,只有天邊落月孤獨相伴。吹滅燈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陰,尋找過去的蹤跡。十年前的蹤跡宛然猶在,十年前的那顆心還依然在胸膛跳動。時光流逝,歲月無情,埋藏在心裡的那份情感歷久旎新彌新,難以忘懷。

註釋

銀床:指井欄。一說為轆轤架。

淅瀝:象聲詞,形容風雨聲、落葉聲等。

屧粉:借指所戀之女子。屧,為鞋的襯底,與粉字連綴即代指女子。

秋蛩:蟋蟀。

採香:指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的去處。

蹙:聚攏,聚集。

連錢:草名,葉呈圓形,大如錢。

翠翹:女子的首飾。

迴廊:用春秋吳王“響履廊”之典。其遺址在今蘇州市西靈巖山。

就:走進,接近。

賞析

“銀床”是井欄的美稱,也稱轆轤架。“淅瀝”象指風雨,落葉聲。“屧”為鞋的襯底。此處代指伊人行蹤。“蹙連錢”指結滿野草苔痕。“翠翹”為女子頭飾物,形狀像青色小鳥。

“銀床淅瀝青梧老“遙應下闋尾句所點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掃”一句,則深化了前一句的寫景,在井闌、庭樹、落葉之外,又添了蟲鳴,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現眼前。“屧粉秋蛩掃”一句飄然起思情,由實景入虛,秋蟲聲聲,芳草小徑幽幽,伊人的芳蹤已失,再也喚不回。“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這句又從虛景迴轉,好象一個人,從杳然的往事中猛然驚醒,回到現實。這句寫他走到戀人曾經行經處,那裡已是苔痕碧碧草悽悽,在草叢間偶然拾得她戴過的翠翹玉簪,胸中無限傷感卻無可傾訴。

何恨不能言,隱隱透出此詞悼念的並非盧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馬的戀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翹不可言的遺恨。

下闋所說的是容若故地重遊,獨立於花陰月影之下,心潮起伏。迴廊,應是他和戀人昔日常常逗留約會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舊,地上人事已非。月華柔軟如水又怎樣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兩個人。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性德與盧氏結縭。三年後,盧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以寄託哀思。

賞析二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鳴引發出對舊情的追懷,進而企圖在舊地重遊中尋覓芳蹤。然而時過境殊,昔時採香之處已經杳非前日,何況情事隱祕,即使拾得舊情人的遺物,也只能徒增遺恨。

下片由“迴廊”切入。“迴廊”在納蘭的詞中多次被提到,應和其早年的一段戀情有關。這個地方寄託著往日的甜蜜和此時的哀傷,是觸發詞人複雜情感的重要媒介。重遊迴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結句“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和首句“銀床淅瀝青梧老”在時間上遙相呼應,在直抒胸臆中包含著由於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而帶來的無盡悲哀。末句雖自竹屋詞化得,用在此處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詞抒情自然,採取的是觸景傷情,撫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該詞表面明白如話,水波不興,實則用典綿密,潛流滾滾。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虞美人·雨後同幹譽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

朝代:宋朝

作者:葉夢得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遊絲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落花已在風前飛舞,再一次送走黃昏時的風雨。清晨以來,庭院裡半是殘落的紅花,只有悠悠盪盪的遊絲,在晴空中盪來盪去。

我們曾在花前攜手同遊,盡情地飲乾杯中的酒。勸美人不要因傷春惜別而斂眉愁苦。在這酒盡友人將散之時,我也無可奈何,滿懷情愁。

註釋

①來禽:果名,即林檎,俗名花紅,北方稱沙果。

賞析:

此詞寫同友人飲酒賞花之情景。上闋寫花已落矣,猶作風前舞,更送黃昏雨,花多情,遊絲亦多情。下闋寫花下共飲,是友人之多情;對花斂蛾眉,是美人之多情。層層進逼,“我”亦多情。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1

  虞美人·琵琶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絃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翻譯

唐天寶時的樂師賀老演奏雄風現在還在嗎?當今的現實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聲改了又改。令人發怨的新聲自然迫使傳統的樂曲衰落了,凡俗的聽眾們只認識手亂胡撥,不值得什麼彈奏。

斷了弦,聲音變了哪個懂得?只有七歲的蔡文姬知道斷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彈出高階的輥雷的聲調,當會激起開元遺老這輩音樂高師們的熱淚縱橫。

註釋

定場:指賀老琴藝出眾,鎮得住場子。

賀老:賀懷智,唐開元時期著名樂工,擅彈琵琶。

新聲改:改了的新聲成為“俗耳”者樂聲,較為低階。

怨聲:令人煩怨的新聲。

坐:自然,無故,漸漸。

舊聲:傳統而高雅的樂調。

闌:殘,消失,衰落。

俗耳: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這裡代指凡俗聽眾。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舉如梳齒也,極言彈奏手很雜亂。

文姬:即蔡文姬漢末女詩人。

試教:假使人。

輥雷聲:如炸雷般的聲調。

應有:應當會激起。

開元:唐玄宗的年號(公元713-741年)。

遺老:經歷過舊時而留戀舊時的人。

創作背景

蘇軾家中藏有唐開元時雷琴一類的珍貴樂器。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陳季常從岐亭來訪蘇軾,蘇軾拿出珍貴樂器讓會客中善琴者彈之,引起蘇軾的舊思後作該詞。

賞析

上片,懷古傷今,嘲諷“俗耳”者們對傳統樂曲的低階欣賞水平。“定場賀老今何在。”以發問的句式,感嘆為群眾喜聞樂聽的圈場樂聲到哪裡去了?高階的琵琶演奏師賀老而今安在哉?“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進一步寫傳統的高雅“舊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這些所謂的“新聲”而今成為“怨聲”了。“今何在”寫今非昔比,“幾度”寫改“新聲”沒有限度,“舊聲闌”寫傳統樂曲衰落的命運。“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俗耳”者們佔領了當時的樂壇,“繁手”亂撥,談不上用什麼演奏場了。“只知”、“不須”,無情地嘲笑了傳統樂風日下,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棄怨轉贊,以古論今,優秀傳統的樂曲是會永存的。“斷絃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從辨聲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進深一層,從欣賞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還有老如開元遺老。“試問”,實是不須問,知音者們誰都能曉,“試教”,實是不須教,高手一彈必然發出“輥雷”之聲。“開元遺老”是傳統樂曲的繼承者和傳授者,是民族極為寶貴的社會財富。“舊聲”竟能使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會為民族的傳世經典樂曲而自豪。

全詞,名寫琵琶,實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聲”,肯定了“賀老”、“文姬”、“開元遺老”的“舊聲”,是藉以對變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評判。“幾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導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國方略也一併“闌”敗衰落,“賀老”、“文姬”、“開元遺老”式的蘇軾們“怨聲”載道?如若有此寓意,對弘揚傳統治國之策不無借鑑意義,但一味反對變法則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蘇軾思想的侷限性。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2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闌干。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翻譯

垂下一絲絲楊柳,飄下一絲絲細雨。春天就在迷迷瀠漾之處。我覺得梳妝樓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許多憂愁。閒愁好幾回同雲飛去尋覓一隻送我回鄉的輕舟。

上天憐我客中游子故鄉遙遠,借一株海棠花給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後更紅豔,好像有意靠近綠欄杆。可我剛剛捲起紅簾子,偏偏又碰上晚來風寒。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後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

梳樓:指女子梳妝樓,即閨樓。

絲絲: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喻指絲絲愁緒。

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瀰漫。

忒:太,過甚。

藏:隱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婦遠在異鄉的丈夫。

鄉關:家鄉。

消遣:消解、排遣愁悶。

闌干:本指欄杆,這裡是借指海棠花紅綠相映、縱橫交錯。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他鄉悽迷心境的詞。蔣捷這首詞,字字錘鍊,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楊柳絲絲,細雨綿綿,柳絲輕拂。煙雨籠罩的遠處,一派迷濛縹緲的景象。這二句如一幅精心細琢的工筆畫。以“楊柳”、“細雨”繪出江南春雨圖。“絲絲”逼真地再現了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也喻指絲絲愁緒。詞的起句重複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因而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強了詞的豐富的內涵。讀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

下面轉入傷懷的心理描寫:“樓兒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國事江河日下。詞人對前途感到無窮憂慮。心中的愁苦鬱積,遇感而發。鄉愁在文人眼裡是一個永遠抹不去的痛。古人寫之多樣,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現了隱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因而這“愁”擺脫小樓的羈絆。“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著與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暫時的避難所,只能徒增憂愁。

急切盼歸卻不成之後,詞人只好“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天憐”,點明題旨,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但“天”憐則憐矣,只能“借與花消遣”。“借”指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憐”一“借”中,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愁苦難消的複雜心理活動。

“海棠紅近綠欄杆。才卷朱簾又晚風寒。”承“花消遣”而來,海棠臨欄,紅綠相映。細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詞人在這裡寫的是雨中海棠。詞人羈旅已久,韶華已逝,思鄉欲歸,心境黯然。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競相紅豔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淒涼之意。何況捲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呢。

這是一首詞景交融的佳作。起筆點染景物,寫詞人悽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歸。詞中匠心獨運,寫“愁”多,用“樓”小作襯托。寫哀愁,用海棠反襯。恰如王夫之所說,這裡是用“樂景寫哀”,起到“一倍增其哀樂”之效果。詞中語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藝術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詞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女主人公形象更說得通!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原文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遊絲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翻譯/譯文

落花已在風中旋舞飄飛,黃昏時偏又陰雨霏霏。清晨,庭院裡一半鋪著殘紅,只有蛛絲千丈,飄蕩纏繞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請他們在花下同遊,為愛賞這最後的春光頻頻勸酒。美人啊,請你不要因著傷感而雙眉緊皺。當春歸、酒闌、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該如何消愁。

註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幹譽、才卿:皆葉夢得友人,生平事蹟不詳。來禽:林檎別名,南方稱花紅,北方稱沙果。

⑶殘紅:凋殘的花。

⑷遊絲: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

⑸罥(juàn):纏繞。

⑹殷勤:情意深厚。

⑺蛾(é)眉:螺子黛,乃女子塗眉之顏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細如蛾須,乃謂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⑻酒闌(lán):酒已喝乾。闌,盡。

賞析/鑑賞

這首小詞以健筆寫柔情,以豪放襯婉約,頗得東坡婉約詞之妙。

上片寫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場風雨,落花無數。曉來天氣放晴,庭院中半是殘花。內容極為簡單,寫來卻有層次,且有氣勢。從時間來看,重點清晨,也即“曉來”之際;昨夜景象是從回憶中反映出來的。意境頗類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但李詞較凝鍊,葉詞較舒展。一般寫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均極悽婉之致。可是這裡卻用另一種手法,不說風雨無情,摧殘落花,而以落花為主語,說它風前飛舞,把“黃昏雨”給送走了。創意甚新,格調亦雅。曉來殘紅滿院,本易悵觸愁情,然詞人添上一句“唯有遊絲千丈晴空”,情緒遂隨物象揚起,高騫明朗,音調也就高亢起來。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點題,寫詞人雨後同幹譽、才卿兩位友人來禽花下飲酒。“殷勤花下同攜手”,寫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語言簡練通俗而富於形象性,令人彷彿看到這位賢主人殷勤地拉著幹譽、才卿入座。還“更盡杯中酒”,一方面見出主人殷勤勸飲,猶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說的“勸君更淨杯酒”;一方面也顯出詞情的豪放,如歐陽修《朝中措》中所寫的“揮毫萬字,一飲千鍾”。結尾二句寫得最為婉轉深刻,曲折有味。古代達官、名士飲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觴。此雲“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歡。其中“酒闌時”乃此二句之規定情境。酒闌意味著人散,人散必將引起留戀、惜別的情懷,因而美人為此而斂起蛾眉,詞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設身處地,巧語寬慰,幾有同其悲歡慨。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

翻譯

燈殘風滅,香爐之煙也已經變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單的身影。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問世間醒眼的是什麼人。

相聚難離別易,唯又離別之時的酒宴,喝完之後獨自搔頭。閒愁總是交付喝醉來入眠,只害怕醒來時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註釋

爐煙:薰爐或香爐之煙。“判教”

句:意謂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

判:情願、甘願、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 青樽 ”。亦作“ 清罇 ”。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賞析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起筆便是一副淒涼孤寂之境。夜風驟起,吹滅了搖曳的燈火,香爐裡的菸灰早就涼透了。一陣風將房間裡唯一的光明和溫暖,不由分說地奪走了,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影子,伴著孤零零的詞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問醒眼是何人?”既然無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納蘭所說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這般不隨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義者。納蘭又何嘗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邊小人對權勢趨之若鶩,納蘭始終冷眼以對,保持高潔之心,只是,這樣一人對抗千軍萬馬的日子,多麼的孤單,多麼的淒涼。

“難逢易散花問酒,飲罷空搔首。”納蘭心事無人知,只有友人顧貞觀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時常與納蘭互訴衷腸,飲酒作詩。納蘭不住地嘆息,別離漫長,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對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

“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這句寫得無限淒涼。既然閒愁縈懷,難以排遣,就讓酒來麻醉它們吧,然後,再麻醉我自己,換得一時的安穩睡眠。可是醒來之後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緒滿懷、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場。

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友人顧貞觀的懷念之情以及對當時身世的無奈,情真意切。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正在京城,逢母喪欲南歸無錫,這首《虞美人》,即是寫在與知己分別之後。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5

虞美人·玉闌干外清江浦

玉闌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青林枕上關山路,臥想乘鸞處。碧蕪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

翻譯

獨倚欄杆向遠處望去,清江浦在哪裡呢?大雨迷濛,連天涯都一片蒼茫。好風像扇子,好雨似掛著的珠簾。只見岸上紅花開放,汀洲覆滿綠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斷上漲。

想象自己的夢魂進入了關山之路,那遊冶的舊處在哪裡呢?如今只剩夢影依稀,不堪回首。碧綠的平野延伸至天際,引起離人無盡的歸思。只有在偶然的美夢中,才能回到長期思念的南方。

註釋

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蘇淮陰市北淮河與運河會合處。浦,水濱。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汀草,水邊的野草。

青林:喻夢魂。

乘鸞:指仙遊。秦穆公女弄玉好樂,蕭史善簫,穆公為築鳳樓,二人吹簫,鳳凰來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鑑賞

這首詞,是寫春夏的雨景並由此而勾起的懷人情緒。

上片從近水樓臺的玉闌干寫起。清江煙雨,是闌干內人物所接觸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個空遠無邊的境界。“好風如扇”比喻新穎,未經人道,春夏,往往有這樣的景色。陶淵明詩“春風扇微和”的扇字是動詞,作虛用;這裡的扇是名詞,作實用;同樣給人以風吹柔和的感覺。“雨如簾”的繪景更妙,它不僅曲狀了疏疏細細的雨絲,像後來楊萬里詩“千峰故隔一簾珠”那樣地落想;而且因為人在玉闌干內,從內看外,雨絲就真像掛著的珠簾。“岸花汀草、漲痕添”,也正是從隔簾看到。“微雨止還作”(蘇東坡句),是夏雨季節的特徵。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漲痕,所以說是“時見”。“漲痕添”從“岸花汀草”方面著眼,便顯示了一種幽美的詞境。這是精細的描繪,跟一般寫壯闊的江漲氣勢採用粗線條勾勒的全不相同。

下片由景入情。見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種懷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湧上心頭,於是幻想就進入了枕上關山之路。只有模糊的夢影可以回憶乘鸞的舊蹤。碧蕪千里的天涯,自然引起“王孫遊兮不歸”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溫馨的會面,在夢裡也不可能經常遇到。“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這麼一結,進一層透示這僅有的一霎歡娛應該珍視,給人的回味是悠然不盡的。

這首詞雖是相思懷人之作,但格調清朗疏淡,沒有一絲纏綿悱惻的悽清,在同類題材中不多見,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詞境。

藝術手法上,這首詞層次分明,對比鮮明;上片寫白天,下片寫晚上;上片寫景,下片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