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曹陽飛宇讀後感

校園 閱讀(2.55W)

曹陽飛宇讀後感

今年11月2日,泉州市、晉江市教育局相繼轉發《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 福建省教育廳關於開展向曹陽飛宇同學學習的通知》,通過學習,曹陽飛宇同學帶著患重病的父親上大學的先進事蹟令人感動。他的先進事蹟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思想品質。他是我省新時期大學生的傑出代表,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範,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省委教育工委、 教育廳號召全體師生向曹陽飛宇學習,學習他孝老愛親、知恩感恩、弘揚踐行了傳統美德;學習他面對逆境、自強自立、勇於擔責的意志品格;學習他富有理想、鍥而不捨、立志成才的奮鬥精神;學習他不畏困苦、勤勞儉樸、樂於奉獻的優秀品德。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裡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學創始者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並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他又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反觀這兩個例項:

鏡頭一:今年4月1號晚發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的“留日學生刺殺母親”事件,引起了網路及媒體高度熱議。人們在震驚之餘,留下深深的思考,這位汪姓的23歲大學男生,為什麼在大庭廣眾之下對於生他養他的母親動殺身之念。據汪母述說中獲悉,他的兒子在日本五年,基本每年消耗人民幣30-40萬元左右。這樣的費用與留學美國名校的費用等同。從賬單上推測,汪性同學在日本的消費水平已遠遠超出大學生的基本標準。與我們經常碰到個案狀況類似,屬於那些不怎麼喜歡讀書又崇尚攀比的學生一樣,生活處於無節制狀態。而汪母雖然被經濟壓力所困,但還在咬緊牙關,東借西湊地拼命支付,其中可能流露怨言,卻讓極端自我中心不會體恤父母勞苦的兒子懷恨在心。

鏡頭二:最近媒體紛紛報道轉載,身為公務員的廖天野打罵父母這個不孝子,在當地文明辦、關愛辦的專程探訪中向其父母下跪。

從“曹陽飛宇同學帶病父上大學”的先進事蹟與“留日學生刺殺母親”,還有“打罵父母的不孝子廖天野”的事件比較中,強烈的反差讓我的內心情感形成巨大的衝擊,難以平靜。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認為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我們學校、教師應該擔當的重任,應始終貫穿於教育教學之中。秉承以德育人的教學理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

(一) 在活動中培養孝心

對未成年人進行素質教育,首先必須重視對其良好道德和品質的培養。孝德,作為一種基礎道德,在素質教育中自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一個人連起碼的孝德都不具備,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敬不愛,又怎能談得上去愛他人、愛學校、愛家鄉、愛社會、愛祖國?我認為學校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精心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以“孝行教育”為特色的德育系列活動,以班隊會、討論會、演講會、故事會、家長會、社會實踐等為活動載體,各學科相互滲透。從“養親”、“敬親”、“尊親”這三個孝敬道德習慣著手,喚醒意識,催萌孝心,培養他們熱愛、尊敬長輩的孝德、孝心、孝行,進而把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大到愛他人、愛學校、愛家鄉、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最終實現思想道德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