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物理複習的名師指導

校園 閱讀(9.76K)

【編者按】大學聯考這場火熱的考試仗剛剛結束,新一輪的大學聯考複習緊接著如火如荼地拉開了首輪複習的序幕。俗話說,一年之際在於春,一天之際在於晨,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佳的複習效果,上好首輪複習課打好基礎就是顯得十分寶貴,現提些建議供參考。

物理複習的名師指導

第一,聚精會神傾聽。

首輪複習往往是梳理為主,按章節次序,突出基礎部分,圍繞大學聯考熱點進行拉網式歸納總結,將高中物理知識進行提煉與濃縮。教師總能提綱挈領地給予板書提示,並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幫助大家逐點消化。

這一複習過程中,既有靜態的資訊(詳盡板書),也有動態的資訊(語言表達)不斷地傳遞給學生,要求大家聚精會神地聽,全神貫注地看,儘快的把教師的言傳身教變為自己的知識儲存。從複習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的互動過程以師生間的語言資訊動態交流為主,所以建議大家上覆習課時以視聽為主,關鍵之處再做些記錄,讓自己的思維與教師同步。

第二,獨立自主作業。

複習時完成作業是必需的,但這裡所提的作業是指:

1.回憶整理課堂複習內容。因為前面已經提到課上以聽為主。因此,課後有必要把課堂複習內容適當整理成清晰的知識網路,這能檢測自己聽課效率與接受理解程度。

譬如《力和物體的平衡》,歸納整理成:

(1)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質(物質性、相互性、向量性、獨立性)、力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作用效果(形變、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力的分類(按性質分、按效果分)、力的表示(圖示、示意)、力的分析(隔離與整體的方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正交分解的方法、相似比例的方法等)、常見三種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的理解、受力分析步驟。

(2)物體的平衡:平衡狀態——平衡條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的平衡。

a.物體受力圖的區別;b.平衡條件的區別;c.是靜態還是動態的平衡;d.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科學巧妙方法。

這種獨立“作業”猶如眼前過電影,使得你的複習避免輕浮,更踏實系統地掌握複習的知識。

2.適量解答以中檔要求為主的題,也是複習必備環節。因為高三總複習學科多,內容多,綜合性相對增強,造成有些同學完成作業的主動性欠缺,表現在:

(1)先看資料後面的答案或與其他人對答案後解題;

(2)對文字敘述冗長的問題,缺乏耐心的閱讀,先問別人後再下筆,這種複習意識是帶有很大的依賴性,久而久之,自己的閱讀理解,獲取資訊的能力會下降,分析綜合能力會退化。

第三,積極探究思考。

科學探究是一種能力,也是新課改極力提倡的。在複習課中如何體現精益求精精神,更深入廣泛地思考呢?或者說從哪些方面進行探索呢?

1.對描述條件進行深入探究,發掘題設的隱含條件,判斷物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臨界狀態等。

2.對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索,在解題策略上發散。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探索解決問題的多渠道、途徑,比較最佳方法。

3.對物理問題的自身改造進行探究。如改變題設條件、物理情景、增加融入的知識等,發揮經典題的測檢功能。

4.對物理結論進行探究,如考慮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預測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如何解答等。

總之,歸結為最重要的一點,科學探究就是豐富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擴大思維層面,提高複習受益率。

知識連結:

什麼是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就是人們在研究各類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問題時所採取的方法,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提出問題,明確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二、猜想假設,根據已有的理論或經驗對問題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設想;

三、接受檢驗,想辦法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和猜想;

四、不斷完善,根據實驗表現出來的結果修改我們的設想,使之能最後能解釋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甚至提出新的正確的理論。

迷上物理課——將物理學史以歷史劇形式融入課堂

文章摘要:物理學史集中地體現了人類探索和逐步認識物理世界的現象、特性、規律和本質的歷程,呈現歷史上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奧祕的艱辛歷程。在高中物理中加強物理學史教育,以其中的歡樂、困惑、驚奇和哲理去感染學生,讓學生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在獲得物理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科…

【編者按】教室的講臺上站著一個人,不是老師,也不像學生。他穿著學士服,扮著古代的裝束。接著又上來幾個人,他們像是在吵架,又像是在激烈的爭論。“伽利略,請解釋一下,一般物體為什麼推就動,不推不動?”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則說,“老亞,你的說法有問題,物體推並不一定動……”,課堂下一片掌聲。這就是發生在物理課堂上的一個片段,它將物理學史以歷史劇的形式帶入了課堂。這也是在物理教改實踐中的一點嘗試。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物理教學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物理學史集中地體現了人類探索和逐步認識物理世界的現象、特性、規律和本質的歷程,呈現歷史上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奧祕的艱辛歷程。在高中物理中加強物理學史教育,以其中的歡樂、困惑、驚奇和哲理去感染學生,讓學生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在獲得物理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最初物理學史的介紹,是穿插在我的教學中的,以我的介紹為主。後來的逐步轉化為以學生活動和介紹為主,我只是起到引導、穿針引線的作用。這種轉變是從去年帶高一介紹必修1模組第二章第六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開始的,由於本節的重點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方面的教育目標,我請學生收集人類對自由落體運動認識的歷史資料,或伽利略事蹟的資料及他對近代科學的貢獻等,向全班報告。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思考、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體會等。

在這次活動中,我發現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十分高漲,表現也是出乎了我的意料。驚喜中的我發現:

1、通過這次活動真正的認識到學生的無限潛力,同時也更瞭解了我的學生,為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礎。

2、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歡,他們才會肯學,才會樂學,才能學好。的確如此,通過物理學史的介紹,抓住了學生心理,學生對我的課堂,對物理課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有利於突破一些教學中的難點。物理學史的介紹有助於學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知識的運動過程。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循著偉人的研究歷程,從而加深學生對該定律的理解。

從那以後,新的嘗試開始走進我的課堂。今年,在物理學史的介紹中已經介紹的有庫侖、安培、奧斯特、法拉第等,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法拉第的介紹:法拉第的求學過程、研究過程和成功之後是分三幕用歷史劇的形式史演繹的。求學過程中,出身貧寒的法拉第,好學、認真和上進使他獲得了戴維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助手。跟著戴維,法拉第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開拓了視野。這一過程由第一至三小組推選的三名代表演繹,分別扮演了法拉第父子和戴維,他們的表演獲得了熱烈的掌聲。表演和觀看的學生都很受啟發,表示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像法拉第學習。 研究過程十分艱辛,十年磨一劍,鍥而不捨的法拉第堅持了,勝利了!這一幕由第四至三六小組的代表演繹,張佳楠演繹的法拉第在成功後的高興勁、喜悅,感染了每一個在座的人,也讓人從中體會了成功的不易。成功之後的法拉第說:“我是一個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學會希望加在我身上的榮譽,那麼我就不能保證自己的誠實和正直,連一年也保證不了。”當英王室準備授予他爵士稱號時,他多次婉言謝絕說:“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變成貴族”。這一過程的演繹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和崇敬,為了表達我們對法拉第的崇敬,最後主持人提議滅燈三分鐘。(當時是晚自習時間)之後有同學跟我說,在這三分鐘他想到了很多,彷彿回到了法拉第的年代。

現在物理學史的學習完全滲透到我的教學中了,而且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和創新。教學所涉及的物理學故事,我們主要安排在晚自習介紹,既不影響教學的進度,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實踐中我還發現這不但是一種比較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活動方式,並且在我的教學中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 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

能力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培養能力是教育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1、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物理教學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實驗、類比、假說、模型等等,這些研究方法對學習物理具有重要價值。比如1820年4月,奧斯特在講課中,偶然把導線沿著南北方向放置在一個帶玻璃罩人指南針的上方,接通電源時,小磁針的轉動了,這個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但卻是奧斯特期盼已久的。這個事例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的實踐活動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和表達,所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物理學史教學的嘗試營造民主,寬鬆,開放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個性,學會多難度思考問題,鼓勵別出心裁,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動,有利於提高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具有豐富的創新思想,創新精神和智慧它的每一個新發現,新理論的形成,都蘊涵著科學家的創新活動。教學中引入物理學史,可以使學生領略科學家們的一系列創造性活動,將其引入教學無異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

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只有瞭解了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學思想、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才算懂得了物理學知識。加強物理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教學有利於學生以下幾方面科學思維的培養:

1、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中學生處在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加以引導、誘發,鼓勵他們大膽想象甚至是“胡思亂想”。

2、提倡學生逆向思維。

電能轉變成磁,那麼磁能否轉變成電呢?這一逆向性思維導致了發電機的誕生。要培養思維的逆向性,可以引導學生多想想:“這個問題可不可以反過來思考?”注意幫助學生擺脫常規的、習慣的、傳統的、群體的思維的束縛,形成自己標新立異的構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由於物理學史其內容的特點及它所具有的豐富教育因素,決定它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發揮出獨特的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

1、物理學史中有許多科學家為真理獻身的動人事蹟。比如:利赫曼為引雷電而捐軀;布魯諾為捍衛日心說犧牲在羅馬鮮花廣場的熊熊烈火之中;伽利略為捍衛日心說受到羅馬教皇殘酷的迫害和折磨,300年以後的1979年羅馬教庭才為他公開平 反昭雪。科學家可歌可泣的獻身精神對我們現代人應該有所啟發。

2、引物理學史,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僅牛頓如此,所有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經過不同國家,一代乃至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匯聚和利用了許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將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在哥白尼、開普勒、胡克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又經過長達20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的史料引入課堂,有利於強化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善於與他人相處與交流,尊重他人,信賴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宇宙不是由原子而是由故事組成的。把物理學史的知識融於物理教學中,學生能從中受到教育的薰陶,激發孜孜不倦、刻苦學習的自覺性和勇於探索、獻身科學的精神,無疑應該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同時也是切實可行的。

元素化合物教學的有效性

文章摘要:金屬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質,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可以為以後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國中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金屬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質,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可以為以後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國中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而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採用新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並體驗探究過程的快樂。

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不知道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教師們並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給予學生。可是在學習國培《國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和《國中化學概念原理教學過程與策略》課程後,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下面是我在教授《金屬化學性質》一課時的感受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方法。

原來教學這一課題時,我總是首先講解Mg、Fe、Cu等金屬和氧氣反應現象不同是因為它們化學性質活潑程度不同。接著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金屬和酸反應現象不同,從而告訴學生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最後補充相關的習題進行訓練。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到,這只是在講教材,這樣儘管思路清晰,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喪失了“自我意識”。學生也沒有什麼學習興趣。

在國培學習後,我認識到在實驗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合作互動,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真正屬於學生自己。於是我大膽進行嘗試:

首先和學生一起回憶Mg、Fe等金屬和氧氣反應條件、現象,接著讓其猜想為什麼會反應需要不同條件、反應現象也不同。接著各小組說出自己的猜想,對於這些猜想我和大家一起探討總結。最後剩下兩點:1、可能和金屬的化學性質有關,化學性質越活潑越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2、和金屬的硬度有關,硬度大的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

“這些觀點是否正確呢?現在用稀硫酸和稀鹽酸代替O2,用Mg、Fe、Zn、Cu、Pb這些常見金屬設計方案證明自己的猜想。”看到同學們開始行動,我接著鼓勵大家“如果誰能用事實證明你認為的錯誤的猜想,那——以後我就請誰和我一起做兼職實驗員”。

這一下吊起了學生求知的胃口,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各小組開始有板有眼的討論設計自己的方案、分工、進行實驗……

看著他們個個神采飛揚,渴望表達的眼神,那些儀器的碰撞聲這時也變得那麼悅耳,這時的我就像那些溶解於酸中的金屬一樣融入在了這節課堂中,我陶醉了。

這一課後,化學科代表找到我。“老師,大家都要求以後化學課一直這樣上,行嗎?

看著他一臉認真和期待的樣子,我笑了。

這不能不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現在我從另一個層面認識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也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理念下成功的課堂情境是什麼樣子的,以前我們總認為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關鍵是把他們抓的太緊。與其說這是一堂實驗課,不如說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只要相信學生,學生就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學生的創新甚至你根本無法預知,從這一點看,備課的重點應該放在課堂情境的設計上,把教材中“靜止”的知識變得“活動”起來,既具備直觀性、又能發揮學生的創新想象力,這樣的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學生怎能沒有學習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