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正定名校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2.29W)

想要提高語文成績,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要通過日積月累。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帶來一份正定名校高二上學期語文的期末考試題,文末附有答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正定名校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6分,每小題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與中國社會

宗白華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三句話簡括地說出了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地深刻而普遍地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於不知不覺之中。其中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使人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整齊的步調、集中的意志。中國人由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往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執行的大道。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裡,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裡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後根據,在於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裡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①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於在圓滿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裡,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

因為中國人由農業進於文化,對於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係,沒有奴役自然的態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裡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裡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現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徵。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後根據。

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在於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

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於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裡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

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裡,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願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裡並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而為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本文有刪改)

【注】①三代:夏、商、週三個朝代的合稱。

1.關於詩書禮樂與中國社會的關係,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是藝術文學,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動人。

B.詩書禮樂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部內容。“禮”作用於群體,造就群體生活的和諧;詩與樂則作用於個體,陶冶個體的性靈。

C.詩書禮樂的文化能夠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對中國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禮樂可以在群體生活中養成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於禮樂的最後根據在於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為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於詩”得以實現的基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石斧石磐昇華到圭璧等禮器樂器,烹調器及飲器昇華為國家至寶,禮樂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實用層面,進入藝術領域。

B.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和、“不隔”的,對用具器皿的製作不單是為了控制自然,滿足生存所需,還希望以此表現對自然的敬愛,反映自然所給予的啟示。

C.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這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意識:在製作具體器皿時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現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

D.禮樂在社會生活中擔負具體功能,調節社會關係,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啟示意義,使個體人生具有更深的意義和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天地的節奏與和諧在中國社會的禮樂中得到反映與體現,物質器皿、禮樂生活與天地境界並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諧。

B.人類社會裡的禮和樂體現著天地執行的大道,而禮之本在仁,在於音樂的精神,所以樂是一切人類藝術的最髙境界和最終追求。

C.中國的禮樂文化講求個人人格、社會組織與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節律的交融,由此導致中國文化精神中沒有“悲劇精神”。

D.西洋藝術直麵人生中的衝突與悲劇,展現波瀾壯闊的人生氣象,與表現和平靜穆的中國藝術相比更能打動人,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二、古詩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題。(20分)

盧象昇,宜興人。象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崇禎)六年,賊流入畿輔,據西山,象昇擊卻之。賊走還西山,圍冷水村,象昇設伏大破之。象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逐賊危崖,一賊自巔射中象昇額,象昇提刀戰益疾。賊駭走,相戒曰:“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駐於牛蘭。召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賜象昇尚方劍,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師及郊。當是時,嗣昌、起潛①主和議。象昇聞之,頓足嘆曰:“予受國恩,恨不得死所,有如萬分一不幸,寧捐軀斷脰耳。”決策議戰,然事多□嗣昌、起潛撓。疏請分兵,則議宣、大、山西三帥屬象昇,關、寧諸路屬起潛。象昇名督天下兵,實不及二萬。次順義。

清兵南下,三路出師……象昇提殘卒,宿三宮野外。十二月十一日,進師至賈莊。起潛擁關、寧兵在雞澤,距賈莊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應。師至蒿水橋,遇清兵。象昇將中軍,大威帥左,國柱帥右,遂戰。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死。一軍盡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財,募滇軍隨象昇討賊。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撫王夢尹以擾驛聞。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贊曰: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摯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

(選自《明史盧象昇傳》,有刪改)

【注】①嗣昌、起潛:指楊嗣昌、高起潛。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射,嫻將略 嫻:熟習

B.逐賊危崖 危: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督促

D.次順義 次:駐紮

5.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虛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潛撓

②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伏其上

③揹負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為 ②且 ③乃

6.對文中劃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文士就像現代的作家寫文章的,即文人。此外,還有武士、辯士、謀士等,而武士指一些學武的人,謀士就像現代的律師,辨士為別人出謀劃策就像古代的軍師。

B.尚方劍,即皇帝御用的'寶劍,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先斬後奏等代表皇權的權力。

C.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小時。辰時即食時,又名早食等,一般指早上7點到9點,未時指下午1點到3點。

D.“驛”此處指“驛站”,古時專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吏中途住宿、補給、換馬的處所。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盧象昇作戰總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負重傷也鬥志不減,令賊寇聞風喪膽。

B.楊嗣昌、高起潛主張同清軍和談,盧象昇反對這種妥協行為,決心以死報效祖國。

C.盧象昇陷入清軍的重圍之中,仍然奮勇殺敵,體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D.侯弘文追隨盧象昇討伐賊寇,在驛站受到圍攻,盧象昇趕去救援,但未成功。

9.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象昇麻衣草履,誓師及郊。(3分)

(2)象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4分)

(3)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0~11題。(11分)

滄浪亭懷貫之

蘇舜欽

滄浪獨步亦無悰,聊上危臺四望中。

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

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後桐。

君又暫來還徑往,醉吟誰復伴衰翁。

10.本詩頸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其作用。(5分)

11.詩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瓏”,有人認為這句景色描寫實在妙極,但也有人認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朧”更好,你覺得哪種更好?請說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