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晏子春秋讀後感

校園 閱讀(3.2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晏子春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晏子春秋讀後感

晏子春秋讀後感1

這篇文章是根據《晏子春秋》改寫的,主要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與楚王三次鬥智的故事。晏子是一個聰明機智、遇事冷靜的人,而且還能言善辯,他是那麼勇敢,面對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懼;他是那麼聰明,一次一次地維護了自己與國家的尊嚴。文章諷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體上的不足讓他出醜,顯顯自己的威風。可沒想到被晏子機智地駁回了。“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楚王總不能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吧。“只好”寫出了楚王的無奈,也說明了楚王不會善罷甘休,從而引出了第二次鬥智。楚王說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寫出了對晏子輕蔑的態度。晏子則回答的機智、巧妙,“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貶低自己,實際是貶低了楚國,如果楚王承認晏子不中用,也就等於說楚國是下等國家。楚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晏子的回答讓他無言以對。第三次,楚王讓士兵抓來兩個齊國的盜賊來,“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陰險狡詐。很顯然,出使國外聽到自己國家的醜聞是很丟面子的事,可晏子卻遇事冷靜、大膽,以柑橘因水土而異為例闡述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暗諷了楚王治國無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麼巧妙,他並沒有直接說出對楚王不滿的話,而是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

其實,在現代也有一個利用智慧維護了國家名譽的例子。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個萬國博覽會。其中評酒會接近尾聲時,或許是因為當時中國四分五裂、積弱積貧,在世界上沒有地位,或許是因為包裝簡陋無法引起注意,中國送展的那麼多酒沒有一種評上。憂心忡忡的中國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臺酒佯裝失手,擲於地上,濃郁的酒香立刻散開,使在場的評委大為驚異,反覆品嚐後,一致認為茅臺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極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氣,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那名中國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國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見,智慧可以幫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讓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晏子春秋讀後感2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齊國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張的古代文學名著。

我們能?a href='' target='_blank'>雨套又紋耄套尤擺刪骯普拇抵形虺齙愎芾砭楹土斕家帳趵吹摹?/p>

領導個人修養方面:仁、儉、謙、正、實。

仁者愛人,具體到領導者而言,仁就是愛民,就是有愛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傷槐者、傷竹者、驚鳥的野人、養馬的官員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於何的母親得以安葬,北郭騷的母親得以頤養天年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晏子的公僕意識之強,愛民之深,是顯而易見,處處見著於行動的,這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心不古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裡確屬難能可貴。

晏子尚儉,但對自己物質慾望的抑制簡直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飯食,而且不講排場,不比闊綽,甚至不惜寒酸齷齪,丟人現眼。

就晏子的儉,我領悟到,一個領導的'儉樸,不僅關乎個人修養和公眾形象,而且事關整個群體的利益;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而且是一種工作作風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一種政治方面問題。

謙,即謙虛。一個人謙虛,則有禮,能平等待人,

虛懷若谷,海納百川,宰相肚裡能撐船,大概是每一個為官者必須遵守的寶貴原則罷。

晏子謙恭有禮,穩重大方,從不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更不自以為是、唯我獨尊。

身正則立。腳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則下邪。所謂正,就是作風正派,集中精力,務正業,幹正事。具體到領導者,就是事業心強,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不良嗜好。實事求是地分析,

實,就是努力實踐,紮紮實實的做事。晏子對領導者華而不實的工作作風是頗有微辭的。

晏子是很重視禮的,晏子既討厭貴族化的繁文縟節,又強調要有禮,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規範。古今同律,萬事一理。雖工作性質,工作物件千差萬別,大相徑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著驚人的一致,帶有一定規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後齊家;齊家然後治國;治國然後平天下,是頗有道理的。

晏子春秋讀後感3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齊國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張的古代文學名著。

晏子是一個讓人景仰的愛民宰相。書中記載,叔向問晏子:“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回答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齊景公向晏子詢問治國良策,晏子說:“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這部書,體現晏子愛民思想的話語比比皆是,可以說,晏子是用愛民思想來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為可貴的是,作為齊國的宰相,晏子的愛民思想不僅僅掛在口頭上,還落實在行動上。齊景公時,大雨接連下了十七天,齊景公不知體恤民情,只管在宮中飲酒,歌舞不斷,日夜相繼。晏子多次請求發粟賑民,景公不許。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然後向景公辭職。景公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晏子還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書的重點不是表現晏子的足智多謀,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我覺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計,就可以置對手於死地。

《晏子春秋》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特別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他讓我們看到智慧可以幫我們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讓我們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晏子春秋讀後感4

知道晏子和《晏子春秋》,最早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上教讀過《晏子使楚》等篇目。這位個子矮小的外交官聰明機智,不辱使命,使蓄意取笑他的楚王君臣自取其辱,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讀書漸多,又從其他渠道較多地接觸了其中篇章。但通讀全書,卻是近年的事。

《晏子春秋》八卷,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主要記敘晏嬰勸諫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說:此書“舊本題齊晏嬰撰。晁公武《讀書志》:‘嬰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諫諍之言。’《崇文總目》謂後人採嬰行事為之,非嬰所撰。然則是書所記,乃唐人魏徵《諫錄》、李絳《論事集》之流。特失其編次者之姓名耳。題為嬰者,依託也。”這樣的甄別應該是不錯的。

晏嬰(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諡平,習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父為齊國上大夫晏弱。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病死後,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生活節儉,謙恭下士。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不辱使命,名聞諸侯。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在《史記》中與管仲合為一傳。

據考證,《晏子春秋》大約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蒐集整理者為何人,迄無定論;今本系經劉向再次整理。其思想傾向,或以為儒,或以為墨,或以為亦儒亦墨、非儒非墨,其實恰足以證明其自成一家而已。其著述體例,或以為子,或以為史,其實非子非史,《四庫提要》謂其“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今人羅焌(1874-1932)《諸子學述》謂其“當屬俳優小說一流(俳優即古之稗官)。非晏子為小說家也,輯是書者小說家數也”,倒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讀後感覺,輯錄者是蒐集了當時有關晏子的各種傳說,統一編定時取捨亦不甚嚴,以致其中頗有同一故事之不同版本兼收幷蓄者,亦有前後自相矛盾者。但不管怎樣,作為留存不多的先秦典籍,此書記載了晏嬰生平事蹟及言行的大量重要資料,即便不能作信史看待,其價值還是不可低估的。

晏子打交道最多的是齊景公。按書中的描寫,這位齊國君主既顢頇又不乏可愛之處。據史書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史記·齊世家》),對此,書中也多有反映。他受燕子的諫諍之後往往一犯再犯,更不要說能舉一反三了。然而儘管如此,卻是他給了晏嬰用武之地;難能可貴的是,晏嬰多次弄得他下不來臺,他雖然不無怨言,卻能不計前嫌,長期信任晏子。這一點,是後世的許多權勢者所難以做到的。也正因如此,他在位58年,保持了國內治安相對穩定,終其一世,齊國總算沒有直接敗在他的手裡。

書中頗有精彩語句,不少已成為成語或格言,如“衣莫若新,人莫若故”、“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等,不勝列舉;更有許多故事成為習用的典故,這對豐富漢語詞彙顯然發揮了積極作用。

和其他先秦典籍相比,《晏子春秋》相對好讀。近年中華書局先後出版陳濤(20xx,選本)、湯化註譯本(20xx,全本),頗便於一般讀者閱讀。而對於研究者而言,仍以吳則虞等撰《晏子春秋集釋》最有參考價值。

晏子春秋讀後感5

小時侯就讀過幾篇寫晏子的文章,記得最牢的是《晏子使楚》。在我的印象中,晏子是一名善於外交辭令的“習辭者”。本學期,我認真閱讀了《晏子春秋》一書後,才知道聖人晏子豈能以“習辭者”三字概括!也明白了學校為什麼要打造智慧型的晏嬰國小。

晏子首先是一個讓人景仰的愛民宰相。書中記載,叔向問晏子:“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回答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齊景公向晏子詢問治國良策,晏子說:“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這部書,體現晏子愛民思想的話語比比皆是,可以說,晏子是用愛民思想來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為可貴的是,作為齊國的宰相,晏子的愛民思想不僅僅掛在口頭上,還落實在行動上。齊景公時,大雨接連下了十七天,齊景公不知體恤民情,只管在宮中飲酒,歌舞不斷,日夜相繼。晏子多次請求發粟賑民,景公不許。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然後向景公辭職。景公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晏子還是一位直言敢諫的諍臣。《晏子春秋》一書,十之七八記錄的是晏子進諫。齊景公喜歡享樂,又動輒殺人,為了自己的快樂置民生疾苦於不顧,他可以連續打獵十八天不理朝政。面對這樣一個庸君,晏子進諫就格外困難。好在景公借鑑了莊公被殺的教訓,儘管晏子的話逆耳,最終也還能夠聽得進去。晏子進諫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勤政愛民,二是節用戒奢,三是任賢去佞,四是崇禮尚義,五是反對戰爭。晏子進諫的方式多為當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諫,而且晏子進諫時很講究藝術,讓國君不得不收回錯誤的決定,改變錯誤的行為。有一次,景公的愛妾嬰子死了,景公思念不已,三天不吃飯,坐在墊嬰子屍體的席子上不離開,屍體無法入殮。別人來勸說,不管用。晏子就說:“有一位醫生想救治嬰子。”景公一聽就起來了,高興地說:“死了的人還可以救活嗎?”晏子說:“不妨試一試。請君王迴避。”景公走後,晏子命令立刻將屍體入殮。後來景公知道了,很不高興,說:“我當國君,不過是徒有其名而已!”晏子說:“難道君王不知道死人不能復活嗎?國君正,臣子服從,就叫順;國君邪僻,臣子服從,就叫逆。朽屍不入殮,是羞辱屍體!”景公終於醒悟過來。

晏子還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書的重點不是表現晏子的足智多謀,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我覺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計,就可以置對手於死地。

《晏子春秋》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特別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他讓我們看到智慧可以幫我們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讓我們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所以這本書確實值得我們晏嬰國小的老師好好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