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校園 閱讀(1.3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

2、會在簡單的統計表裡反映出整理資料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3、使學生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笑一笑,唉,我怎麼發現有的同學有幾個牙沒有了?哪兒去了?

生:我換牙了。

師:你也換牙了嗎?換了幾顆?噢,原來大家都換牙了,那麼關於換牙這件事,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誰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

師:有這麼多情況,大家能記住每個同學換幾顆牙嗎?(不能)

2、老師非常想知道你們換牙的情況,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老師很清楚地知道你們中有多少人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呢

二、調查整理,體驗過程。

1、暢談想法

生1:可以請每個同學說一說。

生2:可以請他們分別舉手表示。

生3:可以請換1顆牙的同學站一排,請換2顆牙的同學站一排,再請換3顆牙的同學站一排

2、引出課題:像同學們所說的數一數,並且把換牙的人數記下來,這個記下來的過程就是統計。(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課題。)

3、小組合作,嘗試統計

組內分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調查自己組的換牙情況。

4、交流統計結果和記錄方法

如學生想不出,可由老師來介紹一種方法。

5、比較方法,自我優化

剛才幾位同學介紹了自己的記錄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6、整理各組資料,把全班情況統計在黑板上。

7、分析資料,提出問題

說說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根據圖、表反映的資料,充分發表見解。

三、鞏固拓展,實踐應用

1、小組活動,統計自家人口。

(1)下面我們用先記錄再整理的方法來統計一下自己家有幾口人。

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組中每個人家有幾口人記錄下來,再把每家人口的數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記錄方法和統計結果。

(3)說說從統計結果你能知道什麼?想到什麼?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對大家說什麼。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資訊窗提供的資訊提出問題,,並運用簡單的的分數加、減法解決問題。

2、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3、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功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出示分數,認讀

2、2/7是什麼意思?

3、舉例說一個分數。

二、新授:

1、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發生奇妙的變化。當你長大成人的時候,身體各部分的比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嗎?出示掛圖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

2、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出示問題1:成年人的軀幹和下肢共占身長的幾分之幾?

你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嗎?(小組內交流)

彙報:

3/8+4/8=7/8

全班交流演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個1/8,4/8是4個1/8,3個1/8加4個1/8就是7個1/8,即7/8。

說說你喜歡哪種演算法。

4、出示問題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長几分之幾?

這個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自己完成)

彙報自己的演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1:算一算

先看圖,弄清圖意再解答。

2、自主練習2

學生自己完成練習

同位互相檢查。

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充套件延伸。

3、自主練習3

指名說說圖意

同位互相塗一塗,完成練習

問題:一共塗了幾分之幾?

誰塗的多?多了幾分之幾?

四、小結

板書設計:

簡單分數的加、減法

3/8+4/8=7/8

5/8–3/8=2/8

教學反思: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比較簡單,學生掌握較好,但是個別學生還需要加強練習。有時候,在練習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因此必要的練習必須加強。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和學生都準備長方形紙條若干張,圓形紙片1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分梨。

提問:把12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放幾個?可用幾表示?(板書3)

2、分繩子。

提問: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可用幾表示?(板書2)

3、分鉛筆。

提問:把3枝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幾枝?可用幾表示?(板書1)

二、新課

1、教學例1。

(1)教師提問: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幾表示?教師演示:把一個餅(實物圖)平均分成兩塊,把分後的兩塊重合起來,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大小完全一樣。告訴學生這樣就把餅平均分成了兩塊。

(2)把一個餅(實物圖)分成大小不等的兩塊。提問:可不可以說是平均分成了兩塊?為什麼?

平均分的這半個餅可不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表示?

教師講解:過去我們學過的0、1、2、3都是整數。遇到不夠1個的情況,就不能用整數表示,比如這半個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我們就說每塊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用分數表示就是(板書)。

(3)指導學生讀。

(4)指導學生寫。

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在橫線下面寫

2,表示其中的1塊,在橫線上面寫1,寫作。(教師在兩塊半個餅上分別寫上。)

(5)塗色練習。

讓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試折出它的,塗上顏色,並在塗色的一半上寫上。

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條,試折出它的,塗上顏色,並標出。

(6)指導練習。

教師拿出畫有下面幾個圖形的掛圖,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陰影部分是原圖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並說明理由。

2、教學例2。

(1)先出示一個整圓,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問:這個圓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這個圓的幾分之幾?

想一想:是不是隻要把一個圓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導學生寫出。

(3)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並標上。

3、教學例3。

學生自己拿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

提問: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一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把這個分數寫出來。(一人板書,全班齊練。)

數一數這張長方形紙上有幾個。

4、教學例4。

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的圖:,再填空: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寫作。

5、教學例5。

(1)指導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再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把線段平均分成10份。

提問: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1分米的幾分之幾?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圖上標出。

(3)數一數這條線段一上有幾個。

6、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指出上面我們學習的……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結合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麼?(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

分子表示什麼?(其中的1份。)

三、課堂練習

1、做一做中的第1題。

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可以讓一些先折出來的同學示範怎麼折。分數的折法很多,只要學生能折出最常見的幾種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題。

這道題是判斷題,學生判斷後要說一說為什麼。

3、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第5題)

四、課外作業

用正方形紙片分別折出它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探究計算經過時間的演算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有關計算。

2、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時間,逐步建立時間觀念。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計算經過時間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難點:

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了多少時間的問題。

教學對策:

以口答為主,讓學生充分的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藉助直觀的線段圖或鐘面幫助理解,相互啟發,體會用多種方法靈活計算時間。

教學準備:

節目預報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24時記時法:

出示節目預報:

節目預報

上午8時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時30分兒童英語

……

下午2時六一劇場

下午4時美術星空

下午4時40分七巧板

……

晚上6時30分大風車

晚上7時新聞聯播

……

你能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嗎?

同桌兩人練習。

出示節目預報表。

二、新授:

1、這是小紅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時間安排記錄表,從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飯

7:30——8:00做家務

8:00——9:00做作業

9:00——11:00到新華書店購書

11:00——11:20吃中飯

11:20——11:40飯後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館游泳

14:30——15:20看電視

┈┈

2、小紅的生活活動有些是從整時開始整時結束,有些是從幾時幾分開始到幾時幾分結束,你能將上面的活動時間按這樣的情況分分類嗎?

(引導學生將活動時間分成三類:

1)整時——整時

2)幾時幾分——幾時幾分(幾分是一樣的)

3)幾時幾分——幾時幾分(幾分是不一樣的)

3、你能算出小紅什麼活動所用的時間?你是怎樣計算的?同桌或小組討論。

4、小結交流計算方法。

整時的比較容易理解,只要用後面的時刻減前面的時刻,16-14=2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一樣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不一樣的,學生不太容易理解)計算可藉助鐘面圖或藉助線段圖。

有兩種思路:例14:30——15:20看電視

(1)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是30分,再算從15時到15時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鐘。

(2)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30分是1小時,15時30分與15時20分比,超過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練習:

1、節目預報表

(1)回到複習的節目預報表(24時記時法)

你能說說你最喜歡看的節目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播放了多少時間?

交流彙總。

2、書上53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思考。交流怎樣想的。

有兩種思路:

(1)分別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長時間,再加起來。12:00到13:30是1小時30分,15:40到17:00是1小時20分,合起來是2小時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時,再從5上時中減去不借書的一段時間13:30到15:40是2小時10分,所以是2小時50分。

四、小結:(略)

板書設計: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

16-14=2口答:播放了2小時。

想:從14時30分到15時是30分,再過20分是15時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

2、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觀察、操作、猜想等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3、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備課重點:

長、正方形的特徵,已有的學情分析都表明學生是大致認識的。這樣的狀況並不表明,教學就此輕鬆,而恰恰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性因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吸引力;因為一知半解,教學也就更不易組織和深入。

重點思考:

怎麼基於而又超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在處理教學細節時,突出了特徵的揭示,怎樣出自學生自己,而且又是興趣盎然的?

驗證的安排,怎樣超越細枝末節而又重點突出,在取捨中凸顯教學智慧?

生活的聯絡,怎樣從司空見慣中提煉新的題材和賦予更多的數學思考?

特徵的運用,怎樣緊扣兩個圖形的特徵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金量?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揭示長方形特徵

1、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舉舉手?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形是什麼樣的?在桌上找一找什麼顏色的圖形是長方形?

學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長方形。

2、通過以前的學習,大家對長方形已經有了大體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猜猜它是不是長方形的遊戲,看看大家對於長方形的瞭解到底有多少?

①號圖形(一個角是銳角的圖形),是長方形嗎?用手中的長方形說清楚理由。反襯出長方形內角是直角。

②號圖形(直角梯形)這個是嗎?從邊和角兩個方面去看,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

3、組織學生驗證長方形邊的特徵。

長方形真的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嗎?用手中的長方形驗證一下,再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驗證,再交流彙報。由於學生手中的長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資料各不相同,但每一個個體的測量結果都證明了長方形對邊相等。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

認識角的名稱、大小,會折角、畫角。(課本第56-58頁)

學習目標:

1、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叫的過程。

2、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重、難點: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2、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過渡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和往常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舉行一場有意義的比賽,有信心嗎?比賽的題目是:《角的認識》。

二、揭示目標

過渡語: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呢?請看:學習目標(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三、自學指導

第一次先學

過渡語:下面,請大家開啟課本翻到第56頁,我們請自學指導來引領我們達到目標。請看自學指導(課件出示:師讀)。

認真看課本56頁的例1,認真看圖、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這四種圖形都是()?

2、觀察例題2:觀察角,你發現角是由()條邊和()個頂點組成的。

3、說一說,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樣的嗎?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沒有關係?

5、用一張紙,你能折出多少種角?你能指出他們的頂點和邊嗎?

6、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學

1、開啟課本第58頁例3,看圖、看文字,想一想,怎樣畫角?

2、畫角時,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3、你能畫出一個角嗎?師:自學競賽開始,比誰看書認真,自學效果好。(6分鐘後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四、先學

1、看一看: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的自學。

2、做一做:過渡語:(5分鐘後)師問:“看完的請舉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請看檢測題:(1)課件出示檢測題(2)58頁第一題

3、教師巡視,關注後進生,瞭解學情,收集錯例,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五、後教

1、更正:師:做完的請舉手?(全班都做完後),請大家一起觀察黑板上的學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補充。

2、討論(議一議):(1)、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3、評議板書和正確率。

4、同桌交換互改還要改例題中的題,有誤訂正,統計正確率及時表揚。

六、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七、當堂訓練(課件出示)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

第75頁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一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簡單的含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知道分數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3、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認識分數的簡單的含義。

2、難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教具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紙條、圓形紙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分過東西嗎?分過什麼?

老師這裡有6個餅,要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

(學生說出想法後,板書33)

有4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板書:22)

有2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又想怎樣分?(板書:11)

同學們在分得時候,注意到了要公平,這種分東西的方法,我們就叫做怎樣分?(板書:平均分)

誰願來說說,你怎樣理解平均分?

現在只有一個餅,平均分給兩位同學,你們會分呢?

假設這個圓形紙片就是一個餅,同位合作試一試?(學生操作)

舉起來,互相看看是怎樣分的?

同學們,我們怎樣證明這樣分就是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表示一下?

還有其它表示方法嗎?

二分之一,在數學上叫分數。

2、指導讀、寫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麼寫呢?

(老師板書)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寫一寫。

3、認識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另一份呢?

師: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的二分之一。

誰願來說說,什麼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學們指著剛才分的圓形紙片說說,什麼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說)

誰想再來說說,什麼是這張圓形紙的二分之一?

4、塗一塗

同學們,給你一張紙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嗎?

拿出你的紙片,先折一折,再塗上顏色。(學生操作)

誰願把你塗的展示給大家?

正方形還有不同塗法嗎?

觀察,這幾張正方形紙,塗色部分都能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師:對,雖然塗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還有塗其它圖形的嗎?

5、小練習

老師也表示了幾個圖形的二分之一,同學們當小老師判斷一下,塗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嗎?為什麼?

師:看來,平均分是產生分數的重要前提,沒有平均分,分得結果就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二)認識四分之一

同學們,把剛才分圓形紙片,再對摺一次,你發現了什麼?誰是誰的四分之一?

這一份呢?

每份都是這張圓形紙的四分之一。

誰來說說,四分之一表示什麼?

(三)認識三分之一

這張紙片,陰影部分能用分數來表示?

你怎麼知道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

怎麼證明這樣分是平均分?(剪開)

大家的眼真銳利。

能說說,什麼是三分之一?

(四)認識幾分之一

1、獨立探索

我們已經認識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這樣的分數嗎?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塗一塗,看看誰創造的分數最好?

誰願把你創造的分數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可能出現幾分之幾的分數,不要回避,讓學生說說怎麼想的。)

老師剛才蒐集了一些同學們創作的分數,一起來判斷一下?

同學們,真聰明,創造了那麼多分數,你還能說出其它分數來嗎?

能不能都寫出來?

分數有多少個?

觀察一下,這些分數有什麼共同特點?

像這樣的分數,叫幾分之一。(板書:幾分之一)

2、學習分數各部分名稱

今天,學習內容在課本75-76頁,請同學們看書。

通過看書,你還知道了什麼?

同位兩個,舉個分數,互相說說,分數各部分名稱。

3、小資料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幾分之一這樣的分數,那麼你們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想知道嗎?

一起來看個小資料,自己讀一讀。

你有什麼感想?

三、練習應用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上課都積極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學們,老師這裡還有一道較靈活的題目,看誰能想出來?

我們班同學真聰明,這節課上到這裡。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環節:

1.情景引入:觀察一個立體圖形的各個角度,初步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不同。

2.例題講解:觀察汽車全景照片後,對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狀講解。解決書上的相應練習加上茶壺的上、側、正的觀察。

3.情景練習:針對空間中3個不同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來體會不同角度觀察的不同。(選不同位置的照片)

4.擴充套件練習:欣賞風景在空間中的視角變化引起的物體形狀變化。

本次教學我認為採用計算機網路自主教學和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形式結合,能夠在實物觀察、空間抽象、轉變視角的3個層次上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1.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幾何圖形、同一個實物,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夠根據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進行綜合,找到物體完整的表象。

3.初步瞭解到空間中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多個物體間的位置關係。

4.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立體的長方體紙箱一個(每一個面貼上不同的學生熟悉的卡通動物形象),遮蓋布一塊,實物圖片若干,屏風一個,桌子上有的茶葉筒等3種物體,網路課件,計算機10臺。

分組:4個學生一組(選出組長、資訊員)。分配一臺計算機。

學具準備:白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觀察長方體物體,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體不同

(場地佈置:凳子在6個不同的地點,看到一個面的3個,兩個面的3個,看見3個面的一個人)

1.情景設定:今天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請大家研究。這放置了一個長方體物體在各小組派來的代表中間,請從一號開始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麼?請你們自由交換位置,再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麼?(請回到自己的小組)

2.同時點選對應的課件,出示1~6號角度看到的物體。

3.提問:為什麼你們都觀察的是同一個長方體,每個人兩次看到的卻不一樣呢?

4.小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

二、觀察實物,綜合表象找實物。

1.提問:那麼你們能判斷站在一個物體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麼嗎?

2.出示:小明、小紅、小東在商店買鞋,他們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們站在鞋的什麼位置?(填空)你能把他們看到的鞋和他們對應用連線表示嗎?(連線)

3.小結:你們真厲害呀!能根據他們站在鞋的正面、側面、後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狀。

三、綜合表象,找尋實物

1.我這裡還有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你有信心解決嗎?

2.提出問題:我弟弟家要購買一輛新車,他有這輛車的正面、側面、後面的圖片資料,可是他不知道這輛車是什麼牌子和型號。請你們利用網路上的汽車資料和圖片幫助他找到這輛車。

3.出示汽車的不同位置圖,提供網路資料。

4.學生自主活動。

5.判斷和小結:要了解一個物體必須從它的每一個部分入手,綜合考慮它的全域性。

四、判斷空間中多個物體之間的關係

1.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美術的素描課上有這樣的3樣物體(出示)這是還有一張從空中俯視的平面圖。以及4臺攝像機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攝像師助理在連線資料線時出現了錯誤。那麼在A、B、C、D這四個點的攝像機分別拍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呢?請你連線上攝像機的線。

3.提供幫助:在屏風後邊有這三樣物體的實際情況和4個對應的點。你們可以自由進去觀察找到幫助。

4.學生自由活動。集體訂正。

5.提問:為什麼4張圖片中茶葉盒一會在杯子的左邊,一會又在右邊呢?這說明了什麼?

6.小結: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不同位置觀察空間中的物體不僅是形狀不同,而且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也不同。

五、欣賞空間中角度變換的風景

1.同學們在這節課上學的非常的好。在這節課結束的時候,我想請你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賞,配背景音樂。

3.提問:在欣賞中你感覺到什麼?

4.總結:在實際生活中,除了改變位置觀察同一物體,還有一種在定點變化視角的觀察,這就象我們剛才看到風景是從一個點觀察周圍。希望以後同學們能利用這兩種觀察方法觀察你看到的周圍。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學會口算方法。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培養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作用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瞭解到了哪些數學資訊?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歡的遊樂園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為下面學習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

提出問題:坐碰碰車20元,3人需要多少錢?應該怎樣列式呢?

預設:20×3=

提出問題:要怎樣計算呢?

預設1:可以用加法計算,20+20+20=60

預設2:2個十乘3是6個十,也就是60。

提出問題:那200×3=多少呢?

預設:2個百乘3是6個百,也就是600。

2.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

提出問題:坐過山車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錢?怎樣列式呢?

預設1:12+12+12=36。

預設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預設3:用3乘2等於6寫在個位,1乘3等於3寫在十位,就是36。

提出問題:為什麼要把3寫到十位上呢?

預設:因為1表示1個十,1個十乘3就是3個十。

提出問題:想一想,12×4=應該怎樣計算呢?

預設:2乘4等於8寫到個位上,1乘4等於4寫到十位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輛兒童三輪車的價錢是90元。幼兒園買了4輛,一共用多少錢?

3.一共運來多少千克蘋果?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對口算演算法的理解,熟悉計算方法。

四、課堂小結

提出問題: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預設1: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

預設2:兩位數乘一位數,把兩位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乘一位數後把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總結,幫助學生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理清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以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感知四邊形的特徵,能判別四邊形。

教具、學具

課件一套、三角尺、四邊形、格子紙等。

教學過程:

(一)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1、認識四邊形。

(1)師:(板書課題)看一看,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你見過四邊形嗎?你認為它是什麼樣的?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等四邊形的圖片。

(2)出示下列學生沒有說到的圖形。

師:那這個是四邊形嗎?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判斷四邊形。

(1)老師這裡還有一些圖形,請你判斷一下它們是四邊形嗎?(書第35頁中的圖形補充4個圖形,用課件展示。)

說說為什麼不是。那你覺得四邊形光有四條邊行嗎?是怎樣的四條邊?(補充板書:直的。)

(2)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不是四邊形的圖形改成四邊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中操作。)

(二)尋找四邊形

1、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同學們真能幹,經過你們的修改,這些圖形都成了四邊形,那請你們找一找在你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四邊形的。請你摸給大家看。

2、找主題圖中的四邊形。

師:其實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看這是一幅校園圖,你能從中找到四邊形嗎?(課件出示,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的四邊形用紅色閃一閃,提取出來放在螢幕的右邊。)

(三)小結:我們找到了這麼多的四邊形,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多指名學生說)

(四)四邊形分類

1、指導分法。

師:雖然這些都是四邊形,可它們的樣子還是有些不同的,你們看,這是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這個是任意四邊形(在黑板上邊指邊說)。接下來請你們拿出練習紙,你能按一定的標準給這些特殊的四邊形分分類嗎?先想一想你打算怎麼分?需要什麼工具嗎?

練習紙:

根據學生回答師: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這些角的大小(板書:比),你還可以用尺量一量它們的邊長(板書:量)。

2、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師:下面就請你們分類,老師先給你們一些建議。(課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請你選擇好工具,定好分類的標準。

2、分類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

3、四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分類的理由。

4、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3、反饋、交流。

各組派代表發言,(實物在黑板上移動展示)說說分法,並說明這樣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一類(四個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一類(沒有直角)。

(2)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梯形一類(對邊不相等)。

(3)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類(四條邊相等);

梯形一類(四條邊都不相等)。

4、小結:師:你們分的好極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我們再來確認一下,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五)畫四邊形(書第36頁做一做2)

師:我們已經會認四邊形,還會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分類,接下來我們來畫一畫四邊形,你覺得怎樣才能又標準又快的畫出這些四邊形呢?需要老師給你們提供什麼工具嗎?(尺、格子圖)請你們把這6個四邊形都畫一畫,一邊畫一邊想一想,這些四邊形有什麼不同。

實物投影展示,講評。

你覺得這些四邊形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長方形、正方形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一樣長,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梯形有兩個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菱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一樣長,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還有一個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四個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邊形

師:太棒了,你們把這些四邊形看的非常透徹了。信封裡有一些四邊形,我們來看看有些什麼,請你們四人合作,選幾個拼成一個四邊形(信封材料準備)。

信封裡的四邊形:

交流、展示。

還有不同拼法嗎?

(七)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太強了,老師佩服你們,在這節課裡,你們認識了什麼?它是什麼樣的?還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四邊形還有很多知識,我們以後再學。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記時法,使學生髮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能夠對兩種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換算。並能結合具體情境,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所經過的時間。

2、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24時記時法,發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相互轉化。

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3、實踐操作法。學生利用學具鍾對鐘面進行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在一天時間裡,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係,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連結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播出的時刻,學生可能說晚上7時或19時,隨機板書在黑板上,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播放“新聞聯播”,在螢幕右上角會出現的“19:00”,讓學生知道19時就是晚上7時,接著詢問學生像19時這樣的記時法你知道叫什麼記時法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是24時記時法(板書),那晚上7時呢,12時記時法(板書),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後聯絡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還在哪見過24時記時法,通過老師的收集演示,瞭解在一些公共場合,一般都要用24時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24時記時法簡捷明瞭。從而匯入新課,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1、一天從什麼時刻開始。

首先讓學生討論一天從什麼時刻開始,出現爭議後,課件出示央視春晚倒計時的場面,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12,這個時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始了。讓學生了解一天的開始,在24時記時法裡記作0時,12時記時法裡記做夜裡12時。

2、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天的作息時間,知道在一天裡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時。

3、課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時

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開始0時就是昨天的結束24時。

4、觀察鐘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別從幾時走到幾時,把鐘面變成兩種記時法的時間軸,直觀比較,引導學生髮現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三、深入學習,記時轉化

通過利用剛才發現的兩種記時法的區別與聯絡,首先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然後尋找規律,發現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考慮,12時以前的不減12,直接加時間詞;12時以後的要減12,再加時間詞。

再學習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讓學生自己舉例體會轉化的方法,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區別與聯絡的認識。

最後練習兩種記時法的轉化,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電視節目預告改寫成12時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突破重點,體驗成功。

四、理解應用,推算經過的時間

1、閱覽時間

9:00—12:00,14:00—16:30觀察圖書館中的閱覽時間。看到這些,你知道了什麼?你又想到了什麼?

自己試著算一算:圖書館全天開放多長時間嗎?對於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撥鍾,結合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化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經過了多長時間。

2、確定乘火車時刻

(課件出示:車票)從車票中你知道了些什麼?小明從家到火車站要20分,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小組討論:他最晚在下午幾時幾分從家裡出發才不會誤火車?這時一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火車發車時刻、加到車站所需時間和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等資訊進行綜合分析。

五、課堂小結,迴歸生活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建構,用自己的語言理解為什麼叫24時記時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並在課後用24時記時法做一份作息時間表,教育學生要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時間可以分鐘面時間、經過時間兩個方面,從而正確把握有關時間計算的概念。

2、正確計算一天之內的經過時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兩種時間概念:

1、我們學習了兩種記時法,老師這兒有一句關於時間的話,來看一下:媽媽上午8時,上班一天工作8小時。(板書:8時、8小時)

(1)讀一讀,問:它們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的?請你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教師要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加以規範:

8時:它表示上午的一個時刻,那時我們正在上課,它還可以寫成8:00;

8小時:它指的是一段時間。

出示鐘面(畫一畫)……

指出:8時,是表示的某一時刻,用“時”來說,它是一個鐘面時間。(板書:鐘面時間—時)

而8小時,是從8:00開始數8個小時,到下午4時下班,這一段時間裡經過了8個小時,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時刻。)(板書:經過時間—小時)

(3)指板書說:時,一般是指鐘面上的幾時,它表示的是鐘面時間;小時,它一般表示的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到另一個時間結束,它是一個經過時間。(用點●和箭頭在鐘面旁加以區分)

2、判斷,仔細聽老師說的話,想:這是鐘面時間還是經過時間?

老師晚上10時睡覺;老師晚上睡10小時。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要通過一些鐘面時間來簡單地算經過時間。

二、教學經過時間的計算:

1、出示:老師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時下班,上午要上班幾小時?

(1)出示題目:這裡的早上7:00、中午11時是什麼時間?問題求上午要上班幾小時是什麼時間?

(2)學生計算。

(3)交流:用什麼方法比較好?(實物投影反饋)

板書:11-7=4(小時)

11:00-7:00=4(小時)

討論:4的單位是時?還是小時?可以寫成4:00嗎,為什麼?

(4)結:像這樣簡單的計算,我們可以直接用後面的幾時減前面的幾時。

2、王師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飯,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時間?

(1)獨立思考

(2)全班交流,說說怎樣計算:要求的是什麼時間?(經過時間)還能用後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嗎?你是怎麼減的?

教師藉助0—24小時圖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時,再加30分鐘,是3小時30分

7:30——11:304小時,再減30分,是3小時30分

教師重點介紹橫式書寫方法,先減分再減時,分不夠減想時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時30分

3、練一練:同學們下午1:00開始上課,下午4:25放學,同學們下午在校有多長時間?

三、綜合練習

1、想想做做第2題

示圖,補充銀行營業時間:上午8:30——下午5:00

(1)計算每個商場的營業時間

說說所標內容是什麼意思?嘗試練習

(2)交流:說說你是怎樣計算每個商場的營業時間的?

(3)比較得出結果

師結:用普通記時法表示時,若兩個時間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後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若兩個時間,一個在上午,一個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時間先化成24時記時法,再用後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

四、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要求經過時間只要怎樣計算?該注意什麼?(單位;下午時間轉化成24時記時法;退1作60來計算)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徵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教學過程:

一、準備

教師出示動物園籃球場平面圖,提問:動物園籃球場是什麼形狀?長方形有幾條邊?有什麼特徵?

二、誘發

投影:例1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週。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麼計算出來?(激發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26+14+26+14=80(米)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長方形的特徵,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匯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26X2+14X2=80(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X2+寬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26+14)X2=14(釐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板書幾種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以上幾種計算方法,比一比發現第三種方法最簡便。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5、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6、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7、教學例3,學生讀題後,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釐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後,讓學生觀察並討論:剩下的部分等於什麼?(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8、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通過單元主題圖創設情境逐步引入有餘數的除法問題,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體會餘數的意義,並明確餘數小於除數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正確口算和筆算有餘數的除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我制定的: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

難點: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並明確餘數小於除數的道理。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並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啟發教學法。

學法:學生通過觀察交流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五、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本”,設計了這四大板塊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引導探究,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引入“快樂數學園”情景圖,“同學們,小動物們在佈置房間呢,這是它們掛的氣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發現?(按黃、紅、綠排列)。你們能很快說出第18個是什麼顏色的嗎?(綠色)。(出示編號檢驗猜測結果。)”

“挑選你們喜歡的編號讓老師猜猜看。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又快又準嗎?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們也能行。”

(二)引導探究,感悟新知。

在這個環節,首先出示場景,“我們週末要開場聯歡會,用鮮花裝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場景圖)

這一環節複習表內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對豎式有初步認識,為下一步更好地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感知餘數的產生

“同學們,23盆花都擺上,每組5盆的時候,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學生還剩3盆)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樣,大家互相交流的時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們都寫成一種形式,即23÷5=4(組)3(盆)

(板書:23÷5=4(組)3(盆))

剩下的3盆我們怎麼稱呼它呢?我們大家一起給它取個名字吧?我們叫它餘數。我們在商的後面點上6個小圓點,然後寫上餘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

豎式怎樣列呢?引導學生列式,並分析每個數字的含義(商4表示可以擺4組,餘數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於4組餘3盆。

當我們平均分物體的時候,並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時會有多餘的數產生,這個數被稱為餘數。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擺幾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現在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並列出相應的算式。

教師展示學生列式。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餘數和除數,“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餘數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餘數與除數的大小關係:即餘數必須小於除數。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因此我針對本節課的重點精心設計了這樣三道題,首先讓學生判斷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及時鞏固“餘數比除數小”,接下來通過“動手練一練”熟悉“除法豎式”的基本結構,最後結合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這樣的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有餘數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數學遊樂園”情景,“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老師快速猜出氣球顏色的奧妙了嗎!”,你們也來試試吧!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什麼收穫?(讓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請同學們從以下提供的練習和活動中,挑選喜歡的一項或兩項在課外完成。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選擇量力而行,以便於因材施教。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明瞭既顯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用彩色粉筆標記重點,使學生一目瞭然。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匯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釐米,也會用米和釐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後彙報

書的封面長20釐米多,不到21釐米。書的封面寬14釐米多,不到15釐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彙報:書的厚度不到1釐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20釐米多,不到21釐米;寬14釐米多,不到15釐米;厚不到1釐米,20釐米多,多多少?不到15釐米,差多少?不到1釐米,那是多少?20釐米多,不到15釐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釐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20釐米多,14釐米多,不到1釐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麼?互相議論一下。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長是20釐米還多7個小格;寬是14釐米還多5個小格;厚是8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1釐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釐米中間從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2~3、5~6、9~10等每一釐米長中又發現了什麼?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釐米長度內都有10個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釐米和10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釐米10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1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1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1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概念。6測量分組操作並填書做一做66頁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10釐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1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1分米中有多少個1釐米?板書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將米、分米、釐米、毫米4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

總結歸納: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板書4、測量,做一做67頁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4種長度單位,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並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1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蠟筆長6毫米。跳繩長2釐米。課桌高7米。粉筆長75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