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校園 閱讀(2.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1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讀書,特別是有關專業的書籍,都只是淺嘗輒止,閒時翻翻。但對這本祕書長薦書的閱讀,我一開始就把它作為一項學習任務,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拋卻閒散的閱讀習慣,一鼓作氣,用幾天時間通讀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僅僅是收穫一些金融的表層知識,金融這門學問高深,理論複雜,對於我來說,完全弄懂還是有相當難度,其中的感受也僅僅觸及皮毛。

這本書分為五部分,並且各個部分的內容相對獨立,不像小說一環扣一環,也沒有涉及太多專業的學術討論,在瞭解本書大致框架之後,我首先認真研讀了作者所寫的新版後記,通過後記,我重新定義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錯誤且片面的認知。這應該是我讀此書的最基本的一個收穫。

在20xx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社會上有了一個流行的說法,認為虛擬經濟是泡沫,實體經濟才是重點,只有製造生產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真實的產出,才能創造價值。實話說,由於被現象迷住了雙眼,對金融的相對陌生,也讓我在這種錯誤的觀念裡沉淪,直到陳教授一翻對症下藥的疏導,才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首先,對金融與實體經濟對立予以否決,陳教授認為,沒有遊離於實體經濟之外的金融業,金融也是實體經濟,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給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創造價值。對於價值創造,應該以人的效用增加來定義價值、定位價值,而不是以是否生產實物來判斷價值創造,譬如醫生雖然沒有生產實物,但是能治好病給人帶來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創造價值。

在這裡,增加人的效用是一個新鮮提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金融雖然不直接增加物質的總產出,但是通過給人們提供豐富的跨期配置收入與消費、平滑風險(譬如保險)事件給生活帶來的衝擊工具,讓人們不至於一時餓得難有生路、一時收入多得無處可花,使每個人一輩子的總體效用達到最高,金融交易雖然沒有直接生產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卻使人類社會的整體幸福感、整體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從事增加人類效用的經濟活動,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只有工業和農業是實體經濟而金融等服務行業是虛擬經濟。

基於社會大眾以及主流政策對金融的定位,陳教授希望本書能夠幫助社會大眾消除對金融的誤解,他認為金融作為現代社會、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會因為一次或幾次危機而中斷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機有時甚至是金融業必要的消毒、清毒過程,為其接下來更健康、更深入的發展奠定基礎;他還認為真正理解經濟學、理解金融邏輯的決策人,應該說的是“重點發展金融經濟,放緩發展實物經濟”,當然這個觀點不一定對,實物經濟與金融經濟孰輕孰重,這絕非某一個人可以說了算,絕非是這麼簡單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2

大學時在學校附近的圖書超市看到了一本書,《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閱讀之後感覺作者實在是非常優秀,作者在書中推薦了一些書籍,我就按著作者的推薦,開始了閱讀,作者推薦了一本金融類書籍《金融的邏輯》,我就在噹噹網上買了這本書開始看,因為圖書超市當時找不到這本書。閱讀之後感覺作者的一些觀點非常有見地,深受啟發。

在分析英國崛起的原因時作者指出英國之所以在18世紀開始遠遠超過法國,並最終在世紀末戰勝法國,其關鍵之一就在於英國有更發達的金融技術讓它更能將未來收入提前變現,正因為英國有著比法國遠為發達的證券市場,是英國不僅能以未來收入為基礎融到更多國債資金髮展國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資成本也比法國低一半。更強的證券化能力使英國可以籌到更多的錢用於發展國家實力,使英國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都一直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讓不到兩千萬人口的英國主宰世界兩個世紀。正是由於金融的發達,導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觀中國,當時落後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苦難,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說中國的儒家文化其實是一種保險,因為在古代社會個人經濟風險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來承擔,那就對家庭文化有相應的要求,在中國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這種功能主要由市場來承擔,那麼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必須有相應的內容,在此背景下西方發展出自由、民主與法制,與此同時,西方的“家”越來越成為一個單純的精神生活細胞,以兄弟姐妹間、長輩與晚輩間的感情交流為基礎。因為西方有發達的金融市場,保險就可以用市場來取代,市場使個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父母在退休後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不需要受後代的支配。對於兒女來說,他們也不用感到“孝”的責任壓力,但他們出於愛父母還是可能選擇自願去照顧父母。但是沒有了壓力,人會更加的輕鬆。

作者在分析公司時提出,公司不舉,則中國終不可以富,不可以強。西方之所以強大,在於他們有彙集大量資本、“集中力量辦大事”、分散創業風險的方式,亦即公司。因為公司的強大,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繁榮。作者從經濟角度對於國家發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談到創新創業時,作者說到創新、創業成就的實現是由於資本市場培植、催化的結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給社會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資,更重要的是提前估價創業者的成功,並加速實現創新者的成果,給社會貢獻活生生的創新榜樣。沒有金融市場,就沒有股市,沒有股市,就沒有風投、PE投資,那麼創業、創新風險就無法在更大範圍內分散,也就不會有國家的強盛。

這本書使我對於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就是個金融小白,這本書算是金融的啟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觀點使我深受啟發,影響了我以後的決策,也許一本好書的作用就是可以改變一個人,往好的方向改變,而這本《金融的邏輯》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