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怎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校園 閱讀(1.1W)

語言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識字、閱讀、寫作、口語無一不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反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語文教學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怎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語文有著廣闊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語文該是各門學科中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但遺憾的是,多年來,語文竟成為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教師沒有進行恰當的延伸拓展,或者沒有將語文融入生活,使其成為枯燥、乏味的滿堂灌。

同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當學生聽到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時,聽課的注意力就會更集中,因為這時候他們覺得語文離自己很近;當學生被要求調動以前積累的知識去學習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因為他們發現新知識和舊知識是有聯絡的。

但是,現實中的語文課總讓學生感到語文離生活很遠,教師也不願聯絡生活,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容易離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語文教育長期被功利化,讓人覺得語文除了為考試升學,別無他用。我認為,學習語文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生活,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也是生活。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貢獻,就是強調了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絡,強調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課程資源。事實證明,聯絡生活,語文教學就滿堂皆活;離開生活,語文課堂就成了一潭死水。

是的,生活之於語文是最根本、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那如何讓二者密切聯絡呢?我只能結合自己在教學中不成熟的一點認識來闡釋。

我覺得,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做:

  一、聯絡生活

語文的理解,說白了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如果對生活有所感悟的人,那麼他必將能學好語文,另外,教師如果運用恰當的語言來聯絡生活,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愛蓮說》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知道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嗎?澳門同胞為什麼要以蓮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區徽呢?——因為澳門不僅蓮多、蓮美,更是因為蓮花象徵了澳門人民渴望迴歸祖國大家庭的純潔之心。宋代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他是怎樣描寫蓮花,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講課以前緊密聯絡澳門迴歸這一大事,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在講到本文的主題時,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像“皇帝”這樣的人,同學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二、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甚至出現偏差。學生常見的和比較熟悉的事物,往往因其熟視無睹而知之甚少。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在學習七年級語文《看雲識天氣》一文中列舉了多種雲出現的不同天氣現象,我佈置了一道題:這一週觀察雲來猜天氣,並寫出觀察日記。許多同學反映,他們認識了好多雲,並且也有幾次測出了天氣狀況。

另如在學習《童趣》一文時,我提了一個問題:螞蟻有幾條腿?學生興致很高,有說四條的,有說六條的,有說八條的,十二條的等等,沒有統一結論。於是我讓大家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帶上放大鏡;結果他們統一說出了答案。接著我又讓他們繼續觀察下去,寫出一篇觀察心得,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興奮異常的。

  三、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應該去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許多時候,教師費盡心思,磨破嘴皮子大講特講,學生卻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也許這時候就可以設定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往往能四兩撥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背影》時,學生知道了父親的形象及其寫作的角度。於是在課後,我讓一部分學生去反竄角色,由他們去當一天的家長,去照顧父母。結果,這些同學寫上週記時都大倒苦水,但同時也懂得了父母親的艱辛;與此同時,我也讓另一部分學生為父母做一件事,如洗腳、梳頭、刷碗等。許多學生說,他懂得了什麼是親情。之後,我又讓學生舉一反三,看如何表現親情,從什麼角度去寫。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答案是驚人的一致:以小見大的寫法;角度可以是通過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縷白髮、一條皺紋等去寫。這樣的效果讓我驚歎,學生在懂得真情的同時,也理解了課文。

經過多年的課改,生活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聯絡生活進行語文教學已經成為許多語文教師的自覺行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聯絡應自然適度,不可牽強附會,更不可喧賓奪主,以致變成離開教學文字的生活經驗交流。

把生活這股清泉注入語文,去澆灌博深的文學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