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第九交響曲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6.05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九交響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第九交響曲教學設計

第九交響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完整而充分地聆聽樂曲,感受西方交響音樂的美,拓寬國際音樂文化視野,理解多母音樂文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聽賞作品、講授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音樂鑑賞能力,感受作品背後的人文內涵。

【知識與技能

能夠充分聆聽並記憶音樂主題,掌握樂曲的情緒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聆聽並記憶音樂主題,結合作曲家生平理解樂曲表達的精神內涵。

【難點】

學唱音樂主題,掌握樂曲背後的音樂史知識。

三、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教師為同學們展示電視劇的片段,並提問同學們:“剛剛我們在片段中聽到的插曲叫什麼名字呢?”

學生自由回答。(《歡樂頌》)

2.教師介紹《歡樂頌》出自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這部交響曲被認為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高峰和總結,順勢匯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教師初次播放樂曲《歡樂頌》音訊,並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師:《歡樂頌》是舉世聞名的經典樂曲,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對《歡樂頌》的認識嗎?西方的聖誕節和唱詩班都經常演唱;作者是貝多芬。(學生根據已有的常識各抒己見即可。)

2.教師請同學們說一說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隨後師生共同總結。(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被人們稱為“樂聖”。一生最重再現要的貢獻在於他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樂、一部聲樂套曲和一部歌劇,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以及歌劇《費德里奧》等等。)

3.再次聆聽歌曲,並請同學們思考樂曲選擇什麼音樂體裁來陳述樂思。(交響樂)

4.教師介紹交響曲的相關知識。(交響曲是按照奏鳴曲的曲式原則創作而成的一種管絃樂套曲,結構巨集大、內容深刻而富於戲劇性、寫法複雜並且音色對比鮮明。)

(三)探究學習

1.教師播放歌曲,並提問同學們歌曲的情緒和速度分別是怎樣的?(堅定、莊嚴地;中速)

2.老師再次播放《歡樂頌》的管絃樂演出視訊,請同學們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特點劃分部分。(師: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這首樂曲一共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兩個部分,序奏和人聲。)

3.引導同學們梳理《歡樂頌》的音樂要素。

(1)播放核心音樂“歡樂”主題,並提問樂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級進、平穩的上行和下行,無跳進)。

(2)這段音樂表現了什麼內容?(傳達歡樂主題)

(3)教師提問,引導同學們邊聆聽音訊,邊觀察樂譜,探尋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師:作者是如何傳達歡樂主題的呢?通過情緒變化逐步推進。)

①學生自主探尋音樂情緒變化的過程。(過程:由抒情到堅定的情緒變化)

②師生共同總結音樂情緒的多種推進方法。(力度:由弱漸強;配器:絃樂—管樂—打擊樂—轉折—加入人聲;演奏/演唱形式:獨奏/領唱—合奏/合唱)

4.教師進一步追問,作者通過《第九(合唱)交響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同學們以小組討論為單位展開思考。(師:《歡樂頌》雖然只是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但是這個“歡樂主題”曾經在前三個樂章中出現、又被中斷過,最後在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將作品推向高潮》。這樣的做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主旨呢?衝破困境,得到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

5.教師與同學們分享貝多芬的生平故事,將貝多芬戲劇性的人生與《第九(合唱)交響曲》相結合,輔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這首交響曲從憂鬱的小調開始,最終由明亮的大調結束全曲,這正象徵了貝多芬不畏懼苦難的束縛,衝破命運的牢籠,最終走向光明的人生軌跡。)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觀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拓寬音樂視野。

(1)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

(2)教師引領同學們理解貝多芬的卓越歷史成就。(貝多芬不但在交響曲上有著突出的成就,與此同時,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是西方音樂的經典之作,被譽為西方音樂史上的“新約聖經”。)

(五)小結作業

1.師生以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生活中要勇於面對困難,克服瓶頸,生活終將迎來光明。)

2.課下請同學們蒐集一下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並思考兩位古典大師在音樂創作中形成迥異的音樂風格的社會原因是什麼?用文字的形式帶來,200字左右,下節課與同學們共同交流討論。

五、板書設計

第九交響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聆聽《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感受體驗音樂情緒以及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

2、瞭解貝多芬的簡單生平,認識維也納古典主義後期的音樂特徵。

3、初步懂的奏鳴曲,奏鳴曲式及交響曲的音樂知識。

二、教學重點:

1、感受音樂作品的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以及崇高理性,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形式嚴謹,含義深刻,語言通俗的音樂風格。

2、初步懂的奏鳴曲,奏鳴曲式及交響曲。

3、掌握《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音樂主題。

三、教學難點:

掌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及特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1750年至1820年左右,在西方音樂史上被稱為“古典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隨著人文和科技的發展,在歐洲掀起了著名的“啟蒙運動”。啟蒙主義者們對傳統宗教的權威,反對封建專制特權,提倡科學知識,推崇“理性”,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這場運動對整個歐洲的思想與文化藝術(包括音

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音樂藝術開始逐漸走向市民社會,出現最早的公眾音樂會。“啟蒙運動”渴望人類社會平等,四海一家的人道主義理想體現在許多音樂工作中,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就是典範。此外,啟蒙主義者對“返回自然”的追求則使音樂風格發生很大的變化,逐漸從晚期巴洛克的複雜,沉重的復調音樂為主的風格,轉向以簡潔、明快的主調音樂為主的風格。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是古典主義的傑出代表,由於他們都是在維也納度過自己的`創作成熟期,因而也被人們稱做“維也納古典派”,這個樂派標誌著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成熟,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高峰。

貝多芬(1770——1827)出生在法國伯恩市維也納“古典樂派”中最後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既是古典主義音樂的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引路人。他的父親是科隆選候的宮廷歌手。貝多芬5歲隨父學習鋼琴。8歲開始登臺演出。10歲開始作曲,1789年去維也納深造,先後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頓、隆爾勃、劉希茲貝等人學習,藝術上進步飛快。1800年左右,聽力顯著惡化,但他仍堅持創作,相繼完成《英雄》、《命運》、《田園》等。1820年兩耳失聽,此時創作著名《第九(合唱)交響曲》、《莊嚴彌撒曲》,以及最後的五部鋼琴奏鳴曲,以及最後的五種鋼琴奏鳴曲,六部絃樂四重奏。貝多芬所作九部交響曲被譽為不朽之作。他的音樂創作反映出資產階級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熱情,表現了貝多芬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在創作手法上,他開拓了動機性展開的結構原則,和聲充滿活力,節奏空前活躍,旋律表現及其豐富,增強了管絃的交響性和戲劇性。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音樂推向高潮。概括的說,貝多芬的音樂創作集古典主義的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第九交響曲》是法國革命的理想和成果徹底被推毀的那一段反動時期寫成的。在那艱難黑暗的日子裡,這位日漸衰老的偉大作曲家,仍然忠於革命的信念,始終以自己的音樂作為自由、平等、博愛的號角。因此,在《第九交響曲》中他最後一次又回到英雄鬥爭的主題上來,而且為了儘可能多的聽眾更加明確的理解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他在最後第四樂章中用人聲歌唱席勒的《歡樂頌》中的部分語句。就這樣,作者引導聽眾通過陰暗和絕望、痛苦和沉思、衝突和鬥爭,走向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團結和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