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筆記

校園 閱讀(5.92K)

選修一的生物課本內容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知識拓展,雖然不是十分重要的知識點,但是有利於幫助我們吸收更多生物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筆記

  高中生物選修一知識

月季的花葯培養

被子植物的花粉發育被子植物的雄蕊通常包含花絲、花葯兩部分。花葯為囊狀結構,內部含有許多花粉。花粉是由花粉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而形成的,因此,花粉是單倍體的生殖細胞。

被子植物花粉的發育要經歷小孢子四分體時期、單核期和雙核期等階段。在小孢子四分體時期,4個單倍體細胞連在一起,進入單核期時,四分體的4個單倍體細胞彼此分離,形成4個具有單細胞核的花粉粒。

這時的細胞含濃厚的原生質,核位於細胞的中央(單核居中期)。隨著細胞不斷長大,細胞核由中央移向細胞一側(單核靠邊期),並分裂成1個生殖細胞核和1個花粉管細胞核,進而形成兩個細胞,一個是生殖細胞,一個是營養細胞。生殖細胞將在分裂一次,形成兩個精子。

注意:

①成熟的花粉粒有兩類,一類是二核花粉粒,其花粉粒中只含花粉管細胞核和生殖細胞核,二核花粉粒的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另一類是三核花粉粒,花粉在成熟前,生殖細胞就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精子,此花粉粒中含有兩個精子核和一個花粉管核(營養核)

②花粉發育過程中的四分體和動物細胞減數分裂的四分體不同。花粉發育過程中的四分體是花粉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的4個連在一起的單倍體細胞;而動物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四分體是聯會配對後的一對同源染色體,由於含有四條染色單體而稱為四分體。

③同一生殖細胞形成的兩個精子,其基因組成完全相同。

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通過花葯培養產生花粉植株(即單倍體植株)一般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花粉通過胚狀體階段發育為植物,另一種是花粉在誘導培養基上先形成愈傷組織,再將其誘導分化成植株。這兩種途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主要取決於培養基中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注意:

①無論哪種產生方式,都要先誘導生芽,再誘導生根

②胚狀體:植物體細胞組織培養過程中,誘導產生的形態與受精卵發育成的胚非常類似的結構,其發育也與受精卵發育成的胚類似,有胚芽、胚根、胚軸等完整結構,就像一粒種子,又稱為細胞胚。

影響花葯培養的因素誘導花粉能否成功及誘導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材料的選擇與培養基的組成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親本的生理狀況:花粉早期是的花葯比後期的更容易產生花粉植株,選擇月季的初花期。

合適的花粉發育時期:一般來說,在單核期,細胞核由中央移向細胞一側的時期,花葯培養成功率最高。

花蕾:選擇完全未開放的'花蕾。

親本植株的生長條件、材料的低溫預處理以及接種密度等對誘導成功率都有一定影響。

材料的選取:選擇花葯時,一般要通過鏡檢來確定其中的花粉是否處於適宜的發育期。確定花粉發育時期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紅法。但是,某些植物的花粉細胞核不易著色,需採用焙花青-鉻礬法,這種方法能將花粉細胞核染成藍黑色

接種和培養:滅菌後的花蕾,要在無菌條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並立即將花葯接種到培養基上。

在剝離花葯時,要儘量不損傷花葯(否則接種後容易從受傷部位長生愈傷組織),同時還要徹底去除花絲,因為與花絲相連的花葯不利於愈傷組織或胚狀體的形成,通常每瓶接種花葯7~10個,培養溫度控制在25℃左右,不需要光照。

幼小植株形成後才需要光照。

一般經過20~30天培養後,會發現花葯開裂,長出愈傷組織或形成胚狀體。將愈傷組織及時轉移到分化培養基上,以便進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

如果花葯開裂釋放出胚狀體,則一個花葯內就會產生大量幼小植株,必須在花葯開裂後儘快將幼小植株分開,分別移植到新的培養基上,否則這些植株將很難分開。還需要對培養出來的植株做進一步的鑑定和篩選。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與花葯培養技術的相同之處是:培養基配製方法、無菌技術及接種操作等基本相同。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花葯培養的選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時期適宜的花蕾;花葯裂開後釋放出的愈傷組織或胚狀體也要及時更換培養基;花葯培養對培養基配方的要求更為嚴格。這些都使花葯培養的難度大為增加。

  選修三生物知識點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獲取

1. 目的基因是指: 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 。

2. 原核基因採取直接分離獲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轉錄法和化學合成法。

3. 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義:是一項在生物體外複製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術。

(2)目的:獲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雙鏈複製

(4)過程:

第一步:加熱至90~95℃DNA解鏈為單鏈;

第二步:冷卻到55~60℃,引物與兩條單鏈DNA結合;

第三步:加熱至70~75℃,熱穩定DNA聚合酶從引物起始進行互補鏈的合成。

(5)特點:指數(2^n)形式擴增

第二步: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存在,並且可以遺傳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夠表達和發揮作用。

2. 組成: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

(1)啟動子: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位於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最終獲得所需的蛋白質。

(2)終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 ,位於基因的尾端。

(3)標記基因的作用:是為了鑑定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從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篩選出來。常用的標記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將目的基因匯入受體細胞

1. 轉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內,並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定和表達的過程。

2. 常用的轉化方法:

將目的基因匯入植物細胞:採用最多的方法是農桿菌轉化法,其次還有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將目的基因匯入動物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顯微注射技術。方法的受體細胞多是受精卵。

將目的基因匯入微生物細胞:原核生物作為受體細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為單細胞、遺傳物質相對較少 ,最常用的原核細胞是大腸桿菌 ,其轉化方法是:

先用Ca2+處理細胞,使其成為感受態細胞 ,再將重組表達載體DNA分子溶於緩衝液中與感受態細胞混合,在一定的溫度下促進感受態細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轉化過程。

3. 重組細胞匯入受體細胞後,篩選含有基因表達載體受體細胞的依據是標記基因是否表達。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1. 首先要檢測轉基因生物的染色體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採用DNA分子雜交(DNA-DNA)技術。

2. 其次還要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mRNA,方法是採用分子雜交(DNA-RNA)技術。

3. 最後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方法是採用抗原—抗體雜交技術。

4. 有時還需進行個體生物學水平的鑑定。如生物抗蟲或抗病的鑑定等。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點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差速離心法

一、細胞器之間分工

(1)雙層膜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站”,雙層膜,分佈在植物的葉肉細胞。

線粒體: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雙層膜(內膜向內摺疊形成脊),分佈在動植物細胞體內。

(2)單層膜

內質網: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單層膜,動植物都有。

高爾基體: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單層膜,動植物都有,參與了植物細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與植物細胞中,內有細胞液,含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等物質,可以調節植物細胞內的環境,充盈的液泡還可以使植物細胞保持堅挺。單層膜。

溶酶體:內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單層膜。

(3)無膜

核糖體:無膜,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中心體: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細胞,由兩個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組成,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無膜。

八大細胞器:內質網,液泡,線粒體,高爾基體,核糖體,溶酶體,葉綠體,中心體

光鏡能看到:細胞質,線粒體,葉綠體,液泡,細胞壁

在細胞質中,除了細胞器外,還有呈膠質狀態的細胞質基質。

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健那綠染液是將活細胞中線粒體染色的專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

材料:新鮮的蘚類的葉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有些蛋白質是在細胞內合成後,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這類蛋白叫分泌蛋白。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體(免疫)和一部分激素(資訊傳遞)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合成肽鏈) (加工成蛋白質) (進一步加工) (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蛋白質釋放)

分泌蛋白從合成至分泌到細胞外,經過了哪些細胞器活細胞結構?

答:附和在內質網的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內質網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著要運輸的蛋白質,離開內質網到達高爾基體,與高爾基體膜融合,成為高爾基體膜的一部分。

三、生物膜系統

1、概念:細胞膜、核膜,各種細胞器的膜共同組成的生物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