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知識點

校園 閱讀(1.94W)

古詩詞是不僅濃縮了國家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細枝末節,是中國歷史的精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知識點的相關資料,僅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知識點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知識點(一)

古詩詞賞析題在各地會考試題中已出現多年,但筆者參加了幾年本地會考閱卷工作,在古詩詞賞析題的判捲過程中,發現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瞭解古詩詞賞析題的特點,沒有掌握有關解題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觀題找不到思路。其實,這類題有很多規律可循,賞析古詩詞一般要從字詞句、層次結構、修辭手法、表達技巧、感情抒發、意境創設、藝術風格等方面入手,有時還要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分析。

  第一,要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

詩按內容和性質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表達形式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按題材可分為寫景(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詠史詩、送別詩、羈旅詩、詠物詩、閨怨詩等。詞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

  第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常見的有寫景詩的寄情山水、民生詩的憂國憂民、邊塞詩的奮勇報國、詠史詩的弔古傷今、送別情的思念勸勉、羈旅詩的綿綿鄉愁、閨怨詩的思遠懷人等。如:《春望》抒發了杜甫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雜詩》表達了龔自珍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積極思考,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考生在複習過程中一定要牢記名家名篇的思想內容,明確詩詞體現的思想感情,做到整體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

鑑賞重點在於把握詩中的意象,進而領悟詩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交融,從而表現出的一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人創造意境,常用“寓情於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讀者領悟詩歌意境也應從景、情兩方面去探尋與體味。詩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於具體可感的事物之中,這個事物即作者在詩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中的“鶴”這一形象矯健凌厲、頑強奮發、積極向上,具有象徵意義,是詩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詩人選取在萬里晴空之上一鶴排雲沖天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一高遠的情懷,使得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為我們創造了一種虛實相生、超越時空的景象,使得詩歌的境界開闊疏朗,詩人的情感樂觀昂揚,詩歌的格調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中常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比喻為使形象更生動,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擬人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代為使表達含蓄,如“應是綠肥紅瘦”;誇張為了強調和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古典詩歌中還常常運用到鋪陳、象徵等手法。描寫方式則有:細節描寫,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動靜結合,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虛實結合,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寓情於景,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等。有時還運用其他技巧:反襯或“以靜襯動”“以動襯靜”,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託物言志,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聯想想象,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還有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等。

  第五,仔細分析詩歌的語言,注意煉字、煉詞。

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尤其講究煉字。經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門”,作者“推”“敲”難定,最後請韓愈定為“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認為:“就這首詩看,敲的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從音節上說,‘敲’字也較為響亮。”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也有煉字故事,體現出非常好的表達效果:第一,“綠”比其他的字色彩鮮明。讀到此,能為我們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沒有這種作用。第二,用“又綠”喚起我們聯想。讓我們想到春草綠時容易引起思歸的念頭,這就跟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呼應。(周振甫《詩詞例話》)所以,在賞析詩歌時特別要注意關鍵字詞的作用。

  七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習題(二)

1、品讀唐朝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一詩,找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 D )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A.首聯先寫“客路”,後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B.誦讀頷聯時應該使用上揚的語調,體現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巨集天氣勢。

C.頸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D.尾聯緊承頸聯,抒發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激動的心情。

2、閱讀下面一首古詩,按要求賞析填空

如 夢 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誨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 葉的茂盛)和 ( 花的凋零) 。

(2)作者採用( 委婉含蓄) 手法,表達了對春花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3、下面對蘇軾的《浣溪沙》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浣溪沙.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女唱黃雞。

A.上闋寫景,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劃,鬆間沙路潔淨無塵,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B.“瀟瀟暮雨子規啼”一句寫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突出了環境的靜謐。

C.下闋轉入抒懷,“門前流水尚能西”句,寫詞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無再少”,因此為時光流逝、人生短暫而嘆息。

D.全詞情景交融,恬淡優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語言,充滿人生哲理的議論,表現了詞人執著生活、呼喚青春的情懷。

4、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這首詩中間兩聯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其中第二聯中的`“隨”“入”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隨”字好在何處。

答: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2、這首詩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5、品讀《天淨沙·秋思》 , 填空答題。

枯藤老樹昏鴉 , 小橋流水人家 ,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詠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韻》譽為 " 秋思之祖 " ,為歷代所傳誦。小令僅 28 字 , 寫了十種景物 ,

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的(思鄉)

之情,其中表現主旨的句子是(〈 夕陽西下 , 〉斷腸人在天涯)。

6、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①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1分)

答: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②詩人善於把抽象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2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萎萎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答: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個“愁”字。全詩意境開闊,弔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將“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於景,表達了詩人縈迴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

8、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呲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⒈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扔景物,其中“鍾”“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好在何處?

答: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寫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一意思的即可)

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裡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答:寫出了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