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重點的彙總

校園 閱讀(2.43W)

高中政治是高中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文科生大學聯考的重點考察內容,其中必修三的政治知識點屬於大學聯考政治必考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備的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重點的彙總

  必修三政治知識

一、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的影響

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表現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特點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潛移默化≠消極被動,主動地、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區分: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

潛移默化強調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無形性和非強制性;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前者強調影響的方式,後者強調影響的時間和效果。

2.文化塑造人生

人和文化的關係: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文化塑造人生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側重廣度,強調人格的完善,屬於主觀領域

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側重力度,強調通過實踐轉化為行動的動力

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強調人的核心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全面發展成為可能

注意:從性質上看,文化有先進的、健康的和落後的、腐朽的之分,只有先進的、健康的優秀文化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國家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

落後的、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民族

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準確理解文化和政治的關係

①聯絡:文化與政治都屬於上層建築,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交融。

②區別: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階級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鬥爭,其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 傳統文化的繼承

(1) 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 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繫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 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 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盪,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

1、政治和經濟的辯證關係原理

(1)原理內容: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根源於經濟,由經濟決定。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給經濟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經濟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關係。因此,任何階級和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政治與經濟之間是密切聯絡的,我們必須聯絡經濟分析社會政治現象;說明在我國,經濟建設是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成為當前最大的政治;說明發展是硬道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說明經濟發展與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關係;說明兩個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是為了經濟利益(可以延伸到國際關係及其決定因素)。

2、階級性是政治的根本屬性原理

(1)原理內容: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和產品分配的不同,在生產關係中形成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這必然在政治上形成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每個階級都為實現和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而進行激烈的鬥爭。這樣,政治就表現為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在階級社會中,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階級性是政治的根本屬性。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運用階級分析法去觀察和分析國際和國內帶有階級性質的社會政治現象,瞭解這些政治現象的階級背景及其階級利益;瞭解現階段我國的國內主要政治關係和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並得出正確結論。(可以聯絡哲學上的立場問題)

3、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原理

(1)原理內容:國家政權是維護階級統治和實現階級利益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一切政治鬥爭都是圍繞著國家政權問題展開的。各政黨所進行的政治活動,都同國家政權有關。同時,國家應當如何組織,社會應當如何管理,權力和利益應當如何分配,這些都是政治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此,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當今世界一個國家政局是否穩定的關鍵是政權是否穩定;說明階級鬥爭和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說明我國政權的鞏固是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條件。(可以聯絡國家組織機構及其體系)

4、國家性質和國家職能的相互關係原理

(1)原理內容:國家性質是指國家的階級性質,國家職能是指國家在階級統治與社會管理中的職責和功能。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同性質的國家,其職能也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組織經濟建設,對外進行政治、經濟等交流和合作,推行霸權主義干涉別國內政等行為,都是資產階級國家性質的體現;我國組織和領導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進行體制改革、保護環境,對外捍衛國家主權、經濟開放、進行國際政治經濟等交流和合作,都體現著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5、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原理

(1)原理內容:民主是指在一定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總是屬於統治階級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統治階級的民主就是對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同性質的國家其民主的階級性是不同的;說明資本主義議會制、選舉制、三權分立制、政黨制具有狹隘性和虛偽性,所謂“全民的”民主是根本不存在的;說明我國的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應加強民主建設。

6、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原理

(1)原理內容: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它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應用範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新型政權;說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說明為了更好地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加強國家政權的建設,加強國防建設。

7、國體和政體的相互關係原理

(1)原理內容:國體即國家性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政體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形式來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二者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對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有著重要作用。政體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