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華】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8篇

校園 閱讀(2.1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8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支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知道如何寄信最經濟 設計郵票的價值

教具學具:

各類郵票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揭示課題

1. 觀察郵票。

實物投影出示課文中的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 說一說。

(1) 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 你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

交流後,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於各種郵政業務。

3. 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新知學習,組織活動

1. 出示郵政相關的費用。

業務種類 計費

單位 資費標準/元

本埠資費 外埠資費

信函 首重100g內,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計算) 0.80 1.20

續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計算) 1.20 2.00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資訊?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 學生觀察表中資料,計算出所需郵資。

(2) 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1.20元,40 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計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3. 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隻能貼3張郵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 不超過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資費?

①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

②引導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 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認為可以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

①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隻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

(1) 先看看從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資費。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設計什麼面值的郵票?

① 自行設計。

② 與同學交流。

(3) 你見到你設計的這種面值的郵票嗎?

三、鞏固提高

小結 郵票是有益的愛好,可以擴充套件我們的視野,培養高尚的情操。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展開圖,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對具體例項的觀察,瞭解體積(容積)的意義及其常用的計量單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的觀念,會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4、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5、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以及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的觀念,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計算方法。

四、課時安排:

14課時

第1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1)

教學內容:P1、2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一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來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線、面的特

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稜,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培養學生觀察、動手的能力及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課前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具和學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教學例1

(1)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學生交流。

(2)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

長方體有幾個面?分別是哪幾個面?

每個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結果。

教師指出:因為我們最多隻能看見它的三個面,所以在畫長方體的時候一般畫三個面。

教師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立體圖,並介紹它的稜與頂點,學生和教師一起操作。

長方體有幾條稜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徵?

每個學生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認識一下,並在小組裡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及時板書。

頂點:8個

稜:12條,分三組,每組的長度相等。

面:6個,相對面的形狀完全一樣。

學生對照自己的教具再說說長方體的點、線、面的特徵。

教師進一步介紹學生認識長、寬、高並板在圖中板書。

2.完成相應的練一練

3.完成練習三的第1題

學生直接在小組裡交流。

二、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1.教學例2

(1)出示正方體的教具,問: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和幾個頂點它們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徵?

讓學生模仿例1的學習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體的特徵。

(2)交流學習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3)比較長、正方體的特徵的異同

學生根據板書,結合立體圖形,小組討論交流。

彙報討論的結果,教師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係。

2.完成相應的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

指名學生口答,集體評講。

2.完成練習一的第3題

(1)學生觀察後判斷哪個是長方體?哪個是正方體?

(2)學生直介面答。

(3)重點說說其餘的幾個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練習一的第4題

讓學生先分別指出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哪條線段,然後說

說各是多少?

四、課堂總結

五、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的第4題。

教學反思

第2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2)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一第5-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會根據所給的長方形

的特徵判斷它們能否組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立體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難點:認識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圖。

課前準備:剪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談話: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誰能對著模型再來介紹一下?

指名說說,全班交流補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學們說的這些,長方體和正方體還有什麼特徵呢,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進行學習。

出示正方體紙盒:

你能夠沿著這個正方體的稜把這個正方體紙盒剪開嗎?

要求:剪的時候要沿著稜剪,並且各個面要互相聯在一起。

學生嘗試操作。

小組裡交流。

(2)這個長方體紙盒你也能夠沿著稜把它剪開嗎?

學生獨立操作。

看看長方體的展開圖,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觀察交流。

追問:你能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嗎?

(3)完成練一練第1題

標註完後引導學生具體說說思考的過程。

(4)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再動手操作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6題

學生小組交流,獨立操作驗證。

2.完成練習一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學有餘力時可完成思考題

啟發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需要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大小有什麼聯絡?

讓學生通過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規律。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你認為今天學習的內容什麼是重點?

五、作業

1.練習一第5、8、9題。

2.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紙盒。

教學反思

第3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1)

教學內容:P6例4、“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理解表面積的含義,能正確計算6個面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長方體教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談話:前兩節課我們探索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個面之際有什麼關係?他們可以分為幾組?正方體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訴你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你能算出做這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硬紙板嗎?

追問:做這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硬紙板,與這個長方體各個面有什麼關係?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交流中明確:只要算出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就可以了。

(2)啟發:請你藉助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模型思考,根據長方體的特徵,可以怎樣計算這六個面的面積之和?

(3)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彙報,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4)比較小結:這兩種方法都反映了長方體的什麼特徵?你認為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時,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要根據長寬高正確找出3組面中相關的長和寬)

(5)提出要求:用這兩種方法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都是可以的,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結果。

2.探究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談話:根據長方體的特徵,我們解決了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的問題,如果紙盒是正方形的你還會解決同樣的問題嗎?

(2)學生獨立嘗試解答。

(3)組織交流反饋,提醒學生根據正方體的特徵進行思考。

3.揭示表面積的含義

我們剛才在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紙板的問題時,都算出了它們6個面的面積之和,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三、應用拓展

1.做“練一練”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列式和題中的直觀圖具體說明思考的過程。

2.做練習二第1題

讓學生看圖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說說每個面的長和寬,並核對相應的面積計算是否正確。

3.做練習二第2題

讓學生獨立依次完成兩個問題,適當提醒學生運用第(1)題的結果來解答第(2)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怎樣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有什麼聯絡?

五、作業

練習二第3、4題。

教學反思

第4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2)

教學內容:P7例5和“練一練”,練習二第5-10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學會運用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求物體的4

個或5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增強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根據所求問題的具體特點選擇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所求問題的具體特點選擇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長方體教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誰能說說什麼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指名回答。

提問: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正方體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讀題。

啟發思考:要求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實際上就是求什麼?可以怎樣計算呢?

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想法,並選擇一種想法算出結果。

集體交流訂正。

2.出示練一練

讀題後啟發學生思考:

這兩個紙盒各用多少平方釐米紙板是那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5題

直接在書上填寫。完成後集體核對。

2.完成練習二第6題

學生自己讀題。

啟發思考:解答這個問題是求那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根據給出的條件,這幾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學生先在小組裡交流,然後獨立解答。

3.完成練習二第8題

先畫出昆蟲箱的示意圖。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需要木板和紗網各多少平方釐米分別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哪幾個面?

4.完成練習二第9題

引導學生觀察教室,說說如果要給教室進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積?再結合題目進行解答。

學生列式,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覺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些什麼?

五、作業

練習二第5、7題

思考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同桌交流。

教學反思

第5課時:體積和體積單位(1)

教學內容:P10-11例6、例7,“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過程,體會物體是佔有空間

的,而且佔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能直觀比較物體體積或容器容積的大小。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觀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課前準備:直尺,木條。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6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物體是佔有空間的。

教師按書中過程操作。問:為什麼會剩一些水?引導學生認識到桃子佔有一定的空間。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體呢?再實驗。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物體是佔有空間的。

2.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邊操作邊講述:一個裡邊放荔枝,一個裡邊放桃。想一想:哪個裡面放的水會多些?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想一想,兩個杯裡都裝了物體,為什麼倒進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學生交流。

小結:物體不僅佔有空間,而且佔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體積的含義

出示3個大小不同的水果,問:哪個佔的空間大?把它們放在同樣大的杯中,再倒滿水,哪個杯裡水佔的空間大?

學生獨立思考後讓同組的同學交流。

通過剛才的三次活動,你有什麼感受?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揭示體積的含義,並讓學生舉例。

二、教學例7

1.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子,拿出書盒裡的書,問:你能看出哪個盒子裡的書的體積大一些嗎?

教師講述容積的含義,並問:這兩個盒子,哪個的容積大,為什麼?

2.完成“試一試”。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鞏固提高

1.完成“練一練”第1、2題.

先做第1題:直接判斷,並讓學生從體積、容積的含義上說明原因。再做第2題,讓學生從容積的含義上進行解釋。

2.完成練習三第1-4題

四、全課小結: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

教學反思

第6課時:體積和體積單位(2)

教學內容:P12-13例8和“練一練”,練習三第5-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際大

小的表象,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2.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觀察、思考、探究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大小的觀念。

課前準備:稜長1釐米和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稜長1分米和1釐米的正方體容器各一個,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個,學生每人準備6個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談話: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和容積,誰能說一說什麼是體積,什麼是容積?

指名說說,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你能說說什麼是它們的體積嗎?

指名回答。

觀察這兩個圖形,你知道他們哪個的體積大嗎?

學生猜測。

當學生有爭議時,引導:

想一想,我們學習平面圖形時,是怎樣比較的?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突出:可以想把它們分割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再進行比較。

小結: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同樣大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我們已經知道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你能根據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體積單位嗎?

根據學生髮言,逐次板書:常用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隨板書出示相應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認識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請同學們取出自己帶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觀察它們的形狀、大小,量一量它們的稜長各是多少。

板書: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麼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認識立方米.

先讓學生根據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個怎樣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師用稜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3)說明:升和毫升也是體積單位。不過它是用來計量液體的體積的。

直觀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於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於1毫升。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

同桌互相說一說,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三第6題

指名說說三個圖形分別表示什麼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3.完成練習三第7題

學生自己數一數,集體交流。

4.成練習三第8、9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三第10題。

學生觀察,根據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這些木塊擺放的情況,瑞得出體積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

練習三第5題和思考題

教學反思

第7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1)

教學內容:P16-17例9、例10,“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在數學活動中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

計算它們的體積,並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課前準備:學生每人準備30個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可分割的長方體模型,問:你能告訴大家它的體積是多少?

說說是怎樣想的。

教師分割演示後設疑,並揭示課題。

二、操作探究,發現規律

1.出示例9,要求學生四人一組,用準備好的正方體搭出四個不同的長方體,並編號。

2.讓學生觀察並交流。

(1)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用了幾個小正方體,怎樣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體的個數?

(3)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3.在小組裡根據拼搭的長方體的資料填表。

長/釐米

寬/釐米

高/釐米

正方體的個數

體積/立方厘米

長方體1

長方體2

長方體3

長方體4

根據表格,引導分析,發現規律。

拼搭出的長方體的體積跟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4.引導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三、再次探索,驗證猜想。

1.出示例10,讓學生擺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並提問: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數一數,看看一共用多少個正方體。

3.課件演示。

4.如果讓你擺一個長5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的長方體,你能說出要用多少個小正方體嗎?

四、引導概括,得出公式

1.你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如何求長方體的體積。

交流得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板書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啟發引導

正方體是長方體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讓學生嘗試,再交流得出,並閱讀26的說明。

五、應用拓展,鞏固練習

1.做“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交流時先說說公式,再說說是怎樣列式的。

做“練一練”第1題。

先觀察,後獨立計算。

2.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選擇幾個式子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練習四第1題

學生獨立解決後由學生逐一評講。

六、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2、3題。

教學反思

第8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2)

教學內容:P18例11和“練一練”,練習四第4-8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溝通正方體和長方體體積公式,並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

得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一公式,會用次公式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通過學習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應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統一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統一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1)長5米、寬4米、高4米

(2)稜長5釐米

2.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它是如何推匯出來的?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呢?

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通用的體積計算公式

1.出示例11長方體和正方體圖,對照公式,問:這裡的長×寬和稜長×稜長分別求的是什麼?

你能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嗎?怎樣求它們的底面積?

2.小組討論;如果已知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能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嗎?怎樣求?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如果已知正方體的底面積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體的體積呢?怎樣求?教師板書完整。並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先計算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第2題,問:這道題的條件是什麼?利用哪個公式來計算體積?

學生各自計算,指名板演,共同評議。

三、鞏固提高

1.做練習四第5題

學生分析後獨立計算,集體評講。

2.做練習四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然後全班交流。

3.做練習四第7題

讀題理解題意,用方程獨立解答,交流訂正。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練習四第4、8題。

教學反思

第9課時:體積單位間的進率(1)

教學內容:P19例12和“練一練”,練習四第9-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

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會正確運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

2.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記憶並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

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稜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掛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你能猜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2

(1)掛圖出示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稜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

(2)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3)用圖中給出的資料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後在班內交流。

(4)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5)誰來說一說:為什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於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3.小結:你能說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4.你能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解釋為什麼1升=1000毫升呢?

三、鞏固深化

1.出示練一練的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

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2.出示練習四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班內交流。

出示練習四第10-12題

學生獨立完成,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3.出示練習四第13題。

學生讀題,思考:兩個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麼?也就是兩個長方體的什麼?獨立完成,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4題

教學反思

第10課時: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2)

教學內容:P21-22練習四第15-19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掌握體積及容積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會正確運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

2.提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

教學難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稜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掛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複習

1.我們已經學過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我們已經學過的容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3.容積和體積單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二、課堂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15題。

讓學生先分別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再讓學生分別算出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

集體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16、17題。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紙板”就是求什麼?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麼?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分析後逐題解答。

3.做練習四的第18題

求第1個問題就是求它的什麼?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麼?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條”就是求它的什麼?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再分析的基礎上逐題解答。

三、本節課總結

四、課堂作業

做練習四的第19題。

五、指導解答思考題。

讀題後討論:“表面積比原來增加56平方釐米”是哪部分的面積?這部分面積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嘗試解答。

六、閱讀“你知道嗎”內容。

教學反思

第11課時:整理與練習(1)

教學內容:P23“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熟練進行體積和容積單位間的換算,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及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

解決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梳理,進一步完善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知結構。

教學難點: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梳理,進一步完善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知結構。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整理

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哪些特徵?有什麼聯絡?

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分別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和容積的單位有哪些?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解決有關表面積的實際問題要注意什麼?

你是怎樣發現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正方體體積公式和她有什麼聯絡?

學生逐題分小組討論,並在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

二、練習與應用

1.做練習與應用的第1題

先判斷是什麼立體圖形,並說說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估計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最大,再計算它們的體積。驗證自己的判斷。

分別計算它們的表面積。

2.做練習與應用的第2題

讀題,仔細觀察,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兩次的讀數分別是多少?這能說明什麼?增加的實際上是什麼體積?

3.做練習與應用的第3題

讓學生先說說名數互化的方法,再觀察每題是把什麼名數改寫成什麼名數。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4.做一個長8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至少需要鐵絲多少釐米?(接頭忽略不計)。如果做一個稜長6釐米的正方體呢?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評講。

5.用一根長48釐米的鐵絲做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個長5釐米,寬4釐米的長方體,高應該是多少?

學生自己解答,求高時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結

三、課堂練習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釐米長的.鐵絲做一個正方體框架,框架的稜長是多少?所有

的面貼上紙,要貼多大的面積?所佔的空間是多大?

四、課堂作業

“練習與應用”第4-6題。

教學反思

第12課時:整理與練習(2)

教學內容:P24-25“練習與應用”第7-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及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求表面積和體積的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練習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我們來說說它們的實際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時要用到這些知識?下面這幾道題中哪些知識的應用?

1.做練習與應用的第7題

(1)學生讀題,討論:這兩個問題分別求的什麼?

(2)學生回答後獨立計算。

集體評講。

2.做練習與應用的第8題

(1)學生讀題,獲取題中已知資訊。

(2)說說問題實際上是求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評價。

3.補充練習

(1)一個無蓋的正方體硬紙盒,稜長4.5釐米,做這個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硬紙板?它的容積是多少?

(2)一個長方體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做這個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如果每升油2.5元,這桶汽油價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計)

(3)把一個稜長60釐米的正方體鋼材,鍛造成橫截面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長方體鋼材,鍛成的長方體鋼材長多少米?

以上各題,學生讀題後各自練習,集體評講。

4.完成思考題

先讓學生思考: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三面塗色?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二面塗色?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一面塗色?

然後再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去數一數,算一算。

二、課堂練習小結

三、課堂作業

做練習與應用的第9、10題

教學反思

第13課時:整理與練習(3)

教學內容:P25“探索與實踐”第11-13題。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中再次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和稜的特點。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3.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過程中的表現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教學重點: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教學難點: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第11題

可以先出示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觀察它的特徵

引導學生思考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時,應該怎樣選料。

做好後組織相應的展示和交流,讓學生介紹自己選料時的思考過程

二、練習與應用第12題

出示學生在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計算和交流。

三、評價與反思

先讓學生閱讀表中的評價專案,然後回憶學習每部分內容時的表現,對自己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的表現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四、作業

練習與應用第13題及思考題。

教學反思

第14課時:表面塗色的正方體

教學內容:P26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積累由特殊到一般尋找數學規律的數學經驗。

2.進一步培養用分類計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教學重點:找出小正方體塗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規律。

教學難點:一面、兩面、三面塗色小正方體個數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規律。

課前準備:27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談話:課前,我們通過魔方認識了三面塗色、兩面塗色、一面塗色的相關情況,誰能說說在魔方中三面塗色、兩面塗色、一面塗色的部件分別處在魔方的什麼位置?能不能通過旋轉把魔方中三面塗色的部分移到兩面塗色或只有一面塗色的位置?

看來三面塗色、兩面塗色、一面塗色的位置是確定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跟表面塗色有關的正方體的計數問題。

板書:分類計數。

課件出示問題:

把一個表面都塗上顏色的正方體木塊,切成64塊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

(1)三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2)兩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3)一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二、探究正方體中表面塗色的小正方體

(一)稜長為4的正方體

提問:三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麼位置上的小正方體才會是三面塗色的?(課件顯示)閉上眼睛想一想三面塗色的小正方體在什麼位置。

提問:兩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麼位置?(課件顯示)

這個資料可以通過怎樣的計算獲得?

提問:一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麼位置?(課件顯示)這個資料該通過怎樣的計算獲得?

追問:六面都沒有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體處在什麼位置?它的個數該如何計算?

引導:將大正方體剝去“表皮”,剩下的是什麼樣子?

指出:六面都沒有塗色的小正方體在大正方體的中間。

兩種演算法:64—8—24—24=8(個),2×2X2=8(個)。

操作教具,驗證學生的發現:

(1)將處在頂層的4個頂點上的4個小正方體從教具中取下,讓學生見證“三面塗色”。

(2)將處在非底層的8條稜上的16個小正方體取下,讓學生明確計算方法、見證“兩面塗色”。同時追問:還有的兩面塗色的小正方體在哪裡?

(3)取出其中一面塗色的小正廳體,讓學生明確計算方法,見證“一面塗色”。(4)呈現“六面都沒有塗色”的小正方體(由8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稜長為2的正方體)。

(5)將最底層的小正方體按類歸位,驗證計數的結果及計算方法。

要求:將正方體的稜長各種正方體的個數及計算方法填在活動記錄表。

引導:計算所需的資料與原正方體的稜長有什麼關係?

(二)稜長為3的正方體

學生自主完成,將探究結果填在活動記錄表。完成後指名彙報交流。

(三)稜長分別為5、6的正方體

學生自主完成,將探究結果填在活動記錄表,並在小組內交流。

投影呈現學生的活動記錄結果,通過課件呈現實物加以驗證。引導學生初步發現正方體表面塗色問題的一般規律。

(四)稜長為a的正方體

提問:如果稜長為n,三面塗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個?兩面塗色、一面塗色和六面都沒有塗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分別怎樣表示?

(五)延伸思考

課件出示問題:將一個長7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木塊表面塗色後,切成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木塊,三面塗色、兩面塗色和一面塗色的木塊各有幾個?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一、童話激趣,引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是什麼?(板書:小數點)今天,我把這位客人請進了課堂,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動畫)在輕快的音樂中,草原上跳出三個數字並排列成:256。這時小數點跳出來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數點。”接著小數點跳到5和6的中間(25.6),再跳到2和5的中間(2.56),小數點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點搬家。”

師:(板書課題:小數點搬家)哦,原來小數點要搬家了。看了課題你有什麼想法嗎?

生:小數點為什麼要搬家?它怎麼搬家的?……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一)觀看動畫:

1.(動畫)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顧客真不少。小數點說我去玩一玩。顧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電話:小數點快快回家。小數點接到電話急忙回家。它隨便找個位置就跳了上去。(¥4.00)過了一會兒,小數點覺得很奇怪“沒有顧客?為什麼會這樣呢?”小數點想了想,說:“我要搬搬家!”於是小數點搬到了4的前面(¥0.40)這時就有一些動物來快餐店了。小數點很開心,想著“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數點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極了。小數點開心極了,想著“我真是個天才!”

(二)分析探討,找出規律

師:小數點向哪邊搬家的?山羊快餐店從一個客人都沒有,到現在生意比以前更興隆。這是為什麼呢?

(生說)

師:那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小數點回來後,快餐價格的具體變化。

這些變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在組內討論:

1.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

2.小數點移動後這個數發生了什麼變化?

3.小組彙報 。

彙報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老師小結歸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來了這麼多客人,山羊真開心呀,可月底一算,虧本了。熱心的小數點知道自己闖禍了,趕緊往右搬,這時,快餐價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讓學生先思考,然後在小組中交流,最後填書本上40頁的試一試 )。

試一試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

師:誰來說說小數點向右搬家的變化?為什麼後面寫著省略號?你能再填一句嗎?

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小數點右移,原來的數就會擴大(板書:右移 擴大),小數點左移,原來的數就會縮小(板書:(左移縮小)。

三、實踐應用

小數點這樣跳來跳去,嚴重的影響了山羊的生意,我們能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嗎?(結合生活實際,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四、綜合應用

通過剛才小數點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數點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規律,小數點真是個神奇的小傢伙,我們在學習中應如何應用它呢?

1、下面的數與0.285比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那麼這個擴大__倍;如果這個數要擴大到原來的100 倍,這個小數的小數點應向___移動___ 位。

3、小山羊要去進貨,途中要經過一條小河,你能幫它過河嗎?

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神奇的小數點”或“小數點的自述”說一說

六、教學反思

1、創設快餐店的情境,為新知識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臺。

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猜測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如:當學生觀察發現四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移動時,相鄰兩個數是10倍關係,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得樂意繼續探索下去。

3、給學生提供討論、合作、交流的平臺。如:學生獲取了小數點向左移動時會引起小數縮小的變化規律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索出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4、搭建了學生聯想的舞臺,開放性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放飛,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小數點位置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認識,又使學生的思維獲得了提高。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生活實物及相應圖片的欣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陶冶情操,滲透美育。

2。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能力及空間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知對稱對稱軸等概念,並能識別對稱圖形,會畫對稱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對稱圖形、尺子等。

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圓、剪刀、尺子、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小故事,大家想不想聽?

電腦演示:一個炎熱的下午,一隻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這時,飛來了一隻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地說:小蝴蝶,你繞著我飛來飛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卻笑嘻嘻地說:你怎麼連一家人都不認識了!我是來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問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們怎麼會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圖形王國裡,咱們可是一家的,咱們這一家子還有好多好多成員呢。走,我帶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飛過了田野,飛過了小河,飛到了小樹的葉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樹葉也和咱們一家嗎?小蝴蝶說:對!在圖形王國裡,樹葉也和咱們一家。

師:蝴蝶為什麼說在圖形王國裡他們是一家的?請各組討論討論。

(小組彙報)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每個圖形左邊和右邊的形狀一樣、大小一樣、條紋一樣、圖案也一樣。如果把左邊和右邊對摺,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師: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

(板書:對稱)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觀感知

師:對稱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鏡等,這些東西都是對稱的。

師:老師還用長方形的紙剪出了一些圖形(板貼:飛機、烏龜、小魚),他們是不是對稱的?用長方形的紙剪出這些對稱圖形後,剩下的.圖案是不是對稱的?

(二)動手操作

師:這些對稱圖形漂亮嗎?你們能不能像老師一樣也用長方形的紙剪出一個對稱圖形?

師:先請每組的幾個同學商量商量,用長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剪出一個對稱圖形?(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後,教師板書:折、畫、剪。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課題:

6,7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能找出6,7乘法口訣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

2、能記住6,7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3、讓學生初步體驗6,7乘法口訣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會用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正確求積。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背誦1~5的乘法口訣。

2、摘蘋果遊戲(利用電子白板畫蘋果樹和乘法題)

二、激趣引入

(課件演示,紅紅到書店買檯曆,並與售貨員對話)

售貨員:每本臺歷6元。

師:你看到了什麼數學資訊?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怎樣解決?

學生的回答適時解決,當學生出現66時

師問:這個有口訣計算嗎?(沒有)該怎麼計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問:用什麼方法計算更快呢?(乘法口訣)

師:我們發現有口訣計算起來真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編出6,7的乘法口訣吧!

揭示課題並板書:6,7的乘法口訣。

二、探究新知

1、教學6的乘法口訣

教師:一本臺歷6元,要求4本臺歷多少元,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會列乘法算式嗎?

學生:64=24

教師:能根據乘法算式編一句口訣嗎?

學生:四六二十四。

教師:5本臺歷多少元?算式怎樣列?口訣怎樣編?6本呢?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裡。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後同桌互相檢查,再請學生在全班展示,集體訂正。

教師:同學們真不簡單,自己編出了6的乘法口訣。那麼每句口訣的意思你都知道嗎?

學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個6得數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學7的乘法口訣

教師:你又看到什麼數學資訊?想提什麼數學問題?

仿照6的乘法口訣編寫方法編出7的乘法口訣。

教師:小朋友,你們能自己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裡。同桌互相檢查,互相幫助,集體訂正。

教師:你是怎樣想出77的得數的?

學生:剛才我們學習6的乘法口訣時已經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數。

教師:你是怎樣編出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的? 讀一讀,背一背。翻開書31頁,將7的口訣補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遊戲:對口令(課堂活動第1題)

(1)老師對全班

(2)同桌對

(3)師說全班搶答

2、擺小棒(課堂活動第2題)

教師在展臺上用6根小棒擺1個六邊形?,告訴學生這個圖形叫六邊形。

教師:擺1個六邊形用幾根小棒?(6根)

教師:那麼擺兩個六邊形要幾根?擺3個呢?擺擺看。

學生擺後彙報。

教師:如果不用擺,那你知道擺7個六邊形要幾根小棒嗎?

學生:我知道,要42根。因為1個六邊形要6根小棒,擺7個六邊形就是7個6,六七四十二。

教師:怎樣列式?用哪句口訣計算的?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67=4276=42口訣:六七四十二

四、運用拓展

1、練習九第1題口算

2、看口訣寫算式

五、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嗎?

引導學生小結,回答略。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能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法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培養學生猜想與驗證、觀察與概括的能力。

4、讓學生經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收穫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投影片、練習紙

三案設計:

學案

一、自學質疑

[探究任務一] 比例的意義

1、投影出示幾組比,讓學生寫出各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案

一、回顧舊知、孕伏新知: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的許多知識,說說你已經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識?

(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嗎?

2、 師板書題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評析:開門見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漸進,為新課做好準備。因為這些題目還要用到,所以不惜費時板書——有效的呈現方式]

二、絲絲入扣,深挖比例的意義

(一)認識意義

1、 指名口答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寫上比值。

師問:你們有什麼發現嗎?(三組比值相等,一組不等)

2、是啊,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4:5=20:25

師:最後一組能用等號連線嗎?為什麼?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板書:比例)

[評析:通過口算求比值,不經意間學生就有了發現,有三組式子比值相等,一組不等,如行雲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像這樣做好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

3、同學們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內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義,學比例有什麼用?比例有什麼特點……)

4、那好,我們就先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到底什麼是比例呢?觀察黑板上這些式子,你能說出什麼叫比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點板書:兩個比 比值相等)

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板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學生議一議,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5、質疑:有三個比,他們的比值相等,能組成比例嗎?

[評析: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比例,學生都能說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在總結得出概念之後,教師沒有嘎然而止,而是繼續引導學生議一議,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認識比例,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內涵的'理解。讓學生像一個數學家一樣真正經歷知識探索和形成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練習

1、投影出示例1,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完成練習紙第1題。

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

(1)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2)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的比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評析:這兩道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環節,一學生對於“為什麼”設計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也不失時機予以評價,不但使該生興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學生投來豔羨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剛才我們先寫出了比,然後再寫出了比例,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引導學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4、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板書出示: 4 : 5

前項 後項

(2)板書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4/5=20/25

[評析:由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5、小結、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大家有興趣嗎?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投影出示:

你能運用3、5、10、6這四個數,組成幾個等式嗎?(等號兩邊各兩個數)

2、 獨立思考,並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學生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據學生回答,師相機引導並板書: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導發現規律

(1)還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嗎?(沒有,交換因數的位置還是一樣)

乘法算式只能寫一個,比例卻寫了這麼多,這些比例一樣嗎?(不一樣,因為比值各不相同)

(2)那麼,這些比例式中,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仔細觀察,你能發現比例的性質或規律嗎?

(3)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評析:“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不同的學生寫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會有多少之別,這裡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都變成有用的教學資源。考慮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會有困難,教師作了適當的引導,通過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橫向聯絡,讓學生在變中尋不變,從而探究出性質。]

4、驗證猜想:

師: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還必須驗證。

(1)請看黑板上這幾個比例的內項的積與外項的積是不是相等?(學生進行驗證,紛紛表示內項積等於外項積)

(2)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師巡視指導。

師:有一位同學也寫了一個比例,他認為這個比例的內項積與外項積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麼原因?

板書:1/2 ∶1/8 = 2∶ 8

眾生沉思片刻,紛紛發現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這兩個比不能組成比例。

師:看來剛才發現的規律前要加一個條件——在比例裡(板書),這個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評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叉相乘。

6、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及時總結評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而且可以讓他們感受創造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尤其是教師的評價:科學家也是這樣研究問題的!更給了學生無上的榮耀!]

四、反饋提升

完成練習紙2、3、4

附練習紙:2、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並說說判斷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讓學生明確可以通過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兩個途徑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判斷下面哪一個比能與 1/5:4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裡填上合適的數。

①1.5:3=( ):4

12:( )=( ):5

[評析:習題的安排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第4題中第②題屬於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的“變”與“不變”的美妙與統一。]

五、課後留白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人高1.5米,影長2米;樹高3米,影長4米。

(1)人高和影長的比是( )

樹高和影長的比是( )

(2)人高和樹高的比是( )

人影長和樹影長的比是( )

你有什麼發現?

為什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兩個不同物體高度與其影長的比可以組成比例?請大家課後查詢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數學服務於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檢驗數學學習的成色!“帶著問題離開教室”是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完美的課堂,缺憾不失為一種美!]

六、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最後的機會仍然給學生,學生通過清晰的板書總結的很到位)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

2、用豎式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兩步式題,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觀察、比較、分析能力,養成認真審題、書寫工整和格式規範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能正確的使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你會填嗎?

1、筆算加減法時相同數位要(),從()算起。

2、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退()。

你會算嗎?

60-24-16= 18+27+39=

先讓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再讓學生列豎式計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學例3。

出示主題圖。

師:看校門口開來了一輛大巴車,仔細看,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瞭解資訊,小組交流。

讓學生說:有人下車,下車25人,有人上車,上車28人。

師:我們乘坐公交車要遵守乘車規定,有秩序的先下車再上車。車上原來有67人,根據上下車人數的變化,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嗎?

讓學生把圖意連起來說一句話:車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來28人,現在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道題該如何計算?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看誰的解決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學。

生:理解題意、獨立解答。

小組交流、彙報板演。在練習本上寫連寫豎式。

比一比,看那種演算法更合理、科學。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口述:這道題都有什麼運算子號?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讓學生說)

討論:用豎式怎樣計算?這道題可以不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在一起寫?這道題有沒有簡便寫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明確因為被減數和減數不能交換位置,所以這道題不能交換位置計算。

學生動筆在小黑板上寫算式,教師在下面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幾種情況,可出示正確的做法。再出示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由學生判斷有沒有錯,錯在哪裡。

拓展思維

這道題還有沒有其它做法?

2、教學例4。

先說明和例3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和運算順序。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名說說計算過程。

提問:這道題豎式有沒有簡便寫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6題,第5題。

師:哪位同學說說你的計算方法?

2、完成練習五第5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練習五第6題。觀察瞭解資訊,和同桌交流發現。獨立思考並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及時的練習,使學生鞏固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又學會了什麼?計算加減混合運算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教師引導梳理。

生:認真思考,自由發言,談自己的體會。

小結:加減混合的筆算試題,在筆算的過程中,把兩個豎式寫成一個豎式比較簡便。計算的過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計算速度。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不退位和不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在運用三位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準備】

人民幣、情景圖、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螢幕出示:星期天媽媽帶了340元,(出示人民幣圖)帶雯雯來到商場,哇!商場的東西可真多,(出示圖片)普通計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請幫雯雯算一算:買1臺計算器後,還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學生自主嘗試計算。

2.展示交流。

教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1:我從300元裡拿掉100元,再從40元裡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臺操作或螢幕演示這個過程)

學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用3個百減1個百還剩2個百,4個十減2個十還剩2個十,2個百與2個十合起來是220。

學生3:可在計數器上撥珠。(上臺演示)

教師:你們的方法都非常清楚,還有別的'方法嗎?

學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後用豎式寫出來,像這樣:340-120220把對齊的數相減,0-0=0,4-2=2,3-1=2,最後就等於220元。

教師:對,將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你能夠將兩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用到三位數減法中,你很會學習。

教師:大家用各種方法算出買這種計算器後還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一下這個結果是不是合理嗎?

學生1:因為把120看作100,300多減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師:如果媽媽買“文曲星”,買後剩下多少元呢?

學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為把235看作200,300多減去200,還剩下100多。

學生2:也可以這樣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還剩下100多元了。

學生3:我是這樣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計算器貴100多元,剛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師: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學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後剩下105元。

教師:大家都用豎式算一算吧。(學生嘗試計算)

教師:有什麼問題嗎?在計算時,這道題與上一道題有什麼區別?

學生1:我發現個位上是0-5,不夠減,怎麼辦呢?

學生2:可以用兩位數減法的方法來做,不夠減就從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後還剩105元。

教師:這樣看來,做三位數減法與做兩位數減法有很多相似之處,那誰來說說做三位數減法時要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1:相同數位要對齊。

學生2: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學生3:哪一位退了1後要記住少1。教師:對呀,怎樣記住從十位上已經退了“1”呢?

學生:我把它記在心裡。

學生:我在退了“1”的頭上記個小點“·”就不會忘記了。

學生:我在退了“1”的4的頭上記個小“√”,也不會忘了。……

(3)教師:如果媽媽還想買“商務通”520元,(出示圖片)夠嗎?還差多少元呢?(學生嘗試計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夠減,又怎麼辦?

彙報並強化: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三、鞏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師:看看錶中告訴了我們哪些資訊。

學生1:知道了女生人數是448人,還有總人數是876人。

學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師: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師:大家都計算出來了,怎麼知道我們算對了呢?

學生1:和估算結果對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結果也是400多,說明計算是正確的。

學生2:估算不夠精確,我們可以通過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算。

學生3:我們還可以用男生人數加上女生人數,看得數與總數是否相符。

教師: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們都用加法驗算一下,看自己算對了沒有。

四、綜合練習

1.59頁“試一試”

2.第59頁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