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精華】數學教學心得體會彙編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4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心得體會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數學教學心得體會彙編8篇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1

現在我們的教材可謂一個‘新’字,在每章每節中編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讀一讀,其獨具匠心。其宗旨是設法使學生感到有趣,學方法、學內容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的方面: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 好習慣。這不僅僅是在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上的學習,甚至是課後的練習鞏固。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又特別是後進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後。

一、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主動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和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個體具有完全相異的個性品質,諸如目的、興趣、能力等等。我們應在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並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實現基本學習目標的同時,獲得進一步發展、提高的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教學活動,完成教師交給的特殊的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出新問題、探索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起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由於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所以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十分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1. 精心創設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 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身品嚐到學習的樂趣,才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學生才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在愉悅中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3. 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學生保持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

變式教學是在不同層次、不同情形和不同背景下,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是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徵和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絡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變式教學,可使一題多用和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並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而能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4、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習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是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儘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遊戲中、實踐中學到知識。例如:教學“軸對稱”這一節課時,書本上定義為:某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摺後,兩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則稱這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圖形。定義很抽象、難懂。課本開頭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師在教學舉例時,可以張開雙手,掌心面向學生,一邊將雙手合攏一邊問道:你們看老師的雙手成軸對稱嗎?以實際例子更形象展示,學生易懂。還可以讓學生動手親自剪紙、操作,使他們身臨其境。再舉舉生活中的例項,這樣把枯燥的內容就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為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絡、溝通,而忽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絡、溝通,忽視發揮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式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鬆和民主的活動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為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為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共同發展。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活動中,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覆推敲的問題佈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習。教師不僅要指導組內交往,而且要引導組際交流;不僅要交流學習結果,而且要重視交流學習方法。

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要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使每個人都能為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除了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之外,還要不斷地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敢於發表不同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四、培養創新能力,把數學開放題帶進課堂

未來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具有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數學開放題指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解題策略多樣化的問題。由於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題不同的特點,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有其特定功能。數學開放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積極參與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之真正學會“數學式”思維。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探索和創造新知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習方法、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最高目標,也是時代發展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我們應根據時代的需要,大力推進中學數學課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練好教學基本功,積極進行數學開放題的教學探索,為最終提高數學教學水平而努力。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數學很好玩,數學很漂亮,在數學家眼中,數學就像一位戀人……

數學家大會上,一位位數學大師用洋溢著激情的字眼描繪數學。但數學真的那麼美嗎?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他們感受不到數學的魅力。

現在,中國小裡多數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花的力氣不少,但成績並不好,數學成了學習的負擔。著名數學家、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院長楊樂認為,這其中有教材內容過多過繁的原因;有教師水平不齊整,教得不夠活的原因;更有現行考試模式的影響,因為數學是主科,總歸要考,考試指揮棒的牽制力是很大的。

“我們的數學教育必須改革!”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一位教授參與制定了新的中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他認為:“數學並不枯燥,是我們把它教枯燥了。不能再讓孩子學得那麼痛苦,要把數學的美麗還給他們。”

這幾年,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的金牌總數常常高居榜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數學“奧賽”第一大國。有人認為,中國的數學“新苗”正在成長,意味著中國的數學研究前景大有希望。但也有人擔心,為競賽而刻意進行的強化訓練,實際上和讓孩子喜愛並且研究數學背道而馳。不光多數中國小生不愛學數學,不少大學生對數學也沒興趣,甚至連理工科大學生也往往忽略數學學習。前來參加數學大會的著名數學家、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在哈佛大學曾碰到一件令他十分驚訝的事情。有一天,幾個從清華大學來這裡念工程學的學生找到丘成桐,求教幾何方面的問題,問如何把影象運動表示出來。丘成桐感到很奇怪,這不是微分幾何方面的古典問題嗎,原本是在讀本科時就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他說:“希望即使是學工程的學生也要多花點時間在純數學上,打破門戶之見。”無論對於傳統的工科、理科,還是資訊、經濟、管理等新興學科,甚至於人文學科的學習來說,數學方法都是必要的基礎和工具。楊樂教授說,研究生的培養、高層次人才所特別需要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基礎。中國青年報報道說,北京師範大學劉兼教授透露,目前我國中國小數學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推進。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擬定。新標準對目前“繁”、“難”的數學內容適當做了刪減,並要求教材編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此外,大學的數學教育改革也正引起關注和討論。我國的大學數學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而且數學課程的設定也不靈活。南開大學數學系定光桂認為,對於非數學專業學生的數學教育,必須以數學的應用和應用數學為主要教學內容。同時,要開設多門供不同專業學生選修的課程。即使對於數學專業的學生,也不要將課程規定得太死,除了必修的數學基礎課外,大量開設一些數學選修課,讓學生們得以獨立自由地發展,發揮他們的創造性。

肩負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版式新穎、圖文並茂的中學數學實驗教材(下文簡稱新教材)終於在20xx年走進了中學課堂。在理論、體系、形式和內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轉變,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與舊之間總會產生摩擦與碰撞,新教材在帶來新理念、新思維的同時,給中學課堂也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廣大教師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領會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達到完美統一,在蓬勃發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在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應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地探討和研究。

一、深刻領會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實驗版新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授數學知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探究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要立足學生終生髮展以及參與未來競爭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實驗、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進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過渡到熟練地駕馭新教材,才能變挑戰為機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物件的一種力求認識和探索的傾向。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全神貫注地、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因此,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並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柘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對培養學習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幫助。如,在七年級數學第一章節中加入了“豐富的圖形世界”,從學生能看到見摸得著的實際物體出發,開闢了國中數學的一片新天地,一改舊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數”,避開了數學的難點,使中國小知識的過渡變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學生對中學數學的畏難心理,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優勢所在。在教學過程,作為課程的執行者,我們應該對此加以強化,要善於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挖掘絢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數學美,給學生美好的精神享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總之,我們應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多種途徑不斷激發學生數學的興趣。讓大家感受到數學中充滿了美,數學也是一門生動活潑的科目,以取得列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3

10月17日,我河東區教研室在湯頭街道中心國小舉行“數學送教下鄉”活動。觀摩了三位優秀數學教師採用不同學段、不同風格但同樣精彩的課堂教學。第一節是邵珠浩老師的《田忌賽馬—策略》,第二節是王佩佩老師的《圓的認識》,會後,第三節是劉玉娜老師的《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各位老師通過自己的課堂實踐,給予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啟迪。一天的學習讓我近距離感受著他們獨特的教學魅力,耳聞目睹他們在課堂上的精彩演繹,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重視營造愉快課堂。在觀摩中,充分感受到三位老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每位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教師課堂體現了: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自主探究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現在課堂中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下面就從一下幾點談談本人這幾節課感受最為深刻的地方。

一、紮實的基本功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積累經驗。

二、課前準備過程很有特點,每位教師採取不同的方式創設情境教學,這樣不會讓學生一開始上課就覺得很緊張,而且還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吸引到課堂中來,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學習的最佳狀態。

三、教學課件製作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無論從課題材料的蒐集上還是從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引人入勝,而且大多數都引用了視訊型的檔案,既形象又生動,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

四、練習設計基礎實效,新課過後的練習要及時鞏固基礎。只有及時鞏固才能更好的使學生牢記掌握所學知識。

五、討論交流的主體是學生。合作交流是數學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前聽課觀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師生的對話,老師對學生彙報進行彙總或評價訂正。重結果,輕學生思維的碰撞和交流。

六、上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課堂評價及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在這聽的這幾節課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對學生的來回答做出積極的評價,尤其凌燕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老師親切和藹的教態、抑揚頓挫的語調、給孩子們積極向上的鼓勵使得整節課都充滿著活力。

雖然只有三節課,但老師們帶給我的精神大餐,卻讓我享用不盡,使我有如入馨香之室,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會總結經驗,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們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與結構、思維方式與方法、數學思想與觀念。而這些應該在每堂課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因而,我們的每一堂課就必須都實現有效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可謂是如魚得水,但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學生,教育學生,學生仍然不是課堂的主人。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認真聽數學”為“動手運算元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第二,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著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3、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課改以來,廣大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學習只流於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並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並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

4、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個體作用,又發揮群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探尋不同的演算法,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到底應該如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1、為學生創設演算法多樣化的機會。

給學生提供的學習內容應該是能夠緊密聯絡他們生活實際,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現象或問題。而且這些現象與問題中含有數學價值,學生能從中發現客觀規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教科書在編寫時作了許多努力,教師的任務是把教科書中的學習材料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學生感不感興趣、想不想學習、願不願探究;二是學生有沒有回憶起相關的舊知識和已有的經驗與方法;三是學生是不是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法與打算。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5×25×8要求用簡便方法計算,學生的方法很多,(1)先算 5×25=125再算125×8=1000(2)把8拆成2×4,先算5×2=10、25×4=100,再算10×100=1000(3)先算25×8=200再算200×5=1000(4)先算5×8=40再算40×25=1000這樣的題目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演算法多樣化創造了機會。

2、為學生提供演算法多樣化的平臺。

不同的演算法展示了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面對問題,教師應該不是告訴他們可以(應該)怎樣算,而是應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理解所學的知識,掌握正確的演算法,而且提高了自己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促進自身的整體發展。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自己的獨特的想法,我們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試一試,用自己的策略去嘗試解決。教師只要注意:一是留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保障每一名學生都有獨立探索的機會;二是鼓勵學生勇於克服困難,盡力尋找問題的答案;三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是及時給予合理化的建議。

3、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升演算法多樣化的品位。

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為交流創造條件,他們既有交流的願望,也有交流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全體學生都參與交流,交流的組織形式應是靈活多樣的。同桌學生之間或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頻率高、機會多、參與面廣,可以在此基礎上再組織班集體的交流,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傾聽別人的想法,有利於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從中受到啟發,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

4、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昇華演算法多樣化的內涵。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找到的解決方法只要是正確的,就都是好方法,要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些方法是學生的創造,是他們的學習成果,其中既包含著數學知識,還包含了寶貴的精神和態度。

教師應“允許學生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如果把學生自已喜歡的演算法看做“基本演算法”的話,每個人心中的基本方法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階段,基本方法也在發生變化。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自已選擇“基本演算法”,並應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是強調個體的“基本演算法”並非到此為止,還需引導探索、“多中選優”。

總之,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它打破了原來的教學模式(教師教給方法,學生嘗試,練習鞏固提高),使數學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使每個學生“學到自己需要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達到演算法最優化。在演算法多樣化到演算法最優化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解題的方法,更在演算法多樣的過程中彰顯了自己的個性,在數學上獲得了不同的發展。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新的課程標準已將基本的MIM(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數學的基礎知識來要求,搞好MIM的研究與教學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MIM,由於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大量的人為編造的以致脫離實際的所謂應用題”和“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而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和價值,學生也許學到了不少具體的數學知識,但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領悟到其內在的本質,只有知識的“軀體”而無思想的“靈魂”,談何“素養”? 那麼,究竟如何通過MIM的滲透與應用來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層次上的數學教育呢?

我的體會有三:

一、要重視數學思想史的介紹。

教學中要儘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MIM功能,使學生學習到數學家們探索和研究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感受到MIM的巨大價值。如國小階段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圓周率的推導、素數理論的建立……,國中階段無理方程、高次方程的解法、變數與函式的概念、正n邊形和圓的關係等等、等等……

二、要倡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未來的數課程將力求形成“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現代數學觀念和MIM。“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為引導學生學習某個問題,必須精心設計出關於教學內容的問題系列,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性的思維活動,設定的問題,要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分析並解決。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成功地學到知識,而且學到統攝知識的MIM,從中讓他們發現數學真理的奧妙和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重點突出基本的MIM的介紹和滲透。

我有幸教過八年的國中和近三年的國小,較詳細地瞭解義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深感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滲透以下幾種型別的MIM:

(1)巨集觀型的MIM

如抽象概括、化歸、數學模型、數形結合、方程與函式、歸納猜想等;

(2)邏輯型的MIM

如分類、類比、完全歸納、反證法、演繹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MIM

如換元法、配方法、待定係數法等。 據我的統計,義務教階段數學教材中MIM頻數分佈排列前六位的是:數學模型、演繹、抽象概括、化歸、特殊化和歸納猜想。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數學教學和教學檢測中,我僅對以上六種MIM中的演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對其它方法的重視則不夠。事實上,另外五種巨集觀型和邏輯型的MIM不僅在數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其它學科甚至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適用性,也是將現實世界數學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我們在保持重技巧型數學方法訓練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巨集觀型和邏輯型MIM的教學,這也是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向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

總之,我們進行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我們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決不能單一地就知識而教知識,而應把一個個處於遊離狀態的知識點(塊)通過MIM滲透歸類到相應知識結構的網路裡,唯有此,學生才抓住了數學的內在本質,才有了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的動力工具!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7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逐漸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充滿著求知慾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在教學中的具體案例,談一點體會。

新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臺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半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臺站不著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考慮: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豔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遊戲中的數學,學學玩玩,玩玩學學的24點計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數學,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資訊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臺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臺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

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

如在教日曆中的方程時,學生每人準備一張日曆表,然後教師提出問題,小彬在假期中外出旅遊一週,這一週各天日期之和是84,問小彬幾號回家?問題一出,學生們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這時課堂熱鬧非凡,討論的場面不言而喻,然後觀察學生準備好的日曆,找日曆中規律,豎列中的數字關係,橫列中的數字關係,緊接著玩日曆中的數學遊戲,學生情緒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說,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但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針對現在農村學生,閱讀課外的讀物還不是很多,若看到一些資料無法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教師在上課時儘量做到讓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髮表意見,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同學之間少指責,使他們不再沉默。

新教材的優點很多,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於哪些調皮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放鬆。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作為新教師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還有待探索和研究。

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

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範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8

教學情境的創設既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又是國小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它不僅能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資訊和依據。通過這次的學習、研究、實踐、交流,使我認識到了情境創設在國小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 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 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

2、創設情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係。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按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髮展水平為基礎,安排教學過程。

3、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 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 儘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 既有適當的難度, 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 要運用到實踐中去。

4、情境的內容和形式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低年級學生對聲音、動作更有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猜謎語、做遊戲、編兒歌、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儘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總之, 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還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環境做出相應的設計和改變。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有效課堂、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