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西周的興亡七年級歷史知識點

校園 閱讀(3W)

一、 夏朝的興衰

西周的興亡七年級歷史知識點

1、禹傳啟,"家天下"

建議教師先複習提問:什麼是禪讓制?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在氏族公社後期隨著階級的出現,原始社會走到了盡頭,階級社會出現了。"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也被"天下為家"的王位世襲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2、夏朝的建立

建議教師先給學生講以下史實:在堯和舜在位時,都是在選定接班人後,就開始讓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鍛鍊他的能力,二是培養他在群眾中的威信,所以堯死後舜能順利接班、舜死後禹能順利接班。

3、夏朝的生產

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同時出示一些有關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朝除糧食生產外,手工業生產已能製造青銅酒器和兵器,還能製造雕飾美觀的玉器和陶器。

4、夏桀的暴政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夏桀殘暴統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新增一些)並看《夏桀把人當作坐椅》圖,使學生理解為什麼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商湯滅夏

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夏亡商興的原因。主觀即個人品德、對政事的態度,客觀即人心向背,夏桀與商湯有何不同.從而教會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

2、盤庚遷殷

商朝統治的穩定和發展。指導學生使用 "商統治範圍示意圖"。

首先指導學生識別圖示代表都城的標誌;

教師再提問為什麼商朝又成為殷朝。學生肯定會回答因為盤庚遷殷後,商朝穩定下來,所以商朝又成為殷朝;

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提問:遷殷後商朝的情況如何?學生根據教材會回答:統治區域不斷擴大,成為世界上的大國。教師總結學生髮言,並告訴學生一個道理:穩定是發展的前提。

3、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暴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 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領導者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資訊,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

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 :

①商紂王的暴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

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

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三、西周的分封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

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

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

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四、 國人和西周滅亡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暴政,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教學小結

夏、商、週三代,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把中國文化的許多重要內容的來源歸諸於三代,三代的許多故事千古傳頌,通過夏、商、週三代的更替,我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通過三代社會制度的變革,我們瞭解到夏、商、週三代是我們國家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國家制度日趨健全和完備!

教學反思: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