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

校園 閱讀(1.85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紀錄片家園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1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搖籃,是母親。人類的歷史只有20萬年,地球卻已經存在了差不多40億年。對於地球來說,人類不過是剎那的閃現,可是這個剎那,卻在20萬年間幾乎耗盡了地球40億年的積累。

我們對我們的家園瞭解多少?她的壯美,她的富饒,她的生命我們看到了多少。《家園》以這樣一種深情而緩慢的姿態,講地球母親的身世現境一一道來,只有你親自去觀看,否則難以體會其中承載的厚重的情誼和思考,感動於震撼。

從古細菌到藍藻,原始的地球開始被慢慢淨化,氧氣開始充沛。從植物到動物,生命的多樣性開始顯現,地球開始熱鬧而富有生機。海洋、溼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態環境的多樣承載了其千姿百態的生命奇蹟。我們對它們的瞭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許多新的物種被發現,而比起極其豐富的地球生命資源來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關聯的"。一切都是聯絡的,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說過了。維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類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20萬年,早期也遵循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但是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漸漸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犧牲家園,換取利益。進入近代,尤其20世紀以來,石油,機械,電力相繼被發現,這一百年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爆炸增長,對地球資源的依賴前所未有,這100年的開採和破壞,比過去的總和還多。100年,幾乎就耗盡了地球前40億年豐富的積累。

"越來越快"。這是影片裡不斷重複的一句話,迪拜、中國、紐約、洛杉磯……這些國家或者城市,成了人類發展的最好代表。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迪拜這個荒涼之地,卻成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頂峰,無數的摩天大樓,無數的人造島嶼,人對自然的遠離與對自然的依賴都空前的加劇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斷取代文明間的差異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將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空前的拉開了。為了滿足人口的增長和利益的需求,對資源的開採和自然的破壞空前的加劇、加深。深圳40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大都市,許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幾十年間從幾十萬增加到幾千萬。膨脹的人類世界,導致了各種變相和扭曲的發展模式。貧窮的國家砍光了樹木出口來換錢,結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無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連出海的獨木舟都沒有了木材可以製作。無數國家就這樣衰敗下去了。那些繁榮的幻影還能支援多久?我們都不知道。"要悲觀已經太遲了"。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對於災難即使提前知道也難以採取行動,滯後性太大,不是懶惰就是推脫,結局就是誰也沒有做什麼。氣候的問題各國吵了幾十年,最近更加洶湧,但是吵歸吵,實質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來。

20%的人消耗了80%的資源。

全球每年軍費開支總額超過了對落後國家援助總額的12倍。

每天有5000萬人死於飲用水汙染,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源。

接近10億人面臨饑荒。

全球50%的穀物被用於製造動物飼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這些穀物作為食物,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

冰蓋減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漁場已經枯竭和減產。

……

雖然,導演最後依然從世界看到了諸多的希望,並且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美好的期望與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確實是在人類自己腳下了。

整部電影,通篇都是我們已經知道但是卻被忽視的真相,對於環境的嚴峻和惡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這種滯後的惰性,確實很多時候讓大家選擇性忽視和遺忘了這一切。帶有了某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覺。導演就是要打破這種迷夢,整部電影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都是陳酒,但是,這個被忽視的陳酒,卻散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呂克貝鬆,這個法國當今電影的怪傑。曾經以《碧海藍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帶著對地球這份沉甸甸的愛與悲傷,再次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藝術和努力,喚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許多鏡頭都是高空俯拍,許多景緻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奪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卻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征服上的。許多窒息的美麗背後,就是許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個純淨的鹽島,美若如此,卻是死海日漸死去的象徵。無數生物滅亡的命運,換來了人類的繁榮和生機。我們欣賞它們,卻忽視了它們背後的慘烈。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守護。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2

看了這部《家園》,感覺或許只有兩個字能夠形容:震撼!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透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說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歎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巨集大的悲憫心的結晶。據說,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準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能夠想象,片中那一個個精美的鏡頭,那一句句雋永的解說,都是他和他的團隊心血的結晶。他坦言,'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新鮮,沒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類瞭解的',而問題只在於,'我們明白一切,但我們不去正視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行動,我們僅有10年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並且我們也不明白最後是不是能成功,但我們務必這麼做,也務必在這一切之前讓大家明白,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為這部片子確立的核心理念便是:'當我們耗盡自然遺產之後,務必應對的是什麼?'當然,《家園》展示的遠不止是貝特朗那法國人式的澎湃激情。出於可信度的思考,為《家園》撰寫的所有評論,由20xx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AlGore)和美國著名的環保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閱讀、審定。環保專家們為貝特朗帶給了詳細的最新資料。因此,有評論說,《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當然,大千世界,無異不有。即使應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地球的溫度肇因於它繞行太陽的軌道規模及形狀、地軸偏向軌道的角度、放射性衰變及地殼下深埋的重力熱(很深奧哦!),人類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說,很少有人會因為一件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而犧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當然,更有人論證說,正是人的慾望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讓人放下、哪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誠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溫室效應'的諸多因素中,人類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對這一現象的探究還剛剛開始,結論自然不可能準確。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地球正在越來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種影響正在顯現。應對這一變化,作為地球村最有職責的公民——人類就應做點什麼,而不能旁觀,更不應繼續造孽。這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也是《家園》再次大聲疾呼的核心觀點。

同樣,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於追求生活質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雖則荒謬,卻因其強大的實利價值而為眾多世人固守。其實,即便是眼下人們的生活質量亦已飽受環境汙染之苦。人們正在承受各種各樣古怪疾病的折磨,這並不以富裕與貧困為界線。何況,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活著。即使只為自己的後人思考,也不就應因為自己的所謂生活質量而讓後人們承受那汙穢的水質、汙濁的空氣,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氣候移民'人們恢復理性,以頭腦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時候了!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個性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說:'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期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讚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下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透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到達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透過替代、再生、迴圈、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就應早點行動,多點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