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讓審美之味充盈國小美術鑑賞課堂指導

校園 閱讀(2.14W)

當前國小美術鑑賞教學頻繁出現審美味道淡薄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美術作品知識本位嚴重以及審美的感性思維沉淪兩個方面,在這種異化的教學狀態下,很多美術教師將美術鑑賞課上成了語文課、歷史課,單純地向學生傳遞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流派、風格、形式與主題等,忽略了審美體驗才是學生欣賞審美物件的目的。本文從審美動機激發、審美經驗積累以及深化視覺形象感知、理解等途徑出發,為國小美術鑑賞學習活動尋求審美之味。

讓審美之味充盈國小美術鑑賞課堂指導

  一、誘發動機,以營造課堂氣氛為主題

動機是人們一切行為活動的原因,也是人類區別於萬物的鮮明標識之一。合適的動機能夠促進個體根據心理所指向的統一目標,激發強大的內在心理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學習任務更快、更好完成。雖然審美是個體對具體形象的直覺反應,但前提是個體對審美物件存在關照動機和興趣,所以,動機的激發、興趣的培養是促進個體審美自覺,提升個體審美水準的核心途徑之一。因此,對注意力品質和自控能力較差的國小生來講,要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審美潛能和審美情趣,首先必須通過營造各種活躍、有趣的課堂情境,如活動情境、表演情境、問題情境、探究情境等等,並適時滲透各種激勵手段,不僅吸引學生進行審美活動的注意力,而且這種自由寬鬆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在創造中進行完整、充實的審美體驗。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中常見的“風”時,如果教師讓學生在教室裡對幾幅簡單的畫作進行漫無邊際的遐想,或者乾脆將每一幅畫的基本知識和審美價值拋給學生,學生的鑑賞學習將會因為失去生機與活力而陷入停滯狀態。如果讓學生以“大自然的探索者”身份深入實踐和探索,親身瞭解“風”的基本知識,體驗“風”帶來的基本感受,便能幫助學生激發審美熱情,讓學生的美學情感得到充分湧流。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到操場上尋找風的蹤跡”的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親身感受、找尋風帶來的美感。結果,有的學生仔細凝視風在樹木、草叢、沙場裡走過的痕跡,及時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有的學生就地取材,拿下胸前的紅領巾,有時隨風奔跑追隨風的足跡,有時靜靜凝神感受風從指間劃過的感覺,其中的美感喜不勝收,而且學生與操場和風勾勒出一幅絕美的畫卷;有的學生乾脆站在草叢之中,伸開雙臂,昂首挺胸,閉目凝神,讓風在耳邊和臉龐隨意輕撫,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又如,教師可以以“風”為主題,讓學生自由組隊,選一個喜歡的角度進行調查探究,讓學生在通透了解“風”後進行審美判斷,作出審美取向,如有的小組選取“不同風帶來的.藝術效果”這個角度進行研究,學生們通過了解微風、冷風、暖風、颶風、春風等造成的藝術效果,對微風、暖風表現出了獨到的審美意向。

  二、積累經驗,以關注文化生活為核心

審美是感知、想象、情感以及理解等因素統合的結果,直觀感受性是審美的核心屬性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個體的審美判斷能力以及審美情趣與生俱來,事實上,直觀的感受是審美主體在片刻之間建立的審美客體與自我心意中的形象美體之間的聯絡,而形象美體的形成以及這種聯絡的建立就要求審美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經驗,如審美物件的現實存在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對審美物件的選擇判斷性等,所以,國小美術鑑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還必須重視學生審美經驗的獲取和積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審美的本質內涵,但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和絕對性,其實,美對於個體而言,就猶如一張白板,需要個體根據先天稟賦,在後天的文化生活情境中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慢慢習得,也才能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因此,國小美術鑑賞教學應當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文化生活情境中,從形成背景、結構特徵、功能價值、美學原理等維度關照和欣賞審美物件,不斷積累美術鑑賞和評價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從而幫助國小生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獲得審美快感和體驗。

  三、善於觀察,以增強感知能力為旨歸

審美在本質上也是審美主體的一種意識活動,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主觀反應和感知對映,不同的個體對同一審美物件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是不同的,甚至相同的個體在不同時空,對同一審美物件的審美結果不盡相同,正是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這可能緣於審美角度或方式的差異,也可能與主體的審美能力、水平或審美判斷有關,但可以確認的是,這種差異性本質上是不同主體感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觀察、感知、想象和情感是審美的四大構成要素,沒有觀察和感知的審美過程是一種“偽審美”,所以,國小美術鑑賞教學除了創設各種有利情境誘發學生審美動機,以及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審美經驗,還必須教會學生學會如何運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自然景觀、美術作品以及各種美術現象進行觀察和欣賞,強化學生對審美物件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自覺和審美水平。

例如,在學習《看花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自己喜歡的花燈,向同伴和老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為什麼喜歡自己帶來的花燈,結果,學生不僅要從所帶花燈的來源、製作過程、顏色、形狀、功能等維度向大家介紹其中的美感,還會將自己參加燈會時的親身感受和快樂場景滲入其中,看似向同伴講解得栩栩如生,其實講解者才是獲得審美體驗和審美快感的主角,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盡情地分享審美經驗,又能親身體驗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同伴的花燈帶來的審美盛宴。

總之,審美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和手段,它不僅是個體的一種基本生命活動,也是個體主客觀統一的意識活動,如同人的推理思維,也需要不斷培養和引導才能逐漸形成,所以,國小美術鑑賞教學應當通過各種途徑或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品位,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評價各種視覺形象,並在這個審美體驗過程中促進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