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

校園 閱讀(2.99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1

祥林嫂已然已經受不住這個以外得沉重打擊,她當時就說“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徹底摧毀,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祥林嫂,終於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淵。

而然,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祥林嫂這一連串悲慘的遭遇,而在於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當成幸福。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魯迅用這一支飽蘸了滿腔悲憤的筆,入目三分地描寫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國民的愚昧和當時如鐵屋子般的黑暗。

魯迅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讓我震撼,而他筆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國救民的情緒,深深眷戀祖國,卻又憎恨病態社會現實的情感,更是讓我掩卷沉思,感慨萬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讀冰心,你可以在昏黃的燈下,捧一杯香茗,細細品讀;讀周作人,你可以靠在床頭,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饒有興味地翻開;而讀魯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讓靈魂經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禮!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2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援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3

在昨晚才知道,今晚是南方的小年夜。難怪早上天還沒亮,外面就響起了鞭炮聲。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祝福的最佳時機。不禁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心中不免有點徒悲。祥林嫂,正是以這樣一個不尷不尬的生存狀態,出現在他的小說裡。與其說是小說成就了她——這樣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不如說是現實毀滅了她!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殘酷的故事從來都最引人注目,殘酷的故事經常都會發生,所以,欣賞殘酷的人們還可以繼續欣賞下去。

再讀《祝福》心情更是百感交集。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但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只是,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只是這樣的天氣,外面下著冬雨,罷了,還是躺著被窩裡,靜靜聆聽嘀嗒嘀嗒。

《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魯迅的文很難懂。我深有此感。時隔很久再看一遍,便會有新的感觸。比如國中的課文《藤野先生》,直到現在,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深沉而又飽滿的哀傷,又不知,這是不是魯迅先生的全部情感。

我是喜歡魯迅的,瘦削的臉型像是雕版畫,稜角分明卻又剛勁有力,很少有圓滑的曲線。我認為,魯迅是現代作家中帥的,或許也是因為我比較喜歡他的字吧,眉頭深鎖處,仿似他永遠都不會被世人讀懂的內心,暗暗諷刺著,我只是一個膜拜者。 看一下時間,夜已深。得和周公見面了。就此打住。

祝福讀後感4篇 《祝福》讀後感4

近日,讀了魯迅《彷徨》中的《祝福》一文,對魯迅的文章又增添了幾分認識。

《祝福》寫了“我”回家過年時,聽說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鄉人,初來魯鎮時活潑開朗、勤勞樸實,深受大家喜愛。但她喪夫後被逼再婚,而後來的丈夫和孩子卻都因意外喪生,她淪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後,自閉起來,最終不得不自了終生,期盼著下地獄與家人重逢。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讀後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圖,便是要通過祥林嫂的一生來批判禁錮人的封建思想。縱觀祥林嫂的悲慘一生,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喪夫後,受封建思想中婦女要“守節”,不能再嫁的影響下,不肯再婚,甚至尋死;後來,被逼再嫁後,在別人的眼裡她已“失節”,於是人們便不停嘲笑她,歧視她,給她帶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儘管嘗試挽回名譽,卻寄希望於神靈,向廟裡捐門檻以求擺脫“罪名”,但這終究是無用的;最後,走投無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殺,以求在地獄中與家人能重逢。仔細想來,這導致其悲慘遭遇的竟幾乎全部源於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它讓人不能呼吸,不給人活路。人們認識到了這思想的罪惡後,便會摒棄它,從而動搖封建統治根基,推動社會進步。

隨著閱讀深入,我們發現,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似乎並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難察覺這些悲劇都是由封建思想導致的。即便思考到這也就足夠了,在這類文章的影響下,久而久之,他便對封建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便會毫不猶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見,鬥爭不能只靠衝動和熱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今天,我們在讚歎魯迅的文筆和構思時,更應該感謝他,是他為黑暗的中國帶來第一縷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