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幸福了嗎》讀後感

校園 閱讀(2.42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幸福了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幸福了嗎》讀後感

《幸福了嗎》讀後感1

選擇這一本書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IBMT回來感覺自己的表達能力真是弱,必須得補補,要找一本書讓自己提升。但還沒想好要哪一本書。二是我一直以來喜歡一個主持人——撒貝林,有一天天百度視訊顯示撒貝林被各名嘴陶侃他。所以帶著好奇去看了金鷹頒獎典禮,看到主持人的妙語連珠,機智幽默我很是羨慕。而白巖鬆是主持人,他的很多fans手中都拿著他寫的《痛並快樂著》。我怕這本書就像我以前看的哪些書,表面有趣實則無趣。於是在網上搜白巖鬆的書,看到了《幸福了嗎?》,坦白說我喜歡這個題目,有關於幸福。於是就買了。

這本書是我繼《因為痛,所以叫青春》之後看的,雖沒有那本書那麼多強烈的感受。但是對我的影響還是有的,就想寫寫些讀後感。

這本書是白巖鬆一生的回憶錄,從小到大、到中年、到現在(20xx年)。其中有他對一些事件的看法與見解。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對大學聯考制度的看法。中國13億人口,要選出人才,必然要通過考試製度,這種制度雖然殘酷,但不得不施行。而他確實這個制度的受益者,因為大學聯考才使得他離開他那偏遠的家鄉去到大城市。於是乎,我在想,那麼考研也是,所以這也或多或少堅定了我考研的選擇。二是他回憶道他去央視主持,首要任務有兩個:一是不用形容詞;二是不要叫別人老師。正如他所說“新聞人講實話,不需形容詞。”而不說老師確實成長的一大步,現在就如我們到外面見到大的都不知道叫什麼,於是都叫成老師。“老師”一次已經被我們叫了將近20年了,改掉其實也簡單。換一個名稱看著沒什麼影響,其實那代表著從學校進入了社會,從青年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一直在想,那些公司裡的人交流起來感覺怎麼都和我們不一樣呢,他們那職場用語有什麼不一樣呢?一些細節的差別註定了職場與學校的區別,從呆了將近20年的校園離開,去一個陌生的環境,起初是不適應的。就像我僅有的兩次面試,我是有一種面試官是老師的感覺,這樣就將我和麵試官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繼而就有緊張與不安。面試不是考試,沒有成績,但卻比成績重要多了,那是對一個人的肯定。

其實這本書中提到幸福的次數並不多,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白巖鬆的幸福,家庭和睦的幸福,跟蹤新聞的幸福,與朋友的幸福等等。當朋友們看到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問我:你幸福嗎?我毫不猶豫回答:我不幸福。是的,我並不幸福,兩年的時間沒有將我與夢想的距離拉近,反而扯遠了。我不幸福,因為逝去的不在回來。

所以,我整裝待發,我要拉近我與幸福的距離!

《幸福了嗎》讀後感2

暑假中侄子拿回一本《幸福了嗎》的書,因為作者是白巖鬆,我喜歡的央視主持人,我喜歡他的正直、聰慧、儒雅的形象,再加上我和他是同一個年代的人,出生在六十年代,受教育在八十年代,很多時代感還是很一致的,因此我很有興趣的讀完《幸福了嗎》這本書的。這本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白巖鬆的人生經歷來展開的,以此點出種種幸福。

幸福是什麼?書上並沒有直接說出來,這個問題很多專家學者也討論過,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經常問我自己我幸福了嗎?我覺得幸福應該是心靈深處微妙的感受,是一個人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是嗎,幸福只是靠你自己來感覺,感覺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點點幸福,在年幻的時候新有一件漂亮的衣裳那種滿足是幸福,在大學聯考題名時成功的喜悅也是幸福,在年青時美好愛情的甜蜜和等待也是幸福,在初為人母那種溫馨也是幸福,在為人師學生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幸福,在走過幾十年風雨中,有快樂、有幸福也有困惑和痛苦,也許這就是人生。

《幸福了嗎》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還是白巖鬆說到的老師,白巖鬆是幸運的,我記的他的家人親人很多是教師,在學校中學習中總是得到教師的鼓勵,我也是教師,也深有體會,在我的一生中也有兩位教師對我影響很大,一位是我國小的揚老師,一位是我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師不僅是教育我們學業,而且是不斷的鼓勵我們前進。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也希望兒子能碰上一兩位受他尊敬受他崇拜的老師,這段時間他總是和我說起他的英語老師怎麼會鼓動同學,我心裡想也和他說兒子也許你的英語老師對你的影響會很大,教你知識是一方面,作用就大的還是不斷的鼓勵推動你的進步。

今天,我也是一名教師,我幸福了嗎?會有學生會為我感到幸福嗎?我也在思考。教師本身就是個奉獻的職業,如果你老是拿自己和其他高薪職業做比較,肯定會覺得很累、很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倦怠感。教師要多想想和學生在一起的快樂,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漸漸地你的心境便會豁然開朗了。所謂幸福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不同於物質的東西。作為一種個體化的感覺,幸福感應該是植根於自身的一種心理感受。如果我們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可以享受課堂帶來的親切感,感知學生目光中的求知慾,體會童心未泯的快樂;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可以感受學生成長的光榮感,體驗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昇華。

《幸福了嗎》讀後感3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看書了,於是想找本書,重溫高中語文自習課上看閒書的那種安定與淡然。選擇《幸福了嗎》是因為很喜歡它的序,是JH最先給我看的,後來FJ又提起,兩個好朋友的青睞讓我最終決定讀一讀。

本以為整本書會是以說教為主,闡明白巖鬆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但是看完才發現,真正說教的文字很少。全書主要以白巖鬆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視角,回顧了中國和世界的一些要事,比如舟曲泥石流、08奧運、汶川地震、禽流感、SARS、9.11等一系列新聞熱點事件。在回憶中講述著自己的成長,央視的成長、中國的成長。雖然他寫的一些事情我瞭解一些,甚至經歷過,但是記憶已經很淡了。透過他的視角再回首時,感覺自己像個旁觀者,只有淺淺的哀傷、感動或興奮。

最喜歡這本書後面的部分,他講到了自己的童年、中學和大學的日子。很難想象他這樣一個嚴肅、中正的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居然“竊書”,被人抓住還自報家門叫“常振錚”(當時廣播學院院長的名字);偷換同學乘車月票上的照片逃公交車票;在宿舍裡廢寢忘食的看金庸古龍;半夜在學校衛生間藉著燈光打麻將......讀著讀著,感覺那時的他彷彿是另外一個人。不過,靜下來想想,在青春年少的歲月,誰沒有做幾件瘋狂的事情呢?也許,沒有瘋狂過的青春不叫青春。

看著別人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忍不住也回頭看看自己的走過的路程,竟也有一首歌可以相伴——《一直很安靜》,配著阿桑那沙啞的歌喉,倒也挺合拍。豔羨麼?遺憾麼?沮喪麼?應該有吧,但是幸福是別人的,自己的幸福還得自己去爭取。在這本書中,對於幸福,沒有一個確切的回答。但我想也用不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會給自己一個答案。我的幸福很簡單,也很難。因為我擁有的東西已經很多,比如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還不錯、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雖然不小了但偶爾還會做做夢等,但是我要的東西更多,比如一直平安健康、家庭一直和睦、家人一直平安健康、一直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對我一直很好、以後還有機會得到老師的指導、到了跑不動的年紀還夢想一路小跑等等。看看,加上一個“時間”,很多平常的東西就不再平常了吧?

現在擁有的東西,以後不一定會擁有,現在沒有的東西,以後可能會擁有。小時候貪吃,爸媽老說我“吃著碗裡看著鍋裡”。但我覺得,對於幸福,就該好好享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爭取可以多撈一點。但是不要老看著別人碗裡的就是了,別人的“大魚大肉”未必適合自己的胃口,自己的“粗茶淡飯”也許來的更長久。

《幸福了嗎》讀後感4

或許是因為最近亞馬遜及噹噹等商鋪的競爭愈加的激烈,導致圖書的折扣越來越大,讓久未買書的我為了這折扣興奮了一把,於是藉機將大量的圖書蒐羅一番納入囊中。

我無心將所有的書目講解一遍那樣便成了讀書筆記,這樣做的人不少,我自認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今天只想談談其中讓我最快讀完卻印象不減的《幸福了嗎》來自白巖鬆。

說起白巖鬆,對於常年不看電視的我其實僅是一個名字,沒有任何的畫面感。記得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來自於20xx年的《痛並快樂著》,雖然不曾讀過卻記得當年同學們紛紛說央視的主持人壓力太大得了憂鬱症於是寫了這麼一本書,一抒胸中的不快。直到後來才明白這是鬧了個“張冠李戴”的笑話,卻也只是當成了笑話,並沒有認真到非要去看一看不可。

在作者自己的'後續中說《幸福了嗎》是作者對於自己的一個十年約定,也算是對過去十年的一個總結與交待。讀了之後我並不能較之前他的語言是否更加犀利、視角更加獨特做出一個判斷,也不曾出現過再去重讀過去的衝動。十年物是人非,人總是在成長,十年後的他給了今天的我感動與方向。十年前的那份是屬於十年前的我,只是年少的自己並不懂得,一本好書、一句鼓勵能夠如此的振奮人心,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道路。

他說在一次母校的演講中他站在講臺上,當時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學生向他提問說“白老師,今天你站在第一排而我在最後一排,我要怎樣才能到達您的位置?”他回答:“在我的眼中你現在才是第一排,你有無數的方式到達我這裡,可我再也找不到一條路到達你那,應該是我羨慕你啊?”每每當有人問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時,這必定是我要先重複的段落,以至於我幾乎將它爛熟於心了。我試著想象聽到這段話的如果是我會如何的熱淚盈眶,如何的感動於心,更不用說對於當事人來說這是種怎樣的鼓勵。對於剛剛邁開人生一步的年輕人是多麼的需要這樣的鼓勵。

他在前言中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中說有一群人在匆忙的趕路(暫且不去計較那些是哪個國家的人吧),忽然有一個人停了下來,其他的人都奇怪的問發生了什麼。停下來的人說:我走的太快,把靈魂落在了後面,停下來等等它。故事的最後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是中國人,至少不是今時今日的中國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多少人還會談論靈魂,那是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但是問題的根源在哪呢?在今天若是不能滿足物質的需求,又有多少人還有勇氣去談理想呢?

書主要通過他在生活中的見聞展開,也列舉了很多對他產生影響的人和事,儘管我不能全部苟同。但耐人尋味的話語在書中我還是可以摘出很多的,它們不能感動所有的人,只是讓不斷摸索前行的我們適時的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我們的方向是否始終如一,我們的目標是否依然清晰。

《幸福了嗎》讀後感5

完完整整的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面朝著太陽,心中想:有陽光的地方就是有幸福的地方。白巖鬆,一個優秀的央視主持人,在對以前生命反思的時候寫了這本書,書中的形式是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中國近幾年發生的事情,題材有輝煌的,有悲傷的,有尚待發展的……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親切的母親的形象。母親是一個飽受了災難,但是現在仍然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在發展著。以一個騰飛的形象展現在全球的面前,她現在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是我們國人的驕傲,在一個現象的背後,白巖鬆都是以他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高度在反思著,他能讓我們靜靜的思考看起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已經被我們忽視了,麻木了的事情,讓我們重新對這種事情進行著思考,我細化他書中的暢所欲言,喜歡他們這些新聞人背後的故事。在他的書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欣賞著他,佩服著他,從他的身上,從他的文字中我學會了對事情不同角度的思考,學會了對一件事情進行反面思考的方式,從書中我也學到了要慢慢的建立自己的話語權的能力,建立自己獨立看問題的能力。人進入40,按照古語來說應該是四十不惑。可是在白巖鬆看來,他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反而是困惑更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畢竟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敢闖、敢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是人到四十後彷彿又是一個高峰,什麼事情好像也看明白了,想問題、辦事情更加成熟,也更加睿智了,他的第一本書是《痛並快樂著》,我在閱讀完《幸福了嗎?》後,有幸拜讀了這本三十歲寫成的書,因為是讀書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再加上作者十年來的閱歷又增長不少,我個人認為這一本寫的非常好,而且也包含一部分上一本的內容,使整本書看起來更加完整,作者自己鮮活的人生經歷就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書中還附有白巖鬆在耶魯大學的演講,講得也是很精彩,妙語連珠,風趣幽默,推薦大家看看,在網上也可以找到的。三十歲寫了本書,42歲又出了自己的第二本書,證明作者的人生經歷還是很豐富的,十年就能再出一本書。記得有個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能夠寫一本自傳,這一生過得也就算充實了。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寫一本自傳,不必出版,與自己的親人好友共同欣賞也就很滿意了!你需要預定麼?一本書可以帶給我很多東西,多讀書,讀好書。

《幸福了嗎》讀後感6

週末陪兒子去書店,走著看著,目光被幾個醒目的藍色的字型給鎖定住了,字型下方的照片是熟知的“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順手拿起這本《幸福了嗎?》,一頁一頁的翻看著,結果欲罷不能,找個合適的位置看了起來,等兒子來叫我時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看看手中這本書才看了十幾頁,真的有些捨不得,索性買了下來,回家接著看。被白巖鬆的犀利的文字、流暢的語言、直白的話語、坦誠的面對、幽默風趣的句式而吸引了,兩天的功夫大致看了一遍,讓我感受到了作為媒體人、電視人、名人的不容易、辛苦、壓抑、緊張、責任…….我們總是羨慕名人、總是羨慕有錢人、羨慕比自己強的人,其實任何人的背後都有著酸甜苦辣,有著自己的不易,只有自己才知道要付出多少,光鮮的背後有多少淚水與苦澀。一個人活著,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指數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其中有這樣的幾句話讓我反覆的思量了好久:“幸福在哪裡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覺得到的。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域。”“錢和權,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連。“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多麼的直白,多麼的現實。是呀,我們奢求的太多太多,又怎能讓自己平靜心安呢,怎麼能感到幸福了呢!文章中有這樣一個事例: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停下來的人一笑:走的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是呀----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的背後又丟失了什麼呢!我們總是埋怨歲月的無情,生活的無趣,我們是否應該有好的心態,不管怎樣都能直白的面對呢?“歲月是不會按常理出牌的。”

所以,對與一些不公平的、看不慣的人事不要再牢騷滿腹了,做好自己吧!要學會等待、學會放棄、學會自我調節,放鬆心態。有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管當初的期待與願望是否成為現實,但過去的終究過去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每天還要面對新的生活,一個新的起點又在你的面前,我們又要去面對,苦於難我們都要忍受,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希望。用這樣的幾句話結束吧:有一天清晨,沐浴後的釋迦牟尼對著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詫異:“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的,為何您親自敬拜?”釋迦牟尼輕輕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是呀,“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擁有了一切,才是幸福的,不是嗎?

《幸福了嗎》讀後感7

第一次看到《你幸福了嗎》這本書時,就是被這個書名深深地吸引住了。

《你幸福了嗎》是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鬆推出的一部新書,作者從一名名不見經傳的記者到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和評論員,用自己二十餘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述說了處在社會變革中的人們內心的變化和無奈,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內心卻變得日漸浮躁,幸福感隨之減弱,甚至讓我們有點措手不及。你幸福了嗎?當白巖鬆這樣問我們的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或者說在問和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人們那個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我幸福了嗎?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百年來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域。”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有了底線,或者說底線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又在哪裡?”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者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複雜的時代。說到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墜落,一邊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

一個個鮮明的事實和疑問在白巖鬆的這本書裡提到,它無疑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錯綜複雜的答案在我們的腦海裡交纏著,或許這並不是用三言兩語能夠闡述清楚的內容。

如果你不幸福那麼就讀讀這本《你幸福了嗎》,在這裡會讓你找到不幸福的原因。其實歸為一切還是心中的慾望在作怪,它讓你那顆平靜的心在掙扎和困惑,導致你幸福那塊土地的缺失。如果一個時代裡,青春正萬分艱難的被壓抑著,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如果面對挫折和困境,不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那麼又怎麼會幸福?

所謂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會看淡,看真,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幸福需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

白巖鬆很幸福,因為他總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向前!他是一位充滿愛心、責任心;對生活充滿熱愛,積極向上走的人。對待工作認真踏實,對待生活充滿激情。他總能看到希望和進步,而不是抱怨。時代的變幻,假、惡、醜的現象更加凸顯,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加之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於現今的我們十分重要,就像白巖鬆一樣總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