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思考的技術讀後感

校園 閱讀(1.39W)

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有結論:某天,在想到明星與代言品牌的時候,突然發現:姚明的運動品牌代言廣告怎麼好像在中國比較少啊?以前,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上網搜尋一下他是代言什麼品牌,以及相應的推廣情況。而這次,我不是如此,我先問自己:他代言什麼?銳步鞋子知道。是不是就全部都代言銳步?為什麼不代言耐克和阿迪達斯?如果是代言銳步,有在中國推廣嗎?為什麼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如果沒有在中國推廣,那是為什麼?如果是代言其它品牌,為什麼在中國也是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呢?之後,我去分析每一種問題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情況,最後我再去查詢一一證明

思考的技術讀後感

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有結論:今天,看《勇闖奪命島》,以前我看電影兩個習慣:一是看介紹,希望通過介紹就評判出結果;二是直接看結果,然後再返回去看過程演化,看完之後無絲毫的思考方向。這次不是了,我會根據故事情節,一直問自己:假設最後這個人死了,會是宣揚什麼主題?假設這個人最後贏了,又會是宣揚什麼主題?如果想兼顧兩個主題,應該怎麼發展?然後帶著這些疑問隨著情節一步步進發。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在想:美國的這種“季”性質的電視劇模式是不是正好培養了他們的思考技術:思考習慣和思考能力?而我不願意接受此種模式是不是正好說明了我思考技術有待提高的印證?

什麼是結論?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調研報告,因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結論一定要做到:“只要這麼做,就能解決問題”這一點。並告訴自己:“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

結論技巧與向上銷售: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明白了諮詢專案向上銷售不夠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銷售案太泛,客戶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讓客戶覺得這個專案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實現這點呢?那就是在提專案案的時候,能夠做到:“只要這麼做,就能解決問題。”

不要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要建議客戶“壓縮投資”,就必須證明“衰退”的假設是正確的。而我們很多諮詢案中,在證明假設環節往往很虛,多半採勸直接借鑑”的“抄襲”和“假設”證明假設的方法。我們缺乏這種證明能力。如何證明呢?業界、業內、公司自己。

認清現象和原因的不同: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個,而其它都只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我們對於找原因有著對於提建議一樣的熱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議。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企業改善各種現象,只會使業績不升反降。

要讓方案被採納,就必須做到:一個建議就夠了(建議必須能細微到零碎的執行);有事實為證;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條件;一開始就提出整體結論;提案的構成應該有:業界的動向;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尤其是獲利空間較大的競爭對手掌握業界動向和顧客的方法,更是說明時的重點);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之道;建言;實行計劃。

如何讓你的方案打動人心?應該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說的順序,而是對方能理解的順序;避免“羅列的問題只不過是現象,而解決對策只不過是逆轉現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語言說服力比視覺花招更好(試著沒有PPT做個彙報);達成一個結論的“金字塔結構法”。

溝通存在U型管及J型管與跨部門溝通的必要性,讓我思考:如何構建正確的溝通及資訊流轉流程?如何推動跨部門溝通機制?

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他的原因,因此任何事、任何話就不能抱“就是這樣呀”的想法和態度。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就能明白原來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說是目標不一致,而是下屬或者是同事沒有想法,最怕他們只會說:沒辦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發,但他如果不願意想,結果自然也就是不願意改變了,那豈不是更糟糕。細緻分析會發現,導致他們這種局面原因有二:不願意思考;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學校的功能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對於無解的問題設法提出假設,並不厭其煩努力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做學者與做企業的區別:一種是沒有足夠證據就無法得出結論的人,一種是隻要一小部分證據卻可以得出結論的人。

最重要的思考路徑,而不是知識。因此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微軟總喜歡出一些沒有答案的面試題目了,原來考核的是這個人的思考能力。

生活簡單才能思考:區分規律化和不能規律化的事情,並把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律固定化。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思考,如此生活才能得以喘息。

訓練大腦的一些思考方法:左邊的眼睛與右邊的大腦有關,坐車坐左邊看路邊風景;走走“不同尋常路”,發現新鮮東西,刺激大腦思考;思考的時候必須有緊張感(杜克電力公司的邀請);擁有可以互相否定對方的朋友(讓自己置於同質的群體中,就會因為缺乏訓練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看看別人是如何使用一樣東西的,其使用習慣是如何的。

預知未來的思考技術:我們如何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去推測經濟的動向?一是思考原來經濟推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就哪些?現在影響因素的數量是否有變化?強弱有何變化?或者是從一個產品的功能角度去思考,應該融入哪些功能,其實也就相當於客戶的需求會有些什麼變化,這就要求具備一定的客戶需求調查與理解能力,因為忽略使用者的想法是不會實現的。

開拓者必須具備突破既有價值觀的思考模式才能以小博大。

讓人表現為失去思考力的另一個因素:對人不對事,只忠於自己的立嘗自己的部門,而不忠於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