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蘇教版高中語文《安妮日記》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2.08W)

【教學目的】

蘇教版高中語文《安妮日記》教學設計

1、能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思考,瞭解戰爭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傷害、摧殘,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2、能把握日記真實而直接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思考,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2.把握日記真實而直接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學方法】運用“問題探討”方式進行學習。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有這樣一個女孩,本應是個陽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陽光,本應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裡“綻放”,十二三歲的她就被德國法西斯剝奪了在陽光下散步的自由,這個女孩就是安妮?弗蘭克。請同學們閱讀有關安妮的介紹(見P60)……從介紹中知道,《安妮日記》從1942年安妮13歲生日寫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納粹黨衛軍發現時為止,記錄了她13到15歲的心路歷程。讓我們設身處地,試著去感受這位小女孩在德國納粹統治時期的非凡閱歷與思考。

二、整體感知

所選的9則日記,除第一則是有關日記的說明,其餘8則或記敘事實,或抒發感想,除了描寫苦難的生活,記錄所見到的戰爭,更多的是發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閱讀時可以先概括每一則日記的內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話語,準備探討。

第2則:主要寫了關於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和毒氣室的情況,寫了人們在納粹佔領下的恐懼。|提出的問題:我也是德國人,但是被希特勒剝奪了國籍。

第3則:寫外面混亂的局面,人們妻離子散,生活在恐懼之中,每個小時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問題:“沒有人能置身於衝突之外,整個世界都在戰爭,雖然同盟國比較順利了,但結局還不知道在哪兒。”

第4則:寫在飛機空襲時,由於自己是猶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樣危險。|提出的問題:因為得知墨索里尼下臺的訊息,想到戰爭結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則:寫躲在密室的苦悶心情。|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慘的時候”?

第6則:寫八個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問題:在黑暗和危險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則:聽說戰後要徵集與戰爭有關的日記和書信,想到外人無法想象躲藏起來的猶太人的生活。|提出的問題:不是身臨其境,以後的人們能瞭解戰時猶太人所受的苦難嗎?

第8則: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對戰爭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將到來時,還憧憬了自己的未來,嚮往樂觀向上的人生。|提出的問題:“戰爭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這一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麼?”“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

三、問題探討:

1、在特殊的環境裡,與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記當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這樣說:“沒有日記,也就無我。”並且,在日記中虛擬了一個“吉蒂”作為自己的傾訴物件。她為什麼這樣做?

尋找對話物件,戰勝心靈上的獨孤。

2、安妮身處特殊環境,有著常人無法達到的思考深度。她對戰爭的觀察和描述,她對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悶和煩惱,都有點和十五歲左右的年齡不相稱,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為什麼會有和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可以請學生查閱20世紀30年代前後德國社會政治方面的資料,除了利用網路和圖書館,還可以去請教歷史教師。)

1929年安妮生於法蘭克福,在她4歲的時候,她就生活在排猶的陰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臺,在德國掀起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被迫帶領全家遷居荷蘭。德國的排猶是全民性的,雖然有許多德國人不同意驅逐猶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動浪潮中,這種聲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歲,本當生活在陽光和歌唱中,但是為了躲避迫害和殺戮,她躲進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著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樣獲得幸福和愛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慮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她對戰爭的觀察和思考要比同齡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麼這樣想?她的日記裡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難都是戰爭造成的,而報復只會增加仇恨,讓戰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記傳達了對戰爭的憎恨的對和平的嚮往。

4、在第8則日記中,安妮這樣寫道:“戰爭不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眾生和他們的罪過一樣大”安妮的這句話是否正確?請大家討論。

探討時可以注意一下習慣說法。習慣說法一般是把戰爭說成“政客和資本家”的利益之爭。我們也習慣上把戰爭作為一小撮政客資本家出於私慾而造成的罪惡,而忽視了人民應當負的責任。這在安妮那樣具體的受害者看來,是難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趕進毒氣室或是對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開槍,在一個城市制造幾十萬人的大屠殺,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資本家親手所為,而是各個國家普通的勞動者,以及來自民眾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為納粹排猶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補充資料:

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當政的時候,這些國家的工人和農民是支援政府的。1933年,德國150萬納粹黨人中,工人和農民黨員共50多萬,佔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組織的瘋狂屠殺猶太人的行動中,很多是來自德國社會底層的`普通工人、農民和商人。

如果僅僅把戰爭罪惡歸咎於統治階級,就無法實現民族的反省,人民沒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戰爭的再次發生。

德國著名作家艾米爾?路德維希在他的《德國人:一個雙重歷史的國家》中談及二戰時說:“但是所有這些陳述,都沒有涉及德國人民應當負什麼罪責。”“但是在國內深入一步追究這場世界大戰的罪責,?就會直接指向德國人民。德國人民多年來以默許的態度對待這場罪惡,現在要想說成是無所事事的旁觀者,或無辜者,這是徒勞的。”

同樣,在日本侵華期間的所有的燒殺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乾的,日本人對那場戰爭不僅默許,而且積極地擁護並參與了侵略和屠殺。日本人民不是無辜的,他們也是施害者,對這場戰爭,他們也是有責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經歷了戰爭苦難,而沒有深刻認識他們給中國和亞洲人民製造的苦難。

5、在所選的最後一則日記中,安妮寫道:“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裡其實是善良的。”——對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內心世界是邪惡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邏輯。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戰爭的罪惡必將終止,人民也將覺醒,從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後所獲得的幫助,從反法西斯戰爭的程序,她認為正義能夠戰勝邪惡,善良能夠戰勝野蠻,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討論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記者或作家。那麼,《一個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請相一想,這些普通人原來的生活是怎樣的,戰爭又是如何改變發他們的命運?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與世無爭,只想過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於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雖然有點“另類”,但是,炮火奪去了他那握畫筆的手。普通人本來都有自己的人生設計,但是戰爭破壞了一切,包括他們最平常的夢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認為它“渲染戰爭恐怖,鼓吹和平主義”,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本專題,和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戰爭恐怖”不是“渲染”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這種所謂“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製造的。如果不讓人民知道戰爭造成的災難,就很難制止戰爭的發生。任何戰爭,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眾。所以應當維護和平,儘可能地防止戰爭的發生,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矛盾。

四、課外作業完成《學習與評價》的有關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