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安妮日記》語文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3.05W)

  一、教材分析

《安妮日記》語文教學設計

《安妮日記》安排在專題“和平的祈禱”的第二板塊,前面的板塊是“遭遇戰爭”,通過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節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有了較深的認識。《安妮日記》日記的角度來反映同一主題的內容。由於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對日記背後蘊涵的意義就較容易理解,教師不必花大精力。但把日記作為文字,如何去閱讀、分析日記,這些卻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是他們感到新鮮的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所以筆者認為教學的重點應落在此處。這篇文章也為對後文的《圖片兩組》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走進作者,瞭解作者基本情況

2、瞭解事件背景,體會安妮對人生的思考

(二)能力目標:

1、能把握日記真實而直接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2、通過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經歷與思考,感受戰爭對人的摧殘。

(三)情感目標:

1、能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思考,瞭解戰爭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傷害、摧殘,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2、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學習安妮在困境中的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與樂觀向上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安妮在對戰爭的非凡的觀察與思考,尤其是1944年5月3日的日記中的對戰爭的思考。

2.教學難點: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學習安妮困境中積極向上的精神

  四、學情分析

課文所講的故事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學生對此不甚瞭解,要通過很多背景材料使學生明白戰爭都會使生靈塗炭,然面對強權侵略、國將不國之時,又怎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全民皆兵維護的是自己生存的家園,維護的是國家民族的尊嚴。這樣的戰爭是不得以而進行的正義的戰爭,也正因如此才湧現出這麼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預習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瞭解背景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分小組,合作討論和探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設計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檢查預習,瞭解背景

⑴.背景瞭解:1929年安妮生於法蘭克福,在她4歲的時候,她就生活在排猶的陰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臺,在德國掀起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被迫帶領全家遷居荷蘭。德國的排猶是全民性的,雖然有許多德國人不同意驅逐猶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動浪潮中,這 種聲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歲,本當生活在陽光和歌唱中,但是為了躲避迫害和殺戮,她躲進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著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樣獲得幸福和愛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慮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她對戰爭的觀察和思考要比同齡人更加深沉。

《安妮日記》從 1942年安妮13歲生日寫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納粹黨衛軍發現時為止,是她13到15歲的.心路歷程。法西斯剝奪了她在陽光下散步的權利,但是無法剝奪她夢想和思考的權利。課本所選的9則日記,除第一則是有關日記的說明,其餘8則或記敘事實,或抒發感想,除了描寫苦難的生活,記錄所見到的戰爭,更多的是發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文中對戰爭造成的種種罪惡,安妮對自由、和平的渴望,全都不加修飾地直接抒發出來。簡潔的敘述和恰當的議論相結合,鮮明地表明瞭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安妮一家到荷蘭避難。後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軍佔領。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裡。安妮以她14歲少女的眼光記述了這 段苦難煎熬的歲月。

隨著盟軍捷報頻傳,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盡甘來 的日子不遠,熟料蓋世太保卻先一步得到密報,將他們抓進集中營。隔年安妮因傷寒在集中營裡病逝,此時距離德軍投降僅一個星期。 1947年,死裡逃生的安妮父親將她遺留的日記付梓出版。 這本日記已轉譯成54種文字,共印刷3000萬冊。 她避難的房子 已闢為安妮故居博物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緬懷那不堪回首的人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