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圍城讀後感1500字

校園 閱讀(9.55K)

《圍城》是一本經典的夾敘夾議的“議論小說”,其間的議論,既洋溢著詩化的情趣,蘊含著理性的玄思,又飽蘸著對人生世態的嘲諷,機智、幽默、深刻,具有極強的藝術特色,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圍城的15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圍城讀後感1500字
  圍城讀後感1500字一

說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著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說,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著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說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裡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裡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說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著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著溫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裡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才是境界了。故而說,寫這般繁複的讀後感,倒不比直接在書的扉頁大筆一揮“某某在此留名”來得扼要。當然,話雖如此,作業還是要寫的,下面就來說各個具體人物。

方鴻漸。竊以為楊絳女士在後記裡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說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說‘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著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說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著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裡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即使是買“克萊登大學”的文憑,或失業後被孫柔嘉女士罵作“***”(懦夫),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但漸漸地,漸漸地,請你回味,這理解就讓人陡地心驚:方鴻漸,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我們都是在這般的對他人錙銖必究、對自己選擇原宥之間,渾渾噩噩地混到了現在。驀然譏笑中就摻了某種悲涼。

再說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說,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說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為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痴纏呢?說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說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說她和國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說別人,提放著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嘆,可悲。

  圍城讀後感1500字二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

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著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

曾經,我也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資深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給在校的大學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個畫在紙上的圓圈。在校大學生們的回答幾乎一致,“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沒什麼特別”;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卻是無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沒有一個回答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

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年紀越大,學識越淵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們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來的,都被標準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類真的被這樣的程式套住的話,那麼就不會再有“夸父逐日,女媧造人”這些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因為它們給予人類的都是荒唐。

作為學生,在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時代賦予我們的激丨情與夢想,都被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國小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呢?激丨情呢?難道被牢牢地壓在書本的下面了嗎?我們從小不就已經住進了“圍城”了嗎?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無影的牆,千萬不能偎依在它的懷抱中,要學會擺脫,衝開這堵無影的牆。那麼,才不會成為被層層篩選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學習機器,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僅是故事。

  圍城讀後感1500字三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讀書就應該從名著開始。今年暑假我閱讀了錢鍾書先生寫的長篇小說《圍城》。

小說描寫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橫生的筆調記敘了留學回國後的幾位知識青年的社交,生活。

讀後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作者對素材有著非凡的提煉能力。

按理說,《圍城》是一部小說,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虛構的,可是小說向我們呈現的世界卻逼人的真實。《圍城》裡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我們一邊閱讀一邊會從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說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胸腔裡掏出來,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一個苦悶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隱祕的一角,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佩服。圍城中展現的一切,都讓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圍城讀後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脫,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嚮往之,走進之後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裡,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醜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鍾書的風格像灸針,輕鬆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著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姦”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宣告不問政治。”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說“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裡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於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區域性的真理。”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迴圈,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鍾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說“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裡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