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原創的上課教案

校園 閱讀(6.3K)
  篇一:認識你自己原創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原創的上課教案

1.教材地位:

本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讀本》,國中二年級上冊第一課《認識你自己》

本書的主線是成長中適應新的環境,圍繞這條主線,本課主要闡述了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我、學會自我調適等。《認識你自己》放在了本書的第一課,可見是健康心理的基礎性部分,尤見本課在全書中佔據重要地位。

2.主要知識及觀點:

我所設計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全方位地認識自己,儘量挖掘自己多的優點

(2)、勇於接受自己的缺憾和不足

(3)、為自己的優點喝彩,正確認識缺點,悅納自我

3.教學重點: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

4.教學難點:使學生盡情地開放自我,進一步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

二、教學目標:

1.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認清和挖掘自己的優點,初步樹立完善自我的信心;同時又敢於正視弱點,全面、發展地認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把自己的缺憾和不足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

2.知識與能力目標:正視現實的我,培養積極的思維方式,知道認識自我科學而具體的方式。

三、學情分析:

國中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自我意識上有著如下的特點:自我評價的獨立性逐漸增強;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衝突加劇;不成熟的成人感;閉鎖性與開放性並存;容易受到傷害的自尊心。他們一方面善於表現自己並渴求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另一方面,又存在著高傲、自以為是或自卑、閉鎖等現象,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這些都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四、教學方法:

1.學法:依據新課程理念,課堂應更關注學生的學,所以這裡把學法放在了第一位。在本節課中,學生的學法是自主動手、互動合作。

2.教法:心理健康課採用的最多是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明理、通過明理達到導行。教師在引導主動參與之餘給予知識點睛,使學生更好地領悟。

五、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我設計了:“熱身遊戲、啟用思維——自主動手、欣賞自我——互動合作、加深認識——詩歌欣賞、啟迪心靈”的總體教學思路。

一、 匯入:熱身遊戲、啟用思維

情境描述,師:“請同學們安靜下來,全身放鬆,閉上眼睛和嘴。你現在回到了你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在一個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的週末,沒有考試,沒有作業,沒有任何與學習有關的事情,還沒有爸爸媽媽的嘮叨,盡情地遐想一下你要怎麼度過這個週末。1分鐘後我請同學們聲情並茂地描述一下。”(附柔和的背景音樂

老師ppt呈現自己國小時照片,“如果是我,我將和我最親愛的小夥伴上花園,偷吃花蜜去。”呈現現在的照片,做簡單自我介紹,“同學們,你們好,老師叫王任圳,來自於東北師範大學。希望今天你們能與老師共同度過一節樂趣叢生的心理健康課,大家認識了老師,下面要請同學們開始認識你們自己”

設計意圖:從遊戲使同學們產生認識自我的興趣,知道自己的心境,最喜歡的是什麼。同時喚醒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參與課堂的動機。老師簡單的自我介紹,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切感,為下階段的活動做準備。

二、 活動過程

活動準備:

彩色紙每人一份

活動一 自主動手、欣賞自我

(1) “請同學們大聲地說出你所能想到的描述人的褒義詞語”:

善良、自信、誠實、溫柔、可愛、漂亮、禮貌、細心、有愛心、有責任心、熱情…(老師根據學生的表述,將其都寫在黑板上)

(2) 自評自述——“挖掘寶藏”

“課前老師給同學們發了一張彩色卡紙,現在請拿出它們,把自己的左手和右手都描在紙上,畫好的同學請舉手示意老師。”

“然後請同學們在左手的五個手指上分別寫下

我的身高是:

我最大的缺點是:

我最感興趣的是:

我最喜歡的老師是:

我最崇拜的人是:

在你的右手的五個手指上寫下:

我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要求你們根據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優點。”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自我進一步來認識自我,手是自己最好的代表,手指有長短,人也有優缺點。更多地注重在挖掘學生的點,使其產生自信心,悅納自我。

活動二 互動合作、加深認識

“請第一排的同學幫我把大家的卡紙都收上來,請將卡紙背過來,收的同學也不要看,咱們做一個小遊戲。我要請幾位同學到講臺前面來,抽卡紙並讀上面的內容,由臺下同學舉手回答問題來猜他是誰”

“(1)你猜他是誰?為什麼?(2)請你用一句話簡短評價他”, 其他同學可對這名同學進行補充評價。被猜到的同學回答:“(1)他猜得對嗎?(2) 對同學的評價你認同嗎?有什麼感想?(這個環節按照時間調整)

設計意圖: 用抽籤的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對自我認識作一個澄清,再通過別人的評價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己。

老師總結:“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關鍵在於你如何對待它。對自己瞭解得愈全面,愈接近實際,也表明自己愈成熟。同時,自己對自己的一切不僅要充分認識,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懷著悅納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看成是有價值的、值得尊敬的人。”

記住卡耐基的這一段話:“發現你自己,你就是你。記住,地球上沒有和你一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你是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造就的你。不論好壞與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不論好壞與否,你只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三、 課堂小結:欣賞詩歌,啟迪心靈

朗讀小詩《自我欣賞》

  篇二:雨巷 優秀原創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說教材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為中國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字,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我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詩意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探索美。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三維目標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點: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有感情朗誦詩歌,掌握象徵,反覆,排比等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聲情並茂,準確傳達情感的朗讀能力。 把握意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

說教學重難點: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所以我把重難點定為:

重點:把握詩歌整體內容,體味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的象徵意義

難點:揣摩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

二、學情分析

面對的物件正是16、7歲花季年齡的高一學生,他們此時正是充滿想象與詩意的年齡。

三、教法學法分析

說教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雨巷》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從而體會詩歌內涵。

3、探究式學習法。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

四、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匯入

我的匯入是這樣設計的:聽慣了北方衚衕裡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悽婉。一條幽深寂寞的小巷裡,一把孤寂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絲太息般的惆悵,似有若無的飄進那杏花春雨,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當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新知探究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意蘊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情感據剛才分析的情感勾勒出你相像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口頭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合情?朦朧,悠長,寂寥的雨巷是怎樣的?結著仇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這樣做旨在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位。歸納學生髮言,總結形象,引入意向概念,加之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意象是解讀詩人情感的客觀物像。 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茫,迷離她蘊含詩人彷徨,憂愁,失望等情緒、、 二讀詩歌,尋找意象

學生細細品讀,找出典型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油紙傘,並在老師引導下初步感知意象的象徵意義。

三讀詩歌,品味情感,揣摩詩人內心世界

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如此仇怨諸多的意象,詩人為什麼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這個姑娘是誰?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給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 學生討論後,老師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生再次討論,這樣,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前後不同的感受,體驗多重審美。最後,將多家之言展示出來,加以總結。

四讀詩歌,品味語言

我不準備一開始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美的境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而去牽引學生走進自己的框架中,失去想象力。

配樂朗誦,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很完美,學生進入詩境

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如何造成的?(學生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

明確:重疊和反覆手法(迴環往復,強化節奏,增強詩歌抒情色彩)排比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使用,譜寫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

新知鞏固,鞏固新學知識,讓學生自測一下對本課掌握情況。

結束語,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

拓展延伸欣賞戴望舒《煩憂》

作業設計,試寫一首小詩

五、板書設計

六、課後反思

1、疏於朗讀,讀起來也沒有激情。

2、由於詩詞存在含蓄性和跳躍性,學生對欣賞詩詞還有很多的膽怯之處。

  篇三:環境保護說課稿(原創)

一、說教材

本節在新人教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教學內容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因此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由於本節內容較多,及所涉及的活動形式較新,為了搞好教學,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⒈瞭解資源綜合利用的意義及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汙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唯一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過程與方法】

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⒉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⒊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物質在美化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教學難點】 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交流溝通。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說教材的處理

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題化。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系列課題——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補充說明:其中包括課題 酸雨、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除上述課題外,學生可根據興趣另選與環境有關的課題。本次課中學生增加了 “戰爭對環境的影響”和“SARS與環境”兩個課題。)

三、說教學方式

“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

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

四、課前準備

⒈資料準備

在課前四星期至一星期之內,教師指導各小組根據選定的課題,主要從汙染來源、危害、和防止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訊、圖表等資料。(補充說明:時間安排長點,可使學生不會因為收集資料而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並且收集的資料更全面)

⒉資料整理

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在頭腦中是零散的、無序的。老師要指導他們會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成果作品化及成果展示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FrontPage將學習成果以網頁的形式呈現,各小組做好在課上發言、講解的準備,通過前面的活動,選出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一位學生擔當上課時的主持,把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有展現特長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五、說教學過程

⒈由主持同學主持各小組講解汙染的來源、危害及治理。

各小組出場順序是:大氣汙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汙染→土壤汙染→居室汙染→戰爭→SARS→貴陽市環境狀況。

⒉學生討論:哪些汙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造成這些汙染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⒊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肯定學生的成果,鼓勵其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寫一篇關於環境與化學的小論文。將活動在研究過程中的體會,用小論文形式表達出來,可訓練學生用通順、簡潔的文字將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六、教學過程中的收穫

除課前定的教學目標都達到以外,通過此次活動,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

⒈使教師發現了每個學生的優點與特長,並鼓勵學生將其發揮,使學生的樹立了較強的自信心。比如負責主持的學生在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電腦學得好的,可負責網頁製作;繪畫方面有特長的,負責繪畫;寫作能力強的,可負責寫演講稿;膽子大、聲音洪亮、普通話標準的,可負責演講;細心的學生負責資料的整理等。

⒉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比原來更融洽,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比以前更高。具體表現在上課聽講非常認真,作業書寫更加認真。

⒊有少數學生實際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通過這次活動,使其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⒋這次活動使我深刻體會到,一名化學教師,如能結合學科特點將德育、美育、智育三者有機地結合,在化學教育中巧妙滲透德育,陶冶學生情操;有意識的滲透美育,引導學生在審美中求知,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 學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教學課件使用,並且此課件為可發展型課件,即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教材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汙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汙染,以及“白色汙染”等。學生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把對環境問題的更多的、更深的瞭解補充到此課件中。而高一學生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充套件研究。

備課資源收集

[資料1]“倫敦煙霧事件”

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又被濃霧籠罩。在這一段時間裡,許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統疾病,倫敦的各家醫院一下子住滿了病人。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者中, 45歲以上者居多,約為平時死亡人數的3倍; 1歲以下的死亡者,較平時增加約1倍,事件發生的一週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臟衰弱而死亡人數,分別為事件前一週中同類病症死亡人數的9. 3倍、2.4 倍、5. 5倍和2. 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死亡者,較平時成倍增加。該事件與倫敦當時大量燒煤有關。煤煙塵經久不散,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遇到逆溫,靠近地面處大氣汙染物如煙塵、二氧化硫 大量聚集,大霧變成了刺激性很強的酸霧。倫敦公害事件發生以後,1956年、1957年又連續發生煙霧事件。1962

  篇四:原創《題西林壁》說課稿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觀潮》。下面我將從八個方面來講述。

一、 說教材。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題西林壁》是詩人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題西林壁》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有兩首古詩,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二學段目標、教材給出的對閱讀教學內容的要求、綜合學生的實際、單元編排和教材分析,確定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1、能借助註釋,圖片理解詩意。

2、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聯絡生活實際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本課教學難點是能聯絡生活實際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即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查詢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四、說學生。

《題西林壁》說課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能力,但他們大多還是覺得古詩文學習起來有些艱澀難懂,對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古詩獨有的意境和韻味。本首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如何讓學生學懂、學深,讓古詩課堂充滿趣味,還能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都是本堂課面臨的挑戰。

五、說教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核心目標即培養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積累,培養語感以及本教材對閱讀教學內容的要求。所以我將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即按範讀,默讀,誦讀,演讀,美讀的方法,以讀代講。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時,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廬山不同角度的美,讓學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問,為什麼作者已經從橫側遠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廬山的美景了還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提出質疑後,採用小組討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悟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讀書和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培養,用指導學生讀得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重點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聽詩音樂版的<題西林壁>,猜出歌曲的名稱,即這節課要交的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老師趁機板書題西林壁,【宋】,蘇軾

【遊戲匯入,符合國小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用有趣的方法點燃他們的好奇和探新之心,開啟他們的求知慾望的大門】 這個環節預計用1分鐘

(二)知作者,解詩題

過渡:這是一首古詩,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步驟呢?

師通過提問和出示課件的方式,提醒同學們在學習古詩詞,要注意課文的註釋和圖片,以幫助學生以後的自學,達成教學目標中的使學生應用課文註釋和圖片初步理解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鞏固學習方法,讓他們掌握學習古詩的步驟,有利於學生的自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這個環節,也是為了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老師的教學步驟

這個環節預計用2分鐘

(三)抓字眼,明大意

這個環節預計用9分鐘,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解決教學的重點

過渡句:學習古詩第二步是什麼?

其一是能用普通話正確的、流利讀詩

老師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範讀,課件中出示學生聽得要求即要把難讀的字做個標記。範讀後,老師提問,學生指出,老師教學生難讀字的正確讀音。

(預設學生會提出:嶺ling 峰feng 緣yuan 廬lu ) 全班同學默讀,抽讀,師進行指導朗讀時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出示課件,對詩的朗讀指導}抽讀,全班齊讀,同桌對比讀,達到了正確、流利的教學目的。

【設計意圖】:因為朗讀是學習古詩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有滋有味、興致盎然的讀一首詩,學生自然就能夠漸漸地解詩意、悟詩情。這是第一遍讀詩,我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和節奏就行。 其二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都能夠正確流利的讀出古詩了,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感情的朗讀。

通過解決難讀字,理解文章大意後,欣賞廬山橫側遠近高低的圖片,(出示課件)讀出廬山的神祕,奇特,多變,引導學生閉上眼睛身臨其境的感受廬山的美,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學生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演讀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的語言很精練,以這樣的練習形式,並配以相關畫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並在此過程中讓學們明白了廬山確實是每一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在此過程中,理解詩的前兩句意思)

(四)多誦讀,悟詩情這個環節預計用7分鐘

這個環節預計用7分鐘教學的重點,即聯絡生活實際領悟本詩的哲理 過渡句:那同學們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了嗎(生搖頭)詩人也不知道,於是,詩人寫下了。。(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抽查誦讀,齊誦讀,學生質疑,提出,作者已經從橫側遠近高低的角度觀賞了廬山,為什麼還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通過小組討論,老師巡視提醒的方法,學生得出答案。通過盲人摸象的圖片展示,加深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再讓學生舉個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當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高漲時,我以具有相通性的趣味故事點撥、啟發,使他們的探究很自然地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對這首詩中蘊含的哲理也就能比較容易的理解。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過渡:這個哲理也就是這首詩廣為流傳的原因,讓我們齊來誦讀這首詩。

總結:題西林壁,這首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靜態的描寫,還告訴我們要客觀,全面的看問題,課後,同學們背誦本詩,下節課檢查。

八、說板書設計

請看ppt

  篇五:胡楊贊說課稿(原創)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赤眉鎮北嶽中心國小的邵高峰。我今天要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胡楊贊》的教學設計。我的說課內容是這樣安排的:先說教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則進行綜合闡述,輔以課件,然後出示教學流程圖和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先來分析教材。

《胡楊贊》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教材的編排意圖在於:尊重生命的美好境界。通過本單元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感受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堅定,想象的美好。《胡楊贊》這篇課文讚揚了胡楊有著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讓人感到震撼,表達了作者對胡楊的無比敬佩之情。根據教材內容,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精讀課文,瞭解作者鍾情於胡楊的原因,感受胡楊頑強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獻的精神。

2.用自己的話讚美胡楊,激發學生對胡楊的崇敬之情。

3.初步體會象徵的手法,發現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教學重、難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鍾情於胡楊的原因,感悟作者對像胡楊一樣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人的讚頌之情。

基於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依據新課標對國小語文第三學段提出的要求,我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情感的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的性質,即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我認為應該以人文性來帶動工具性,力求從感性的情感、思想、方法、態度入手,再進入理性的語言文字的學習、體悟和感受。就本課而言,我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都力求感情入手,以帶動學生領會詞語運用的準確,修辭手法的多樣,文字語言的優美。上課

伊始,我就用節奏鮮明、充滿激情的導語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茫茫戈壁,漠漠黃沙,多少生物無法生存,多少生命銷聲匿跡,然而有一種樹木卻在這裡頑強生存,這種樹木就是——胡楊。這樣以教師的情帶動學生的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對胡楊產生了好感,產生了敬意,學生再帶著這種情感去讀書,去品味,讀出胡楊的“眼淚”,讀出胡楊的“獨特的長相”,讀出胡楊的“獨特的生存環境”,品出胡楊的頑強的生命力,強大的適應能力,品出胡楊堅強的意志,最終又將文中的情、作者的情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情感,從而高效落實了教學的三維目標。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情感的課堂,猶如沒有水的池塘,毫無生機與活力。

第二是感悟的課堂。感悟不是告訴,不是分析,感悟不光是理解。感悟應當是刺激,是探究,是體驗。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只有體驗才為實,只有體驗得到的知識、思想、道理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一部分。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多種方式給學生體驗的機會。激情匯入之後,我為學生出示了多幅胡楊的圖片,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胡楊的樣子,胡楊生活的環境,使學生對胡楊有一個直觀的感性的認識。然後抓住“鍾情”一詞引導學生讀中感悟:作者鍾情的是胡楊的“無人關照、弓腰駝背、粗茶淡飯”,也就是鍾情胡楊的頑強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內在的美,是一種精神氣質,是毅力,是意志,所以“叫人動心”。此時學生的體驗更深了一層,教師順勢追問:除了頑強的生命力之外,胡楊還有什麼更讓我鍾情之處?學生帶著問題再讀文字,就會從第七自然段中找到答案:胡楊默默奉獻,從來沒有索取。那麼胡楊都奉獻了什麼呢?我採用引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它的樹幹——,它的枝葉——它流出的“眼淚”——,這是怎樣的貢獻啊?這是——(徹底的貢獻),這是(毫無保留)的貢獻,這是(無私)的貢獻,這樣的品格,怎不叫作者(“鍾情”),怎不叫人(“動心”)呢?此時,學生對於胡楊的認識已經深入到精神內涵,心中充滿著對胡楊的敬佩和熱愛之情,這就為下一個教學環節“贊胡楊”做好了鋪墊。在“比胡楊”環節中,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後,我設計了換詞語讀:一組學生讀“這就

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另一組學生把“生命”換成“胡楊”讀,讓學生體會:由胡楊而產生對於生命的感悟,這是胡楊帶給人們的更寶貴的財富——精神財富,從而體會本文象徵手法的作用,明白作者是不單單是在讚美胡楊,更是在讚美像胡楊一樣的在惡劣環境下默默奉獻的人。

第三是交際的課堂。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交際的工具,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我們不應單單在口語交際課上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而應該在識字、閱讀、作文教學中都有交際。交際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也不是回答同學的問題,交際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方法是把問題變成對話,在對話中解決問題,在對話中運用語言、積累語言。在“愛護楊”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學生扮演作者,面對胡楊發出感嘆;教師採訪學生:胡楊這麼醜,你愛它什麼呢?師生對話不僅引領學生深入文字,還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鍛鍊和提高。

第四是整合的課堂。語文課堂應突出語文的特性,但如果能夠整合各種資源為語文課所用,則不僅會使語文課的語文味更濃,而且會使學生在語文課上體驗更豐富,收穫更豐厚。在“贊胡楊”這個環節中,我就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胡楊的讚美,有感情地朗誦,寫一段話,作一首詩,畫一幅畫,甚至跳起來,都可以。多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投入學習,而且在學好語文的同時,學生的精神世界會更豐富,審美情趣會更高尚,這樣的效果,不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嗎?

總之,這樣的的設計呈現出的是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一個充滿濃濃語文味的課堂,一個滋潤師生心靈的課堂。但由於水平所限,我的教學設計和說課還存在著不足,正如竇桂梅老師所說的,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們寧要真實的遺憾,也不要虛假的完美。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不斷地追求和探索!我的說課結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