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第二課時教案

校園 閱讀(1.65W)

鐵皮鼓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第二課時教案

夫子,偷將過來,請原諒,哈哈,大不了下次我多喝幾杯了。

夫子有一不成熟的課堂實錄,是《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的第二和第三課時,自己並不滿意,請方家指正。

課堂實錄:《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第二課時

——新教材第五冊第二單元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上節課我們從謝冕老師的《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那裡學了幾種詩歌鑑賞也就是對詩歌進行藝術再創造的方法,還記得都是什麼嗎?

生:有“泡”,有“猜”。

師:是的。為什麼要“泡”?

生:因為詩是詩人對繁複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精煉的產物。

生:因為詩人總是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眾多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來。

師:怎麼“泡”?

生:所謂“泡”,就是要把精煉簡約的詩歌形象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原生狀態,把詩裡濃縮的東西再泡開,把其中的滋味泡出來。

師:還有呢?

生:尋找並判斷形象背後蘊含的情思。

生:把讀者自己的內心世界融進詩歌裡去。

師:又為什麼要“猜“?

生:因為詩歌形象總是以一代十、以少勝多,極簡約,極概括,留給欣賞者的欣賞空間極廣闊,詩本身的鬱積太多,所以難免有時需要“猜”。

師:怎麼“猜”呢?

生: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去推測、去闡發。

生:填補、連綴詩歌跳躍斷續的地方。

師:那咱們這節課就來試試,看看大家的本事,看看大家舉一反三的能力。

出示課件(以下例詩均同此):

一.讀詩猜物——看看詩中描寫吟詠的是什麼事物或景物:

1.解落三秋葉,催開二月花。過江三尺浪,入竹萬竿斜。

生(稍一思索,幾乎齊聲):風。

師:對!大家真聰明。這正是唐代李嶠的《詠風》。看下一首——

2.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鏡前飄落蕊,琴上響餘聲。

生(議論片刻,一生舉手):還是風。

師:什麼風?

生:好像——春風。

師:何以見得?

生:飄落蕊,好像是吹落花的意思。

師:對,就是春風。嘿嘿,不錯,這是南朝梁何遜的《詠春風》。往下看——

3.不知誰抱鏡,推在白雲岑。萬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

生(思索,議論,小聲推測):雪花?不對不對。月亮?月亮。

師:嗯,的確是月亮。哪兒的月亮?

生:山裡的月亮。

師:正是。這首詩題目《山月》,作者是清代的許遂。寫的怎麼樣?

生:把月亮比喻成鏡子,沒啥新意。但後兩句很有意境,側寫月光,非常美。

師:好。接著往下看——

4.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叫明月送將來。

生(交頭接耳):雪花?

師:啊?雪花?是麼?不貼邊兒吧!

生:光?

師:差不多了,但還不是。

生(恍然大悟):影子!

師:什麼影?

生:樹影?

師:再猜。嗯——比樹影還美的——

生:好像是花影。

師:對了。這是蘇軾的詩,題目就是《花影》。

生:啊——可不是嘛!

師:有趣兒吧?不愧是大詩人,多麼熱愛生活啊。充滿生活情趣兒。不過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說“瑤臺”象徵“高官顯位”,“花影”喻趨炎附勢、攀附權貴的“小人”——你信麼?

生:也有點兒道理。不過那這首詩就不怎麼美了。我還是喜歡把它當成是寫景詩。

師:好。再來一首——

5.拂拂生殘暉,層層如裂緋。天風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生(議論,交流):雲?

師:再想想——

生(興奮):霞。

師:什麼霞?

生:晚霞。

師:何以見得?

生:殘暉嘛。

師:好。換首現代的。看——

6.夢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卻老走在你的前面像光一樣無形/像風一樣不安定她和你之間/始終有距離像窗外的飛鳥/像天上的流雲

像河邊的蝴蝶/既狡猾又美麗你上去,她就飛/你不理她,她攆你她永遠陪伴你/一直到你終止呼吸

生:理想。

生:追求。

生:希望。

師:對,希望。題目就是《希望》,艾青的。

下面咱們品幾首現當代的小詠物詩,悟一悟其中的感情和思想。

7.《小花的信念》(顧城):在山石組成的路旁/浮起一片小花她們用金黃的微笑/

來回報石頭的冷遇她們相信/最後,石頭也會發芽/也會粗糙的微笑/在陽光和樹影間/露出善良的牙齒

——這是顧城14歲時的作品。請大家小聲重讀幾遍。

生(驚訝。小聲重讀)。

師:誰先說一說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說小花抱定的是怎樣一種信念?石頭又是怎樣一種形象?

生1:小花的信念是用微笑來對待一切。石頭代表冰冷、冷漠的人。

生2:小花以德抱怨。

師:好!“以德抱怨”這個詞用得好。

生3:老師,小花是不是太天真、太單純甚至是太軟弱、太窩囊了?石頭能發芽麼?對冷漠冷酷甚至邪惡的人或事物能這麼一廂情願的微笑麼?太基督徒了吧,打左臉把右邊臉也伸過去?

(眾大笑)

師:呵呵,好麼,一下子用這麼多形容詞最高階。不過他的問題很有價值,誰能回答?

生4:總比以怨抱怨、以暴制暴好吧?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嘛。

生5:這只不過是詩人單純美好的善良願望而已,不可當真。

師:不可當真嗎?我很當真呢。

生6:基督徒精神不好麼?

生7: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特別需要微笑、善良、寬容、理解。

師:我非常贊成剛才這位同學的觀點。人與人之間,太需要這種單純和善良了。這正是這首詩的思想價值之所在。藝術上的價值呢?

生8:我覺得“粗糙的微笑”和“善良的牙齒”兩句特好。

師:好在哪兒?

生8:我也說不太好。只覺得人們平時一般不這麼說,但顧城這麼說了,卻既很新鮮又很形象,而且對“石頭”來說,非常貼切。

師:怎麼貼切法?

生8:嗯——石頭表面一般都很粗糙,外形也一般都有稜角,像牙齒似的。

師:詩人使用了什麼辭格?

生9:移用吧?

師:還有呢?

生9:擬人。

師:對。其實“發芽”一說,也是辭格,只不過是擬物罷了。詩人究竟是詩人,總能創造性的使用語言,製造出新鮮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乍一看不是那麼回事,細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好,再來一首跳躍性較大的。

8.《往事二三》(舒婷):一隻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動/青草壓倒的地方/遺落一枝映山紅桉樹林旋轉起來/繁星拼成了萬花筒/生鏽的鐵錨上/眼睛倒映出暈眩的天空以豎起的書本擋住燭光/手指輕輕銜在口中/在脆薄的寂靜裡/做半明半昧的夢

——誰來給大家朗讀一下?

生:我來讀。

師:很好。很帶感情。全體再默讀一遍,好好體味一下。注意題目的提醒。

(學生默讀,體味)

師:誰來解讀一下。

生1:題目是《往事二三》,看來作者是在回憶。回憶的是什麼事呢?我還沒看太明白。

師:是啊,回憶的什麼事呢?你請坐,聽聽別人的。

生2:“一隻打翻的酒盅”,看來跟“喝酒”有關——是不是喝多了?

師:說下去。

生2:酒盅都打翻了嘛,肯定是喝多了。

師:嘿嘿,你真聰明,你找到了解讀此詩的突破口。接下來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生3:啊,真的耶——喝多了,離開了,走在月光下的石路上,晃晃悠悠的——可不就覺得石路在晃動麼?

師:接下來兩句呢?

生4:是不是摔倒在路旁的草地上了?

師:對,完全正確。那“映山紅”又該如何理解?

生4:抒情主人公仰倒在青草地上,小臉喝得紅撲撲的——不就像是一枝映山紅遺落在那兒了麼?

師:太對了,大家接著說——

生5:哎呀,整個第二段不就是在寫“天旋地轉”的感覺嗎?

師:就是嘛。不過第二段的後兩句中“生鏽的鐵錨”怎麼解釋?

生6:指眼睛吧。人若是喝多了,眼神兒就不那麼亮了,比較遲鈍、散漫,不聚光了,可不就是生鏽了。

師:用鐵錨作喻還有沒有別的.意味?

生6:有沉重感,下墜感。

師:下墜感?(眾笑)不準確吧?你是不是想說“墮落感”?

生6:對對對,墮落。

師:墮落?重了吧?

生6:也許是詩人的自責吧?

師:嘿嘿,姑且先存此一說吧。回頭看看,前兩段回憶了怎樣一件往事?

生7:醉酒事件。(眾笑)

師:嗯。大概是詩人少年時的一次醉酒經歷。至於為什麼喝醉,只有詩人自己知道,屬於個人隱私吧,不去管了。我們看最後一段吧。

生8:這段好像沒寫什麼具體事件,只是在寫“發呆”。

師:好,就叫“發呆”事件吧。是不是你們都有過這種時候?同處美麗的花季雨季,心裡開始有了祕密,有了幻想,有了夢——於是常常不由自主的發呆,“手指輕輕銜在口中”——多麼美麗的側影啊?當然最好不要在語文課堂上發呆——那就不叫發呆了,叫走神兒或發楞……

(眾笑)

師:同顧城的《小花的信念》相比,你更喜歡哪一首?

生9:這首,詩味足,更耐人尋味。

生10:我喜歡《小花的信念》的內容,喜歡《往事二三》的形式。

師:好。我們繼續——9.《青草》伊甸

大地的思想,雜亂而茂盛

/

歲月的羊群咩咩走過

在青草愈來愈盛大的歌唱裡

/

石頭和皇帝漸漸枯萎

讀一讀,想一想——看看詩中的意象各自象徵什麼?也就是開始咱們說的:就是要把精煉簡約的詩歌形象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原生狀態,把詩裡濃縮的東西再泡開,把其中的滋味泡出來。尋找並判斷形象背後蘊含的情思。把你自己的內心世界融進詩歌裡去。

生1:青草——我認為——象徵底層人民,象徵民間的思想和智慧,還像來自民間的民主力量。

師:很對。那“歲月的羊群”呢?

生2:好像是“歷史”,或者說“社會”,“時代”也行。因為人民的思想滋養了歷史,養育了時代或者說社會。

師:你說得太好了。理解得很深刻呀。那“石頭”和“皇帝”象徵什麼?

生:專制的、保守的、腐朽的、落後的東西。人民的、民主的力量強大了,自然就把他們淹沒了。

師:同學們已經理解到這種程度,我已經沒什麼好補充的了。我已經快“失業”了,你們太厲害了。咱們來點兒挑戰性更強的吧?我日前在晚報上看到一則啟事,說有位頗有文化品位的老闆,在咱們望海寺附近面朝大海的山坡上新開了一家酒樓,他想好了一副對聯,僅有八個字:“憑窗觀海,把盞聽潮”,似乎短了點。於是他懸賞徵文,願以每字千元的價格,求讀者高人將對聯延長到10個字,最好是14個字,這樣掛出來更氣派些。你們中有沒有高人啊?先將它延長到10個字吧?

(學生們議論紛紛,躍躍欲試,氣氛非常活躍,很多人低頭沉思……)

生1:有了,老師,我對“憑窗觀海去,把盞聽潮來”——

生2:不好不好,都到了酒店門前了,怎麼還“觀海去”呢?

生3:“憑窗觀海景,把盞聽潮聲”怎麼樣?

生4:“潮聲”好,“海景”還覺得彆扭。

師:“聲”常常對應什麼呀?

生5:(搶著說)聲色!對,“憑窗觀海色,把盞聽潮聲”——就是它了!錢歸我了!

生3:不行不行,至少有我一半兒。(眾大笑)

師:彆著急,看還能不能再延長點兒?再添倆字試試——

生6:(沉思片刻)“憑窗觀海色無限,把盞聽潮聲有時”。

生7:大海顏色有無數種麼?潮聲有時有有時無麼?頂多有時大有時小而已。不好。

生8:改成“憑窗觀海色無盡,把盞聽潮聲有韻”吧,有韻味、有韻律的意思。

生9:那平仄不對了,上下句都仄聲,特別扭。還不如說“聲有詩”呢,“詩歌”的“詩”。

師:思路再開闊些。看看能不能在“色”和“聲”的前面加點兒修飾性定語?

生10:“憑窗觀海無限色,把盞聽潮有情聲”。

師:怎麼總在“有”“無”上打主意呢?換換角度。

生11:“憑窗觀海斑斕色,把盞聽潮吞吐聲”

生12:(搖頭)唉呀,詞性對不上嘛,“斑斕”形容詞,根本不符合大海實際;“吞吐”是動詞。太悶了。還不如用“漲落”更恰當呢。

師:嗯——“漲落”用得好,有氣勢。至於海的顏色麼——你看咱們這頁幻燈片的背景就是大海——當然以藍色為主,就是日出日落時分,也談不上“斑斕”嘛。不過可有陰天晴天之分。對不對?

生13: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憑窗觀海陰晴色,把盞聽潮漲落聲”。哇噻,太棒了!老師,上哪兒領賞去?4000大圓啊!

師:嗯——真的不錯。看看誰還有沒有更好的?

生14:我這個好像不太好……

師:(鼓勵)說出來試試看——

生:“憑窗觀海接天色,把盞聽潮動地聲”。

眾:哇,很有氣魄嘛。

生15:——只是酒店老闆未必樂意:這驚天動地的,人家還以為地震了呢?

師:存在這個問題麼?“動地”倆字是生硬了點兒——那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字兒?

生16:有了!蘇軾有“驚濤拍岸”的現成句子,我們何不化用一下呢?改成“憑窗觀海接天色,把盞聽潮拍岸聲”。好不好?

師:確實不錯。“憑窗觀海陰晴色,把盞聽潮漲落聲”,“憑窗觀海接天色,把盞聽潮拍岸聲”,——那麼同學們,你要是這位老闆,你打算要哪副呢?

生16:我要第二副,“接天色”,“拍岸聲”,意境多開闊呀?多有氣魄呀?

生17:我要第一副,“憑窗觀海陰晴色,把盞聽潮漲落聲”——更有酒店情致,從容,雅緻,不慌不忙,正符合文人雅士淡泊寧靜、與世無爭——嗯,還有,還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那種味道。

——眾掌聲。

師:你說得真好!我也贊成你的意見。我想那位老闆也會這麼想的。我先代表他對大家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更對大家的聰明才智表示欽佩。至於獎金麼……嘿嘿,嘿嘿——對不起,這題是我虛構的!

生:啊?老師你太壞了!不行,你欠我們6000大洋!!!請客吧,你。

師:好好好。下課鈴已經響了。大家都沒注意到吧?這節課雖然主要是詩歌欣賞課,但大家的想象力絕對讓我刮目相看。我發現大家都很有詩才呀!這樣吧,留個課後作業——請以“飛蛾撲火”這個意象舉行同題詩賽,我倒要看看大家究竟有多麼天才。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齊):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