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秦腔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1.98W)

1.

秦腔的讀後感

《秦腔》,顯示出賈平凹對他所熟悉的鄉村題材的高超駕馭能力。鄉村生活在他的筆下風生水起,神采飛揚。他生動地寫出了這個時代的鄉村政治與倫理精神,也寫出了對處於式微瓦解狀態的鄉村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憑弔和惋惜。

相比於《廢都》中對城市生活夾生化的把握和獵奇性*的表達,《秦腔》顯示了作者對農村世情的通透理解和深情關懷。賈平凹借這部小說頗為理直氣壯 地表達了對農民價值觀的認同,在對農民趣味的描寫中,甚至表現出某種欣賞和自得。如果說《廢都》中對城市的感情多少帶有某種欣賞與批判的矛盾色*彩的話,那 麼《秦腔》中對農村的描寫則帶有更單純的讚美與留戀之情。作者似乎有意拋開了以往知識分子寫農村題材時不可避免的精英立場,而附身於一個似瘋半傻的農村混 混“我”,加入到鄉間人情政治中來演繹一場農民話語的狂歡。到處都是生動地道的民間地方口語,洋溢著農民的風趣、幽默和智慧,恣肆而歡樂。《秦腔》將賈平 凹在《白夜》、《高老莊》中的那套筆墨用到了極至——精細而忠實的寫實滲透於全篇的各個角落,簡直就是一個當代農村的工筆長卷。小說中的生活帶著地道的農 村氣息,農民的心理刻畫入微,農村社會的情狀清晰可信。這種對土地的親和之感,在許多鄉土作家筆下已經喪失多時。從這個意義上說,賈平凹這部長篇力作令人 欣喜。

小說幾乎通篇由對話組織,人物之間的交鋒皆通過話語的機鋒呈現。這些對話裡蘊涵了極豐富的戲劇感,每一段對白都是一場好戲,人物的性*格、心態 躍然紙上。小說還不時穿插著戲文、秦腔曲譜、民謠,顯示出某種“互文”的復調效果,對於懂秦腔的讀者來說,當獲得更會心的閱讀享受。但小說所採取的藝術形 式也真是一把“雙刃劍”,大量冗長的對話也擠壓掉了小說舒展的空間,內容便顯得過於緊促,密不透風。由於缺少敘述和描寫的穿插鋪墊,事件之間沒有必要的過 渡,也使小說的節奏顯得緩慢單一。與其說《秦腔》是部長篇小說,不如說更像一個充滿了臺詞的長篇劇本,這種風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不斷挑戰寫作難度的追求, 也確需要讀者耐心地與閱讀疲勞抗爭,才能領教它的好處。

2.

小說以切身的體驗、散漫的敘述和細微的描寫展示了作者的家鄉在近幾十年的人生百態。其中“秦腔”是小說中的一條隱性線索,它始終貫穿於小說的整個系統。 “秦腔”一方面是作者所關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它在當今的發展的工業文明中被分解甚至消亡,另一方面也象徵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秦腔”的失落和它的忠誠守護者夏天智的下葬而被拋棄。在現實的生活層面,秦腔已經變成了鄉下宴席上的文化點綴和出版社文物發掘的物件而已,在夏家老一輩那裡,秦腔幾乎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唱呀,樂呀,秦腔給予他們太多的精神慰藉,他們既有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因此得以維持。而新一輩卻並不喜歡,尤其是經現代文化教育出來的新型知識分子夏風,不僅不喜歡秦腔,甚至認為那是一種落後的文化形態而遠離它。拋卻了原來的生存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卻沒有建立起來,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清風街的人們無所適從了。而作者自己也感到了迷茫,故鄉一直是賈平凹思想和情感依戀的物件,如今他說“我清楚,故鄉將出現另一種形狀,我將越來越陌生。我決心以這本書為故鄉樹起一塊碑子。”故鄉從此以後將不再是他的精神家園,他的故鄉情結將就此結束。

在當代文學中,能夠以如此藝術手筆刻畫出中國農村現實的困境的,秦腔是唯一的,它必將以其獨特性增添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厚度。這部小說與他以往的小說有所不同,明顯是作者的一種新的嘗試,是他自我超越的一種努力的表現。他用原生態敘述,流連式的畫面展現了故鄉的千姿百態。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完整的、圓熟的故事情節,有的是生活的瑣碎和人生的悲歡離合。賈平凹自己說“《秦腔》寫的是一堆雞零狗碎的潑煩日子,是還原了農村真實生活的原生態作品,甚至取消了長篇小說慣常所需的一些敘事元素”,他認為這是他長期以來一種寫作“試驗”。而李建軍就此對他的這種說法大加批評,說他的這種有意取消“長篇小說慣常所需的一些敘事元素”後, “必然會使他寫出一部似是而非、不倫不類的怪物。”因此,他對這部新作口誅筆伐,再次引發-論爭。

針對《秦腔》的這種敘述方式,本人的.理解是,賈平凹有意取消的是小說的故事性,取而代之的是瑣碎的生活細節。小說從夏風和白雪的婚禮寫起,中間穿插了各式人等的人倫物理的生活,突顯了夏天義、夏天智、夏君亭、白雪、引生、趙巨集生等人物的思想和個性,最後以眾生無所著落的淒涼結局落幕。整部小說閱讀下來,在我們的頭腦裡,只有一個一個形象清晰的人物在活躍著,卻無法構思出一個個完整的故事來,故事性在小說中得以消解了。

我們寫小說,看小說,都對小說的故事有一種殷切的期待,長期以來,故事性就成了我們閱讀小說時無意識的“期待視野”。但現在,小說發展到了今天,故事性是否依然是它的一個必需元素呢?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可能呢?我們知道在日益進步的工業文明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同時,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直接體現在人們休閒方式的改變。曾經的那種完整故事的小說敘述和閱讀是否依然能夠得以維持呢?

今天文學受到冷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說受到了來自電視、電影、網路等的視覺文化的衝擊,曾經的小說讀者,轉移了閱讀陣地,都去閱讀那更直觀、更刺激的視覺文化了。那麼,以故事為依託的小說究竟還能走多遠?我們知道,一部小說是很難去與一部電影、電視連續劇更能講述故事!電影、電視可以輕而易舉是編造出許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人生故事,並且通過聲色高體驗性的圖象來傳輸,讓人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感。

面對這種衝擊,我們是否還堅定地認為只能是有完整、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的小說,才是我們所認可的優秀的小說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依賴於故事建構起來的小說究竟還能走多遠,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西方現代的許多小說,就有突破小說故事性、建構一種新的小說敘述的趨勢,這也是他們的一種有意識的創新和突圍,力圖找到一種新的適合於時代的小說敘述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秦腔》的出現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