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總結

校園 閱讀(2.36W)

教師在引導學生領悟課文道理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會認為狐狸很聰明,要向狐狸學習。我們不能否認,課文中的狐狸是聰明的,但是這種回答明顯偏離了文章的價值取向,有的教師不但不能適時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孩子的回答:“哦,這位小朋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實在不值得提倡。那麼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呢?是否可以聯絡上下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讀文,明確烏鴉的肉是給誰吃的?如果小烏鴉吃不到肉會怎樣?從而激起孩子對小烏鴉的同情憐愛,對狐狸這種不道德做法的激憤。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總結

由一則小練筆想到的……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公開課《狐狸和烏鴉》。整堂課中,授課教師通過讀、議、演等多種的形式,讓學生一直處於對狐狸的譴責,乃至憎恨的氛圍之中,尤其是課尾處設計的小練筆,用其他老師的話說簡直是“點睛之筆”,而筆者卻有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教者在課尾處創設了狐狸與烏鴉再次相遇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描述出他們再次相遇時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教者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但學生的'回答卻讓筆者的心為之一顫,直至有一種隱隱的痛。學生給狐狸設計了這幾種下場:要麼被肉中隱藏的鋼針戳死,要麼被碎玻璃渣劃破血管而死,要麼吃了被烏鴉下了毒的肉毒死……多麼惡毒的主意,多麼殘忍的手段,比這更可怕的,授課的老師竟然還對學生的回答大加讚賞,“真聰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評價不絕於耳。課後,筆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業本,發現竟沒有一個學生為狐狸設計一個不死的結局。

現如今,想上好語文課確實很難,因為那些看得見的語文好教,而我們普通教師卻被逼著去尋找那看不見的語文而教。《狐狸與烏鴉》中,看得見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確是它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裡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當明白了這些,你還會去譴責那狐狸嗎?你還會引導學生如此蠻幹嗎?

對於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對人文關懷的真正踐踏,我們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為什麼狐狸就難免一死,為什麼小羊就永遠死不了呢?當我們背離了文字所倡導的價值理念,那我們給予弱者的同情豈不蒼白,那我們所理解的如此“人文關懷”豈不恐怖?

語文教學好比是播種,播什麼種,就長什麼苗,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教,這更意味著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再是僅僅帶領學生領略那些浮在文字表面的華美辭藻,而要穿過文字去尋覓作者在文字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讓文字所散發的“溫度”去溫暖人心。撇開表面的好壞美醜,那需要我們的勇氣;看清作者的真實本意,那更需要我們的智慧,可這些又是常人看不見的。這則隨筆真是發人深省,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是否沿著正軌前進,教師的引導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啊,語文真的不能隨意的教啊!

本課的寓意是揭示: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課文對狐狸的話寫的很多,對烏鴉的筆墨用之很少,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體會朗讀感悟狐狸的話,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丟,讓學生不自覺的去痛恨狐狸的虛偽狡詐,去鄙視狐狸,卻忘了去思考,烏鴉丟了肉怪誰呢?,是它喜歡聽好話,喜歡聽奉承話才會放鬆了警惕而上當啊!這也就是我開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們要認清編者的意圖,否則會誤導學生啊!

語文離不開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立足本位,本位是什麼?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然後再思考自己的教學意圖,千萬不能因張揚自己的教學特色而錯誤地解讀文字,更不能以發揮學生的自主為由而錯誤地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