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2.68W)

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範文

  死亡詩社觀後感(一)

初聽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一部恐怖片,還頻頻猜測劇情。帶著猜測和疑問觀看了這部影片。

這是發生在美國大學裡的事情,這所大學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這位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最後的結果也是令我們出乎意料的,學生死了,老師走了,詩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從前。在這部影片裡,我比較欣賞基廷老師,他通過詩歌解放了他們的思想,教會他們如何思考,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規,教條死板的書本“奴隸”!遺憾的是,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基廷卻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是以一個忍氣吞聲的形象出現,被校長和尼爾父親訓斥得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有著浪漫主義的思想,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失敗的。但他同時又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他的學生,讓他們敢於揹著學校成立自己的社團,敢於在校刊上發表文章要求放女生進學校,敢於冒著被打的危險大膽地追求自己喜愛的女孩。當原本最為膽小怕事,最為循規蹈矩的託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高喊著“船長,我的船長”並帶動其他人一起為基廷送行時,他事實上已經成功地教育了這幫學生!

同是作為教師,這部影片的教師形象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和迷惑,自由、開放、融和與意外的結果給人很壓抑的感覺。在同情基廷老師的同時,更多的是欣賞他的教學方式和做人原則,在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雖然基廷老師最後無奈的離開了學校,但是我相信這群學生會永遠記住他的,我想作為老師就這一點也就夠了。在完美中留有遺憾,我想這就是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詩社觀後感(二)

在我對這部電影一無所知的時候,“死亡”“詩社”這些具有魅影般的字眼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內心。當然導演並未辜負我的期望。當下媒體以及大眾在關於一部電影的討論涉及到最多的字眼多為票房,明星演員等等,對此,我頗為不屑。大眾審美的庸俗和低階使得當下電影的精神含量日趨直下,淪落為販賣眼淚和滿足大眾視覺獵奇心理的娛樂消遣。但總有一些電影,它們沒有刻意營造的華麗,沒有故弄玄虛的劇情,但是他們樸實無華。用最坦率的鏡頭講述不平凡的“世界”。影片中的英語老師就是這麼一個人,他貌不驚人、風趣幽默、平易近人。他叫“基廷”學生們親切地喊他“船長”——“哦,船長,我的船長”,這是華特惠特曼(一個詩人)為亞伯拉罕林肯先生所寫的。基延自比為船長,一個為學生們導航的人。相比之下“威爾頓學院”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學生們稱之為“地獄學院”這裡管理森嚴,刻板,學生們被抹殺了個性,成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容器。成為失去了生命真諦的可悲的存在物。影片伊始的開學典禮上,學生們一色著裝,邁著整齊的步伐,共同喊著學院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口號。這是個性的毀滅,對生命真諦的褻瀆,即使如此它們也無法抑制生命本能,這種強大的力量潛藏在學生們的內心中。他們叛逆,抵抗,宿舍是他們的另一凡天地,他們自有他們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頹廢、汙穢!但他們又不得不面對著強大的來自學校和父母壓力,尼爾便是一個有著很高藝術潛力的孩子,他內心激情澎湃,生命的原始力量擊打著脆弱而憂鬱的他。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但他的父親想要他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他試圖和父親反抗但都被無情地壓制了,最後他不得不如步兵對司令般言聽計從。到這裡的每個孩子都一樣,他們的父母都對他們寄予厚望,工程師、科學家、銀行家或者其他。他們要為此犧牲生存的真正意義。犧牲來自於詩的原始動力。他們失去了航向,直到基延來到這裡。

一堂課,他是吹著口哨晃悠著進來的。習慣了板著黑臉“至高無上”的學院老師的學生們突然間無所適從了,他們驚訝,竊喜以及不安。他把他們帶到一間房間內,他指著牆壁上的老照片對學生說,這些照片上的年輕人和你們一樣,青春,不可一世,認為整個世界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他們現在全化為灰燼,這是很早年前的`照片。他讓學生們讀書本中的章節——“及時行樂”“花開堪折直需直”。這在理性主義者看來是荒唐的,另人髮指的。但是基延看來,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必須面對死亡,僵硬與衰老——CARPEDIEM,基延反覆地重複著這個詞。“及時行樂”這個詞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理解上的誤區,這也可能是翻譯帶來的意義曲解。“及時行樂”不是縱慾,不是慾望的泛濫。看完這部片子後你可能才會理解,此“樂”非彼“樂”,此“樂”的真正解讀應該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精髓”“愛”“一花一草一木”“叢林”“大自然”“詩歌”——(為什麼我總找不到省略號)就像“紅樓夢”中“寶玉”的“淫”而非“蕩”。基延要讓學生們去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生命,讓他們在心中自問生命的意義,自問“在戴運無信者的綿延車廂中,在充滿愚人的城市之中,身處其中的意義為何?”他跳上桌子,讓學生們體驗換一種視角看待問題的不同感受,他讓學生讀課本序言21頁“普查利”“瞭解詩”的愚蠢序言,然後歇斯底里地叫他們把這一頁撕掉,愚蠢的論斷,詩歌不是數學公式,不是可以靠計算得到的一種結果。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技巧,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詩——美麗、浪漫還有愛,他告訴學生們,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啊,我,這個問題不斷重演的生命”去品嚐文字,文字與思想能改變世界!他告訴學生們一個叫“古詩社”的地方,一個致力於“吸取生命精髓”的社團,它在叢林,在山洞裡,他們在篝火下輪流朗讀梭羅、惠特曼、雪萊的詩歌。“我到森林裡,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實,汲取生命中的精髓,揚棄一切與生命無關的事物,當我死時,才不至於發現我白活一場”

尼爾和同學們在夜幕下,從學校森嚴機械的精神地獄中逃了出來,他們像鬼魅一般奔向叢林,本向生命,他們或許不可能成為詩人,但他們找到了生命的真諦。一個人在內心缺乏詩意是多麼可怕的事啊,他擁有一切,但是精神枯槁,行同走肉,直到最後他發現自己白活一場。納克斯勇敢地去追求他的女孩克利斯,雖然遭到拒絕,但他做到了。尼爾爭取到“仲夏夜之夢”的角色,他興奮異常,安德森超越了自己的恐懼,他學會了表達自己而不是逃避。就在一切都按照美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愚蠢的壓力把一切都沖垮了。尼爾沒有從父親那裡爭取到自己打算從事演員的願望,雖然每個人都看出來他有這方面的天賦。他絕望了,他自殺了。學校就此事展開對“古詩社”的調查,其實他們真正針對的是基延,他們的四大信念與基延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他們必須把他排擠出去。

諾倫接管了基延的課程,他問學生什麼是詩?他要學生們開啟課本序言21頁普查利“瞭解詩”序言的時候,和前面的撕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愚人如何懂得詩?但基延面對諾倫的羞辱卻無能為力,我們有熱情,我們是凡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詩”。基延飽含淚水,他捨不得這群孩子們,他捨不得任愚人去踐踏孩子們純真的靈魂,所以他不捨離開,而面對強大的霸權壓力,他無能為力,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心裡非常糾結,孩子們是弱勢群體,他們無力反抗。但最後孩子們還是在那個膽怯而憂鬱的孩子安德森的帶領下站在桌子上向老師公然致敬,我哭了,我和他們一起站起來,為了基延,為了生命的真諦。

  死亡詩社觀後感(三)

今天,Jacy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劇情是講一個很嚴格的男子學校,新來的Keating老師教他們詩歌,Keating老師是一個反傳統教育模式的老師,在第一節課上叫學生把詩篇的一些詩歌給撕掉,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舉措,一開始他們都猶豫了,後來還是照老師說得給做了。

當中有個學生叫尼爾比較喜好文學,曾為了他父親認為他的校編制助理是浪費精力而被迫辭退。尼爾和他同學見到Keating老師的年鑑,然後看到老師是劍橋大學畢業,並發現他是詩社團的會員,keating老師的介紹讓尼爾很感興趣,於是他們也很大膽在山洞裡舉行了讀書小組。當然,尼爾是主要負責人。通過keating的啟發,他們都變得很個性,並且“及時行樂”。正因如此,查理追到了他心怡的女生。劇中尼爾因為受到Keating老師的鼓勵堅持參加話劇演出,最後演出時他父親雖然來到現場,但是他父親一直都不喜歡他演話劇。因為在他父親的眼裡,尼爾是甲等學生,應該注重學習,畢業後應該去就讀哈佛,並且成為醫生。但是這並不是尼爾要的生活,可是他又無力反駁他的父親,最後他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生命。Keating也因為被指教唆學生“放縱”等被辭退。最後,他的學生全部站上講臺表示他們對Keating先生的不捨,以及對他的支援。

《死亡詩社》就是當中的教育意義,如果只看一遍簡單的介紹,得到的只是簡單的劇情和Keating先生一反傳統的教育方式。當我看第一遍時,我深深地被Keating老師的教育方式吸引住了,上詩歌課,不會照著書本一本正經地念當中的理論,甚至還叫學生撕書,站上講臺體現那種盛氣凌人的感覺,幫助學生重拾自信心,在操場上聽著音樂邊踢足球邊讀詩歌,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保持個性,還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特殊是他為安德森重拾信心的那一堂課。Keating老師的授課方式很多種,學生能夠學到很多,不僅僅是學到知識,也收穫到快樂。這對我們專業很受啟發,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把過程變得有趣化,這會收穫不一定的效果,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讓陳舊的教學理論抹殺了學生本有的天性,他們的聰慧要通過不斷地發掘才能讓他們的才藝迸發。

另一個比較收益的方面是,英國的學生學習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有專門的小組課和專用課桌,比較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從pizz製作的雷達就可以看看出。雖然劇中涉及的只有詩歌課,但是從中也發現學生的任務也並不輕,因為他們會要求去完成很多論文,或是原創詩歌。Keating老師比較側重於學生原創,著名的詩歌名家也只是起借鑑作用。再者,英國的學生還會成立讀書小組,他們會約定在一個時間和地點,進行讀書活動,讀書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活動。這在我看美劇DH的時候也會經常聽到讀書小組,Bree會經常去讀書小組,其他主婦有空的時候也會捧起一本書看,他們會把看書當作是一種休閒方式。而相反在我們國家,在剛結束的大學聯考中,學生撕書,扔試卷,把試卷和書本撒落在地上,此舉有人稱是解壓,但我認為有點把大學聯考看得太重了,有點忽視看書與學習的真正意義。扔試卷或撕書有點讓人感覺在對知識的蔑視。

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