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

校園 閱讀(1.6W)

《死亡詩社》無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閱。

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

  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一)

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中,見識到的真實世界該比我們自身的體驗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給拍成電影,應該拍出連當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這才會提升看事看人的層次。電影應該不只是現實的鏡子,否則只是比我們日常家居打燈打得講究點的私房記錄而已。"從這個角度看,《死亡詩社》無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

1959年,以凝重的風格及傳統的教學理念著稱的威爾頓預備學校迎來了一位新的文學老師John Keating及一群雖年輕卻早已被規劃好人生道路的新學生。至此,矛盾開始慢慢凸顯:個人之於社會的對立,自由之於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於個性的對立,西哈諾式的浪漫與清教徒的刻板之間的對立。Keating老師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與傳統巨浪殊死搏鬥。他所有的,是一顆渴望尋覓到人生精華及春風化雨的偉大心靈。Keating老師帶領這群尚年輕尚未完全枯死的孩子們在校史樓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並勸誡他們做到"CARPE DIEM";讓孩子們在綠茵場上用野性的咆哮宣讀自己的理想及人生信條;鼓勵孩子們站在講桌上用新的視野俯瞰這個早已熟視無睹的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有思想有力量的詩歌並教會他們用發散的哲學思維審視人生……故事的情節若是如童話設想般單薄,這部影片怕是會淪為中流之作了。所幸,導演沒有絲毫這般的念頭,他將時代背景及悲劇因素嵌入影片中。當人們為劇中短暫的歡樂欣喜時,悲慟卻早已潛伏而來。

真正的成功者,並非那些在常態分佈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些願意跳出平靜絕望的漩渦的"異類".影片中,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下,原本沿循父親規劃好的Neil perry慢慢覺悟:心之所向是演員,又怎能手握手術刀在手術室中打轉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多次與父親協商未果後,Neil選擇了用父親書桌裡的手槍結束生命。這命是父母給的,現在就連同多年的恩情與隕滅的理想一併歸還了吧。是夜,大雪,Neil戴著演出時的花冠,赤裸上身,在窗臺開槍。因為心逐所愛而不得所以無奈,因為抗爭無果所以落魄歸西。Neil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與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炙熱的'理想與冰冷的手術刀的抗爭。我自知沒有資格評價他的行為,只想起塞林格的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就義,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Neil是不成熟的"異類".

影片到了結尾,Keating老師最終被辭退,孩子們繼續從前的生活。春風化雨,Keating老師已將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Keating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人生意義時朗誦的梭羅的詩。這群孩子們會記得,觀眾亦記得。

再聽聽《死亡詩社》的片尾曲吧,蘇格蘭長笛奏起,讓我們在地獄中仰望美好,在現實面前笑容明媚。

  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二)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洩,卻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後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於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後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願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隻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洩,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鬆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後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於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後難逃退學命運。看到託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後基丁老師終於要走了,託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淚終於忍不住了,在眼眶裡直轉。基丁老師最後是帶著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麼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詩社觀後感800字(三)

從今以後,別再過你應該過的人生,去過你想要過的人生。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詩在遠方,也在生活。倘若詩可以用一種標準來衡量等級,那麼其已不能稱為藝術。在我看來,藝術在於令人體會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遠方,勾起人生的憧憬。藝術從未有等級之分,其價值也因人而異。

詩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詩意地生活。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這是《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梭羅大概也贊成的吧。

Carpe diem或許是死亡詩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當下並不是那麼容易地做到。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那麼也要接受詩的抑揚頓挫。基廷教授選擇了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註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爾選擇了《仲夏夜之夢》,也意味著父親的憤怒和反對。可是,一個是笑著離開的,一個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尼爾的死,部分原因在於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於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學生們開始站到講臺上,換個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好及時行樂的度,接受得了詩的跌宕。大多數人過著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

其實電影本身是在抨擊規範化的教育模式,規範化不好嗎?不見得如此。規範化的教學方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然而我們是無法拋棄這種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規範化使得教學更高效等等都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我們花費時間去啟發思想,必然會導致闡述知識點的時間變少。不過,像基廷教授這樣的人生導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就好,無需過多。

最後,電影結束於基廷教授的微笑,並沒有告訴我們諾克斯是否和心愛的發孩在一起了。我想這個留白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勇敢地追求自己所愛,然而是否得到,只能聽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詩的魅力有時正體現在不可知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便只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