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推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校園 閱讀(2.76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昨天晚上實在沒時間,僅僅看了一集半,就斷網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讓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種毛豆腐,我吃過,在數分老師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還有臭鮭魚和火腿湯我都有吃到誒,就是紀錄片裡講的那些美味。

xx的維度和徽州一樣,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樣出名啊。x唯一有印象的是紀錄片裡說的"x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鴨",大一那年到x玩,回來給高中班主任帶了這種當地特產,也不知道老師覺得口味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鳴謝單位,雖然僅僅只有幾個單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x電視臺",我還以為x的某個美食也有介紹,甚至會有萬年的貢米的,但是七集看下來都沒有看到關於x的美食上場。x、x的麵食,東北的泡菜,x的火腿,竹筍,x的松茸,x,x,x的辣食…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x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麼黏,吃多了容易脹氣的,他們怎麼會以這個為主食啊!我們只有打麻餈的時候或打年糕的時候會用糯米的。

這個紀錄片確實很贊!尤其是那宣傳片的首頁,如果沒有看到鏡頭最近的筷子,遠看還以為是紅色的寫意山水畫,實則是臘肉的紅色紋理,那麼富有文化底蘊…

我知道,我所品嚐到的僅僅只限於川菜和徽菜,但是,這一記錄片帶我領略了中國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蘊的美食,留在腦海的不僅僅是那熱騰騰的氤氳的美食熱氣,還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悠長,以及味蕾中對大自然最為無私饋贈的感激…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能夠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堅持自我體內的溫度,供給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頭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立刻飛過去,來品嚐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樣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向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夠給我們供給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能夠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能夠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裡,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這幾天,媽媽說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蔘……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並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異常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蔘、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螢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裡,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裡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裡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髮絲那麼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隻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螢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粵菜是我正房,河南菜是老孃,小情兒呢是川菜。

看到廣東衛視拍我正房我是很開心的,我正房端正大氣,上的了國宴,下得了大排擋,生猛海鮮,老火靚湯,早茶點心,風味小吃應有盡有,花樣翻新,5集太太太少,九九八十一集都不一定拍的完,暫且看看吧!

看了十分鐘,忍不住快進,看到第二集就開始跳看打卡走人……麻痺我正房粵菜這麼一個活色生香大美人,楞被導演整成一個木偶,暴殄天物啊,煮鶴焚琴啊……不禁老淚縱橫。

你說你拍麻魚就麻魚,整那麼多漁民的心酸幹嘛,看到漁民切開這1000多的一條魚我真想說別吃了,還是賣了吧!不是不能講背後的心酸,但這是講美食不是社會紀實!但導演顯然迷上了這種方式……接下來開始各種賣慘……採荔枝菌的家裡的雙胞胎嗷嗷待哺,養竹鼠的幫扶殘疾人……搞清重點好吧!無力吐槽了……《舌尖》已然不怎麼高明,但你找了個樣板能不能高仿一點,誰能告訴我,那個臺詞是什麼鬼!!!編劇寫的詞完全不走心,有一種迷之尷尬感!

第四集 氣更不打一出來,誰特麼告訴你西方人才吃生蠔!!!自己去廣東博物館看看,圍著獸皮大啖生蠔的是不是你祖宗。一知半解,半瓶水逛蕩,讓我一個外省人都看不下去!

這就是一個不要管我寫的好不好,反正我交作業了的被動學生……作為一個已經麻木的老師,我還能怎麼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蔘……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而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特別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蔘、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螢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裡,上面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裡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裡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可以把豆腐切成像頭髮絲那麼細的長條,還可以半小時煮好一隻大肥豬。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螢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彷彿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為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粽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說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這天,把美味的粽子扔進河裡。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為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為這天,可以品嚐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幹三天家務都行。現在一想到,心裡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在都還記著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眾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嚐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嚐,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在,眼前擺著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我來說,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溫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瞭解。西湖醋魚作為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讓魚兒排洩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彷彿透過螢幕,我已經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裡嫩、肉質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嚐嚐。作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蒐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蜂人、跋山涉水採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白馬佔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著取到蜂蜜時品嚐時的甜,更多讓我感受的是苦澀,是他們認真的生活態度感動了我;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動著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的我們才會發現,幸福彌足可貴!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是拍給大多數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的紀錄片,它表達的是在中國傳統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間溫情和樸實的傳遞。

就我個人而言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發現在每個地區城鎮,最當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難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樸的美味都隱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處只存在短暫時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當地人並且生活在城市中,那麼你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那種美味。

描述養蜂人的那個,養蜂夫婦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外遊蕩,為了養家餬口,但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不需要受人束縛的自由,很佩服。離鄉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團聚半個月伴隨家鄉美食的飽腹和與家人團聚的溫暖後,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說中國古老的麥客,也就是割麥人,工業化的進步人工勞動力已日漸消失,一天下來兩雙手在稻田裡的揮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東家吃頓樸實鮮辣的晚飯補充能量。出來一趟十幾天四個人賺不上一千。

就中國這麼多的人口來說,大多數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麼生活品質,豪車名牌,旅遊散心,老百姓們沒看過什麼外國紀錄片,看美劇英劇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們看來,這個紀錄片有觸動到內心,描述的是樸實的美食令當地人感嘆對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他們口味的紀錄片了。

對於大多數人就想活著過日子生活溫飽的中國社會,希望我們這些不過是念了些書看了點東西肚子裡有點文化的會註冊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鑽那個牛角尖。美食紀錄片嘛,看著是那麼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後蘊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廚”不僅在節目中學到了許多美食的做法而且還增添了許多(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媽媽正一邊看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一邊在照著節目炒菜。終於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興致勃勃的夾了一口,然後帶著哭腔說:“媽,菜太鹹”。海洋媽拍拍他的肩膀說:“那就讓時間沖淡它吧!”多麼幽默的媽媽啊!

說起吃,中國上下五千年有著太悠久的歷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不得不說---餃子。它也是我的最愛!

總聽父母說,他們小的時候,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可是現在的吃貨們是何時想吃就何時包煮。我作為現在的中國吃貨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包的小白菜餡的餃子。先說說餃子的形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小巧玲瓏”。一個個又圓又小的餃子整齊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煮好後的餃子更是漂亮,那餃子皮幾乎都是透明的!透著小白菜嫩嫩的綠,輕輕地咬一口,餃子餡的熱湯(清香)便溢在(滿)嘴裡,享受著湯中濃濃的美味!怎麼樣,有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家餃子的與眾不同。媽媽告訴我,這用來做餃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細選的。而且和麵也有講究,要揉得有勁道,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餡鮮皮薄才真正好吃。

媽媽的餃子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因為我知道餃子不僅味美,還包著對兒女無限的愛!

每個吃貨都有自己最愛的美食和最難忘的故事,那麼你是吃貨嗎?你最喜歡中國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我喜歡看紀錄片,看過不少國內外優秀的紀錄片。我認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美食類紀錄片,是我看過的最出色的美食紀錄片。

看完兩集的《舌尖上的中國》我們不難發現它獨一無二的優點,《舌尖上的中國》代表著一種文化的符號、國人特有的家的溫暖。

《舌尖上的中國》一種文化的符號,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書籍、語言、服裝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看到不少我國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種材料、每種食物中各不相同的傳奇歷史。民以食為天,食物和我們老百姓走的最近,人們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傳到食物裡面。如果有誰能夠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後的歷史、傳奇都寫出來,我們必當看到和史記一樣偉大的書籍。國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頭吃飯同時追求更好的體驗,這是吃飯的最高境界,不僅追求美味還要追求良好的審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國》代表國人特有的家的溫暖,它是一部有溫度有血有肉的紀錄片。養蜂夫婦雖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頓頓有著家鄉味道的熱飯,生活雖苦但也樂在其中。海上的夫婦貪早抹黑在捕魚,為了微薄的收入、為了營造一個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簡簡單單的飯那刻卻是世間最好的美味。哥哥為了弟弟用著簡陋的藤條冒險爬到0多米的樹上採集蜂蜜,那時間分分秒秒觸動人心,蜂蜜雖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萬分之一……。太多的故事來不及一件件來講,即使講完了那鏡頭外時時刻刻發生的故事呢。在這部紀錄片中我看到濃濃家的溫暖,這愛觸動著每顆敏感的心……

有中國人聚集吃飯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續,就有家的溫暖。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國》後最大的感觸……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飯時,may問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國》了嗎?

我很奇怪她問我這個問題,因為她知道我哪有時間看電視啊。尤其是國產的電視劇之類的,前一陣子Jin在吃飯的時候大談什麼甄嬛傳,我很不客氣要求她立刻停止,換個話題,實在要談電視也得談《downton Abbey》。

may說這是紀錄片,拍的很好,陳曉卿拍的,據說籌備了十年。

陳曉卿啊,這麼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時還看到07年夏天我組織他和Heidi帶著三個孩子一起去法國的照片。

我們從巴黎到盧瓦爾河谷,然後一直到瑞士邊境的小鎮chamonix。他給我們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開車,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記憶力,他不認識法文,竟然能記住路過的餐廳的名字。當我說東他說西時,往往是他對,然後他就說:“小陳啊,你真厲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滿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覺得我們可以在住的方面節省一點,省下的錢他需要給他當時的女友買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購物時間縮短了,因為我自己沒有購物的愛好

回國以後,他請我們吃了飯,還把所有的照片沖洗了出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還裝裱了一堆我們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時請客不知去哪裡時,會給他發簡訊,他總是給出不錯的推薦。

晒幾張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謝他的照片,他辛苦的開車。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我喜歡看紀錄片,看過不少國內外優秀的紀錄片。我認為《舌尖上的中國2》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美食類紀錄片,是我看過的最出色的美食紀錄片。

看完兩集的《舌尖上的中國2》我們不難發現它獨一無二的優點,《舌尖上的中國2》代表著一種文化的符號、國人特有的家的溫暖。

《舌尖上的中國2》一種文化的符號,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書籍、語言、服裝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國2》我們看到不少我國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種材料、每種食物中各不相同的傳奇歷史。民以食為天,食物和我們老百姓走的最近,人們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傳到食物裡面。如果有誰能夠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後的歷史、傳奇都寫出來,我們必當看到和史記一樣偉大的書籍。國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頭吃飯同時追求更好的體驗,這是吃飯的最高境界,不僅追求美味還要追求良好的審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國2》代表國人特有的家的溫暖,它是一部有溫度有血有肉的紀錄片。養蜂夫婦雖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頓頓有著家鄉味道的熱飯,生活雖苦但也樂在其中。海上的夫婦貪早抹黑在捕魚,為了微薄的收入、為了營造一個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簡簡單單的飯那刻卻是世間最好的美味。哥哥為了弟弟用著簡陋的藤條冒險爬到20多米的樹上採集蜂蜜,那時間分分秒秒觸動人心,蜂蜜雖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萬分之一……。太多的故事來不及一件件來講,即使講完了那鏡頭外時時刻刻發生的故事呢。在這部紀錄片中我看到濃濃家的溫暖,這愛觸動著每顆敏感的心……

有中國人聚集吃飯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續,就有家的溫暖。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國2》後最大的感觸……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藉著高清的攝影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裡,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的心得。

食物,對中國人來說,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說:“民以食為天。”而美食,更是廣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於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的美食隨著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好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鹹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著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裡,用舌尖品嚐中國的飲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習俗還是食物。如今,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中充滿了科技之氣。也許,我們會感覺很幸福,但這樣真的好嗎?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就連美食,也沒有從這悲慘的命運中逃脫。原本故鄉親切、熟悉的味道,轉化為了陌生而高貴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發瘋似的品嚐著這些華而不實的“人間珍品”,而不起眼兒的家鄉菜,卻被人們漸漸遺忘。只是因為家鄉菜的樣子並不華麗、美觀。但他們哪裡知道,越是珍貴的美味,看起來越是平常無奇。也許,當人們終於醒悟時,當他們再想品味家鄉的味道時,那親切、熟悉的香氣早已隨著時間,消失在這人世上。孩子的不捨,老人的落寞。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鏡頭。他們要的不是富貴,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圍在一起,吃著團圓飯。但這真的是太難太難。這個願望是多麼地樸素,但樸素,卻充滿了力量,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美味、習俗、文化……難道真的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葬身海底”嗎?五千年啊,也同樣經受不住風風雨雨的考驗嗎?

無論怎樣,昨天已記入歷史,散發著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與非,對與錯,全都要靠自己去編寫。

但我們必須明白: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變革體,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觀念的國度,食物背後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穿、住、用、行上愈發的相似,似乎當下的中國食物是最能區分一個地域特點的了。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常生活中飲食行為習慣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時空相互作用的產物。

自然環境對人們獲得的食物種類起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環境使得人們為了生存而對飲食結構和食物做出選擇。貯存、醃漬、晾晒、冷凍等諸多方式被使用來儲存食物,在儲存食物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同風味的食物。

舌尖2中說“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白馬佔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樹為弟弟獲取蜂蜜,歸鄉華僑的一頓蘿蔔飯,為女兒苦練抓跳跳魚技巧的父親,養蜂父親顛簸路途中的患難與共等等,通過食物所承載的那份親情,是更重要的。

這世間最好的廚師,最好的食物永遠都是父母和愛著的人。這不僅在於食物,更是那份親情。

因為中年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鄉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隊,麥客們低下的效率與現代化社會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斷程序,裹挾著一些人們走進城市,進入高樓,而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市場化的大潮,是否會讓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復存在?

所以中國這輛列車,請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