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15篇

校園 閱讀(3.1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集錦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20年前,養蜂人老譚向未婚妻許諾,結婚後帶她從事一項甜蜜的事業,出去養蜂,到處旅遊,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四處漂泊的日子讓他們變得勞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獨特風味的泡菜,融入香濃的豆花當中,每當他們吃起家鄉的美食,所有的一切爭議都煙消雲散,家鄉的味道讓他們忘卻旅途的疲憊。

麥收季節,麥客們背起傢什外出幹活,一杆杆麥子割入籃中。風箱大柴,一堆旺火,沒有誰能比老婆婆更能讓這碗麵條美味精彩,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是招待麥客們絕佳菜餚。

海洋鈔票難掙,沒有牛馬力氣難享海洋衣食,夫妻倆一夜辛勤換來一網魚蟹。跳跳魚的抓取異常艱難,只因女兒愛吃,父親勤練五年,造就一身抓魚好本領,幾尾跳跳魚,就能成就一鍋靚湯,一家三口歡笑的圍坐在一起吃飯是最美好的時刻。

兄妹倆早早的抓好魚做好魚醬等待外出務工的父母歸來,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尋好野菌菇晾乾後留給兒女……半生闖蕩,無論腳步多麼匆忙,總有那麼一種味道鎖定記憶,牽絆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前段時間,我看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其中的北京烤鴨充滿嚮往。烤鴨營養豐富,滋味獨特,令我垂涎欲滴。看我這麼饞,爸爸媽媽真的帶我去品嚐了一次。

廚師把一整隻烤好的鴨子放在特製的小推車裡,推到我們餐桌旁邊。它是棗紅色的,油潤髮亮,香氣撲鼻。看廚師片鴨肉是一種享受,只見他帥氣地拿起刀,如閃電般地下刀了,在他的巧手下,每片鴨皮大小一樣,薄厚一致。再下刀,片出的就不光是鴨皮了,還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鴨肉,看得我們口水直流。沒一會兒工夫,他就片好了鴨肉,裝進盤子裡了。

脆脆的鴨皮,嫩嫩的鴨肉,簡直就是絕配。

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包在荷葉餅裡吃。荷葉餅有成人手掌心那麼大,圓圓的、薄薄的,把幾片鴨肉放在上面,蘸上醬汁,夾一根黃瓜條,或者加上幾根蔥絲,又酸又甜又脆。

烤鴨好好吃啊,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著做烤鴨吃。這麼好吃,怪不得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呢。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暑假前,老師給我們佈置作業,寫一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我原本以為是歷史紀錄片,便失去了興趣。第二天,我去同學家玩,我看見我同學在看視訊。我就問她這是什麼片子,她說:“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啊!”我心想:什麼這不是歷史紀錄片嗎?還那麼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這本紀錄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讓我印象深刻。誠意麵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後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祕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製作蝦醬,食物裡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讓我喜歡的美食是蘭州拉麵。蘭州拉麵,我吃過,在我去蘭州遊玩時吃的。現在還記得那一碗麵,在一個粗瓷大碗裡,滿滿的湯和麵,上面漂著辣椒油,幾片青蘿蔔,一小撮綠綠的香菜和蒜苗,裡面還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後,都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和關於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暑假裡,我看了一部紀錄片,是《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第五集《廚房裡的祕密》。

一看這個題目,我想你一定會非常疑惑:廚房裡怎麼會有不可告人的祕密呢?這個祕密又是什麼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祕密嗎?不用著急,現在就讓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燒菜的時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飪。在尼西鄉,人們都認為用黑陶做出的菜,擁有更好的味道。在揚州,廚師的絕招就是刀法了。它們將豆腐切成一條細細的,像頭髮一樣細的豆腐絲。這必須要心平氣和,內心要平靜,刀法上不能有半點差異。

在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時,我就會認為廚房的祕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幫助。就像歐陽廣西要燒村宴時,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他就不會做得那麼快,這麼香了。我又認為廚房的祕密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會燒得那麼香甜,那麼誘人。

那麼,廚房的祕密到底是什麼呢?是尼西鄉人的黑陶臘肉,是揚州廚師令人叫絕的.刀法,是讓國際名廚偶然失手的一罈鹹鴨蛋,還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湯?

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吧,廚房的祕密其實就是———沒有祕密!

也許,廚房的祕密是廚師們一生的財富,對於普通人來說,廚房的祕密則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記憶聯絡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和媽媽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則可以瞭解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二則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則媽媽總要照著樣子給我做一兩道菜,那種感覺真的很溫馨。

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知道了什麼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還有不可思議的發酵毛豆腐,神奇的糖蔥,像小孩過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飯,凌晨探險而又難尋的松茸。再有就是我們熟悉的除夕餃子和花棗糕。

裡面最有特色的是說旁白的那個解說員,聲音又親切又有磁性,介紹起一些家鄉菜簡直就像在念詩,彷彿一盤盤美味佳餚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饞延欲滴而又回味無窮。南方的米叫你魂牽夢繞,北方的面讓你欲罷不能……難怪媽媽說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率很高,確實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今天我在電腦上看了小型的電視連續劇“舌尖上的中國1”,當我看到這個醒目的題目時,我很驚呀!舌尖上怎麼會有個國家呢?我接著往下看了介紹,哦!原來講的全是美食啊!開來很適合讓我們這些愛吃得人看啊!

接著,我單擊一下,影片開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餚從螢幕上一閃而過,還有各種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們的原材料是鮮牛奶,可想得到鮮牛奶並非一件易事,得先過小牛這關,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媽媽的奶,等取完奶後,需等到他發酵後把最上面的帶有去掉,再將剩下的倒入鍋中,開大火,用粗筷子一直攪,直到奶清沒有了為止,讓後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過一段時間,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愛好,今天無學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回來自己做一做,有空,你們也來看一看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裡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裡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方法和手段,創造出無數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於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麼樣,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說的是中國人骨子裡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後繼續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後人,然後像季節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著自己的子孫後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裡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於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於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於他們努力把活著的智慧和活著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近日來,中國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廣泛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以一種最簡單的解釋,那大自然的恩賜,故事的主食,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調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現各地民族風情習俗,呈現在面前是童年回憶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樸,與現代城市文明獨特的田園生活,傳統一脈相承,技能代代相傳,記在心裡。表達一種愛和敬畏自然,一種隱藏在背後的中國菜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文化遺產緩慢下降的擔憂,一種中國食物含有親情,愛心的宣揚。讓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一種苗魚,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飪魚,辣尤其之重。做苗魚功夫在於煎功上,是講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魚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為主,比例是五五。魚有辣味,椒有魚香,湯既魚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氣味撲鼻而來,吃起來既香滑柔軟,有鱗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湯,咬魚皮時湯水溢位,別有一番風味。《舌尖上的中國》記錄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國吃苦耐勞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幾樣特色菜。有;雲南 香格里拉的松茸

與冬筍、 浙江的竹筍、 安慰的蓮藕、火腿、鹽、吉林的魚類等。

其中的雲南的松茸與冬筍很有名氣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

一片的,然後放入鍋裡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餚哦。冬筍它也可以烹飪出幾道美味的菜餚。 安徽的蓮藕蠻有特色的。先把蓮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後,二片蓮藕的當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後,把它們放入平底鍋煎一煎。蓮藕也能熬成一鍋美味的湯餚哦。 鍋裡放入一些蔬菜、骨頭、蓮藕等食材。 蓮藕咬一口,它的絲會拉出來很長的。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蓮藕的營養價值很高,還能做出幾道美味的菜餚。 吉林的魚類有特色的。 吉林的漁民半夜四點出發趕往莫一個地方捕魚。有的漁民用鏟子挖洞捕魚,有的漁民挖好洞就開始放網了。 有的漁民用電器的工具打洞與捕魚。 吉林的漁民非常喜歡吃魚。 魚的營養很好。燒、 蒸、烹、 煮、 煎、 這幾種做法可以品嚐魚的各種各樣的美味菜餚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美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我們國家都有這樣多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主要內容為各地美食生態。通過美食的多,來展現食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見識。

一道普通的菜就都能見到冬筍。廚師偏愛它,也是因為筍的材質單純,極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用冬筍製作一道家常筍湯,醃篤鮮主角本來應該是春筍,這些不過是毛竹林裡的一個小菜而已。

特別要說的就是在我們美麗的蘇州有水八仙是指茭白、蓮藕、水芹、雞頭米、慈菇、荸薺、蓴菜、菱都是人們所喜歡吃的。它可以烹飪出好多的味道,也可以生吃……

寧波水磨年糕用當年新產的晚粳米制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的過程,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口感也就得以改善。搡搗後的米粉團,在鋪板上使勁揉壓,再揉搓成長條,一條最普通的腳板年糕就成型了。

以上介紹的是我很喜歡吃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與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今天,我和媽媽在電視上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心傳》。

這是一個美食紀錄片,共有八集,我和媽媽看的是第二集,講述的是中國美食的傳承。片中通過播放榨油、掛麵、糕點、中餐、海鮮等美食的製作過程,講述了我國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的主要傳承方式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這部片子裡播放了各種各樣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還有美食的神奇製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掛麵,面在他們手中就像一根彈性超強的繩子,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就算底下掛著石頭居然也不會被拉斷,我感覺好神奇啊!在片子當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師傅對他的徒弟們說的話。他收了二十個徒弟,但只有一個徒弟看到了他的絕技。因為這個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總是最後一個走,只要有剩餘的材料,她都會用心地練習,所以師傅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她。這不就像我們學知識一樣嗎?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師教得再好,成績也不會提高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義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美食的話,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