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

校園 閱讀(8.1K)

在學習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1

1.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

(1)變化的磁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

(2)隨時間均勻變化的磁場產生穩定電場。隨時間不均勻變化的磁場產生變化的電場。隨時間均勻變化的電場產生穩定磁場,隨時間不均勻變化的電場產生變化的磁場。

(3)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總是相互關係著,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就是電磁場。

2.電磁波

(1)週期性變化的電場和磁場總是互相轉化,互相激勵,交替產生,由發生區域向周圍空間傳播,形成電磁波。

(2)電磁波是橫波

(3)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電磁波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介質,頻率不變、波速和波長均發生變化,電磁波傳播速度v等於波長λ和頻率f的乘積,即v=λf,任何頻率的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等於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2

力學知識點1、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援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變;改變運動狀態.

力學知識點2、重力: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佈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佈,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力學知識點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接觸;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於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於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力學知識點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力學部分

力學的基本規律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12個方程);

三力共點平衡的特點;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學的基本規律之:萬有引力定律;

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行星、人造地球衛星、萬有引力完全充當向心力、近地極地同步三顆特殊衛星、變軌問題);

力學的基本規律之:動量定理與動能定理(力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衝量與動量變化的關係—功與能量變化的關係);

動量守恆定律(四類守恆條件、方程、應用過程);

功能基本關係(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力學的基本規律之: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重力、分子力、電場力、引力做功的特點);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與物體機械能變化之間的關係);

力學的基本規律之:機械能守恆定律(守恆條件、方程、應用步驟);

簡諧運動的基本規律(兩個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動四個過程五個物理量、簡諧運動的對稱性、單擺的振動週期公式);簡諧運動的影象應用;

簡諧波的傳播特點;波長、波速、週期的關係;簡諧波的影象應用。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3

1.簡諧振動F=-kx{F:回覆力,k:比例係數,x:位移,負號表示F的方向與x始終反向}

2.單擺週期T=2π(l/g)1/2{l:擺長(m),g:當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條件:擺角θ<100;l>>r}

3.受迫振動頻率特點:f=f驅動力

4.發生共振條件:f驅動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應用〔見第一冊P175〕

5.機械波、橫波、縱波〔見第二冊P2〕

6.波速v=s/t=λf=λ/T{波傳播過程中,一個週期向前傳播一個波長;波速大小由介質本身所決定}

7.聲波的波速(在空氣中)0℃:332m/s;20℃:344m/s;30℃:349m/s;(聲波是縱波)

8.波發生明顯衍射(波繞過障礙物或孔繼續傳播)條件:障礙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條件:兩列波頻率相同(相差恆定、振幅相近、振動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與觀測者間的相互運動,導致波源發射頻率與接收頻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頻率增大,反之,減小〔見第二冊P21〕}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4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向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杆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進行計算,其中FN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②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max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5.物體的受力分析

(1)確定所研究的物體,分析周圍物體對它產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該物體施於其他物體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物件上。

(2)按“性質力”的順序分析。即按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順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混淆重複分析。

(3)如果有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先假設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體會發生怎樣的運動,然後審查這個力應在什麼方向,物件才能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

6.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2)力合成與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

(3)力的合成: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點的兩個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範圍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

在實際問題中,通常將已知力按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為方便某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中都採用正交分解法。

7.共點力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相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叫平衡狀態,是加速度等於零的狀態。

(3)★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即∑F=0,若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問題,則平衡條件應為:∑Fx=0,∑Fy=0。

(4)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隔離法、整體法、圖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5

1.電流

(1)定義: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流的方向: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在外電路中電流由高電勢點流向低電勢點,在電源的內部電流由低電勢點流向高電勢點(由負極流向正極)。

2.電流強度:

(1)定義: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跟通過這些電量所用時間的比值,I=q/t

(2)在國際單位制中電流的單位是安。1mA=10-3A,1μA=10-6A

(3)電流強度的定義式中,如果是正、負離子同時定向移動,q應為正負離子的電荷量和。

3.電阻

(1)定義: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導體中的電流的比值叫導體的電阻。(2)定義式:R=U/I,單位:Ω

(3)電阻是導體本身的屬性,跟導體兩端的電壓及通過電流無關。

4★★.電阻定律

(1)內容:在溫度不變時,導體的電阻R與它的長度L成正比,與它的橫截面積S成反比。

(2)公式:R=ρL/S。(3)適用條件:①粗細均勻的導線;②濃度均勻的電解液。

5.電阻率:

反映了材料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1)有些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如金屬);有些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如半導體和絕緣體);有些材料的電阻率幾乎不受溫度影響(如錳銅和康銅)。

(2)半導體:導電效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而且電阻隨溫度的增加而減小,這種材料稱為半導體,半導體有熱敏特性,光敏特性,摻入微量雜質特性。

(3)超導現象:當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附近時,某些材料的電阻率突然減小到零,這種現象叫超導現象,處於這種狀態的物體叫超導體。

6.電功和電熱

(1)電功和電功率:

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場力對電荷做功。電場力對電荷做功,電荷的電勢能減少,電勢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電功W=qU=UIt,這是計算電功普遍適用的公式。

單位時間內電流做的功叫電功率,P=W/t=UI,這是計算電功率普遍適用的公式。

(2)★焦耳定律:Q=I2Rt,式中Q表示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單位是J。焦耳定律無論是對純電阻電路還是對非純電阻電路都是適用的。

(3)電功和電熱的關係

①純電阻電路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熱能,電功和電熱是相等的。所以有W=Q,UIt=I2Rt,U=IR(歐姆定律成立),

②非純電阻電路消耗的電能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另一部分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所以有W>Q,UIt>I2Rt,U>IR(歐姆定律不成立)。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6

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

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稜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鐳射——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7

一、重要結論、關係

1、勻變速直線運動:,

①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關係:

等分時間,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比1:3:5:……

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時間之比

②處理打點計時器打出紙帶的計算公式:vi=(Si+Si+1)/(2T),

a=(Si+1-Si)/T2

如圖:

③豎直上拋中,速度、加速度、位移、時間各量的對稱關係

④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2、物體在斜面上自由勻速下滑μ=tanθ;

物體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a=gsinθ

3、向心加速度

通過豎直圓周點的最小速度:輕繩型別,輕杆型別v=0

4、萬有引力為向心力的勻速圓周運動:常用代換式:gR2=GM

①距地面高h處r=R+h,R為地球半徑

②h→→→0時(貼地飛行)(第一宇宙速度)

(ρ:行星密度T:貼地衛星週期)

5、瞬時功率P=Fvcosα(α為F、v夾角),

發動機的功率P=Fv,速度vm=P/f(注意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6、同一物體某時刻的動能和動量大小的關係:

7、重要的功能關係:

ΣW=ΔEK(動能定理)

WG=-ΔEP(重力勢能、彈性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

W非重力+W非彈力=ΔE機

一對摩擦力做功:fs相=ΔE損=Q(f摩擦力的大小,ΔE損為系統損失的機械能,Q為系統增加的內能)

8、動量:①守恆條件:系統受到的合外力為零。

②碰撞過程中,機械能不增加(爆炸類除外);

③彈性碰撞中,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物體碰靜止的物體,若機械能沒有損失,則碰後交換速度

一動(m1)一靜(m2)彈性碰撞:

9、機械振動:①簡諧振動F回=-kx,單擺

②秒擺:擺長l=1米週期T=2秒

機械波:①波速v=ΔS/Δt=λ/T=λf(ΔS為Δt時間內波傳播的距離)

②頻率由波源決定;波速由介質決定;聲波在空氣中是縱波。

③在波的圖象中,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關係

10、分子質量m0=M/NA,分子個數

固液體分子體積、氣體分子所佔空間的體積

11、熱力學第一定律ΔE=W+Q(三個量“+、-”號的含義)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溫度僅由內能決定)

12、對質量一定的理想氣體三個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求壓強:以液柱或活塞為研究物件,分析受力、列平衡或牛頓第二定律方程

13、金屬導體自由電子導電

I=nesvn:單位體積自由電子數s:導體的橫截面積v:電子定向運動的速率。

14、①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v0=0)qU=

②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做拋物線運動,

③平行板電容器C=Q/U,C∝εS/dE∝Q

15、閉合電路中內、外電路關係:

①I相同,U內+U外=EP外+P內=P總

②P總=εI,P外=UI=I2R(純電阻電路),P內=I2r

電動機功率:UI=I2r+P機

16、安培力F安=ILBsinθ(θ為I與B的夾角)

其中I⊥B,F⊥B、I決定的平面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8

(1)熱現象:與溫度有關的物理現象。如熱脹冷縮、摩擦生熱、水結冰、溼衣服晾乾等都是熱現象。

(2)熱學的主要內容:熱傳遞、熱膨脹、物態變化、固體、液體、氣體的性質等。

(3)熱學的基本理論:由於熱現象的本質是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因此研究熱學的基本理論是分子動理論、量守恆規律。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見的,怎樣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4)單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說明分子大小的一種方法。

(5)利用離子顯微鏡測定分子的直徑。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9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徑以10—10m來度量。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說明:

A分子之間有間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時,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體很難被拉斷,鋼筆寫字,膠水粘東西都是因為分子之間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當d>10r時,分子之間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計。

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鏡塊間的距離遠大於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範圍,鏡子不能因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在一起。

高三物理複習知識點整理歸納10

分子動理論是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通過單分子油膜實驗、隧道掃描顯微鏡觀察碳原子的分佈等實驗,知道物質是由很小的分子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數量級。我們又通過擴散現象和布朗運動等實驗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

(1)演示實驗:

①長玻璃管內,分別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後總體積減小。

②U形管兩臂內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滿水),將右管上端用橡皮塞堵住,左管繼續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氣被壓縮。

上述實驗可以說明氣體、液體的內部分子之間是有空隙的。鋼鐵這樣堅固的固體的分子之間也有空隙,有人用兩萬標準大氣壓的壓強壓縮鋼筒內的油,發現油可以透過筒壁溢位。

布朗運動和擴散現象不但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同時也說明分子間有空隙,否則分子便不能運動了。

(2)一方面分子間有空隙,另一方面,固體、液體內大量分子卻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狀或固定的體積,這兩方面的事實,使我們推理得出分子之間一定存在著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間還存在著斥力。

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即使氣體壓縮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壓縮也是很困難的;用力壓縮固體(或液體、氣體)時,物體內會產生反抗壓縮的彈力。這些事實都是分子之間存在斥力的表現。

運用反證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間只存在著引力,分子之間又存在著空隙,那麼物體內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體都是很緊密的物質。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說明必然還有斥力存在著。